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給年輕人」文章

程式不只是技能,更是滿滿的人生道理

December 7th, 2016

Kids using iPad

大多數人印象中「寫程式」是只有電腦工程師才懂的專業,但隨著科技的進步,透過視覺化的塊狀模組即可完成程式設計,大幅降低寫程式的入門門檻。程式設計如同閱讀,能讓我們獲得更多知識,並培養國際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鍵盤與滑鼠自信地面對數位創新的世界。

─ 蔡總統於「2016 年電腦科學教育週」啟動儀式 (TechOrange)

在我們大多年後,政府終於漸漸睡醒,開始展現對深耕程式教育的重視。往前走,台灣的孩子們將從國小開始接觸這個在 21 世紀生存,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但事實上,學程式遠遠超過學一種技能。實際運用程式去設計、建造產品的過程,隱含著滿滿的人生道理。

我從 10 歲開始自學程式、組電腦,21 歲與大學朋友創辦哈酷網、碩網,開始實際把程式運用在商業世界,28 歲在紐約參與社群網站 Sosauce、遊戲製作公司 Muse 的創辦,32 歲回台成立 AppWorks 幫助年輕人發展網路新創,可以說整個人生都與程式脫不了關係。

回頭看這趟旅程,程式教了我太多人生的智慧,以下是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跟大家分享。

程式的目的不是程式

程式是讓使用者運用,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滿足需求的工具。所以真正的目標是「問題被解決」、「需求被滿足」,而不是程式本身。一個工程師必須認清程式不是一件作品,而是過程中的介質,才能設計出真正增進用戶生活的好軟體。

困難的事不一定有價值

很多時候,工程師辛苦刻了一些功能,卻發現用戶根本沒有這樣的需求。另一些時候,我們發現按鈕的顏色、說明的文字、新手上路的引導、會員登入後體貼的問候,這些功能做起來很簡單,用戶卻非常在乎。人生也是,我們辛苦的付出,人家不一定有感受,但一句不經意的話,卻可能掀起社會運動。

新東西不一定好

人天生喜歡新事物,但在設計軟體產品的過程中,新技術往往不是最好的選擇。新技術通常有很酷炫的核心,但缺乏完整的周邊配套,甚至沒有太多工程師真的懂。因此實務運用上,往往帶來更高的成本與更大的風險。因此,聰明的工程師會選擇成熟或接近成熟的技術。

懶惰不是壞事

優秀的工程師往往是最懶惰的動物,正是因為懶惰,所以可以做出最方便好用、容易維護的軟體。

簡化才是王道

N 倍複雜的軟體,帶來 N 平方成長的用戶教育、團隊溝通協作、後續維護成本。因此,學程式會教你力行減法的重要,KISS everything. (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

系統思考

程式往往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而是由許多互相連動的模組、物件、平台所形成的體系。因此,學習設計程式的同時,也勢必會增強系統思考的能力,幫助你理解單獨模組的優化不一定能提昇整體戰力,以及找到系統內槓桿點等重要人生觀念。

沒有情緒、只有邏輯

人是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動物,但機器卻只有 100% 的理性。因此當你的程式無法 Compile (編譯過關),跟機器生氣、求情、說謊都是沒用的。只有學會摒棄自己的情緒,用完全合乎邏輯的方式,才能通過他們嚴格的關卡。在過程中,你也學會了如何運用 EQ。

問題的根源都是自己

當程式掛點、當用戶的問題沒解決、需求不滿足,你並不能怪罪用戶、也無法推卸給機器,只能怪自己沒有做出好的選擇、設計出對的架構、寫出可靠的程式。人生也是一樣,問題都根源於自己過去某個時點做出的選擇,沒什麼好責怪別人。

速度與債

在設計早期版本軟體時,為了求快、求提早取得市場反饋,工程師往往會用較粗魯的方式完成功能,因此欠下所謂「技術債」。而後,當產品獲得市場歡迎,用戶量持續成長,償還這個技術債所需的時間與人力就會日益膨脹,就像現實生活中的負債會生利息一樣。因此,工程師要懂得在對的時間點,把前債還清,才不會在日後造成永不超生的後果。經歷過幾次這個過程,你將學會用成熟的態度去面對選擇、負債、償還。

可以一時繞過麻煩,但無法永遠逃避它

這跟技術債的概念很類似,有時候,工程師可以用 Work Around 暫時繞過問題,但它不能取代解決問題本身。遲早,你必須正面面對、解決它。

永遠幫自己留條後路

程式做久的工程師,往往會養成習慣在迴圈,或是需要長時間的執行程序中,幫自己留一個跳出的路徑,免得事情出狀況時,無法搶救。在人生中,永遠想好後路也是很重要的觀念。

用小里程碑激勵自己

在做一個大系統時,如果花數週、數月的時間埋頭苦幹,卻一直沒辦法看到成果,很難維持自己在意志高昂的狀態。厲害的工程師會把它切割成許多小片段,每個階段完成都有可運作的部份成果,利用這些小里程碑來讓自己保持熱情。

專注的重要

專心的設計程式 1 小時,生產力恐怕抵過邊做邊玩 10 個小時。

團隊合作的重要

無論一個工程師再強,也無法一個人完成一個大系統。與其他人組織、協做、發揮整體戰力,是工程師必修的功課,也是所有人一生中必修的功課。

__

想轉職工程師、加入網路公司、獲得更好待遇與工作環境,在實作程式中領悟更多人生智慧的朋友,歡迎加入 AppWorks School/ iOS Class

(Photo via Kentucky Country Day, CC License)

教育跟不上時代,但你必須跟上時代

November 17th, 2016

Writing on a black board

未來人才,不只要數位化,更必須像 iPhone 一樣,不斷「數位進化」。以國家為單位的教育改革烽火,早已在 19 國蔓延。無論是歐巴馬或梅克爾,都把數位力當成決勝未來的國力。未來 5 年,老師與家長如何教孩子自主學習、跨界創新?…

…「經濟行為數位化了,但變動太快,教育體系很難跟得上,尤其師資是最大困難,」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說,學生要懂得應用數位工具,就要引進業師。數位時代的速度飛快,資訊教育每兩、三年就要改一次,「教育系統也需要創新,甚至老師也會有虛擬的概念。」

台灣很大的問題在於學制僵化,大學科系沒有變動,人才被系所綁架,產生培育落差。「我們要跟上國外跨領域學習的腳步,對人才基本能力的要求也要改變,」陳良基說。

台大電機系副教授于天立也指出,國內大專院校課程改革困難,「甚至我們系上另一個老師說,回來發現跟他當學生時的課程都一樣。」 …

(節錄自《天下》數位╳教育 贏的起點)

Facebook 執行長 Mark Zuckerberg 近期出席 Techonomy 論壇,接受該媒體創辦人、同時也是 Facebook Effect 一書作者 David Kirkpatrick 的訪問,聊到與老婆捐贈 30 億美金創辦的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基金會,他說首先要投入的就是教育,因為幾乎所有的社會問題,只要投資在教育之上,長期而言都能得到解決。

CZI 投資教育的方式,是透過資訊科技。他們建立一支現代化的軟體工程團隊,接著與全美最成功的個人化學習機構 Summit Public Schools 合作,把 Summit 的體系平台化,然後擴散到全美國的數百、數千家學校,來改善美國教育的長期成果,以期解決許多社會問題。

反觀台灣,獲得大量資本的上一代成功創業者,沒有人像 Zuckerberg 這樣用心投入在教育之上。無論是馬政府,或是今日的新政府,對於徹底改革教育、讓它跟上時代,也幾乎可說是欲振乏力。

因此,我們的學校與業界的學用落差、數位落差日益擴大,結果社會上出現了蒸蒸日上、薪水不斷上升的 Internet 相關行業找不到人才,但每年畢業的眾多學生中,卻有大量找不到工作,這樣奇特的結構性供需失衡現象。

104 資訊科技的「2016 科技風雲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台灣國內資訊人才缺口達 5.4 萬人,其中,軟體工程師佔了一半職缺,較兩年前增加 49%…

…另一個矛盾的數字:青年失業率仍居高不下。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2015 年,15 – 29 歲的失業率達 8.7%,是整體失業率的 2.3 倍。

(節錄自《天下》台灣 重新定義明日人才)

AppWorks 沒有像 CZI 這樣的資本,但為了逆轉台灣教育的惡性循環,減少這個脫節體系葬送的年輕人數量,我們硬著頭皮在年初成立了 AppWorks School,免費提供資訊科學教育與就業輔導,協助年輕人取得好的數位觀念與能力,加入 Internet 行業,以紓緩台灣的結構性失業。AppWorks School 目前兩梯次畢業 24 位青年,明年我們目標要幫助 150 人,2020 年時要擴大到每年 1,000 人。

這個成長計畫聽起來很積極,但事實上是杯水車薪,台灣每年有數以萬計的畢業生深陷結構性失業、低就業,還要有數十家企業出來成立類似 AppWorks School 的組織,才能夠真正改善這個社會問題。

所以如果你是仍在求學、剛畢業的青年,多半恐怕無法期望別人來幫助你,必須自力救濟,把自己變成未來需要的人才。當然,未來需要什麼人才,我也沒辦法準確的預測,但以下幾個我看到的線索,提供你參考:

1. 你恐怕要拒絕長輩的善意安排

多數的家長、老師、教授、校長、教育部長官,成長在非數位的世界、在沒有 Internet 的環境求學,甚至目前還服務於正被顛覆的傳統產業。因此從他們的人生經驗與觀察角度,這個世界正變化的速度與幅度,是超越他們理解的。所以他們覺得好的道路,恐怕反而是最危險的。舉例來說,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機械普及後,醫師、律師、會計師都是未來 10 年可能被大量取代的職業,就像高速公路收費員被 eTag 取代一樣,在這個時間點用傳統的觀念去念這些熱門科系,反而恐怕是買在最高點。因此,雖然長輩們的出發點是為你著想,但在這個大轉變的時代中,你恐怕需要學會婉拒。

2. 人工智能將在未來 20 年帶來巨大顛覆

就像 Internet、Apps 一樣,AI 現在方興未艾,但它的顛覆要 10 年、20 年後才能真正感受。溫水煮青蛙的過程讓人不知不覺,但一覺醒來發現你站在歷史洪流的錯誤邊,年紀已經 40 歲,那才是最糟糕的。所以在此時此刻,我會建議每個人趁還年輕,去研究資訊科學 (Computer Science)、運算思考 (Computational Thinking)、理解演算法、深度學習等 AI 相關知識,如果它會取代多數工作,那我們必須往更上游走去,成為能夠設計、控制 AI 的人類。

3. 數位經濟才剛開始

另一方面,也會有人說網路與電商不是 20 年的老產業了,還有機會嗎?事實上,翻開宏觀數據,你就知道這才是籃球賽的第一節而已。以零售為例,台灣的電商交易佔總零售的穿透率,現在差不多是 15 – 20%。但展望未來,出生在 70 年代以前、習慣在傳統百貨消費的族群會陸續退休,減少開銷,習慣在網路上購物的 75 年代後族群,則會進入 30-50 歲收入最好、消費力最高的黃金時段。所以我們幾乎可以預言,10 年後,電商佔總體零售的穿透率將會提高到 50%,甚至是 80%。一個行業在未來 10 年有 3-5 倍的成長空間,當然是一個值得搭乘的向上手扶梯。

4. 找到學習的原力最重要

最後,當世界變化越來越快,知識與技能的賞味期限也就越來越短。所以在這個新世界生存,重點是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能力。但極少人能長期逼迫自己學習,所以找到學習的原生動能最重要。要能讓自己主動,重點是了解自己,知道設下什麼目標、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內容、路徑,才能激發自身的動能。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一個不服輸的人,那麼就找朋友打賭,看誰學的快。如果你是一個愛面子的人,那就在 Facebook 大聲宣告,在某月某日之前,你要做到這件事情。如果你是考試才會用功的人,那就幫自己報名比賽、測驗。總之想辦法 Hack 自己,推動終身學習的飛輪,你才能夠不斷進步,不被時代拋在後面。

以上。總而言之,短期內台灣的教育沒辦法跟上時代,所以提醒各位年輕人,你必須奪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才可能有未來。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收聽更多我的分享

(Photo via asiandevelopmentbank, CC License)

讀碩士,不如工作兩年;工作兩年,不如認真創業兩年

October 20th, 2016

Starting up

當然研究所經驗、工作經歷,與創業歷練三者之間,有很多的異質性,不完全能互相比較。但如果你正要在這三種路線間做出選擇,本文單就以一個人才而言,投資在其中一個路線,兩年期間所積累的知識、技術與經驗,未來對於 Internet 企業雇主的價值,略作論述。最終,每個人應該還是要綜合考量自己的興趣、天賦等其他要素,做出自己的人生路線抉擇。

雖然數十年來研究所的供給從稀缺到過剩,碩士對於人才的加值日益降低,但單純從數字看,時至今日,研究所畢業較大學部的平均起薪,還是有相當的增加 ─ 在美國,碩士較學士平均起薪增加約 22% 。在台灣,多數企業給碩士起薪則通常較大學畢業生高五千元或以下。[1]

碩士的對手不是學士,而是兩年工作經驗的人才

但這樣的比較少考慮了一個非常關鍵的點:讀碩士需要投資 2 年的寶貴青春,所以,碩士的真正對手其實不是學士,而是學士畢業後直接投入職場,累積兩年工作經驗的人才。

尤其在 Internet 這樣變化快、學用落差大、看重實務經驗的行業,兩年經驗的價值,事實上已經遠遠超越碩士學歷。根據我們近期對 15 家 AppWorks Startups、加總員工人數 1,362 人所做的粗略調查顯示,無經驗的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為每月 NT$ 35.8K,無經驗的碩士則為 NT$ 39.6K,較大學生有 10.7% 的增加。但不論學歷,有兩年經驗的人才,平均薪水為 NT$ 48.3K,較學士增加高達 35%,較碩士增加也達 22%。

換言之,在網路這個行業,兩年工作經驗對雇主的價值,平均來說遠遠大過兩年的研究所學歷。

複利計算的經驗價值

更重要的,經驗在網路這個領域的價值是複利計算的。相較於新鮮人,五年經驗的人才平均薪資是 NT$ 62.9K,增加 76%;十年經驗的人才平均薪水則達 NT$ 86.4K,較剛入行時增加 141%。換言之,花兩年時間念碩士,不僅起薪會輸給大學畢業直接進入 Internet 歷練的人才,在後續加薪曲線上,恐怕會一路落後到底。

因此,除了轉念資工所等少數特殊路線外 [1],在網路與電商成為主流行業的現在,投資兩年念碩士,比大學畢業直接出來工作、積累實務經驗,恐怕是相對較差的選擇。

這是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講的第一個重點。而第二個重點,我想聊的是,如果要計算積累兩年經驗的價值,那有一個選項,可能比去 Internet 公司上班的時間投資報酬率還高,那就是努力試著創造一家 Internet 公司。

創業兩年經驗更有價值

雖然這個統計比較不科學,但根據我們能拿到的幾個 AppWorks 校友資料點顯示,如果你認真創業兩年,但最終因為機運、因為大環境、因為客觀條件而沒有成功,事實上,你積累的經驗與能力,對於未來的雇主而言,可能是非常、非常有價值的。

平均來說,畢業後直接創業,積累兩年經驗,最後沒有成功,選擇去就業的 AppWorks 校友,起薪高達 NT$ 69K,更勝於前述 5 年工作經驗的積累,較新鮮人則幾乎是翻倍。

更重要的是,在質化統計上,我們的校友的回饋顯示,進入公司後他們佔有不少優勢。因為創業過程中,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管理經驗,因此跟主管、老闆往往更能溝通。當有升遷的機會,通常是被優先被考慮的人選。

回頭想想我自己的經驗,1999 年,我還是大三學生時,就跟學長們一起創辦個電子商務網站哈酷,成功募得數億創投資金。達康股災後後我們轉型為企業知識管理方案商碩網,2002 年我被調派到上海擔任大中國區總經理。2003 年,公司就成長到上億台幣營收,並且開始獲利。這時我的很多同學,才剛念完研究所、當完兵,要開始找工作。如果我當時選擇去別的企業上班,我相信要到一個想經營中國市場的跨國 IT 公司,擔任經理、副總職位,應該相當有機會。換算起來,的確就是等同於 5-10 年工作經驗的加速。

創業失敗,可以是職涯的成功

所以,雖然創業失敗機率雖然很高,但如果把眼光放大、放遠,只要你在過程中專注、努力、拼命學習,即使這個事業嘗試最終不幸的失敗了,可能還可換回來後續職業生涯的成功。從這個角度去看,創業失敗就一點也不可怕了。

___

要認真工作兩年的人,歡迎到 2017 冬季 AppWorks 聯合大徵才找機會,85 家優質 Internet 企業、787 個熱門職缺等著你

___

後記:這篇文章得到了不少分享,但有些概念的表達可能太簡潔、不夠完整,因此從讀者在 Facebook 的留言來看,有可能讓人形成四種主要的誤會。以下把與這些讀者的 Q&A 編輯後貼出,協助所有人更理解我在描述的概念。

Q: 什麼事情都用錢來量化,是不是把自己路走窄了、讓夢想銅臭了?

A: 我完全同意,錢不是所有事情的衡量。事實上,更進一步論述,我認為如果能不要用錢衡量事情,人生往往會過得更滿足。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選擇,所以就像所有期刊論文一樣,這篇文章嘗試著從收入,也就是對雇主的價值,這個簡化模型去論述我觀察到的現象。當然,一個簡化的模型,不適用於所有情境,也不適用於所有人。因此在文章一開頭,我提醒大家最終還要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天賦,選擇自己的路線。或許是我的寫作能力不夠好,讓您與許多讀者有這篇文章是「什麼都用錢來衡量」的印象。在此請大家原諒,也請大家用更包容的態度,去理解這篇文章真正想傳達的。

Q: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這樣的言論會不會害人?

A: 我的確也認為創業不適合所有人,事實上,這個選擇很有可能只適合少數人。關於這點,之前寫過很多文章。所以本篇文章的用意,不是鼓吹創業 (我尤其不鼓勵盲目創業),而是在論述當你選擇創業,非常努力在過程中歷練、學習,兩、三年之後,即使新事業因為外在因素而失敗,你的職業生涯,很有可能不會因此而跟著失敗,相反的,在我們的觀察裡面,很有可能會更成功。但這只是一個面向,就像文章一開始說的,最終所有人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天賦去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以上背景說明供您參考。

Q: 15 間新創團隊就可以代表全台灣的薪資水準?

A: 這個採樣的確應該有偏差,但我認為與母體 (所有 Internet 公司、所有員工的薪資) 的主要差異,應該在平均薪資的絕對金額上,在佐證該段落提出的假說:

“在 Internet 這樣變化快、學用落差大、看重實務經驗的行業,兩年經驗的價值,已經超越碩士學歷”

換言之,不同學歷、經驗間的薪資相對排名上,我認為有相當的信心水準。當然,它還是有某個機率是 False,所以您絕對可以不信任這個調查結果,也絕對可以因此推翻我提出的假說。我提出一些我的觀察結果,每個人依自己的判斷決定是否要採用,這是人類知識傳遞的基本結構,我完全尊重。

Q: 我知道你們一直在為了台灣創業環境做努力,也很希望台灣能變成創業者無後顧之憂的地方,但用「無論創業成敗與否,薪資都會成長」來作為創業的誘因是否恰當?

A: 我跟您有一樣的擔憂,因此「無論成敗與否,薪資都會成長」,並不是我想表達的觀念。如果讓您有這樣的印象,那是我的寫作能力不夠好,還請見諒。我在文章標題點出要「『認真』創業兩年」才算,在最後一段也強調「創業『失敗機率… 很高』… 在過程中要『專注、努力、拼命學習』… 這個事業嘗試最終不幸的失敗了…『可能』還可換回來後續職業生涯的成功」,都是在描述我觀察到的模型是特殊的,不是一體適用的。

[1] 在我們的調查裡面,相同學、經歷,工程師的薪資平均較行銷等前台職位高 30-46%

(Photo via hackny,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