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IBM’

品味:A Boy and His Atom 突破人類極限的分子電影

May 17th, 2013

A Boy and His Atom by IBM

歡迎來到每週一次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所看到的種種美好。

位於加州矽谷 Almaden 的 IBM 研究中心,多年來致力於分子級數位儲存裝置的研發,目標是將「記錄」這件事情的單位空間需求,從目前每個 Bit 約 1,000,000 個分子的級距,大幅降到每個 Bit 只需要 10 個分子的級距,這會讓單位體積能夠儲存的資料量大幅提昇 10 萬倍左右,換句話說未來一支智慧手機內建的會是 1.6 Petabytes 的儲存空間,足以放下人類史上所有的電影。

為了展現他們的研究成果,並且讓更多小朋友對科學產生興趣,這群研究人員決定把他們的分子技術拿來做些有趣的事情,也因此有了這部名為「A Boy and His Atom」,破金氏世界紀錄的分子電影,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這電影或許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但你得知道這裡面每一個「畫素」,都是單獨一個一氧化碳分子,每一個畫面,都是 IBM 研究人員用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掃描穿隧式顯微鏡) 一個、一個分子去排列出來的,這背後代表的是他們在挑戰人類能去的最小極限,是非常非常厲害的一件事情。

IBM 也非常大方的與我們分享了這部「微電影」的實際製作過程:

事實上,IBM 的研究人員非常俏皮,除了 A Boy and His Atom 之外,跟著最近上映的 Star Trek 風潮,也用分子排出了 USS 企業號與 Vulcan 人「Live long and prosper」的手勢。

企業號

Atom USS Enterprise

Spock 的 Live long and prosper 手勢

Atom Live Long and Prosper

分子企業號實際只有一奈米的高度

Nano USS Enterprise

當然這樣的技術距離實際市場化,可能還有 10 年的時間,但我們得感謝有 IBM 這樣的公司,願意早期且持續的投入在這些先進研究上,把人類的文明不斷向前推進。在這裡也鼓勵年輕朋友,多多參與創造、研究,用行動改變人們的生活。

___

歡迎加入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

(Images via IBM)

流言終結者 #7:「你需要一份完整的商業計劃書…」

November 12th, 2011

1999 年,正值「達康時代」的高峰期,我和一群台大的同學創辦了碩網資訊。為了要向創投募資,我們寫了一份厚厚的商業計劃書,裡面洋洋灑灑幾十頁,市場分析、財務模型、關鍵技術、解剖對手,所有教科書上說 BP 要有的章節,我們一項也沒有錯過。

這個文件花了我們好幾個月、無數小時的調研,終於製作完成。經過一番協商、往返,最後我們也幸運的說服了幾個創投基金,把一筆為數不小的資金交給我們,好好去「執行」這個完整的計劃。計劃中說我們要協助台灣中大型的企業建置「電子商務平台」,財務模型顯示,只要我們一年能夠完成 10 個這樣的案件,在兩年內就可以達到損益兩平。

台灣有那麼多企業,每年 10 家聽起來一點都不難。剩下的就只是努力把這些企業簽下來,幫他們把平台做好,眼看著我們的小公司就要隨著這個計劃扶搖直上,納斯達克上市,成為最年輕的成功創業者,這個夢似乎一點也不遙遠,是嗎?

事情當然沒有幾個傻小子想的那麼簡單。我們很快的招募、訓練了一批最菁英的業務團隊,接著拿起台灣 1000 大企業的名單,開始一個個去跟他們接洽:「請問,你們要不要在網路上銷售產品給消費者?」 這個聽起來超棒的「價值提案」– 誰不想多賣一些產品?想不到過了半年之後,我們居然只談下一家客戶。

不,這不是我們產品的問題,而是整體環境的問題,不只我們,包括我們的競爭對手,甚至大到連 IBM,大家都接不到生意。為什麼?其實非常簡單,因為消費者根本還沒有養成上網購物的習慣。如果沒有市場,哪個企業會想投資當那個冤大頭?

發現了這個殘酷的現實,我們被迫轉型。從 B2C 換作賣 B2B 電子商務平台,再從 B2B 換成賣「內容管理」軟體,最後再從內容管理轉型成為知識管理軟體。而就在那時候,我們終於「賓果」中獎。2000 年初期,企業正面臨員工跳槽風氣漸盛,大家都需要一個「把知識留下來」的好方案。

從那個 pivot 之後,客戶開始一家一家的談下來,而碩網也逐漸成為一家獲利且體質健全的公司。至於當初那本「完整」的商業計畫書,不,它一點也不完整,因為真的進到戰場之後的曲折,你從千里之外根本無法預測。

而碩網也絕對不是特例,事實上,幾乎所有創業成功的背後,都有一段類似的故事。一開始想要做 ABC,最後成功的卻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 XYZ。地圖日記本來是做社群,卻是轉型仿效 Groupon 才成功。巴哈姆特本來是 BBS 站,最後改成網頁討論區才大受歡迎。FashionGuide 本來要做時尚社群,最後靠著美妝評鑑成功。愛情公寓本來想要靠婚姻仲介費獲利,最後發現小遊戲、虛擬寶物才是答案。而類似的例子,我還可以舉出好幾百個。

所以如果情況是這樣,那事實證明大多數創業者是無法預測市場需求的。既然如此,那何必浪費好幾個月時間在那個長達好幾十頁,所謂的「完整」商業計劃書上呢?與其繞一大圈,最後得到一樣的結果,那你還不如趕快把初步的產品做出來,推向市場,一翻兩瞪眼,再從那裡找出接下來該往哪裡去,才是「本益比」更高的創業方法。

(這篇文章編輯後的版本,刊登在 2011 年 11 月號的《30 雜誌》上; image via pixbymaia, CC License)

流言終結者 #5:「成功靠得是先知、遠見、策略、實力…」

September 11th, 2011

每次翻開「成功企業家」傳記,裡面總是不斷歌頌這些「偉人」們的先知灼見、雄謀遠略,總是再三強調他們如何洞燭先機、提前布局、鴨子滑水,最後成功找到新「藍海」,開創一番偉大的事業。在這些接近童話的故事裡,「成功企業家」似乎都不是人類,大略是高我們一等的動物還是外星人之流,天生具有神奇超能力,他們的成功好像都只是時間的問題。所以各位小朋友,「開創新局」這種事情叔叔有練過,你們在家裡千萬不要輕易嘗試哦!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世界上最成功的創業家莫過是 Bill Gates,他 20 歲創辦微軟,29 歲公司就成功上市,40 歲成為世界首富,並霸占該排行榜長達 8 年之久。從 1975 到 2000,短短的 25 年間,蓋茲帶領微軟創造了 6,000 億美元的市值,相當於台灣 2000 年總體 GDP 的 1.4 倍。從任何角度去看,這都是超人的成績,超人的行為。所以比爾先生一定是個神人,微軟才能夠如此的成功,對吧?其實故事根本不是這樣。

話說從 1975 年創立到 1980 年之間,微軟也只不過是西雅圖一間小小的工具軟體公司,主要賣的是 BASIC 程式語言相關產品。而就在 1980 年的秋天,發生了一件可以說是科技史上最重大的事件。那時,個人電腦正在興起,而大型主機的領導廠商 IBM,正準備要進入這個市場,也就是後來大家耳熟能詳的 IBM PC。

由唐‧艾斯崔 (Don Estridge) 帶領的 IBM PC 設計團隊,當時的其中一個任務就是選一個好的作業系統 (Operating System) 軟體來搭載在他們的新個人電腦上,好讓用戶可以獲得更好的操作體驗。他們首先考慮了自家設計的 OS,但是這支軟體的開發進度似乎有些緩慢,為了不要拖延到產品上市的進度,他們決定向外找尋。

經過一番功夫,IBM 找上了當初個人電腦作業系統的領導廠商 Digital Research 公司進行合作。但眼看強強之間的完美聯手就要展開,一起追求美好的未來的節骨眼,雙方卻因為合約裡的一些條款無法談攏,最後居然破局。情急之下,IBM 團隊才找上了他們的二號選擇 — 微軟。

而也不知道為什麼,大鯨魚 IBM 和小蝦米微軟合作,卻居然只是向 Bill Gates 要了 MS-DOS 作業系統的使用「授權」,卻沒有要求任何「獨家」或「買斷」條款。至於後來發生的事情,就是大家熟知的歷史了。IBM PC 上市之後大受歡迎,於是許多廠商開始仿效。他們發現只要把電腦做到能夠執行 MS-DOS 作業系統,那使用者便可以在上面使用所有相同的軟體,於是出現了「IBM 相容」電腦這個全球熱銷的產品種類,也造就了微軟的帝國霸業。

而微軟的故事,並非特例。從 Yahoo 把搜尋引擎外包給 Google,微軟自己把 Apple 從瀕死邊緣救活,一直到 Myspace 賣給新聞集團後停止創新,拱手把社群龍頭寶座讓給 Facebook,同樣的情節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那就創業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還要靠「大傢伙」的失誤。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創業失敗的機率如此之高,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恐龍是真的很笨,還是只看起來很笨。如果是這樣,那所有的事後諸葛、超人事蹟,根本不值得參考。重點你就是要不斷嘗試,因為對手總有一天會犯錯。

最後祝大家月餅節快樂,記住,柚子吃太多拉肚子哦!

還有,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熱烈徵求團隊中。

(這篇文章編輯後的版本,刊登在 2011 年 9 月號的《30 雜誌》上,image via kwc,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