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須知」文章

《Mr. Jamie 網路創業七堂課》

October 7th, 2011

前前後後,來來回回,編了超過一年的書終於在今天問市了。我應該要覺得很感動,畢竟我是一個從小作文不及格,一天到晚被國文老師評為無藥可救的孩子。想不到有一天居然能夠出書,不知道是出版業真的病了 (大誤),還是我的「文采」真的因為天天寫網誌而進步那麼多 (還是大誤)。

但從昨天早上開始,我的心情就一直很沉重。說來好笑,我一天到晚在網誌上批評蘋果的不自由,想不到當賈伯真的走了,我卻這樣的失落。就像工頭堅說的一樣

真得等到他走的時候,才能發現他在這世上的身形是何等巨大

真的等到他走的時候,才發現他在我心裡的身形是如此巨大。

回過頭來,雖然沒辦法慷慨激昂,心情平靜的還是要跟大家介紹一下這本書。我得先感謝異塵行者 (電腦玩物站長),沒有他一年來的堅持、驅策、強大的編輯能力,今天就不會有這本書。我也要謝謝我的 24 位推薦人 (人數眾多就請大家詳見書封),和 3 位特別抽空幫我寫序的朋友 — 群聯電子創辦人潘健成先生、Monday 興奇科技創辦人何英圻先生、以及 EZTABLE 創辦人 Alex Chen。有他們的背書、導讀,讓這本書變成了一個完整的產品。

「那到底為什麼要有這本書呢?Jamie 不是已經有網誌了嗎?」你一定會問。

確實,如果你已經把這個網誌的文章都讀熟,把裡面的創業觀念都化為己有,那你真的不需要這本書。不過萬一,就那麼小小的萬一,你需要一本循序漸進、由淺而深、從頭說來、一氣呵成的「網路創業入門書」,那我和異塵辛辛苦苦幫各位準備的這本《Mr. Jamie 網路創業七堂課》,正是為了那樣的需要誕生的。

而我們也嚴守我的「五分鐘精神」,刻意的把這本書的章節,切割得讓你非常容易用「吃零食」的方式閱讀。無論是搭捷運、等公車、下課時間、還是在廁所 (略) 的時候,你都可以很輕鬆的從上次讀到的地方撿起來,在 5-10 分鐘之內再推進一個段落。

就像 fOx 說的

書中的每一件事情,可能都為真,也可能是謬論,但最重要的是,擁有獨立思考與判斷,理解自己所需要的、要改變的,才是對自己最有幫助的。

我出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要大賣,不是為了要當什麼狗屁大師,更不是為了要賺錢 — 事實上,我的版稅將全數捐給家扶基金會。我出書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對「網路創業精神」有興趣的人,有不同於網誌,另一個學習的管道。讓讀了這本書的人,能夠得到收穫,開始獨立思考。

所以,我跟異塵努力了一年多的《Mr. Jamie 網路創業七堂課》終於在今天上市了,在這邊和大家分享這個喜悅,希望你們會喜歡,也歡迎你們有什麼回饋,都可以留言讓我們知道。

要在網路上購買,你可以在以下地方找到:

如果你想先讀讀看,應該今天開始就可以在誠品和金石堂找到。

PS. 我還蠻好奇他們會把這本書擺在哪裡,如果你在書店看到了,歡迎拍張照片,貼在下面和我們分享。

iPhone 4S — Apple 的「My Pace」

October 5th, 2011

大家期待已久的 iPhone “5” 終於出現了,只不過它不叫 iPhone 5,它叫 iPhone 4S。它跟 iPhone 4 基本上沒什麼不同,除了 CPU 從 A4 升級成 A5,加入 GSM/CDMA 雙模支援,和主相機的光學元件稍許更新之外。

你失望嗎?這個網誌的讀者,大多是科技的「早期採用者」,看到這麼「沒力」的更新,大概會失望 — 尤其如果你又是昨天晚上熬夜看影片的話。但那又怎樣,Apple 並不在意我們,當它把 Computer 從它的名字去掉的那一天,蘋果就已經確定了他們從一家做很棒的電腦給用 geeks 用的公司,變成了一家做 3C 產品給大眾使用的「消費電子產品」公司。

而大眾,並不需要一年一個大改版的。事實上,無論是美國還是台灣的電信業者,給消費者綁的合約都是兩年一簽。所以兩年一個大改版,是比較符合客觀環境需要,也比較符合「市場脈搏」的。

但有這麼多人期待你改版,讓他們失望好嗎?事實上,對 Apple 來說,現在大改版,風險更高。除了很有可能再次爆發 iPhone 4 上市時的天線門事件,也將面對「備料」的風險 — 新的模具、新的製程,都有供應鏈跟不上需求的風險。而這樣的風險,是完全不必要的。事實上,最新的 Berkeley Haas School 研究也證明,身為領先者,最怕犯的錯就是為了維持領先,去挑戰過多的風險

所以到最後,蘋果選擇了走 My Pace,不管科技媒體、geeks 的期望,也不怕讓他們失望。畢竟全世界還有超過 95% 的消費者,都尚未擁有過 iPhone,而 iPhone 4S 對他們而言,已經是一支超級棒的手機了。

而如果你的目標客戶也是消費者的話,Apple 的這個精神很值得你學習 — 堅持走自己的步伐,重點是搞清楚消費者「想要」的到底是什麼,而不隨著媒體、資本市場起舞。

想在 Consumer Internet 好好建立起一番事業?第四屆育成計畫,歡迎你加入我們。

(image via apple.com)

精實的光譜

October 4th, 2011

前兩天讀到了一篇「選擇 (或批評) 精實前,先想想網路效應」的文章,基本上針對前陣子不少網誌參與討論,創業的「Lean vs. Fat」,做了一些延伸思考,特別是從「網路效應」與「第一印象」的角度出發。

這是一篇很不錯的文章,我覺得大家都應該去讀一讀,尤其是文章的結尾,作者 Raincole 說:

就像網路效應、就像我們很少是極右/極左派一樣,精實不精實是一條光譜線而非開關,只要是面對消費者的軟體,大概都有點精實的味道。

事實上,即使Joel似乎不喜歡精實創業,他的方法和精實創業卻仍有相近之處。他並不是轉到精實的反面(瀑布開發),而是用封測的方式測試可用性(別忘了走廊可用性測試)。用內部人員或親朋好友去模擬真實使用會有誤差,但也是非做不可的功課。畢竟把菜端給客人以前,至少你自己要嚥得下吧!

所以,「精實與否」這個議題討論到最後,其實是一句簡單的問題:

你願不願意破壞少數人的第一印象,來換取一些真實世界的回饋?

這段話說得真的很好,而且如果我告訴你 Raincole 今天剛滿 19 歲 (生日快樂!),你應該會跟我一樣覺得台灣的未來很有希望。

沒錯,拿一些真實使用者來測試,或許會犧牲掉他們 (的第一印象),的確是做 MVP 的其中一個出發點 — 尤其一般沒有 Joel 號召力的創業者,由於要找到一群「對的」好朋友人來封測,是困難的,不得以只好拿出來給大家測。

但除此之外,「開放式 MVP 測試」,其實也還有其他考量,例如:

  • 早期採用者 — 許多早期採用者是特別會給「對的」回饋,也對產品的設計、臭蟲不會太計較,甚至是像 Joel 一樣具有影響其他人的能力。所以早一點用 MVP 來吸引他們,讓他們一開始就參與你的產品的設計,產生感情,有時候還會帶來周邊效應。
  • 預測需求 — 大多創業團隊,如果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金錢,都是有能力花九個月時間「刻」一個「好」產品的。但為什麼這些產品大多數是失敗,因為創業團隊往往是沒有預測消費者需求能力的。所以除非你是像 Joel 這樣已經在業界打滾幾十年,深知需求在哪裡的人,早一點拿出來聽聽市場的反饋,在大多情況下是好事。
  • Pivot — 當你已經花很多精力在一個產品上,如果發現沒市場,這時候不要說是 pivot,連叫你刪一個大功能可能都很難。你會開始陷入「找洞給產品填」,而不是「做產品去填洞」的模式,這往往會大大降低成功機率。
  • 真實反饋 — 很多使用者的真實反饋,是要在你看過他親自用你的產品,才會得到的。如果一個產品沒有不斷經歷這個過程,往往很難達到超棒的使用經驗。
  • 複雜的毛病 — 當你花九個月做一個產品,往往難免會加很多功能,最後便犯了複雜的毛病。複雜不只難以行銷,也難以維護。

簡而言之,精實到完整,真的就是一個連續的光譜。每個創業團隊都會座落在其中的某一個點,沒有人說哪個點就是最好,哪個點就是最差。但從實務經驗上來說,越是沒有經驗的團隊,如果選擇越往精實靠,那最後失敗的機率會比較低,因為你會給自己多幾次嘗試的機會。

而追根究柢,精實創業,也不過就只是要減少你失敗的機率,如此而已。

想要研究、實踐精實創業?第四屆育成計畫,歡迎你加入我們。

(image via andrea_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