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個案分析」文章

獨立吧,奇摩!

January 26th, 2011

昨天晚上,在北美那斯達克掛牌的雅虎 (Yahoo Inc.) 公布了最新一季的財務報告 — 果不其然,又是令人失望的結果。營收下跌了足足 12%,獲利稍有回升,但是靠得是之前的幾波裁員,而不是任何商業模式上的創新。相較於 Google 最新一季大幅上升 26% 的營收,繳出這種 -12 分成績單的 Yahoo 執行長卡洛‧巴茲 (Carol Bartz),居然還敢在媒體面前誇口說:「這真是令人振奮。」

華爾街當然不買帳,Yahoo 的股票應聲掉了 2%。更重要的是,良人在東郭番間才剛說完嘴,回過頭來不只驕其妻妾,還要再砍掉 1% 的員工。原來令人振奮的是巴茲女士發現了,只要她不斷的砍員工,就算營收一直萎縮,Yahoo 還是可以獲利耶。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可惜代誌沒有憨人想的那麼簡單,這種只求短線,沒有願景的策略,只會把網路業的一代拳王,帶向市場邊緣,最後難逃低價被微軟收編的命運。

奇摩,你值得更好

回過頭來看奇摩,雅虎在台灣的分公司,情況則是美國的相反。自從 2000 年併入了 Yahoo 以來,繼續負責經營的 Kimo 團隊開始連續執行出一個個絕佳的策略,無論是比 eBay 更棒的拍賣、打敗 Google 的關鍵字廣告、買下無名小站成為 (一代) 社群龍頭、一直到靠著併進興奇來取代 PCHome 成為電子商務一哥。11 年來奇摩在台灣的勢力只有不斷的上升,到達率是誇張的 100%,連在不景氣的 2009 年,年營業額在全球 Yahoo 中都是僅次於美國母公司的 No.2 (推估的數字在這裡),電子商務平台上的總成交金額也是年年跳躍,在 2010 年更是達到直逼 Sogo 百貨的 360 億,近來還要搬到南港才有更大的空間來應付這樣的成長。

但是奇摩在台灣繼續稱霸的能力,這兩年卻嚴重受到總公司的拖累。無名升級的專案開了好幾次,又因為 “Global” 的需求變調了好幾次,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 09 年 Facebook 靠著偷菜狂掃台灣時,無名不是躺著給它打,而是趕快張羅一批工程師,群起正面迎戰的話,那現在 FB 在台灣也不一定會是所向披靡的景象。問題是無名沒辦法,因為它被總公司的削減成本政策,綁住了手腳。

唉,可憐的奇摩,你所嫁非人,仰望終身的是巴茲這種不求上進、沒有方向,只知砍人、砍成本、炒短線來作成績的齊人。 但是你不是沒有選擇,是時間了,請勇敢的跟他分手吧。

PS. 星期五 (1/28) 6:30pm,appWorks Startup Mixer 回來了,這次有 10 個團隊可以上台自我介紹,快去報名吧!

(Image via yodelanecdotal@flickr under CC license)

Why Groupon > Foursquare?

January 25th, 2011

還記得 Foursquare 嗎?就是去年夏天以前的媒體寵兒啊!什麼?你居然已經忘記了。短短半年時間,原本炙手可熱、幾乎已經變成 LBS 代名詞的 Foursquare,想不到就這樣一瞬間消失在我們生活中。除了官方急著跳出來說「我們還是有六百萬會員,很受歡迎的」之外,這陣子,Foursquare 根本沒有什麼好消息。

媒體寵兒

自從 2009 年三月在 SXSW (一年一度的「南南西」大拜拜活動) 大受歡迎以來,Foursquare 就一直是媒體的寵兒。有一陣子,TechCruch 甚至一個月寫了將近 100 篇關於 4SQ 的報導。可惜好景不常,就像 Foursquare 上容易玩膩的簽到、市長、徽章等功能一樣 — 不要懷疑,在我的朋友們早就放棄的時候,我還很負責任的玩了 378 天,總共累積了 932 次簽到,只是想試試我能撐到什麼時候 –,到了去年夏天之後,派對也就這樣終止了。

取而代之的,是更新的 LBS 媒體寵兒,結合 Social、Mobile、Local 的,成立短短兩年,今年就即將上市的 Groupon (噠啦)。我隱隱的感覺到這樣的變化,但是嘴巴說不準,於是就順手把 TechCrunch 的報導數量,做成了下面的圖表:

大家可以看到,的確從去年夏天之後,TC 提到 Foursquare 的數量大減,而 Groupon 則是穩定上升,到了年底就出現死亡交叉,4SQ 失寵,而 Groupn 則正式成為新一代小天王。

使用者怎麼說

這又讓我好奇使用者的反應呢?於是我又順手查了一下 Google Trends,結果反轉也是在差不多的時間出現,如果用搜尋的量來比的話:

流量方面有點不準,因為大多數人是透過手機來上 Foursquare,不過大家還是參考一下,我想最重要的是可以看到 4SQ 自從越來越少人報導,的確可以看到 Web 這邊的流量從 2010 年 11 月開始有明顯的下滑,這是前所未見的:

好賣 vs. 不好賣

同樣主打著「在地行銷」(Location-based Marketing)、能夠為店家「帶來人潮」等等特色,會造成 Groupon 和 Foursquare 這兩樣不同的命運,我認為最大的差異在於「進入門檻」。什麼意思呢?想像你是餐廳老闆,我是 Foursquare 的業務,今天來跟你談一個行銷專案:「嘿!老闆你好!要不要用我們的這個服務幫你的餐廳做行銷啊?就是可以讓使用者簽到有沒有?然後簽到最多的就變成市長,然後你再給他一個獎品,然後你還可以看看誰簽到…」相信我,講到這裡老闆已經迷路了。

沒錯,就是這樣複雜的邏輯,讓 Foursquare 無法在店家那邊推行。沒有店家的配合,日子久了簽到當然開始無趣,這時候會出現上面的崩盤狀況當然就不難理解。相反的,Groupon 的邏輯就很容易理解:「老闆你好!我們幫你做一檔五折團購,一次就可以賣出 3,000 張 coupon,雖然你會虧一點,但就把它當作行銷費用吧!」簡單易懂,老闆馬上可以作決定,一翻兩瞪眼。

這就是我所謂的進入門檻,既然實體店家大多都是「輕度網路使用者」,要跟他們合作,你的服務就必須要非常容易理解,非常容易想像,最好是實體的延伸,這樣才打得進去 —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投資 EZTABLE 的原因,世界上沒有比訂位更容易讓餐廳老闆了解的網路服務了。

老話一句,網路業是一個講求「轉換率」(Conversion) 的行業,在面對不同的客戶時,能夠針對他們的需求,把商業模式優化到極致的人,就是最後的贏家。這,是為什麼 Groupon 打趴 Foursquare 的最重要原因,也是網路業 16 年來許許多多戰役的勝負關鍵,這樣,清楚了嗎?

PS. (已結束) 本周五 (1/28) 6:30pm,appWorks Startup Mixer 回來了,這次有 10 個團隊可以上台自我介紹,快去報名吧!

(Image via chrism70@flickr under CC license)

我看台灣 GQ/Vogue iPad 上市,誰在吃午餐?

January 6th, 2011

我在史騰商學院 (NYU Stern) 的兩年,有幸拜在許多大師門下。其中,教我「賽局理論」(Game Theory) 的,就是鼎鼎大名的 1996 年「競合關係」(Co-opetition) 一書作者,公認為當今賽局權威的亞當‧布蘭登柏格 (Adam M. Brandenburger) 先生。

求學過程中,我想大家都碰過很多很會做研究,發表很多論文,可惜很不會教書,沒辦法把一身武功全部傳授給學生的教授。但布先生剛好是特例,他不但學術地位首屈一指,還被我們那一屆的 MBA 學生選為年度最佳教授,從這點你就可以看出他為什麼是大師中的大師。

所以,四個月沉浸在布先生的賽局裡面,不但所有的理論框架都交給了我們,實際用來思考策略、競爭、甚至是創新的過程,更我們每一次作業的重點。他堅持我們必須用真實生活的案例,來驗證賽局模型的可用性。而在所有的賽局主題中,我最記得的就是其中一個,叫作「吃自己的午餐,在別人把它吃掉之前」。(Eat your own lunch, before someone else eats it.)

吃什麼午餐

什麼意思呢?就是在一個高度競爭的市場,領先的公司們必須不斷的推出新世代的產品,雖然因此會傷到既有成功產品的市場。這點,其實和傳統經濟學的「獨佔市場理論」是有衝突的。但讀過高中的人都知道,你必須要勇敢的把自己的午餐吃掉,否則很快的,就會有別人幫你這麼做。

蘋果在 iPod 大成功之後,並沒有停下來,每年繼續積極推出新 iPod、iPhone、iPad,背後的邏輯就是這個「午餐」策略。相反的,微軟在 XP、IE6、WinMo 6.5 成功霸佔市場後,放慢了創新的腳步,現在,這些午餐都岌岌可危。而在電玩的世界,成功的 Wii 慢了下來,於是讓 Xbox 有機會以 Kinect 豪取體感遊戲的市場。

GQ/Vogue 的午餐

來到雜誌產業,如果你放眼望去,GQ/Vogue 其實算是擁有非常獨特的領先地位的。理論上他們並不需要太擔心,因為即使整個雜誌業都被網路狂潮沖垮了,GQ/Vogue 大概也是最後被影響的那兩個。所以,當兩個月前我聽到他們積極在尋找 iPad 解決方案時,我馬上想到了布先生的話。哇!這家出版社不一樣,他們真的懂午餐。

結果,昨天的上市記者會,果然印證了我的推測。GQ/Vogue 不但要吃自己的午餐,而且下定決心要把它整碗吃掉。別的雜誌出 iPad 版,不甘不願,上架比實體雜誌慢好幾個禮拜 (甚至是好幾個月)。更重要的是,少了印刷、通路成本,卻還是捨不得砍價錢,很怕賣便宜了傷到紙本的市場。

但 GQ/Vogue 不是,他們宣誓 iPad 版每月一號準時上架,比紙本還快。多了精彩的影音內容,一份還只賣 NT$ 120,等於是紙本的六折。我問你,今天你如果有 iPad,還會去買紙本嗎?當然不會,這就叫做吃自己的午餐。如果你是別的時尚雜誌,想要用 iPad 來打擊 GQ/Vogue 的領導地位?抱歉,很難,因為人家已經做到這種程度了。

癮科技的主編 Atticus 說得好:「GQ VOGUE 推出iPad雜誌,在技術上落後美國一年,但在打造影響力上,領先所有台灣網路媒體十年。」

各位雜誌業的朋友,這樣你聽懂了嗎?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