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創業 CEO / 讓同仁找到意義,才能消滅辦公室政治

December 30th, 2014

Politics arises between men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好的領導者專注在人性的光明面,那些協助他們在辦公室政治中導航的特質:社交能力、EQ,與直覺。他們認知到自己在同仁眼中越顯得神秘兮兮、偽善、用位階思考與無能,他們的組織越政治化。因此他們努力讓自己能幹、透明、容易親近,並且從利他出發。

在大公司,辦公室政治經常佔據多數人 30%、50%,甚至 70% 的大腦頻寬與實際工作內容,因此造成了許多內耗與負面能量。所以離開大公司創業的人,往往非常努力消滅自己公司的政治。

但政治畢竟是人的本能,一種個體間自然發生的化學變化,要除去它,我們需要更了解其背後運作機制。Harvard Business Review 於日前刊出了一篇 The Underlying Psychology of Office Politics,相當值得參考。

文章中提到,根據心理學家 Robert Hogan 的觀察,辦公室政治的驅動力,主要有三個人類天性,以下用我自己的理解跟大家分享:

1. 歸屬的需求

人是群體的動物,因此天生有歸屬感的需要,也有相處的本能。

2. 領導的需求

另一方面,某些個人會有領導的慾望,但這代表他一定有領導的條件或能力,同時他也會遭遇其他有領導慾望個體的挑戰,因此造成了衝突的發生。

3. 找到意義的需求

最後,人類終其一生在尋找的,就是人生的意義。在現代社會,多數人有很大比例的人生是在公司度過,因此,他也會有在辦公室裡面找到意義的需求。

也就是說,人類本能上有相處的能力,但因為領導的慾望,以及物質與成就感等滿足的慾望,讓大家會干戈相向。所以這個習題的解法,是讓大家在組織的外部找到意義,當公司有一個更大的任務需要完成,更恐怖的敵人需要打敗,則這個意義,會讓個人得到歸屬、得到滿足,而減少對於領導慾望的需求。

另一方面,當組織有了巨大的任務,則同仁在其中追求歸屬、領導與意義,往往會以大我為優先,則那個時候,所謂辦公室政治,也不是那麼令人厭惡的行為了。

___

訂閱我的「每日創業精選」Flipboard 雜誌

(Photo via junglearctic, CC License)

品味 / 讓手臂即平板的 Cicret 手環

December 26th, 2014

Cicret Bracelet

歡迎來到每週五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看到的種種美好

來自法國巴黎的 Cicret 團隊日前透過他們的網站發佈了 Cicret Bracelet 概念影片,掀起了媒體的爭相報導,請欣賞。

The Cicret Bracelet

由影片中可以看到,Cicret 利用微投影技術,把一個完整 (很有可能必須來自你手機) 的 Android 介面直接打在你的手臂上,再透過長距離近接感測器去了解你觸碰的位置,最後把輸入的訊號回傳給作業系統。

Cicret Bracelet Components

除了酷炫,Cicret 在影片中也提出防水的訴求,所以洗澡時也能無憂無慮的上網、回 Email。另外一個次要的訴求是方便,懶得掏手機,或是手機不在身邊的時候,可以輕鬆的轉出 Cicret 來使用。

這概念影片雖然很令人嚮往,背後卻有些令人擔心的地方。首先,這麼小的電池,恐怕無法支撐 Pico Projector 太長的工作時間。另一方面投影畫面能針對手臂的角度、曲線去自動優化到什麼程度,也相當令人好奇。再者,在手臂上用近接感測器實作多點觸碰的精準度,短期內恐怕也很難達到影片中的層次。最後,Cicret 正在自家網站群眾募資,目標是 100 萬歐元,但並沒有任何最終產品可以回饋,這樣的募資方式能否真能達標,募得的錢是否真會拿去開模製造 Cicret,也是一個未知數。

無論如何,從影片短時間內就在 YouTube 累積 634 萬人次觀賞,21,714 人喜歡,以及高達 89% 的喜歡率的狀況來看,這樣的生活型態顯然是非常吸引消費者的。現在就看 Cicret Bracelet 會否真的推出,還是留待未來某個團隊,去實踐手臂即平板這樣的概念。

___

去 Instagram 收看更多的美景

分不清「網路」與「網路思維」的差異,是國民黨敗陣的原因,也是台灣落後的原因

December 25th, 2014

Sean Lien run for Mayoral elections 2014 勝挺到底大遊行

你以為柯P選戰打法,是隨興、憑感覺?錯了,它是極度科學,精算出來的。常用「政治創投公司」形容自己的他,以SOP、扁平式管理、大數據專業助陣,讓一群倉卒成軍的素人團隊,寫下台灣選舉史上傳奇。《商業周刊

連勝文與柯文哲這一役,可以說是近十年來所有行業先行者面對網路原生挑戰者的最佳縮影,也將會是未來十年此消彼長的最佳寫照。

首先,整個選舉的過程,連勝文不是沒有用網路。舉凡官方網站FB 專頁等標準配備,一直到 YouTube 頻道等進階工具,連陣營幾乎都有啟用,也產製了不少對應內容去發佈。但就像所有習慣傳統媒體的傳統企業一樣,連團隊對於網路的運用,也幾乎僅止於發佈。

相較之下,柯團隊不僅僅是設置官網、FB、YouTube,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運用網路所帶來的 New Paradigm,例如:收集最接近母體的民意,觀察人心傾向的變化,測試議題的接受度,尋找合適的出擊時間、以及有效利用網路平行傳播的特性等等。

簡單來說,這場戰爭,是「傳統思維 + 網路」與「網路思維」兩種核心價值間的對決,而結果高下立見。

往前走,類似的案例將不會只發生在政治圈。人類的食、衣、住、行,乃至於各行各業,都將面對源自網路,用網路思維工作的新品種,所帶來的顛覆。

更有甚者,像台灣這樣在 20 世紀工業革命中找到成功,因而成為領先者的經濟體,也必須面對更懂得運用網路思維工作的矽谷、中國、韓國、新加坡,乃至於芬蘭等新變種、新品種的挑戰。

所以我們不僅必須懂網路,更要能夠以活用網路思維在所有工作之上,才能夠在這波大洗牌中屹立不搖,甚至趕中超美。

所謂網路思維,或是對岸稱的互聯網思維,具體來說,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重點:

1. 重視數據

網路與手機帶來了徹底的、近乎全母體的數據收集能力,不僅是使用者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完成了什麼,連他做到一半的、中途反悔的事情,也能全然掌握。得到這些資料後,可以做分群、個人化分析,拿來作為優化宣傳素材、改善產品功能的參考,更可以修正企業的短、中、長期走向。數據是網路帶來的最大資產,因此重視它是網路思維的最核心精神。

2. 轉換率觀念

數據的另外一面是轉換率,無論是點擊、發文、加入購物車、註冊、填寫信用卡資料,不同的作法都有不同的轉換率,因此有網路思維的人,除了重視數據的收集,更重視轉換率的計算與優化。

3. 科學精神

數據與轉換率,都必須經過實驗才能收集、驗證。因此網路思維講求的是用科學的精神,選擇適當的範圍去實驗,收集數據後,再決定下一步的走向。

4. 縮短迴圈

由於網路的即時性,實驗數據往往可以很快被取得,因此讓這個數據能更快回饋到決策過程,來提昇下一週期決策的準確性,就變得可能,也變得重要。

5. 分秒必爭

網路帶來的即時性,不是任何一個人的特權,因此用網路思維工作,就必須不斷追求速度、效率上的進步,才不致落於人後。

6. 永無止盡的追求進步

數據、轉換率、實驗、迴圈、速度,這些是工作方法,而其目的是要造成個人、組織的進步,才能創造更長期的競爭優勢。

7. 更直接面對用戶

你可以想像,要把以上工作做好,透過傳統層層代理的方式是不行的。因此網路精神的另一面,就是直接面對用戶。透過自有媒體、自有通路,直接去與用戶互動,在過程中得到第一手資料,來提升判斷、進步方向的準確性。

8. 以人為本

最後,網路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因此科學、數據之上,都是人性與心理。真正成功的網路思維,是用這個工具去彰顯、引導人性,達成雙贏,甚至是多贏的長期成功。

當然,網路思維絕對不只這 8 點,但希望今天的文章能拋轉引玉,讓大家更廣泛地去討論這背後的種種精神,讓網路思維的實踐,真的在台灣開花結果,那麼我們或許還有機會,再次創造新的台灣奇蹟。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

(Thank you, Daniel, for letting me use your photo.)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