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市場學」文章

為什麼 Dropbox 大成功,Syncplicity 卻沒有

February 1st, 2011

對於所有網路人來說,這是一個千古謎團。同樣是「雲端儲存」服務,同樣都是下載一個小軟體,就可以自動幫你備份電腦裡的資料夾,同樣都是幫使用者解決得惱人的檔案管理問題,同樣都在 2006 年推出,為什麼 Dropbox 這麼成功,Syncplicity 卻乏人問津。

要是請你一個工程師評測一下兩個產品,他絕對會跟你說 Syncplicity 比較強,因為它的功能、選項,都比 Dropbox 多太多了。而換作去問一個行銷人員,他也會跟你說 Syncplicity 比較有潛力,因為同樣是邀請一個朋友加入,Dropbox 只送 250MB 的儲存空間,但是 Syncplicity 卻送高達 1GB,所以一定比較多使用者會願意幫 Syncplicity 宣傳。

但事實不然,這場比賽的結果和大家想的完全相反,Dropbox 不但在推出的兩年內就狂掃兩百萬用戶,更在去 (2010) 年初高調宣布突破了四百萬使用者大關。回頭看 Syncplicity,不但沒獲得市場的大量採用,連網站也冷清的都快長蜘蛛絲了。

dropbox

syncplicity

這兩邊氣勢的差異,如果用 Google Trends 來分析,那勝負更是明顯:

到底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大家一直不知道原因,直到前幾天,Syncplicity 的共同創辦人 Isaac Hall 突然跑到 Quora 去回答了這個問題:「Why is Dropbox more popular than other tools with similar functionality? 」這才解開了大家的疑問。

他從頭講起,給了一個非常棒的回顧,我鼓勵大家去閱讀整篇文章。不過我認為重點,在下面兩段:

…In the end, it really came down to one incredibly genius idea: Dropbox limited its feature set on purpose. It had one folder and that folder always synced without any issues – it was magic. Syncplicity could sync every folder on your computer until you hit our quota. (Unfortunately, that feature was used to synchronize C:\Windows\ for dozens of users – doh!) Our company had too many features and this created confusion amongst our customer base. This in turn led to enough customer support issues that we couldn’t innovate on the product, we were too busy fixing things…

…If you’re starting a new company, the best thing you can do is keep your feature set small and focused. Do one thing as best as you possibly can. Your users will beg and beg for more functionality. They will tell you their problems and ask you to fix it. My philosophy is that they’re right if their feature request is right only if it works for 80% of your customers. Until you have a lot of resources, stay focused on your core competency…

翻成中文就是:

..最後我們才發現,原來兩家公司的命運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全都來自於一個致命的關鍵:Dropbox 非常刻意的縮減他們的功能數量 — 他們就只提供使用者一個資料夾,但這個資料夾永遠會自動同步,不會有任何差錯,像是魔術一樣。相對的,Syncplicity 可以同步你電腦上的任何資料夾,直到你的雲端空間用完為止 — 不幸的是,居然有人把它拿來同步 C:\Windows\。我們提供了太多的功能,結果反而讓我們的使用者迷失了。這讓我們忙著客服、忙著除蟲,而沒辦法全神貫注在創新上面…

…如果你要創業的話,你必須要做的是讓你的功能組合越小、越精準越好。把一個功能做到超級棒,然後你的使用者會求你給他們更多功能。他們會跟你說他們還有哪些問題,然後你再決定要不要幫他們修理。我的哲學是,如果這樣的東西可以讓 80% 的使用者用,那就值得做。在你拿到更多的資源之前,你必須要專注在你的核心上面…

你看,「精實創業」的觀念我們講了好多好多次了,但這是第一次有這樣一個血淋淋的案例,沒錯,Dropbox 打敗了對手 Syncplicity,靠得不是功能多,而是功能少,靠得不是資源多,而是專注。這,就是 Lean Startup 的威力。

最後,在這邊 祝大家

新年恭喜、事事順心、創業的大順利、工作的大突破

新的一年,就請你們多多照顧了。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的分享

(via wetzler.me, image via shanghaidaddy@flickr under CC license)

《社群→媒體》EZTABLE 的社群化

January 27th, 2011

「社群媒體」,當今網路最熱門的關鍵字。大家都在講它,卻很少人了解這四個字真正的涵義。在我看來,這個前所未見的「新媒體」,不但是一個趨勢,更是一門學問,非常高深的學問。在 Web 3.0 時代,Social 影響著一個網站的興衰,一個品牌的成就,一個現代企業的存活或是淘汰。因此,為了讓我們有機會一窺究竟,進而對這門學問有更深的領悟,我開始了一系列《社群→媒體》訪談活動。藉由與身處社群最前線的工作夥伴們一起探討,我希望能夠激盪出很多火花,來幫我們照亮這個新領域,引領我們進入社群媒體奧妙的全新境界。

《社群→媒體》開播第二集,我們請來了 EZTABLE 的執行長 Alex Chen 和負責社群行銷的 Coco Huang,聊聊 EZTABLE 這半年多來努力的經營社群媒體的心得。

Jamie:EZTABLE 的粉絲頁經營的蠻成功,有沒有什麼有趣的觀察?

Alex: 我認為每個社群媒體都有不同特性, 要先了解上面的使用者屬於哪一類。以我們的 FB 粉絲為例,他們的朋友數都不多,大約一百多人,符合我們需求的 TA (Target Audience) ─ 非網路重度使用者、 25-35女性、 並非從早到晚都掛在社群網站,所以跟她們溝通的時候不能用太重的網路字眼,而且比較不會有互動。相對的,Twitter 在台灣都還是超早期使用者 (Early Adapter),所以我們的策略就變成幫他們瞭解國外餐廳的消息,以及相關網站的情況。

Coco: 粉絲很難抓,很難知道他們的口味。有趣的是愈來愈多人會直接在 FB 給你客服留言,寄 Email 的反而變少。 有了社群媒體,我們對消費者就變成朋友一樣,客訴事件發生時,他們期望我們直接在塗鴉牆回他們的留言,就像他們的朋友一樣。

Jamie: 如何設定經營社群媒體的目標?

Coco: 我自己是設定希望天天都有人回我話, 粉絲數每天成長個 20-30 個人。我發現一辦活動粉絲就會快速衝高,所以應該會辦多一點活動,讓大家有參與感,也可以擴大粉絲的量。

Jamie: 你會關心粉絲的活躍度嗎? 怎麼維持?

Coco: 當然會,如果粉絲都沒有回應,我會很難過,有幾天都不想發文。我會去觀察很多粉絲的網頁,看粉絲為何回文。有時無關緊要的反而很多人會回。

Jamie: 無關緊要的發言跟代表 EZTABLE 品牌,要如何取捨?

Coco: 我會用自己的身分發言,像他們的朋友一樣,又像是 EZTABLE 品牌的延伸。有一次聖誕節我想到大家都在過節,餐廳的服務生卻還在工作,很辛苦,請大家要關心他們,就得到非常多人的回應。

Jamie: Alex 會擔心 Coco 搞爛 EZTABLE 的品牌嗎?

Alex: 我當初敢讓她這樣做,就下定決心會承擔一些風險。當然 Coco 表現得很好,甚至她現在還是大學四年級的學生,但EZTABLE 已經給了她一只全職的 offer,這在美國常見,但在台灣敢這樣優先錄用學生的公司,應該是非常少數。我一直覺得台灣的網站沒有像國外,有專職在做社群媒體的人。甚至未來公司,可以先不要有公關,但絕對要有社群媒體;可以先不跟記者打交道,因為他們自己會找上門來。 消費者不喜歡跟陌生的品牌、標誌互動、講話。所以一開始我們就設定,Coco 要用「自己」,來和他們互動。

坦白說提醒我們這件事情的是 Cheryl (TechOrange 主編),他說 Web 2.0 時代常用的「小編」用法 ,在社群媒體已經不流行,因為這樣沒有親切感,加上看到 Jamie 部落格寫過一些文章,包括紐約時報是怎麼做的等等。我們還會去看 OpenTable、Gilt 他們的粉絲頁在幹嘛,如何宣傳品牌;有些根本是在亂講話,但有時候很正式 。我們每天都在嘗試,閒聊、功能性的、活動的比例如何拿捏,才能讓大家不會覺得太陌生,又不能太隨便。

Jamie: EZTABLE 的下一步呢?期待社群媒體對 EZTABLE 有什麼幫助?更緊密與 EZTABLE 結合嗎?還是獨立的?

Alex: 我們會把 EZTABLE 的功能帶到社群媒體上去,或是更緊密的結合。事實上我們也一直在這樣做,舉個例來講,我們前陣子做了一個最近在嘗試,把 EZTABLE 優惠專區拿掉,整個用 Tumblr 來做,但現在整個界面還是有點老外,我們需要慢慢讓台灣的消費者接受。我們想像以後的 EZTABLE,上面的優惠訊息不會再像 Web2.0 時代是一個「傳統的」網站,甚至不是我們自己的網域 (Domain),它以後可能是在 Tumblr 上、在 Facebook 上,甚至是 WordPress 上 ,所以我會把我們的優惠專區帶到社群媒體上。因為未來的網站太多,消費者一天無法看這麼多的網站,所以大家每天會固定使用的最後只剩下那些,我們必須要把自己帶過去。

Jamie: 很棒的分享,謝謝 Alex,謝謝 Coco。

PS. 本周五 (1/28) 6:30pm,appWorks Startup Mixer 回來了,這次有 10 個團隊可以上台自我介紹,快去報名吧!

PPS. Coco 叫我一定要幫她宣傳,目前強烈誠求優質男友,有興趣跟她多認識的人請在 Twitter 上追蹤她:@COCO0806

《社群→媒體》Jamie、Cheryl 談品牌行銷

January 19th, 2011

「社群媒體」,當今網路最熱門的關鍵字。大家都在講它,卻很少人了解這四個字真正的涵義。在我看來,這個前所未見的「新媒體」,不但是一個趨勢,更是一門學問,非常高深的學問。在 Web 3.0 時代,Social 影響著一個網站的興衰,一個品牌的成就,一個現代企業的存活或是淘汰。因此,為了讓我們有機會一窺究竟,進而對這門學問有更深的領悟,我開始了一系列《社群→媒體》訪談活動。藉由與身處社群最前線的工作夥伴們一起探討,我希望能夠激盪出很多火花,來幫我們照亮這個新領域,引領我們進入社群媒體奧妙的全新境界。

《社群→媒體》開播第一集,我們請到了 TechOrange 主編 Cheryl Wu,聊聊她 4 年來的品牌行銷經驗,和對社群媒體的體會。

Jamie: 妳之前在噗浪上還蠻活躍,當初怎麼開始的?

Cheryl: 一開始是工作的關係,之前在三星行銷部門,社群領域交給我負責。2007 的時候還沒有人喊出「社群媒體」這個稱號,那時候叫做「病毒行銷」(Viral Marketing),方法是韓國來的,主要就是到各討論區去貼文章,介紹自家的產品,然後把網友的回饋帶回公司。

Jamie: 所以三星做病毒行銷昰用個人帳號還是公司帳號?

Cheryl: 那時候都是實驗性質,由我們去建議主管在網路上做甚麼。所以一開始昰用個人帳號,抓到訣竅後才幫公司開官方帳號。

Jamie: 那妳又是怎麼變成癮科技上的憂愁妹?三星知道嗎?

Cheryl: 開頭是癮科技中文站這邊想要開始經營討論區,他們覺得可以增加讀者的黏度,於是找來 PTT 健鼠板板主奕之華負責,接著他就找上我用「憂愁妹」的身分去開一個板。三星還滿鼓勵的,甚至後來憂愁妹紅了,他們還考慮利用憂愁妹來代言新的產品。

Jamie: 在你看來,一開始經營討論區,和後來的噗浪有什麼不同?

Cheryl: 噗浪是對人,人會走在議題前面,比較個人化、裝置化;討論區比較分散,對哪個主題有興趣就進去,像園遊會。在討論區跟網友互動,黏性比較沒那麼高,但在社群媒體上幾乎是二十四小時都會有人。這時候品牌的個性就會比較強,你可以透過社群媒體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度。在討論區 除了給好的建議意見,無法再給更多軟性東西。但社群媒體上,你可以靠著軟性的東西,像是閒聊的方式,慢慢累積品牌的好感。

Jamie: 對,台灣很多品牌經營社群都是把它當做討論區,沒有想過這是在經營品牌形象,常常以人氣做為指標,衝粉絲數、用一些雕蟲小技騙大家按讚,但這對品牌印象、好感,其實不一定有加分。

Jamie: 2011 年開始的社群媒體,你認為還有甚麼進步空間?

Cheryl: 還是品牌的影響力,過去可能是透過電視,現在是靠著社群媒體,速度會快很多。當然對許多企業來說,短時間內或許無法直接轉換成銷售,但是還是不能不學會經營,建立一套測量的方式。因為對於品牌未來的影響力,社群媒體絕對佔非常重要的地位。

Jamie: 謝謝 Cheryl。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