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須知」文章

我恭喜你的成功,但更佩服你身上每一道傷痕

June 26th, 2011

前陣子和一位跟我同一個年代的創業人聊天。當年,他成功的把他的小軟體公司,在短短幾年內成長為一個巨型王國,生意遍布通路、遊戲、PDA、書局、網咖,橫跨台北、北京,甚至還設立了自己的創投基金,雄心壯志想要成為東南亞線上娛樂巨擘。

可惜 2000 年開始的網路泡沫,讓融資成本節節上升,導致集團下許多還在投資期的生意,都無法得到足夠的資金挹注。沒有辦法之下,他開始截長補短,想要帶著公司全體撐過資本市場寒冬。想不到這冬天比他預期的還長、還冷,最後不但沒等到白騎士帶著金援前來,反而眼睜睜的看著集團裡的公司一家、一家的被黑暗吞食,不但集團和個人的全部資產都賠了進去,自己還陷入了官司。

事件發生之後,他沉寂了好幾年,甚至差點患了憂鬱症。但事實證明真正的創業家,是沒辦法被打倒的。他決定回到學校讀書,把自己歸零,然後這兩年,又重新的在醫療資訊領域找到了一些機會,而且他說這次他覺悟了,絕對不打資源戰,他要用精實創業的精神,證明小團隊還是可以發揮大效應。

前兩天,我有感而發的在 Facebook 上說了

創業最重要的,不是技術、不是產品、不是行銷、不是人才,是「堅持」。當夜深人靜,全世界都跟你作對,身邊的人都叫你放棄,你能不能堅持下去?說真的,成功有 70% 不在你的掌握之中,所以你只能堅持,只能不斷嘗試,只能撐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郭台銘先生把 Bill Gates (比爾‧蓋茲) 的這句話當作座右銘:

成功,是最差勁的老師。

我說,既然有 70% 不是掌握在創業者手裡,那慶祝成功,不就和慶祝刮刮樂中獎差不了多少?所以,從今天開始,成功之外,讓我們更用力的歌頌這些人身上的每一道傷痕吧!如果沒有這一群越挫越勇、不懂放棄的勇士,我們今天還在用石頭升火、還在用飛鴿傳郵件。如果沒有他們從一次次失敗中吸取經驗,從一次次跌倒中再站起來,我們怎麼能期待更美好的生活。

因此,請你跟我一起改變吧!跟我一起建立一個更現代化的社會,一個不但讚揚成功,更懂得歌頌勇氣、失敗、不懈的社會。讓所有曾經試著改變這個世界的創業者,無論結果,都是我們的英雄,接受我們的尊敬。這,才是我心中,一個理想的社會。

(Image via jurvetson, CC license)

別忘記「速度」也可以殺人

June 23rd, 2011

這世界上有很多產品,都把「速度」當做一種功能來吸引消費者。買車的時候,業務員會跟你說這台雖然只有 2,000 c.c.,但是因為加了渦輪增壓,榨出了最大的馬力,所以 0-100 公里加速,只要 4.8 秒 — 光聽你就已經血脈噴張。而很多時候,速度甚至讓消費者願意多花一點錢 — 高速鐵路的車票往往比一般火車的貴不少。

但奇怪的是,在理論上很科學、很追求效率的科技產業,這麼久以來,我們卻完全沒養成用「速度」來說服消費者的習慣。我們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 例如:CPU 時脈、網路頻寬,「好像」跟速度有一點關係。問題是當消費者再問深入一點 — CPU 從 2 GHz 變成 2.4 GHz,那電腦速度是不是快 20%?你又必須要回答:其實也不是那麼一回事。頻寬呢?從 20Mbps 升級到 100Mbps = 五倍?錯,99% 的時候,消費者根本感覺不到任何差異。(事實上,如果頻寬是一群人共用的,還有可能因為封包數大增,塞爆路由/分享器,最後讓網路速度變慢。)

速度有多重要

我們都常「耳聞」速度對網路業的重要 — 從 Web 1.0 時代大家就常把「8 秒定律」掛在口邊 (注意:已過時),但或許你不知道,事實上,速度在網路業有著致命的殺傷力。研究顯示,Google 需要 0.4 秒來產生 10 個搜尋結果,要 0.9 秒來產生 30 個,但如果他們把「預設結果數」從 10 個變成 30 個,僅僅相差 0.5 秒的時間,居然就會損失 20% 的使用者!Amazon 也對消費者進行了許多 A/B 測試,發現即使網頁下載只慢了 0.1 秒,業績就會有顯著的下降。

速度可以勝過對手

也就是說,「速度」是網路業上僅存的幾個「技術」可以幫你勝過對手的地方。但這和一般提到的「技術」不一樣,想要速度,很多時候你往往必須要減少功能,而不是增加。關於速度,Stack Exchange 的 Jeff Atwood 提出了幾個實作上你可以利用的工具,包括:

  • Yahoo 的 13 個網頁加速最佳實務守則
    • Jeff 特別提出了 CDN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的重要,它讓世界各國的使用者都可以享受到更快的速度 — 不過這比較適用於已經找到 PMF 的團隊。
    • 實務上我的經驗是大多數的網站,光減少 HTTP Requests,就可以大大提升速度 — 可以用 Firebug 裡面的 Page Speed 分析來看看 HTTP Requests 拖慢了多少。
    • 要減少 HTTP Requests,CSS/Image Sprites 是非常好用的技巧。
  • 針對註冊和非註冊用戶分別進行優化
    很多東西非註冊用戶用不到,不需要讓他們下載額外的 Javascript/CSS 檔案,拖慢他們的速度。
  • 把「速度」當作團隊的驕傲
    Stack Exchange 內部用 MVC Mini Profiler 把下載時間放在每一個網頁的右上角,時時提醒團隊要重視速度、速度、速度。(用 Google App Engine 的人看這裡)

除了 Jeff Atwood 的三點之外,關於速度,我覺得你還可以:

  • 宣傳你的速度
    當你有辦法做到快時,你應該要大大的宣傳。Google 是第一個發揚這個做法的,他們很早就在右上角放上搜尋時間,不斷去提醒使用者 Google 引擎很快。
  • 用流程設計來提升速度感
    • 記住,速度是一種感覺,使用者要的是「反應速度」– 按下去就有回應,不一定是「結論速度」。所以,當有一些東西就是要花比較多時間時,你應該設計一些流程來讓他們不會失去速度感。
    • 由於 iOS 不能背景下載,所以 Flipboard 設計了開場頁,讓你先在那裡欣賞一些朋友的照片,趁機趕快抓時間下載內容。
    • 很多機場故意把登機門和行李轉盤的距離拉遠,中間放置很多免稅商店,讓你下飛機後慢慢逛過去,等到你好不容易走到了,行李也出來了,如此反而減少了旅客的抱怨。
  • 至少放一個 .gif 小動畫
    如果真的沒辦法設計一個流程,你至少要放一個小 .gif 動畫,讓使用者知道他真的有按到那個按鈕。最差的情況的就是按下去之後什麼反應也沒有,很多人這時會一直按,不但造成麻煩的重複 submit 的情況,很多時候還會引起更多的問題。

所以千萬別忘了,速度也是一個功能,很多時候甚至是殺手應用。在你把你的服務長成一個怪獸前,想清楚,在速度上,你想要給使用者怎樣的體驗,然後自始自終,不要忘記這件事情。相信我,你將大大提升創業成功的機率。

而除了產品要速度,介紹產品當然也要速度。本周五 (6/24) 6:00pm,30 組創業團隊將會用一分鐘的速度,在 「2011 六月號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創業人同樂會」介紹自己。除此之外,你還可以跟現場 200 位網路人天南地北的聊創業,這麼棒的活動,你一毛錢也不用花,還不趕快去報名

(Image via gilderic, CC license)

這樣反,才對

June 21st, 2011

第一次發聲開始,算一算這個網誌就要滿兩歲了。用目前為止發表的 334 篇文章去算,我至少投資了 1,000 小時在這上面。我自己認為這是非常非常值得的 1,000 小時,除了因此結交了很多很棒的夥伴、創業家,長出了一個 appWorks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學到了很多,真的很多,尤其是從每天大家的回饋當中。

Inside 的 Mona 說我是「個人風采與爭議性並存」,其實這兩年來我只是在追求一件很簡單的事,那就是「做別人不敢做的」。在我心裡面,我認為那是最重要的創業家精神。如果連經營一個網誌,都不敢打破世俗的框架,那又怎麼創造一個組織,有系統的去挑戰這個世界?

於是我的文章、發言常常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因為就像我在網誌右上方的「About」中說的一樣:「本網誌存在的目的是激發思考辯證,並非尋求認同」,我寧可你們來跟我辯論,也不願意看完之後一點感想也沒有。

問題是辯論,必須要有方法,才能讓所有參與的人都受惠。近來我發現很多文章雖然激起了熱烈的討論,但是不少留言卻往往劃錯了重點。所以,今天我決定來聊聊「如何反對」。

關於這個主題,我很喜歡 Paul Graham 的這篇「How to Disagree」。其中他把「反對的層次」 (Disagreement Hierarchy),分成了 7 個等級:

DH0. 辱罵 (Name-Calling)

這是最沒有價值的反對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幸好在本網誌較少出現。碰上這種留言,基本上我不會回應,因為不僅是浪費我的時間,也浪費閱讀人的眼睛。(我其實有想過要把這種留言刪掉,大家覺得呢?)

DH1. 人身攻擊 (Ad Hominem)

「人身攻擊」比「辱罵」稍微有力一點,這種反對方式往往企圖以打擊作者的「權威」,來推翻他的論調。問題這是以人廢言的行為,如果你認為作者的論點不合理,那應該針對論點本身進行辯證,如果只是打擊作者,那似乎只是證明了你無法反駁他的論調。

DH2. 針對語調 (Responding to Tone)

這個層次之後,回應者終於不再是針對作者攻擊,而是開始討論文章本身。DH2. 看起來合理,但問題出在於它的對象是文章的語調,而不是論點。每個作者有自己寫作的風格,但如果要辯證,你必須看穿這些裝飾的詞句,而切入問題的核心,這是 DH2. 沒有做到的。

DH3. 反對 (Contradiction)

來到這個層級,我們終於開始討論重點了。DH3 對於核心問題提出了反對的意見,這很好,可惜就缺乏了舉證。但有時候光看到事情的反面,還是能給人一些啟發。

DH4. 反論 (Counterargument)

到了這個層級以上,反對的意見開始真的有意思了  — 也就是說 DH0. ~ DH3. 基本上可以忽略。DH4. 的回應有論點,也有一些理由或證據,但卻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跟作者在討論的是不同的事情,例如上面這個回應,我明明在探討的是「誰是 A 咖」,但是回應者卻注重在「A 咖會不會加入你」,這兩個其實是兩件不同的事情。

DH5. 反駁 (Refutation)

DH5. 以上,我們見到了最有說服力的反對方法。這些回應通常會用「引述原文」起頭,再解釋為什麼回應者持反對的意見,最後並附上理由或邏輯。DH5. 稍微差一些的地方,是它駁斥的是次要的點,而不是文章最核心的精神。這些點雖然也有討論的空間,但是由於沒有針對文章最重要的論述去辯證,DH5. 還是弱了一些。

DH6. 反駁核心 (Refuting the Central Point)

而所有反對意見裡面最高端的,就是 DH6. 反駁核心。這種回應通常會先「引述」文章的其中一個核心精神,接著論述反對的意見,最後再補上理由或案例。這種回應是非常稀少的 — 我剛剛花了將近 15 分鐘才找到一個例子,但是對於辯證的過程和其他的參與者卻有莫大的價值,也是吾等應該要追求的。

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希望大家在反對時,要追求能夠做到 DH6.,如果沒辦法,那至少要以 DH4. 以上為目標,這樣,才能讓自己的邏輯更清楚,也能讓這個社群的其他人得到價值。

本周五 (6/24) 6pm,我們將會在 BCDog Cafe 舉辦 「2011 六月號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創業人同樂會」,你除了可以跟在場 200 位網路人聊天,還開放 30 組團隊/個人上台介紹自己,這麼棒的活動,你一毛錢也不用花,還不趕快去報名

(Images via jdhancock, CC license; via Wikipedia)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