Author Archive

讀碩士,不如工作兩年;工作兩年,不如認真創業兩年

October 20th, 2016

Starting up

當然研究所經驗、工作經歷,與創業歷練三者之間,有很多的異質性,不完全能互相比較。但如果你正要在這三種路線間做出選擇,本文單就以一個人才而言,投資在其中一個路線,兩年期間所積累的知識、技術與經驗,未來對於 Internet 企業雇主的價值,略作論述。最終,每個人應該還是要綜合考量自己的興趣、天賦等其他要素,做出自己的人生路線抉擇。

雖然數十年來研究所的供給從稀缺到過剩,碩士對於人才的加值日益降低,但單純從數字看,時至今日,研究所畢業較大學部的平均起薪,還是有相當的增加 ─ 在美國,碩士較學士平均起薪增加約 22% 。在台灣,多數企業給碩士起薪則通常較大學畢業生高五千元或以下。[1]

碩士的對手不是學士,而是兩年工作經驗的人才

但這樣的比較少考慮了一個非常關鍵的點:讀碩士需要投資 2 年的寶貴青春,所以,碩士的真正對手其實不是學士,而是學士畢業後直接投入職場,累積兩年工作經驗的人才。

尤其在 Internet 這樣變化快、學用落差大、看重實務經驗的行業,兩年經驗的價值,事實上已經遠遠超越碩士學歷。根據我們近期對 15 家 AppWorks Startups、加總員工人數 1,362 人所做的粗略調查顯示,無經驗的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為每月 NT$ 35.8K,無經驗的碩士則為 NT$ 39.6K,較大學生有 10.7% 的增加。但不論學歷,有兩年經驗的人才,平均薪水為 NT$ 48.3K,較學士增加高達 35%,較碩士增加也達 22%。

換言之,在網路這個行業,兩年工作經驗對雇主的價值,平均來說遠遠大過兩年的研究所學歷。

複利計算的經驗價值

更重要的,經驗在網路這個領域的價值是複利計算的。相較於新鮮人,五年經驗的人才平均薪資是 NT$ 62.9K,增加 76%;十年經驗的人才平均薪水則達 NT$ 86.4K,較剛入行時增加 141%。換言之,花兩年時間念碩士,不僅起薪會輸給大學畢業直接進入 Internet 歷練的人才,在後續加薪曲線上,恐怕會一路落後到底。

因此,除了轉念資工所等少數特殊路線外 [1],在網路與電商成為主流行業的現在,投資兩年念碩士,比大學畢業直接出來工作、積累實務經驗,恐怕是相對較差的選擇。

這是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講的第一個重點。而第二個重點,我想聊的是,如果要計算積累兩年經驗的價值,那有一個選項,可能比去 Internet 公司上班的時間投資報酬率還高,那就是努力試著創造一家 Internet 公司。

創業兩年經驗更有價值

雖然這個統計比較不科學,但根據我們能拿到的幾個 AppWorks 校友資料點顯示,如果你認真創業兩年,但最終因為機運、因為大環境、因為客觀條件而沒有成功,事實上,你積累的經驗與能力,對於未來的雇主而言,可能是非常、非常有價值的。

平均來說,畢業後直接創業,積累兩年經驗,最後沒有成功,選擇去就業的 AppWorks 校友,起薪高達 NT$ 69K,更勝於前述 5 年工作經驗的積累,較新鮮人則幾乎是翻倍。

更重要的是,在質化統計上,我們的校友的回饋顯示,進入公司後他們佔有不少優勢。因為創業過程中,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管理經驗,因此跟主管、老闆往往更能溝通。當有升遷的機會,通常是被優先被考慮的人選。

回頭想想我自己的經驗,1999 年,我還是大三學生時,就跟學長們一起創辦個電子商務網站哈酷,成功募得數億創投資金。達康股災後後我們轉型為企業知識管理方案商碩網,2002 年我被調派到上海擔任大中國區總經理。2003 年,公司就成長到上億台幣營收,並且開始獲利。這時我的很多同學,才剛念完研究所、當完兵,要開始找工作。如果我當時選擇去別的企業上班,我相信要到一個想經營中國市場的跨國 IT 公司,擔任經理、副總職位,應該相當有機會。換算起來,的確就是等同於 5-10 年工作經驗的加速。

創業失敗,可以是職涯的成功

所以,雖然創業失敗機率雖然很高,但如果把眼光放大、放遠,只要你在過程中專注、努力、拼命學習,即使這個事業嘗試最終不幸的失敗了,可能還可換回來後續職業生涯的成功。從這個角度去看,創業失敗就一點也不可怕了。

___

要認真工作兩年的人,歡迎到 2017 冬季 AppWorks 聯合大徵才找機會,85 家優質 Internet 企業、787 個熱門職缺等著你

___

後記:這篇文章得到了不少分享,但有些概念的表達可能太簡潔、不夠完整,因此從讀者在 Facebook 的留言來看,有可能讓人形成四種主要的誤會。以下把與這些讀者的 Q&A 編輯後貼出,協助所有人更理解我在描述的概念。

Q: 什麼事情都用錢來量化,是不是把自己路走窄了、讓夢想銅臭了?

A: 我完全同意,錢不是所有事情的衡量。事實上,更進一步論述,我認為如果能不要用錢衡量事情,人生往往會過得更滿足。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選擇,所以就像所有期刊論文一樣,這篇文章嘗試著從收入,也就是對雇主的價值,這個簡化模型去論述我觀察到的現象。當然,一個簡化的模型,不適用於所有情境,也不適用於所有人。因此在文章一開頭,我提醒大家最終還要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天賦,選擇自己的路線。或許是我的寫作能力不夠好,讓您與許多讀者有這篇文章是「什麼都用錢來衡量」的印象。在此請大家原諒,也請大家用更包容的態度,去理解這篇文章真正想傳達的。

Q: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這樣的言論會不會害人?

A: 我的確也認為創業不適合所有人,事實上,這個選擇很有可能只適合少數人。關於這點,之前寫過很多文章。所以本篇文章的用意,不是鼓吹創業 (我尤其不鼓勵盲目創業),而是在論述當你選擇創業,非常努力在過程中歷練、學習,兩、三年之後,即使新事業因為外在因素而失敗,你的職業生涯,很有可能不會因此而跟著失敗,相反的,在我們的觀察裡面,很有可能會更成功。但這只是一個面向,就像文章一開始說的,最終所有人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天賦去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以上背景說明供您參考。

Q: 15 間新創團隊就可以代表全台灣的薪資水準?

A: 這個採樣的確應該有偏差,但我認為與母體 (所有 Internet 公司、所有員工的薪資) 的主要差異,應該在平均薪資的絕對金額上,在佐證該段落提出的假說:

“在 Internet 這樣變化快、學用落差大、看重實務經驗的行業,兩年經驗的價值,已經超越碩士學歷”

換言之,不同學歷、經驗間的薪資相對排名上,我認為有相當的信心水準。當然,它還是有某個機率是 False,所以您絕對可以不信任這個調查結果,也絕對可以因此推翻我提出的假說。我提出一些我的觀察結果,每個人依自己的判斷決定是否要採用,這是人類知識傳遞的基本結構,我完全尊重。

Q: 我知道你們一直在為了台灣創業環境做努力,也很希望台灣能變成創業者無後顧之憂的地方,但用「無論創業成敗與否,薪資都會成長」來作為創業的誘因是否恰當?

A: 我跟您有一樣的擔憂,因此「無論成敗與否,薪資都會成長」,並不是我想表達的觀念。如果讓您有這樣的印象,那是我的寫作能力不夠好,還請見諒。我在文章標題點出要「『認真』創業兩年」才算,在最後一段也強調「創業『失敗機率… 很高』… 在過程中要『專注、努力、拼命學習』… 這個事業嘗試最終不幸的失敗了…『可能』還可換回來後續職業生涯的成功」,都是在描述我觀察到的模型是特殊的,不是一體適用的。

[1] 在我們的調查裡面,相同學、經歷,工程師的薪資平均較行銷等前台職位高 30-46%

(Photo via hackny, CC License)

0 到 1 階段太有錢,是詛咒,不是幸福

October 13th, 2016

Girl and Money

理想上,在創業過程中,犧牲相當的前提下,能拿到越多錢,應該是越好。但實務上,事情往往不是這麼一回事,尤其是 0 到 1 這個階段。6 年 AppWorks、貼身觀察超過 300 家種子期新創下來,關於錢,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的結論:

  1. 錢買得到功能,但買不到殺手應用
  2. 錢可以買到數據,但無法買到 Insights
  3. 錢可以買到產品,但買不到 Product-Market Fit
  4. 錢買得到流量,但買不到真正忠誠的用戶
  5. 錢買得到員工,但買不到相信公司 Vision 的優秀人才
  6. 錢買不到好 Co-founder
  7. 錢可以買得裝潢,但買不到公司文化
  8. 錢可以買到執行,但買不到效率
  9. 錢買得到廣告,但買不到品牌
  10. 多出來的錢,往往變成無謂的新專案,而不是專注在核心上
  11. 花錢讓創業團隊在策略懶散,流失長期競爭力
  12. 創業者總要到錢真的花光的那天,才會醒來

因此,實務上,我們認為早期創業團隊,僅僅需要足夠生存、做一些實驗的錢,而不需要更多的資金。事實上,如果你觀察拿到太多錢的 0 到 1 團隊,那幾乎是一種詛咒,而不是幸運。

___

錢以外,AppWorks Accelerator 提供資訊、啟發,以及砥礪你的同儕、校友、Mentors,歡迎加入

(Photo via stevendepolo, CC License)

創業者可以沒有強項,但不能有明顯弱點

October 5th, 2016

Broken Egg

我常覺得創業不是一場馬拉松,而是一場十項全能超級馬拉松。原因是一家新創公司必須要在產品、行銷、技術、業務、會員、通路、市場、人才、客服、數據、成長、商業模式等這麼多項目上,大多都表現得相對優秀,且整合度相對較高,才有可能在這個超級競爭、老將們都身經百戰的現實商業世界中,彎道超車、後來居上。

在真正的十項全能競賽上,只有兩、三項強,但其他項目不行,是無法獲勝的。但另一方面,最後贏得冠軍的,往往是兩、三項強,而其他項目多在前段班的選手。換言之,要贏得十項全能,兩三個強項不是重點,其他七項沒有弱點,才是關鍵。

當然,剛開始創業的人,不可能是十項全能的。工程師出身的創業者,往往比較熟悉技術,但對行銷、管理相當陌生。業務出身的創業者,則對於市場、對人比較有掌握,但講到產品與開發,常常就顯得天真。

但要成為勝利者,就不能停留在那裡。創辦人、CEO 尤其是公司的天花板,一家新創公司要贏得這場十項全能超級馬拉松,創辦人勢必要努力、全面的學習。行銷弱,那就得無所不用極其的去理解。財務不熟,那就想辦法把它摸熟。

況且由於雇主品牌力低、工作變動風險高,新創公司早期在招募上往往居於劣勢。因此從創辦人的知識、觀念,到同仁的實際執行,還要再打上折扣。如果 CEO 對於產品、行銷、技術、業務、會員、通路、市場、人才、客服、數據、成長、商業模式沒有過人的理解,那麼結果是公司別說要做到樣樣不錯,連全部過低標都很困難。

面對你的弱點,改善它

所以身為創業者,除了發揮你的強項,另一個恐怕更重要的功課,是認知到自己的弱點,面對它、想盡辦法改善它。不要以為任何一件事情交給共同創辦人、交給部門主管、交給會計師、律師、投資人、董事,就搞定了。只要你對它認知不足,相信我,這件事一定會在未來的某一天,繞一圈回來咬你屁股。

所以唯一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是不要有弱點。而實際的作法,就是從最弱的點開始,一項一項剔除它。

總之,別再窩你的強項舒適圈了,趕快跨出來克服弱點吧!
___

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讓我們陪你成為更全面的自己

(Photo via jonathancohen,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