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 CEO」文章

創業 CEO / 讓同仁找到意義,才能消滅辦公室政治

December 30th, 2014

Politics arises between men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好的領導者專注在人性的光明面,那些協助他們在辦公室政治中導航的特質:社交能力、EQ,與直覺。他們認知到自己在同仁眼中越顯得神秘兮兮、偽善、用位階思考與無能,他們的組織越政治化。因此他們努力讓自己能幹、透明、容易親近,並且從利他出發。

在大公司,辦公室政治經常佔據多數人 30%、50%,甚至 70% 的大腦頻寬與實際工作內容,因此造成了許多內耗與負面能量。所以離開大公司創業的人,往往非常努力消滅自己公司的政治。

但政治畢竟是人的本能,一種個體間自然發生的化學變化,要除去它,我們需要更了解其背後運作機制。Harvard Business Review 於日前刊出了一篇 The Underlying Psychology of Office Politics,相當值得參考。

文章中提到,根據心理學家 Robert Hogan 的觀察,辦公室政治的驅動力,主要有三個人類天性,以下用我自己的理解跟大家分享:

1. 歸屬的需求

人是群體的動物,因此天生有歸屬感的需要,也有相處的本能。

2. 領導的需求

另一方面,某些個人會有領導的慾望,但這代表他一定有領導的條件或能力,同時他也會遭遇其他有領導慾望個體的挑戰,因此造成了衝突的發生。

3. 找到意義的需求

最後,人類終其一生在尋找的,就是人生的意義。在現代社會,多數人有很大比例的人生是在公司度過,因此,他也會有在辦公室裡面找到意義的需求。

也就是說,人類本能上有相處的能力,但因為領導的慾望,以及物質與成就感等滿足的慾望,讓大家會干戈相向。所以這個習題的解法,是讓大家在組織的外部找到意義,當公司有一個更大的任務需要完成,更恐怖的敵人需要打敗,則這個意義,會讓個人得到歸屬、得到滿足,而減少對於領導慾望的需求。

另一方面,當組織有了巨大的任務,則同仁在其中追求歸屬、領導與意義,往往會以大我為優先,則那個時候,所謂辦公室政治,也不是那麼令人厭惡的行為了。

___

訂閱我的「每日創業精選」Flipboard 雜誌

(Photo via junglearctic, CC License)

創業 CEO / 創造危機

December 23rd, 2014

Burning match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危機使人團結、專注,更有效率的工作。身為領導者,適時的創造危機,是讓團隊齊心齊力,確實執行組織需要的關鍵任務,重要的方法。

要創造危機,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選項。

外部死期

向客戶、媒體記者掛保證,公司會在某個日期前達到某個里程碑,是許多領導者常用的方法。由於這件事關乎公司整體的顏面,甚至還會產生罰金,往往可以讓團隊產生相當大的危機意識。還記得嗎?Steve Jobs 站上台去發表第一代 iPhone 的前一晚,工程師們都還在為它除蟲。但正由於這個記者會非發生不可,它為蘋果上下創造了專注前進的動力。

創造假想敵

同樣的道理,當外部有一個前代拳王,已經佔據了極大的市場,隨時可能醒過來跟你競爭,或是有一個後起之秀,正以極快速度前進,馬上就要趕上、超越你時,也會讓公司產生很大的危機意識。當你覺得同事意志開始渙散,或許就是在全員會議把鎂光燈照向某個假想敵的時候。

內部競爭

當面對像是新產品研發等必須秘密進行的工作,無法靠著外部承諾來加壓時,有些 CEO 會直接在公司內創造競爭。同樣是 Apple 的例子,當初組了兩個團隊,一個由 iPod 的系統出發,另一個由多點觸碰出發,同時去發展他們認為最棒的 iPhone,最終再由 Steve Jobs 定奪。

雖然名為內部競爭,但它不需要是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舉例來說,當 CEO 在每週五的 All-Hands / Town Hall Meeting 獎勵做出極優異貢獻的小組,這也會讓其他人想要起而效尤。

扮演嚴父

無法利用內、外部來產生壓力的時候,領導者往往必須自己扮演那個壓力來源。當然,這會讓你不能繼續跟同事們麻吉麻吉,但為了組織的偉大,領導者常常也必須做出一些犧牲。

週期性危機

最後,優秀的領導者會在公司內部創造恰到好處的週期韻律,讓全體不斷朝著一個又一個的里程碑大步邁進。最著名的例子就是 Gordon Moore 的「摩爾定律」,它讓 Intel 上下持續 40 年維持高轉速的運行。

___

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Photo emiliokuffer, CC License)

創業 CEO / 理想的董事會

December 16th, 2014

Lego Board Meeting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由合適的成員組成,運作良好的董事會,可以為新創公司帶來極大的價值,這點我們已經聊了很多次

但什麼是理想的董事會組成?Y-Combinator 總經理 Sam Altman 與 Union Square Ventures 合夥人 Fred Wilson 近期陸續分享了他們的經驗。

Sam Altman 在他的 Board Members 一文中說到:

我認為對於大多數早期公司來說,理想的董事會是由 5 位董事組成,包含 2 位創辦人、2 位投資人,以及 1 位外部人 (獨立董事)。我認為 4 人董事會,含 2 位創辦人、1 位投資人,以及 1 位外部人的組成也很好。(實務上,偶數幾乎從來不曾產生問題)

Fred Wilson 則在他的 The Perfect Board 一文中提到:

完美的董事會會由 5 或 7 人組成,看起像是這樣 (的結構):

創業 CEO、2 個獨立董事、2 位投資人

創業 CEO、3 個獨立董事、2 位投資人

如果創辦人已經不再擔任 CEO 了,那麼我喜歡這樣的設定:

CEO、創辦人、2 個獨立董事、3 個投資人

如果你的投資人少於 3 位 (耶!),那麼就把每個公式裡的投資人用獨董取代,就會得到一個勝利的設定。

當然這是他們從多年投資經驗中萃取出來的菁華,但在直接複製貼上前,我想你有需要了解背後的一些思考與延伸事項。

1. 新創董事會幾乎不會動用投票

公司董事會理論上是一種「一人一票」、「多數決」的民主機構,但實務上,投票是非常罕見的,尤其在新創公司的董事會裡。根據定義,新創是資源相對匱乏的一方,因此它的團隊、股東與董事們,必須共同奮鬥,齊力推動公司往目標邁進,才有些許的機會能推倒衛冕者。如果一家新創的董事們無法在重大策略、營運議題上取得共識,必須要用投票才能形成決策,那麼這家企業當然是難以成功的。

2. 創辦團隊佔董事會席次實務上沒有差異

既然董事會極少動用表決,而開會時共同創辦人也多半會列席,因此經營團隊在董事會佔一席或是多席,實務上沒有太大的差別。

3. 獨立董事的價值

很多創業者誤以為「獨立董事」是上市櫃公司才需要,用來交代政府的玩意。但實務上,就像 Altman 與 Wilson 點出的一樣,獨董,尤其是優秀的獨董,能為新創帶來極大的價值,這點我在好幾個 AppWorks 投資的公司董事會上,都有實際的經歷。這些外部董事最大的優點,就是沒有自身權、利的糾葛,因此最能從最純粹的角度,去幫公司思考短、中、長期最好的策略。

尤其當獨董自身有厚實的營運基礎、相關業界經驗,或是廣泛的投資觸角,那麼更經常能在關鍵的時刻,提醒大家他看到的盲點。經驗中,「稍長 CEO」或是「同儕 CEO」 ,尤其是新創獨董非常好的選擇。另外,本身投資涉略廣泛的天使,也是早期公司不錯的選擇。(優秀獨董也是平衡投資人最好的力量,團隊可以更不用擔心董事席次上居於少數)

4. 協助董事們進入狀況

董事們再怎麼優秀,畢竟還是人類,有資訊、知識、記憶的限制。好的經營團隊會花足夠的功夫協助董事們進入狀況,不管是第一次加入前做公司歷史等資訊的新手上路,或是每一次開會開始時的上月、上季、上次開會回顧,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5. 把討論專注在策略

好不容易把董事組織起來開會,最可惜的就是把時間浪費在細項數字的鑽研與回顧。董事們不是你的營運副總,他們最能貢獻的不是執行的細節,而是策略的討論。再次重申,最好的開會方法是把投影片在三、五天前寄給大家,然後用前面 15-30 分鐘講完重點,回答問題,接著就進入次月、次季、次年度的策略討論。

6. 認真經營這個組織

最後,要讓董事們一起發揮作用,除了開會外,建立這個小社群中間互相的信任與情誼也非常重要。每季開完會,如果能夠的話,盡量找大家一起用個晚餐,把酒言歡之間,也可以討論許多正式會議上無法覆蓋的軟性議題。

___

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Photo georgiva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