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個系列中,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A good strategy has an essential logical structure that I call the kernel. The kernel of a strategy contains three elements: a diagnosis, a guiding policy and coherent action.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Richard P. Rumelt
最近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讀起了 UCLA Anderson School 策略大師 Richard P. Rumelt 兩年前的作品「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我發現這本書解答了一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那就是如何確切的告訴創業 CEO 們,他們想要執行的到底是一個「好策略」還是「壞策略」。
當然所謂的「好策略」,必定是執行後極有可能會產生好結果的策略。但所謂的「壞策略」,卻往往不是「顯然會有壞結果」的策略 — 這種東西根本不用討論,早就被殺掉了。所謂的「壞策略」,往往根本連策略都稱不上。這些計畫通常犯了模糊不清、本末倒置、目標設定有問題,或是執行成果與目標間關係薄弱等問題。
然後我發現天下文化近期也推出了這本書的中文版 –《好策略壞策略》,因此我決定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未來幾週我們將利用這個專欄,舉行每週一次的「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線上讀書會」。每個星期一我會分享我讀完某章節後的感想,然後我也鼓勵大家留言分享你們的心得。
我希望這個討論能夠讓我們都更了解什麼是好策略,也幫助所有創業 CEO 成為更好的策略思考者。
而今天的第一次讀書會,就讓我先與大家分享看完序章 Introduction — Overwhelming Obstacles 的一些心得 (我看的是英文版,中文是我自己翻譯的,應該會跟天下文化的中譯版有些出入):
好策略幾乎永遠看起來極度簡單明顯,不需要一份厚厚的 PowerPoint 投影片來解釋
好的策略必須是能夠被確切執行的,如果一個策略太過複雜,那往往沒辦法成功的被執行,則那跟一個壞策略基本上沒什麼兩樣
策略工作的核心永遠是一樣的:挖掘一個「狀況」的關鍵因子,接著設計一個方法,來組織且聚焦行動,用以處理這些因子
策略是一個方法、一個 How,而這個 How 必須要有一個目的。這個目的往往是要去面對、處理一個正在醞釀、發展狀況,在商業的世界,這個狀況通常是一個市場板塊的位移,一個程度不等的 Paradigm Shift。所以先充分了解這個狀況非常重要,尤其是狀況中的關鍵因子。舉例來說,當今的線上遊戲產業,正在從 Online/Web Gaming 位移到 App Gaming,而這個位移的關鍵因子包括了玩家數量大幅提昇、遊戲供給數也大幅提昇、但缺乏有效的推廣渠道,以及玩家玩遊戲的時間地點變化等等。了解了這些關鍵因子,才能夠有效的設計一個方法來處理這些變化。
策略無法是一個有用的概念,如果它只是「成功」的同義字。它也無法是有用的工具,如果它被與「野心」、「決心」、「啟發的領導風範」或是「創新」混為一談。野心是追求卓越的動力與能量,決心是投入與勇氣,創新是發現並且建造新的做事方法,而啟發的領導風範是誘發人們去為了自己或組織的利益有所犧牲。而策略,應該是回應野心與創新,選出道路,定義領導力與決心必須如何被應用、為何被應用以及用在哪裡。
所以以上就是讀完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序章,我的一些分享。如果也有在讀者本書的人,歡迎提出本章中你們喜歡的段落以及感想。下星期,我們將討論第一章 Good Strategy is Unexpected 與第二章 Discovering Power,到時見。
前往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線上讀書會 #2
___
歡迎加入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和我們輔導的創業 CEO 們一起學習策略思考
(Photo via andreasnilsson1976, C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