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個案分析」文章

為什麼賣鞋的 Kenneth Cole 卻登記成一家電影公司?

September 27th, 2011

從我紐約的家往南走,往我最喜歡的法式小餐館吃 Brunch 的路上,會經過著名的精品皮鞋設計品牌「Kenneth Cole」的紐約總部。但總讓我好奇的是,這總部招牌上寫的是「Kenneth Cole Productions」,而不是「Kenneth Cole & Company」或是「Kenneth Cole Design Studio」什麼的。奇怪通常只有影片節目製作公司才會用 Productions 這樣的名號,但 Kenneth Cole 是做鞋子的,又不是拍電影出身的,怎麼會取這種名字?

今天早上才知道,原來這背後,是一段有血有淚的創業故事

時序拉回到 1982 年,Kenneth Cole 剛剛創業。他的公司有辦法製作出高級的皮鞋,但卻苦無有效方式推廣 — 不,那時候並沒有粉絲頁,大家也還沒有客戶開發的觀念。他想開店,但曼哈頓 (Manhattan) 的租金實在太貴,並不是一個創業者可以負擔得起的。當他還在苦惱時,一個消息傳來 — 紐約的 Market Week (有點類似現在的消費展) 即將要在 Hilton Hotel 開辦,Kenneth Cole 於是興奮的趕快去報名。

但事實證明這還是一條死路,Market Week 的攤位算起來比店鋪的租金還貴,根本不是給創業者去的。但 Kenneth Cole 決定他不要就這樣放棄,相反的,他要 hack 這個活動。卯起來,KC 去租了一台 13 公尺長的巨型卡車,他計畫要把鞋子放在車廂裡面,然後把車子停在 Hilton Hotel 的路邊,讓參加 Market Week 的消費者都能夠順便上他的卡車參觀選購精美的 Kenneth Cole 皮鞋。

問題是這下子換紐約市政府不准,他們說交通法規明文規定,你不能把卡車停在路邊那麼久。都已經到了這個地步,KC 當然不依。調查之下,他發現有兩種情況是可以的。首先,如果你是電信公司要維修線路,這個,KC 當然沒辦法辦到。但下一個條件,他發現,如果你是電影公司,有拍攝許可,就可以把製作卡車停在路邊。

沒錯,KC 決定一不做,二不休。他先把公司改名為 Kenneth Cole Productions,並登記成為電影公司,然後再去跟文化局申請拍攝「The Birth of a Shoe Company」電影。到了 Market Week 當天,他大大方方的把卡車開到 Hilton Hotel 旁邊,市政府不但沒有阻擋他,還派了兩名 NYPD (紐約市警察) 幫他在現場管理秩序。

最後的結果?KC 在 3 天內賣出了 40,000 雙精美的皮鞋,賺到了第一桶金,並且往最後遍佈全球、市值高達 2 億美金的 Kenneth Cole 時尚巨擘,成功的跨出了第一步。

好吧!其實這個故事沒有血也沒有淚,但是除了 Hack Everything,KC 也幫我們再次證明了:創業 = 大公司的相反,和要成功,最重要的其實是決心

你是真正的 Hacker,不屈不撓的創業者嗎?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的加入。

(image via Google Streetview)

設計,不是美化 — 2011 台北設計大展的爛設計

September 26th, 2011

我上班的路上,每天都會經過「2011 台北世界設計展」的看板,那天剛好要幫一本聊設計的書寫推薦序,所以等紅綠燈的時候就順手拿起手機,想看看這個展的的網站有什麼好設計。首先,這個 2011designexpo.com.tw 的 SEO 非常差,無論你 Google 的是「設計展」還是「台北設計展」,第一名的網站都被「城市通」搶走了。(事實證明要查「設計展」,而且 2011designexpo.com.tw 仍舊不是第一名。)

好不容易從 CityTalk 那裡連回到 2011 Taipei World Design Expo 的網站,結果手機出現的畫面是這樣:

沒錯,空的,白的,什麼也沒有。不信邪,可能是手機壞掉了,拿起 iPad 再試,結果呢?

沒錯,更大一片空白。這就讓我好奇了,是「設計大展」,所以有什麼我這麻瓜悟不透的好設計嗎?到了公司,趕快打開電腦連上去。迎接我的,是一個下載將近 1 分鐘的 Flash…

「原來是 Flash,難怪 iOS 上打不開…」我心中暗唸著,「不過這東西下載這麼久,應該是什麼了不起的設計吧?」等著等著,好不容易,這隻三頭章魚猴子終於跑到了 100%,結果會發生什麼事情呢?你們可以自己去看看

沒錯,一個兩秒鐘的開場動畫,葉子和羽毛打個叉,就這樣。為了一個沒意義的兩秒動畫,這個網站不惜讓你等超過黃金 10 秒,也不惜讓你在 iPhone 和 iPad 上,都不能使用他們的網站。我傻眼,然後呢…?無論我怎麼點那個葉子和羽毛,這個 Flash 就只是這樣而已。

想不到,真的讓我想不到,原來 Enter 在網頁的下方。沒錯,我的視窗沒有放到最大,所以 Enter 就被隱藏起來了。進去之後,這個網站還有一大堆狗屁不通的爛設計。不過我想光這個開場動畫,你大概就可以想像我想講的。想像那些手拿 iPhone 的設計師,專程前來台灣看展,結果連上這樣一個官方網站,我個人認為這個 epic fail(ure) 足以媲美總統府的 700 萬玩具

這幾年,官方一直在講什麼「文創」、「軟實力」,然後不停的辦活動、蓋園區、搞經費。但光從這樣一個網站,就可以看到他們有多麼不了解「設計」,和它與跟「美化」的不同。這真的是一種文化的問題,設計,是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的,需要長期的思考培養、實作練習。而這些人,卻以為掛上一個「產業」,然後把錢倒進去,這一切就會像灌漿水泥一樣自然成形。如果文化真的這麼容易養成,就好了。

想設計出好網站、好 Apps 嗎?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加入我們。

(images via 2011designexpo.com.tw)

從 Google+ 看「網路觀察家的判決」

September 22nd, 2011

Google+ 終於在昨天開放給全世界了,不僅如此,還同時加入了G+ 搜尋手機 Hangout (多人視訊會議) 兩個重要功能,決心要和 Facebook 一較高下。而且 Google 很明顯怕你沒發現,居然在首頁加上了一個大箭頭,真是無所不用奇襲要讓你開始用 G+。(倒是我原本還真的沒發現,因為自從用了 Chrome 之後,再也看不到 Google 首頁了。)

台灣這邊不愧是 Google+ 大國,網誌、社群媒體圈一片歡聲讚好,也感覺到有很多使用者因此加入,開始嘗試圈人的樂趣 — 我昨天一天被圈的次數,大概比之前一個星期加起來還要多。

可是美國的情況就沒有那麼樂觀,不僅報導稀稀落落,甚至還有部落客酸 Google+「比死城還要死城」。但也因此,Seesmic 和 Le Web 的創辦人 Loic Le Meur 跳出來寫了一篇很棒的評論:The Influencers Verdict: the Google+ example

他說一般而言,產品上線後,你會經歷以下的過程:

  1. 蜜月期 — 產品剛上線時,運氣好的話,你會收到一些部落客的評論。Google+ 是件大事,所以當初每個人都寫了很多文章討論。
  2. 冷卻期 — 大部分的評論家開始忘記你,直到你有一些強而有力的數據來證明你自己為止。可能會有一兩個「名人」繼續大量使用你的服務 (Google+ 有范范、許茹芸),然和有一些忠實的粉絲留了下來。
  3. 死亡之谷 — 接下來,你會開始經歷一段非常長、非常長 (至少感覺起來) 的低成長時期,有時候甚至是負成長。這是真正考驗你的決心的時候,因為你會開始收到「觀察家的判決」– 那些一開始吹捧你的專家,現在突然又跟全世界宣判你的死刑,像那篇說 Google+ 比死城還死的文章。你和團隊的士氣會非常低落,似乎所有人都在和你作對,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一樣。
  4. 走出低谷 (或是真的死亡) — 就在這個同時,你的產品也正在從「早期使用者」的圈圈,往「主流消費者」區塊移動。早期使用者因此開始感到無聊,也才會批判你的產品。但這不代表這東西不會被大眾所接受,事實上,消費者要的東西往往比你想得還要簡單。但一個團隊能不能撐過這個時期,尤其是一個「小時了了」(一出發就受到很多關注) 的團隊,是創業過程最大的考驗。只有時間能證明你的產品會不會被市場接受,或是你能不能根據主流市場的回饋,修改出更符合他們需要的東西。但大多失敗的團隊,就是在這個時候放棄了創業這件事。

也就是說,「網路觀察家」的話一點也不重要,你必須要專注的是收集真正「目標消費者」的回饋,正確的分析這些數據,然後從那邊 pivot 出他們最想要的產品。而創業,不過就是如此而已。

沒錯,創業的道路常常是很孤獨的,所以你需要一群夥伴陪你一起度過。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加入我們。

(image via geoliv,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