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品味:Peleg Design 幽默又實用的生活小物

February 7th, 2014

Charging Charlie

歡迎來到每週五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看到的種種美好。

在我的辦公桌上,有這麼一個長得像消防員的 Charging Charlie 電線固定器,我拿它來抓住我的 MacBook Air 充電線。在 Charlie 來之前,每天下班回家我都要記得拿個東西把電線壓住,否則第二天早上就得辛苦爬到桌下去把電線弄上來。有次我陪夫人在信義誠品閒晃,看到這個幽默又解決我問題的玩意,當場開心的把他雇用回公司。

那時倒是沒注意背後的設計者,直到今早在瀏覽值得分享的品味文章時,居然與巧遇了 Charlie 的爸爸,遠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市的 Plege Design 工作室。

幽默又實用果然是設計師 Shahar Plege 的理念,除了 Charging Charlie 之外,他最近又發表了 YolkFish,幫你分開蛋黃蛋白的廚房小工具,也是相當聰明又令人會心一笑,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支輕鬆的示範影片:

Yolkfish by PELEG DESIGN

YolkFish

另外,在 Plege Design 的 Facebook 頁,我還找到了這支幫你晾乾餐具的可愛大象。

Jumbo

奇妙的是這幾個產品為什麼讓人一看就覺得愛不釋手?仔細想想應該是在我們生活中,幽默跟實用通常是兩個無法碰在一起的特質,但 Shahar Plege 為我們示範了善用設計的力量,兩者不但可以融合,還會碰撞出非常吸引人的物件。同樣的精神應該還有很多領域可以運用,值得大家好好去玩味。

___

2014 冬季 AppWorks Startups 聯合大徵才,27 家潛力新創 64 個機會等你加入

創業 CEO:對手偷不走的優勢

February 3rd, 2014

對手偷不走的優勢 藍奇歐尼

歡迎來到每週一刊出的「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以 The Five Dysfunctions of a Team (團隊領導的五大障礙) 著名的組織管理學作者 Patrick M. Lencioni,2012 年推出了一本討論組織健康的 The Advantage,在北美受到非常大的好評。而在上個月,天下文化終於推出了它的中文版《對手偷不走的優勢》。

這本書特別適合正在學習成為一個好執行長,有效的領導組織,並且在過程中建立良好文化的創業 CEO 閱讀。我有這個榮幸為它寫了篇推薦序,在此與大家分享。

組織的健康

文 / AppWorks 之初創投創辦人 林之晨

形容企業時,我們常常用人體去做比喻。那當然不是一個完美的模型,畢竟人體細胞並沒有太多獨立意志,器官也不會由某單一細胞帶頭,更不會有跳槽、挖角等行為。但這些不完美除外,用人體比喻企業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讀者可以很容易的理解。

所以姑且沿用這個比喻,如果企業是人的話,他的大腦,也就是領導者,必須要有好的觀念、得到好的知識,才能做出好的決策。但光有好的決策是不夠的,如果一個人缺乏健康的體魄,那麼將無法確實執行大腦給出的指令,而當然,企業也是一樣的。

所以組織的健康對企業而言非常重要,但市面上的管理叢書卻幾乎都專注在給大腦的觀念與知識之上,反而很少有作者花時間探討一個組織該如何維持有效的運作。顯然是看到了這個缺憾,以《團隊領導的五大障礙》等暢銷書著名的作者 Patrick M. Lencioni 決定把他長年輔導企業改善組織健康的心得整理出來,寫成了這本《對手偷不走的優勢》。

這是 Lencioni 第一次挑戰非「寓言」的著作方式,但內容仍舊是從頭到尾一氣呵成,節奏順暢明快,文字也非常容易理解與吸收。我特別喜歡 Lencioni 貫串書中的務實精神,從領導團隊、釐清問題、重點講七遍,一直到強化觀念,Lecioni 沒有打任何高射砲,只有紮紮實實、一組又一組的提出實用的企業健康管理工具 ── 顯然是他多年實戰經驗得出來的精華。

因此正在設法突破企業執行力困境的領導人,這本《對手偷不走的優勢》中的良藥中應該能幫助你推動改變。組織仍舊青春勇壯者,Lecioni 提出的這些工具也值得你用來未雨稠繆、精益求精,繼續鞏固長期的競爭優勢。畢竟健康就像好友一樣,得來不易,別到了失去才要珍惜。

___

2014 冬季 AppWorks Startups 聯合大徵才,27 家新創企業 64 個機會等你加入

歡迎訂閱我的每日創業精選 Flipboard 雜誌

Facebook 再完成關鍵 Pivot,化身行動公司

January 30th, 2014

Facebook Home for Mobile

台北時間今天凌晨,Facebook 公布了最新一季 (13Q4) 的財報。營業額 25.9 億美金,較去年同期成長 63%。月活躍用戶 12.3 億,同比成長 16%。淨利 5.23 億美金,年成長高達 717%。

表面上看起來,FB 的使用者成長雖然趨緩,但 Monetization (把流量變現) 的能力大幅提昇,營運也跨越了關鍵門檻,來到有 Operating Leverage 的領域,但真正的故事遠遠超過這樣。

來自桌面

Facebook 於 2004 年創辦,從校園封閉社交網路出發,2007 年開放化、平台化後,成功創造了整個社群遊戲的產業,Facebook 也因此找到了商業模式,開啟了營收的跳躍式成長。到了 2010 年,Facebook 營業額已然突破 10 億美金關卡,再隔一年,連淨利也來到 10 億,從此走向 IPO 之路。但這條理當輕輕鬆鬆的路,卻演變成 Facebook 創立以來碰到的最艱難挑戰。首先上市價定得太高,導致所有參與 IPO 股東全部沈入水底,吃上集體官司。上市後不久又立即碰到社群遊戲退燒,陷入成長動能潰散的窘境。

行不行動?

於此同時,華爾街與媒體紛紛開始質疑,Facebook 的過半用戶早已往行動遷徙,為何該公司卻遲遲沒有任何手機獲利模式?原生於桌面的 Facebook 在那之前是不屑行動的,有好長一段時間他們的 Android App 甚至是交給外包商去處理。加上行動的強勢通路是 App Store 與 Google Play,Facebook 暫時也沒有力氣去跟他們搶地盤。但幸好 Mark Zuckerberg 是一位激不得的創業者,反正社群遊戲已經開始停滯,為了證明給華爾街看,也為了幫 Facebook 找下一個引擎,整個公司從 2012 年初開始認真往 Mobile 移動。

Pivot!

2012 年 10 月推出的導下載原生廣告徹底改變了戰局,到了 2013 年初,情勢非常明朗,Facebook 開始成為行動遊戲發行商的首選推廣管道。到了這次公布的報表,行動的貢獻已經來到 13.7 億美金營業額,佔 Facebook 總體營收首次過半,達到 53%。短短兩年,Facebook 完成了一個超級巨大的 Pivot,從一個靠傳統網頁廣告維生的網站,轉身成為一家主要靠行動獲利的公司。也幸好 Facebook 有在兩年前開始這個 Pivot,因為過去五季 Facebook 的桌面營收基本上是緩步下滑的。

Facebook Revenue Breakdown

而不只是營收,在新的一季,Facebook 的行動月活躍用戶 (MAU) 也快速成長至 9.45 億,佔全體已超過四分之三。只從手機上 Facebook 的 MAU 也來到 2.96 億,佔全體達四分之一,超過了只從桌面上 Facebook 的活躍數。沒錯,在使用者跨到手機的同時,巧妙的,Facebook 也跨到了手機。

Facebook Users' Mobile Migration

Lesson Learned

Facebook 短短十年的歷史上,已經出現了好幾個決定性的關鍵 Pivots,包括:從 Boston 搬到矽谷、從 Google 挖來 Sheryl Sandberg、平台化、開放給大眾使用、推出粉絲頁、推出社團,以及這一次以出奇制勝的原生廣告切入行動。接下來的 Facebook,還必須面對年輕族群流失問題,以及賴以為生行動平台被 Google 與 Apple 控制的長期隱憂。

Zuckerbeg 已經開始著手要讓 FB Messenger 更加獨立,正面迎擊來自 Snapchat 的挑戰。他們試過與 HTC 合作手機,市場反應不怎麼樣,但顯然不會就此放棄。無論如何,如果 Facebook 的案例是任何教訓,現代網路公司顯然不會有得閒的一刻,即便你已經是某個領域的王者。因此創業者的決心、學習速度,以及執行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擁有這些元素的團隊,才能不斷重新發明自己,在一波又一波的產業浪潮中,不斷維持在浪頭的領先地位。

新春快樂,來年大家一起加油!

___

2014 冬季 AppWorks Startups 聯合大徵才,27 家明日 Facebook 等著你來加入

歡迎用手機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

(Photo via Facebook, TechCrunch)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