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須知」文章

親愛的 Steve Jobs,你的 Tim Cook 在哪裡?

December 14th, 2011

昨天去拜訪了一個團隊,創辦人簡直就是 Steve Jobs 的翻版。他對自己的產品充滿了熱情,而且 care 細節到幾乎是潔癖的程度。小小十多人的團隊,居然開了三個產品線 — 橫跨內容製作、Apps,還有硬體。重點是,這三個產品線都不是只是做做而已,不但三個都很強,而且全部都是由創辦人主導的設計、製作,也全部都在市場上得到不錯的成績。

看完之後,我對這個為了創業、為了開這麼多產品,過去三年每天只睡 3 小時的創辦人心服口服。但最後給了他一個忠告 — 你需要找到你的 Tim Cook。

你去看之前成功的團隊,幾乎每一個在外風光的 CEO/創辦人背後,家裡都有一個一樣偉大的賢內助。Steve Jobs 有 Tim Cook、Mark Zuckerberg 有 Sheryl Sandberg、Surgey & Larry 有 Eric Schmidt、eBay 的 Meg Whitman 有 Jeff Jordan,而 PayPal 的 Peter Thiel 也有 David Sachs。

和創辦人一樣,這個 COO 把公司當作自己的寶貝,但是當創辦人在外面奔波,他卻是那個處理家裡的各種大小事的人。他必須要把公司的人事、行政、制度、財務、會計、獎懲、福利等等大後方顧好,確定團隊有高度的執行力,還要控制各種突發狀況,好讓 CEO 和研發團隊能夠專心在產品上面。一旦 CEO 去談了一筆生意,他則要扮演那個去「close the deal」的人,確認案子是照著創辦人的想法去執行,也要確認所有細節都是正確、合理的。

簡單的說,COO 就是那個在地面上「get things done」的人,他讓創辦人能夠維持一定的高度,才能看得更遠,專注在公司的未來上。

不,當你是小團隊時,你不需要一個 COO。事實上,當你是小團隊時,CEO 往往同時也就是這個 COO。但是如果你要從小團隊長成一個中團隊,當你的公司規模要從 30 個人跨到 100、300 個人時,你非要這個 COO 不可。不是代表 CEO 沒辦法做這些事情,是 CEO 必須要能夠專注在更大的事情上面。

這個人很難從外面找,如果要找,也要在公司還小 (10-30 人) 的時候。太晚了,他很難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公司,也很難讓所有創辦團隊的人都信服。沒錯,創業很難,絕對不是做幾個受歡迎的產品而已。網路是知識密集產業,而知識密集產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人。只要你把人處理好了,其他的事情就是順水推舟。人搞不定,再好的生意模式也是白搭。

所以,各位親愛的 Steve Jobs,在你真的能夠變成 Steve Jobs 前,開始用心的找到你的 Tim Cook 吧!

(Photo via farber, CC License)

我成功了嗎?

December 9th, 2011

昨天應《30雜誌》的邀請,到台北市中小企業輔導服務中心去演講 (他們似乎有不少創業貸款,大家可以參考)。之後的 Q&A,一位創業者提出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他說:「我剛剛創業,但是有一件事情非常困擾,那就是你要怎麼定義『成功』?為什麼我看不到未來的方向,也不知道哪一天我才會『成功』?」

這個問題我還蠻常被問到,但它其實根本是個「教育」的問題。從小到大,我們被教成二分法的動物 — 這個世界不是黑,就是白;考試不是標準答案,就是錯誤答案;所以創業不是成功,就是失敗。問題是,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創業成功」這種東西。如果你去問任何一個所謂「成功創業者」,他們並不會跟你說:「我覺得我成功了!」

因為創業者的人生,從早到晚都有處理不完的問題。你以為張忠謀、郭台銘先生等是在所謂的「勝利組」?抱歉!他們每天起床都還是要面對燕子不來、員工跳樓、良率不好、毛利太低和其他 200 個永遠數不完、也永遠解決不完的狀況。這就是創業者的生活,每天都在面對問題,找更好、更有效率的方法解決問題,找下一個突破點,找下一個商業模式。這是永無止盡的,「成功者」如王永慶先生,老人家戰鬥了一輩子,直到有一天身體不行退下陣來,隔了幾個星期就離我們而去了。

這,就是創業的人生。趕快「成功」,賺一大筆錢,然後早點退休?那頂多叫投機份子,不叫創業者!而且這種人也往往就是「失敗」的那一群,因為他們對創業存在錯誤的幻想。

既然如此,出來創業,你在找的根本不是「成功」,你在找的是「進步」。今天的我,能不能比昨天的更強。這個月的我,能不能比上個月的了解更多。這次 pivot 去的商業模式,能不能比上次的更獲得使用者的青睞。就這樣,當你每天每天都在進步,甚至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那你已經在成功的偉大航道上面。剩下的,就是看你哪天能夠找到 Product-Market Fit,把公司帶到下一個階段罷了。還記得嗎?Amazon 創辦人 Jeff Bezos 說的,有些時候,它就是需要 5-10 年

所以我才說決心,最重要的是決心。別再找「成功」了,你找不到它的。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專注在「進步」上面吧!

(Image via americanistadechiapas, CC License)

有時候,做了才知道

December 7th, 2011

創業者都很喜歡討論,從 ideas、產品的功能、用什麼工具開發、到如何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都是我們每天的話題。但我發現這裡面有兩種人。一種,一直在討論,然後一直在腦海中想像每個決定會帶來的結果,但卻也一直被這些想像的結果打敗 — 「不然我們 ○○ 好了?啊!不行啦!如果 ○○ 的話,那就會那 xx。哦,好吧!那不然我們改成 ◎◎ 好了?嗯,但是如果 ◎◎ 的話,那 ※※ 了怎麼辦?」他們對話就像這樣,而且好像無窮無盡。一個月過去了,這些人似乎還在原地踏步。

另一種,比較不怕死。他們會說:「真的是這樣嗎?林伯不信邪,我偏要試試。」然後他們就去試了。大部分的時候,他們會發現別人是對的,這條路行不通。但過程中他們往往會發現一條叉路,接著這條叉路又帶他們到另一個全新的世界 — 最近在 iPhone 上很受歡迎的「限時免費遊戲」就是這樣的例子。

當創辦人 Luke 一開始要做遊戲社群時,大家都跟他說永遠不可能打敗巴哈姆特和遊戲基地,他不信邪,真的做了。經營了一年多,事實也證明真的打不贏那兩個山大王。但過程中,他發現了 iPhone 遊戲的崛起,所以 pivot 去做 iOS 專屬遊戲社群 GameApe。從那邊,他又發現 iOS 上的「限時免費」,這個龐大的行銷次文化,然後才找到了現在的成功。

所以有時候,你可以一直討論下去,但很多時候,你真的必須要做了才會知道。

記得我很快就會離開這個世界,是這輩子幫助我做很多決定的最重要的工具。因為幾乎所有的東西 — 別人的期待、面子、害怕丟臉 — 在死亡的面前都顯得渺小,這讓你可以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面。

Steve Jobs

(Inspired by Steve Blank, image via micheleguida,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