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品味」文章

品味:吃得營養、吃出健康,請享用 3D 列印食品

May 24th, 2013

3D Food Printing

歡迎來到每週一次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所看到的種種美好。

無庸置疑的,3D 列印正在顛覆製造。但除了製造,還有很多領域可以被重新發明,其中每個人每天都要吃下許多的「食物」,就是一個明顯的目標,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 TNOResearch 的這支概念影片:

食物的問題事實上有很多,首先就像影片中說的,從小孩、青春期、成人、孕婦到老年人,每個階段我們都需要不同的食物營養價值。甚至每個個人因為運動、體質、疾病等種種因素的影響,都有可能需要不同於其他人的營養成份。過往在「量產」的時代,我們只能靠市售的商品去排列組合,想辦法去取得需要的成份,但那往往是很沒有效率的過程。而根據每個人需要所 3D 列印出來的食品,有潛力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食品還有保存期限的問題。食物的成品與空氣中的氧、微生物接觸後,很容易就會產品化學變化、變質。研究顯示,在美國,被人們丟棄的食物佔總體產量的一半,相當於每年高達 1,650 億美金的產值。相對的,把食品原料變成粉末儲存在 3D 列印「墨水匣」裡面,可以放置 30 年都不會變壞,可以大大解決過期浪費的問題。

3D Food Printer

原物料供應的產量也是食品的一大問題。全球人口在過去 50 年內從 30 億成長至 70 億,依照這樣的成長速度,人類目前的牲畜飼養方式將無法繼續提供足夠的蛋白質供給。已經有人在討論利用海藻、昆蟲來生成替代、較永續的蛋白質來源 — 我知道,聽起來有點噁心,但是如果你有試過啤酒屋的炸蟋蟀,其實還蠻好吃的。而 3D 列印就是把這些替代性蛋白質製作成精美食品的其中一個好方法。

當然,就像「駭客任務」演的一樣,我們還是會想念美味多汁的牛排。但如果 3D 食物列印能夠做到健康、安全、環保,甚至產生出新的材質、口感、味覺,我想初期至少可以讓它來取代麥當勞,讓我們每個月中那幾個必須要快速完成的午餐,能夠有更好的選擇。

接著我就想到 10 年後出生的嬰兒,那些「3D 食品原生族群」,這些現在我們覺得非常奇怪的東西,到時候將會是他們記憶中「媽媽的味道」。

___

歡迎加入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

(Image via TNOResearch)

品味:A Boy and His Atom 突破人類極限的分子電影

May 17th, 2013

A Boy and His Atom by IBM

歡迎來到每週一次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所看到的種種美好。

位於加州矽谷 Almaden 的 IBM 研究中心,多年來致力於分子級數位儲存裝置的研發,目標是將「記錄」這件事情的單位空間需求,從目前每個 Bit 約 1,000,000 個分子的級距,大幅降到每個 Bit 只需要 10 個分子的級距,這會讓單位體積能夠儲存的資料量大幅提昇 10 萬倍左右,換句話說未來一支智慧手機內建的會是 1.6 Petabytes 的儲存空間,足以放下人類史上所有的電影。

為了展現他們的研究成果,並且讓更多小朋友對科學產生興趣,這群研究人員決定把他們的分子技術拿來做些有趣的事情,也因此有了這部名為「A Boy and His Atom」,破金氏世界紀錄的分子電影,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這電影或許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但你得知道這裡面每一個「畫素」,都是單獨一個一氧化碳分子,每一個畫面,都是 IBM 研究人員用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掃描穿隧式顯微鏡) 一個、一個分子去排列出來的,這背後代表的是他們在挑戰人類能去的最小極限,是非常非常厲害的一件事情。

IBM 也非常大方的與我們分享了這部「微電影」的實際製作過程:

事實上,IBM 的研究人員非常俏皮,除了 A Boy and His Atom 之外,跟著最近上映的 Star Trek 風潮,也用分子排出了 USS 企業號與 Vulcan 人「Live long and prosper」的手勢。

企業號

Atom USS Enterprise

Spock 的 Live long and prosper 手勢

Atom Live Long and Prosper

分子企業號實際只有一奈米的高度

Nano USS Enterprise

當然這樣的技術距離實際市場化,可能還有 10 年的時間,但我們得感謝有 IBM 這樣的公司,願意早期且持續的投入在這些先進研究上,把人類的文明不斷向前推進。在這裡也鼓勵年輕朋友,多多參與創造、研究,用行動改變人們的生活。

___

歡迎加入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

(Images via IBM)

品味:自造者時代

May 10th, 2013

Makers

歡迎來到每週一次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所看到的種種美好。

如果這世界上真有人配稱「趨勢觀察家」,Wired 前總編輯 Chris Anderson 絕對是少數名列其中的。

2004 年,他就在 Wired 上宣告網路正在帶來「長尾」的時代,2006 年這個觀念變成了暢銷書 The Long Tail (中文:長尾理論),而長尾也從此正式成為所有網路人必備的觀念。

2009 年 Anderson 帶給了我們 Free (中文: 免費!揭開零定價的獲利秘密),宣告 Freemium 商業模式正在成為主流,快轉 4 年,打開 App Store 營收排行榜,前 100 個獲利最高的 Apps,9 成以上都是 Freemium 模式。

2010 年,Anderson 看到 3D 列印與設計社群等 Paradigm Shift 正準備要改寫整個商品製造循環,在 Wired 上發表了「Atoms Are the New Bits」,接著經過了 3 年的深入調查,甚至真的離開 Wired 去創辦 3D Robotics 親身加入這個運動,Anderson 於近期為我們帶來了 Makers: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一本記錄這個革命開端的專書。

在天下文化的邀請下,我有幸為這本書的中文版《自造者時代》寫了推薦序,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重新發明每一樣東西

與其說「自造」是場革命,不如說它是一個運動,一個因為環境日趨成熟,因而自然孕育的生態圈。

在這個生態圈的核心是「3D 列印」,由於這個劃時代技術的日漸普及,人們第一次有機會可以自主、自動化的小量生產商品。這將會改變工業革命以降,大家習慣從商場貨架上挑選「量產品」為主的生活方式。

工廠大量生產的商品,雖然有規模經濟的成本優勢,但往往只能遵循 80/20 法則,在功能、設計上取市場的最大公約數,但結果就是沒辦法真的吻合任何一位單獨消費者的需求。並且這些產品從生產、批發、運輸、經銷、通路到零售,終端售價比起原物料的價格,往往有著 5-10 倍的差距。

所以這裡面有一個空間,讓自造者可以繞過生產到消費中間的層層抽傭,有機會用更便宜的價格,取得完全符合自己需求、專為自己而設計的產品。在經濟學上,當人們可以付出更少的金錢,卻換來更多的價值,那是一個從曲線到曲線的躍進,也難怪克里斯.安德森想要稱它為「第三次工業革命」。

但光是有「3D 列印」是不夠的,畢竟人們生活中需要、想要的商品,大多數相當複雜。而要設計完全吻合某個個人的商品,更是一門課題。因此這個運動需要「軟體」,不只是電腦軟體,還有社群。

前兩次的工業革命專注在「量產」,因此把社會推向了極度的專業分工世界,我們之中大多數人從小並未學習設計,不太熟悉用設計思考找出解決方案的方法,也不懂如何用 CAD 軟體把我們解決方案轉化成電腦與 3D 列印機可以理解的 3D 模型。

所以自造運動普及的第一步,必須先有社群,用社群的力量來幫助大家重新學習,等到熟習了這些技能,才有機會成為一個獨力作業的自造者。

因此我稱之為「運動」,一個人們協助彼此站起來,漸漸從「母體」中獨立出來的過程。而安德森的這本「自造者」,就是在記錄這個運動的濫觴。

行銷大師 Seth Godin 給了一個非常到位的總結,他說:「這本書將會改變你的生活,無論你有沒有讀它,因此我建議你早點開始。」

現在往後的數十年,自造終將會重新發明每一個東西,大大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所以從這本書開始了解它,試著成為社群的一員,的確是一個相當中肯的建議。

___

歡迎來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和我們一起加入自造運動

(Image via bookzon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