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資源」文章

成功創業的秘訣:每年至少喝 50 次咖啡

August 17th, 2011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不太選擇會議。只要我有時間、有精神,幾乎任何人約,我都會答應。這樣的作法當然有壞處,偶爾會碰到很瞎、根本沒有準備就來的人,那真是浪費我寶貴的青春。但是更多時候,這些「咖啡會」反而會有你意想不到的結果

或許你不相信,appWorks 的四位合夥人?喝咖啡喝出來的。appWorks 的投資人?喝咖啡喝出來的。每個禮拜來演講,輔導育成團隊的 appWorks Mentors?喝咖啡喝出來的。沒錯,這些結果都不是當初在會議之前就預設好的,一切都是輕鬆的邊喝咖啡邊聊天,意外產生出的火花。

今天早上讀到我的「異父異母」雙胞胎哥哥 Mark Suster 的「Why You Need to Take 50 Coffee Meetings」,剛好就在講同一件事情。他說:

50 個咖啡會,你的應該要常常提醒自己這個目標,當作經營人脈的實際執行方法,讓你自己離開你的舒適區,讓你去展開一些短期之內不會有任何結果的人際關係。

這句話聽起來很平常,但含有非常多的智慧在裡面。首先,赴一場咖啡會,你往往需要「離開舒適區」– 跟已經很熟的朋友相處很容易,但是認識新朋友有時候卻不是那麼自在,這是你必須要學會擁抱的。

再來,太多人用非常勢利的角度去看待人脈,一天到晚只想認識「有利用價值」的人。這其實是很愚蠢的行為,你以為所謂「有利用價值」的人都是傻逼嗎?你一心一意只想要他手上的「資源」,人家都是看在眼裡的,這樣「短期優化」的行為,其實無法把你帶到哪裡去。真正好的人脈,是從「無所求」開始經營的,就像你當初在學校交的朋友一樣。所以說穿了我根本不經營「人脈」,只認真交朋友。對朋友付出是不求回報的,這就是好的人際關係最重要的開始。

而如果你是創業者,Mark 也提出了有哪些人你可以多多交往,像是記者、天使投資人、創投、客戶… 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人我覺得更更重要的,那就是「其他的創業者」。這也是我們創造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其中一個原因 — 讓你在六個月裡面,每天起床就可以跟 50 位一流的創業人一起喝咖啡,成為患難之交的好朋友。

所以,雖然我常常說創業成功沒有秘訣,但如果它真的有,那一年喝 50 次咖啡大概是最接近的一個。也就是說,各位創業者,請你屁股別再黏在椅子上了,快來約我們喝咖啡吧!

(Image via dongga, CC license)

國科會宣布每年將投入 1.5 億,輔導 100 組研究人員「精實創業」

July 29th, 2011

很可惜,這不是台灣的國科會,而是美國的國科會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管理 68 億美金研發經費的 NSF,昨天宣布,從今年開始,除了傳統的技術轉移,他們將每年花費 500 萬美金,送 100 組國家支持的研發團隊,去接受由 Lean Startup 運動發起人 Steve Blank 親自主持的 Stanford Lean LaunchPad (史丹佛大學精實創業) 訓練。透過這個訓練,團隊們將學到最新、最有效的創業知識和思維,好讓這些 ideas 的發想者、技術的研究者,可以親自帶著他們的 prototypes 去 iterate, pivot, learn,最後化身為幫消費者解決真實問題的產品。(更詳細的資訊請參考)

比較起傳統的技術轉移,我認為這是非常棒的進化。原因如下:

  • Idea Ownership — 這些研究人員,才是當初 ideas 的擁有者,才真正了解這些 ideas 的前因後果,有什麼優點、有什麼限制、有什麼不足、有什麼可以改良的可能性。等到技術轉移後,這些細節很多往往丟掉了。如果能讓這些人員親自來主持商品化的 iteration/pivot 過程,那比傳統方式更有效率。
  • Scientific — 精實創業是很科學的,講求的是用科學的方法去證明對於市場的假設,研究人員要學會 Lean Startup 的方法,其實非常容易。
  • Inspirations — 有了這樣的 program,國家支持的研發者中,就會有一定的比率接受過創業訓練,甚至擁有創業經驗。這樣的刺激,會讓研發的方向和結果有更多的可能性,有許多也會更容易商品化。

而比較起美國的 NSF,台灣的國科會其實也管理了高達台幣 866 億的研發基金,每年要投資千件研發案。相對起來,花 1.5 億送一群研發人員去接受創業訓練,說穿了只是九牛一毛,但我認為卻會是價值連城的投資。

所以,總統、院長、主任,任何人,什麼時候我們也跟進一下吧?

想學 Lean Startup?美國有 Stanford Lean LaunchPad,台灣有 appWorks。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即將在下周正式開始接受申請,我們期待你的加入。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們的討論

有興趣一人一信推動此計畫的,這裡有相關單位的連絡方式:

(Image via nsf.gov)

矽谷為什麼是矽谷?

July 26th, 2011

appWorks 的四個合夥人,組成非常的有趣。我是從近幾年來網路創業、創投活動越來越活躍的紐約回來,IC 則是拿到台大電機博士後,在台灣的創投圈子待了 4 年,Jackey 和 Mike 分別受了近十年的矽谷文化洗禮,此外,Jackey 還在西雅圖的微軟總部工作過一陣子。

所以每當我們聚在一起,(除了我跟 Mike 間一定會出現的蘋果與自由辯論外) 討論的話題常常就是這四個城市的「創業文化」有什麼差異?有什麼台北可以向其他城市學習的?有什麼我們應該努力的把 appWorks 育成的創業團隊推過去的方向?每次討論到最後,得出的結論都是矽谷那種人人以「創造」為榮、把身上的「傷痕」當作驕傲的態度,最值得我們追隨。

但矽谷,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是這樣。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1956 年,近代科技史上關鍵的一年,矽谷第一家半導體公司 Shockley Semiconductor 在 Mountain View (Google 目前的所在地) 被創立。15 個月後,8 名員工離開 Shockley,創辦了知名的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 Fairchild 可以說是矽谷的「夏娃」,等同於「三愛」在台灣電子業的位置。從 Fairchild,矽谷近年來所有重要的半導體公司,被一家家的衍生出來

矽谷文化的開始

所以說 Fairchild 是「矽谷文化」的開端,一點也沒有誇張。而 Fairchild 的公司文化是一個怎樣的文化呢?你猜的沒錯,就是一種鼓勵嘗試、不懲罰失敗的文化。8 個 Fairchild 的創辦人都是科學家,因此他們非常清楚大多數的實驗都會以失敗收場。所以在 Fairchild,他們鼓勵員工 learn, discover, iterate 和 execute (學習、發現、更新計畫和執行)。就像教授不會懲罰實驗室裡學生失敗的 projects 一樣,當 Fairchild 工程師碰到了瓶頸,公司會說你倒車,試試另一條道路就是了。(沒錯,我們現在發明了一個比較簡單的字去敘述這個動作 — pivot。)

而隨著 Fairchild 的員工一組組的離開,接連創辦了像是 Intel 等知名的半導體公司,這樣的文化,漸漸的成為了矽谷的中心思想。

創業失敗是一種經驗

這,就是 appWorks 希望帶給台灣科技產業的新文化。加上第三屆的 24 個團隊,appWorks 育成計畫目前已經累積了 50 個 Startups,超過 110 位創業者。我們相信,只要 appWorks 一屆一屆的堅持下去,5 年、10 年後的某一天,當這些新創公司漸漸開花結果,這樣的矽谷創業思想就有機會在台灣根深蒂固。

有興趣加入我們?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即將在下周正式開始接受申請,敬請期待。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們的討論

(Image via livenature,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