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總體市場」文章

如何解讀 Facebook 在英美可能的衰退

April 30th, 2013

Facebook total users

根據分析機構 SocialBakers,上個月 Facebook 在美國失去了 600 萬用戶,相當於 4% 的損失。在英國,單月登入的用戶也少了 140 萬,等於 4.5% 損失。這些下滑現象是持續的,過去六個月裡面,Facebook 在美國與英國分別損失了 900 萬和 200 萬用戶。
The Guardian

光是讀到 The Guardian 這樣的報導,你可能會覺得 Facebook 完蛋了。但當你把 SocialBakers 的網站打開,看看實際的數據,會發現情況其實沒有那麼糟,反倒是可以觀察到一些有趣的規律。

在過去 6 個月裡面,Facebook 最大的 15 個市場是長這樣的:

Facebook 6-month user growth by countries

50% 天險

你可以看到除了印尼的情形有些特殊之外 (推測應該是上網的穿透率偏低),Facebook 在美國、英國與加拿大遇到的都是類似的狀況,已開發國家、人口穿透率超過五成 = 撞牆! 繼續往下捲你還會發現在澳洲、瑞典、香港,都是一樣的狀況。甚至連開發中國家的智利,也碰到了 50% 天險。而另一個開發中大國阿根廷由於近一個月才突破 50%,會不會出現天顯現象還要再觀察。

但還有另一個更有趣的現象,超過 1,000 萬用戶的 24 個 Facebook 大國裡面,有一個地方非常的例外,沒錯,就是台灣,不但突破了 50% 的天險,而且一路推進到了 58% 穿透率,還可以繼續微幅成長。

我的推測是英美加這些國家的文化講求個人主義,一旦「主流大眾」進駐,會有較高比率的「早期採用者」離去。而台灣的文化比較「集體主義」,即使已普及至「後主流大眾」,早期採用者離去的比率相對低很多。另外,無論是微網誌 Twitter、中網誌 Tumblr 和商務社群 LinkedIn 在台灣都不普及,使用者常常拿 Facebook 來替代 Twitter、Tumblr 與 LinkedIn 的用途,我想也是另一個原因。

無論如何,像這樣大規模加入一個社群網路,絕對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的巨型運動,它後續會有怎麼的發展,應該怎麼解讀,對市場會有什麼影響,都是值得創業者不斷追蹤,不斷思考的題目。

Update (5/1/2013): Social Bakers 事後發出了一些說明文,我認為我原來的文章內容並沒有太大問題,不過決定把標題從「如何解讀 Facebook 在英美的顯著衰退」改為「如何解讀 Facebook 在英美可能的衰退」,來減少讀者誤會的發生

___

歡迎來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每天和一群厲害的創業家一起討論、創造網路的未來

(Graphs via socialbakers)

 

PC 時代進入尾聲,台灣的下一個加速曲線在哪裡?

April 11th, 2013

IDC YoY pc shipments growth

今天早上 5 點照慣例起床讀新聞,映入眼簾的是這張驚人的圖表。根據市調機構 IDC 的統計,與去年同期相較,今年第一季 PC 的全球出貨量大幅衰退 13.9%,不僅衰退幅度連續四季增加,更重要的是 -13.9% 這數字是 IDC 自 1994 年開始追蹤全球 PC 產業以來,史上最大的跌幅。

PC 產業從 1980 年代開始發展,在 1990 年代逐漸蓬勃,我想可以合理的推論,1994 年以前 PC 也不曾如此衰退過。而過去這一年來的衰退情況,我想幾乎可以被解讀為 PC 產業經歷了成長期、高峰期,現在正式要邁入夕陽期的徵兆。

當然消費者對 Windows 8 的冷感是 PC 加速衰退的主因之一,但事實是 Apple 的 Mac 系列並沒有被排除在 IDC 的統計裡面,這次的報告中也指出 Mac 雖然沒有像 Windows 那樣重跌,但在過去一季仍是衰退。

而 PC 真正的殺手其實是「後 PC 裝置」,也就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當這些裝置越來越能滿足消費者上網的需求,則他們對 PC 的依賴也就越來越低。在 2012 年的第四季,全球消費者分別購買了 5,250 萬台平板電腦與 2.2 億支智慧手機,較前年同期成長了 75.3% 與 36.4%。相較之下,在 2012 年的第四季,PC 的出貨量是 8,979 萬台,衰退 6.4%。

也就是說,不僅智慧手機的出貨量已大幅超越 PC,就連平板電腦的出貨量也有機會在今年內與 PC 出現死亡交叉。當然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內,還是使用了很多 PC 產業發展出來的元件,但重點是這些裝置的代工價格與毛利常常遠低過 PC,更糟的是台灣在後 PC 供應鏈的競爭優勢目前仍非常薄弱。所以當 PC 越衰退,後 PC 越蓬勃,台灣的未來也就越危險。

因此當務之急,我們不僅要趕快打入後 PC 供應鏈,還需要發展新產業來迎向未來。當然我們已經在布局生技、文創等新興產業,但除此之外,我認同詹宏志先生所說的,我們應該要把「網路產業」標示成台灣未來 30 年發展的重點產業。網路產業是「知識密集」的服務性產業,有「以小博大」的可能性。無論是大國、小國,都有網路公司從自己的本土市場出發,然後逐漸發展成全球的企業的例子 — Google、Facebook、Amazon 或是 Rovio (Angry Birds 母公司)、Line 以及日本的 DeNA,GREE、GungHo 都是很好的例子。

當然台灣發展網路產業不是沒有挑戰,我們的創投產業對網路的 Know-How 普遍不熟悉,需要訓練、引進更多更國際化的人才,也需要請政府鬆綁諸多在「沒有考慮到網路產業發展」前提下所制定的法規與政策。但我們也有一些優勢,我們的電子商務在全球相當領先,我們有很好的工程師素質與數量,也有機會結合有全球華人影響力的娛樂產業。

過去 30 年,台灣搭著 PC 的全球普及化,成長至今天蓬勃的景象。但未來 5 年,將會是台灣歷史上的關鍵轉折,我們需要進行非常艱難的產業替代,讓經濟搭上下一個火車頭持續發展下去。

我和 TIEA 台灣網路暨電商發展協會的同仁們認為網路產業必須是台灣的下一個火車頭,如果你能認同我們的想法,我邀請你一起來加入這個協會,和我們一起推動網路產業在台灣的發展。

(Graph via IDC)

Google Play 的大航海時代

April 10th, 2013

Google Play Revenue 2012

回顧剛剛過去的 2012 年,蘋果 App Store 上的 Apps 數量從年初的約 46 萬個成長至年底的 75 萬個,增加了約 64%。相對的,該市集的整體營業額也在一年內成長了 62%,與 Apps 的成長速度相當一致,換句話說,每個 App 能產生的平均營業額是不變的。

同樣在 2012 年,App Store 的主要競爭對手 Google Play Market 卻經歷了非常不一樣的成長狀況。Play 的 Apps 數量從年初的不到 40 萬,增加至年底的 70 萬以上,也就是 75% 的成長幅度。但在整體營收方面,從年初到年底之間,Play 帶進的付費量居然大大成長了 6.5 倍,也就是說,平均每個 App 能夠產生的收入在 12 個月內成長了 3.7 倍。

分析這個成長背後的原因,是 2012 整年下來 Android 陣營在眾手機廠聯手之下百花齊放,全年共賣出了驚人的 4.79 億台手機,較 2011 年的 2.39 億台足足翻漲了一倍。同時間,Apple 雖然賣出了 1.36 億隻 iPhone,但僅較 2011 年的 9,300 萬支成長 46% 而已。

在 Android 陣營裡面,三星高階手機 (Galaxy、Note) 的熱銷尤其對 Play 的營業額提昇有很大助益 — 光是 2012 第四季,三星就賣出了 6,370 萬台智慧手機,較 2011 同期的 3,620 萬台大幅成長了 76%。

當然累積至目前為止,Play 的總體營業額仍大幅落後 App Store 近 70% 之多。但以 Play 如此瘋狂的成長動能,以及 Android 手機持續熱賣的情況,這個營收差距很有可能在 2013 年內就會被弭平,到了 2014 將會是 Android 持續拉開領先的狀況。

iOS vs Google Play Revenue

當營收一旦反轉,那將會吸引更多優質開發商投入 Android 陣營,消漲之下,iOS 將會更難扳回態勢。

換句話說,如果你是中、小型 App 開發商,現在很有可能是投入 Android 戰場的最後機會。在 12 個月後大廠重兵開來之前,你還有一些時間熟悉地形,搶建碉堡。

這是消費市場百年難得一見的超級機會,當我們看到用戶搶購 Android 手機的速度遠遠大過 App 開發商能夠產製、供給內容的速度。在這個時候當創業者是幸福的,因為只要你能夠做出好 Apps,就有機會抓住 One Piece,成為後 PC 時代的王者。

噹噹噹,Google Play 的大航海時代已經展開了,各位海賊們請趕快啟航吧!

__

我常分享許多業界動態在 Facebook,歡迎收聽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APP 情報誌》; Graphs via App Anni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