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總體市場」文章

為什麼馬路上充斥著網路廣告?

April 8th, 2014

PCHome Bus Ad

近來走來路上,你會注意到公車、捷運牆面、戶外看板,四處充斥著手機遊戲、電商網站的廣告,熱鬧程度絕對不輸給 2000 年達康泡沫的全盛時期。

網路公司同樣拼命在打廣告,時隔 14 年,2014 這波熱潮與 2000 年的那個泡沫,卻有很大的本質差異。

網路普及率

2000 年時,全台灣的上網人口僅是 600 萬,佔總人口不到 27%,其中使用寬頻的家戶數有 100 萬戶,普及率更僅是 14%。來到 2014,全國上網人數高達 1,740 萬,佔總人口數達 75%,寬頻家戶數量也來到 561 萬戶,普及率高達 80%。

也就是說,同樣是買戶外廣告,在 2000 年時,假設 1,000 個消費者看到你的看板,有 100 個人產生興趣,這 100 個人中,恐怕有 73 個人家裡沒有上網,因此你只剩下 27 個有上網的消費者可以轉換。再假設 10% 的人回到家還會記得你的廣告與網址,那麼最終你能贏得的就是 3 個不到的新訪客。

來到 2014,同樣讓 1,000 個消費者看到你的看板,100 個人產生興趣,其中將有高達 75 至 80 個人家中有電腦,假設同樣是 10% 的記憶率,則最終你會得到 7 到 8 個訪客數量。因此僅僅是網路普及率的提升,就足以讓戶外看板的廣告效率大大提昇 3 倍。

行動

還不只是這樣,在 2000 年,幾乎沒有人手上的電話是可以上網的,但來到 2014 年,拿著智慧手機行動上網的用戶已經突破 1,100 萬人。也就是說,1,000 個消費者看到你的廣告,100 個人產生興趣,還不用回到家,就有 50 個人可以拿出智慧手機,直接掃描 QR Code 下載 App,或是輸入搜尋字串找到你的網站。

這一來一往,行銷效率從當年的 0.3%,大大提昇至現在的 5%,也就是高達 16.7 倍的成長。

電商消費習慣

而這只是「到站」的轉換率,到站後消費的習慣,2014 年也與 2000 年有很大的不同。2000 年,台灣的 B2C 電子商務年產值不到 500 億台幣,來到 2014 年,B2C 電商的產值則高達 4,521 億元,前後足足成長 9 倍。(註)

50X 投報率

因此假設 14 年來戶外看板的單位成本上升 3 倍,在到站效率提昇 16.7 倍,到站後消費習慣提昇 9 倍的大環境下,戶外看板的整體廣告投報潛力上升是可觀的 50 倍。從這邊去理解,你就不難體會為什麼滿街充斥著 App 與電子商務的廣告了。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的分享

註:這些電子商務總體產值的數據或許不一定準確,2000 到 2014 成長的倍數應該相當接近事實。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APP 情報誌》)

未來二十年最有價值的科系:資工系

April 1st, 2014

Hackers

如果說 1980 年代開始的個人電腦大浪,讓電機系成為過去 30 年最有價值的科系。那麼 2007 年開始的行動海嘯,加上社群與雲端兩大平台,正在讓資工系 (Computer Science) 成為接下來 20 年最有價值的科系。

洛陽紙貴

在美國,擁有一紙資工學歷的軟體工程師完全供不應求,為了競逐這些人才,即使是 Google、Facebook 等知名軟體公司,仍需要從大一就以高薪實習計畫鎖住他們。人以稀為貴,也因此當 PayScale 最近把全美學校的所有科系綜合評比,結果發現平均 20 年報酬最高的十大系所,竟有九個是資工系。第一名的 Stanford Computer Science 畢業生,平均 20 年生涯可以獲得的總「投資報酬」更是高達 170 萬美金 (5,400 萬台幣)。(註)

Most Valuable Degrees in American (20-Year Return)

只是北美的情況?

軟體工程師薪水目前的確只有在北美與北京水漲船高,但種種跡象顯示這個供不應求狀況正在延燒到世界各處。Google 日前才發表要在台灣徵才上百位,需求的許多是軟體背景人才,不少 AppWorks 投資的企業也告訴我們軟體工程師越來越難找。追究其背後原因,軟體比硬體更容易遠端協作,因此當北美企業無法在其國內應徵到足夠的軟體人才,往世界各處去追求是必然的結果。此外,隨著電子商務、網路遊戲、數位娛樂、RTB 廣告、穿戴式裝置、電動車等新產業的發展,軟體人才的需求還會不斷提昇。

學生請考慮投入,教育部請紮根程式教育

如果你是學生,無論是否在資工、資管相關科系,要提昇未來的競爭力,請務必把學習軟體設計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如果你是教育部,相信我,台灣很快就會像美國一樣面對軟體人才供不應求的狀況。當年我們適時培養了很多電機人才,讓台灣的電子產業能夠有起飛的動力,現在我們必須趕緊從小紮根資工教育,把軟體人才培育視為國家未來競爭力的來源,才能讓台灣不在這場網路海嘯中被衝落領先群。

時代的巨輪不會等待我們,改變台灣必須從每一個人開始。

___

修改 (4/2/2014):文章原先訴求高教司儘快提高大學資工系員額,經台大資工洪士灝教授提醒,程式教育需從小紮根,才能真的培養出優質軟體人才。回想我自己也是 10 歲左右開始寫程式,因此決定將本文訴求改為請教育部紮根程式教育。

註:這裡的「投資報酬」是指取得該學位後 20 年的預期總所得,減去不念該學位 (也就是用高中以下的學歷去工作) 20 年的預期總所得去計算出來的。(感謝 Blake Hsiao 留言提醒)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的分享

(Photo via hackny, CC License; Graphs from Quartz)

平庸時代的終結

March 18th, 2014

Boys & Girls, Keep to the Rules

大家都在考證照,我是不是也該去考幾個?

星期天主持完 AIESEC 青年影響力論壇其中一場專題後,某位學生朋友問我。

如果你想跟大家一樣,那就去考吧。不過你該問自己的是,跟大家一樣,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人生嗎?

我這麼回答。

換做是我,即使不是在創業,而是要找工作,我也不會去考跟大家一樣的證照。同樣的時間,我會拿去建立一個我專屬的證照,一個讓我最嚮往的企業,不得不積極請我加入的理由。

最基本的原因是幾乎所有的證照,每年考過的人數都遠大過產業需要這種人才的數量。因此即使考上,你還是無法拿到門票。

而還要更重要的是,即使拿到門票,如果不是進到一家頂尖企業,你能夠得到的機會與報酬仍舊相當有限。

半封閉的工業革命

20 世紀的工業革命,帶來了產品的大量複製。而後社會把同樣的邏輯應用在人才培育上,創造出了標準化的教育體系。

早期的工業革命,仍有國界、地域、語言、文化、市場、資本、擴張速度與特許執照等種種的物理限制,使得每個在地的垂直市場都能允許不少平庸企業體的存在。在這些競爭有限的半封閉市場裡面,企業只要懂得運用量產技術,即使雇用標準教育體系製造出來的標準人才,多半都能形成一個可運轉,可獲利的商業模式。2000 年以前的本土出版、雜誌、媒體,乃至於紡織等產業,都是很好的例子。

進入全球性無差別競爭時代

但 2000 年以後,有許多力量逐漸改變了這個公式。

  • 資金的氾濫 ── 多年的工業革命運轉,創造了資本的積累,也帶動了資金的氾濫。資金在全球投資追逐機會,大大增加了每個產業的競爭程度。
  • 市場的開啟 ── 蘇聯解體與芝加哥自由學派在全世界的勝利,增加了全球的貿易自由度,降低了國與國之間的界線,也讓各國政府陸續開放許多特許行業,再度提昇了產業競爭。
  • 網路的興起 ── 網路興起帶來了通路的革命,產業界線的溶解,當然也增加了每個垂直內的競爭。
  • 工業革命的尾聲 ── 量產技術進步趨緩,降低了企業依賴它作為競爭優勢的能量,也增加了產業內的競爭。

因此當今的企業,面臨的是全球性、無差別競爭的時代,舉例來說,遠在中國浙江、跟台灣不但沒有邦交,還有政治矛盾的淘寶,居然可以在這裡有上百億的年營業額,一點也不輸在地冠軍 PChome,就是這個全球大亂鬥的最好印證。

在這個時代裡面,過去的在地平庸企業將逐漸被淘汰,而能夠在其領域能做到全球一流的企業,才能擠進最後站立的勝利組。在這樣的時代,作為人才,你需要的不是一張標準化、加入平庸企業的門票。你需要的,是一個辦法,成為一流企業需要的一流人才,才能在雙方共同的努力下,一起達到全球性競爭的彼岸。

平庸時代結束了,從現在起,企業沒有苟延殘喘的餘地,除了追求全球性的卓越,沒有角落可以閃躲。同樣的道理,人才也一樣。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

(Photo via burleydude,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