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Ask Jamie #15:年輕人都該學 Code?

March 19th, 2014

Jamie Lin 林之晨

Ask Jamie: 你提出問題,我整理成文章,與所有讀者分享

大家都知道 AppWorks 每半年會辦一次大型 Demo Day,讓當屆我們輔導的創業者有一個舞台可以發表創業成果,並且取得重要夥伴、投資人、媒體等的合作機會。但很多人不知道,為了讓創業者們能夠在台上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從每一屆開學到 Demo Day 之間的四個月,有很多前置工作必須發生。

其中一個重要的工作是 Insider Day,也就是俗稱的期中考。在這個小型 Demo Day 中,我們邀請到所有 AppWorks 長期合作的 Mentors 與近百位 AppWorks 校友作為貴賓,到場聆聽當屆創業者的計畫,給予他們重要的回饋,以作為他們接下來 2 個月修正的參考。另一方面,我們也讓到場的貴賓們有機會認養團隊,自願成為他們欣賞的創業者的 Mentor,給創業者們好的諮詢管道。

而每次只要是 Insider Day 或是 Demo Day 的前兩週,AppWorks 就會進入魔鬼訓練營模式。我們花很多時間陪創業者們檢視他們的 Vision、策略、商業模式、市場、Traction、團隊,不斷演練並且完善所有人的 Pitch,務求最終在貴賓前有近乎完美的呈現。

AW#8 在二月初開學,很快下週五就是他們的 Insider Day。因此本週的工作重心就是緊鑼密鼓的輔導,努力創造脫胎換骨的表現。

Ching Asked: 年輕人都該學寫 Code?

Hi Jamie,

在青年影響力論壇中,您建議所有年輕人都應該學會寫 Code。然而我有些疑問,為什麼寫程式對於我們這輩是那麼必須呢?何不找個精通 Code 的夥伴一起創業?

I really appreciated your kindness and patience on the backstage of the forum 🙂 Thanks for your every useful suggestion!

Ching

Dear Ching,

謝謝你的鼓勵。每次去這些活動,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留下來回答年輕人的問題。除了比較能夠真的幫上一些人,第一手聽到大家的心聲也會幫助日漸年長的我不要與年輕人脫節。

讓我們回到你的問題。首先,學 Code  不一定是要創業。一個社會裡面創業者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如果只是為了創業,不應該鼓勵年輕人通通都要學 Code。

所以學 Code 是遠大過於創業的一件事情。背後的邏輯請容我這樣解釋 ── 過去人類的商業活動,是在馬路上完成的,因此多數的行業需要雇用店頭人員,由他們來服務顧客,以提昇銷售、完成交易。在「馬路業」裡面,店長與店員、店員與顧客之間,都是用中、英文等人類語言來溝通的,因此在過去的世界,人才必須精通這些語言。

但未來人類的商業活動,絕大多數將移動到網路上完成。在網路業裡面,人類店員幾乎是不需要的,取而代之的是軟體,由軟體來服務顧客、提昇銷售、完成交易。而當我們需要告訴這些「軟體店員」如何把客人服務的更好,講一般的中、英文他們是聽不懂的,因此未來的人才必須要會講程式語言,才能夠驅動軟體去完成需要的業務。

所以當所有的企業都必須成為電子商務,這個社會將需要非常非常多懂得如何驅動電腦與軟體的人類。一個企業裡的人才越懂軟體,越能設計出頂尖的網路服務、電子商務體驗,那麼它就會成為越成功的企業。Apple、Google、Facebook、Amazon、小米、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都是最好的例子。這些企業裡面絕大多數的人才都是懂軟體的人才,也因此他們透過網路與電子商務成為了全球頂尖的企業。

過去 30 年,台灣靠著培養出數量龐大且優質的電機工程師族群,搭上了的個人電腦這場巨大革命。未來 30 年,台灣必須靠著培養出數量龐大且優質的軟體服務人才 (懂軟體又懂服務的人才),才能夠搭上網路帶來的巨大通路革命。

因此,學軟體不是只在創業而已,它根本是個人、企業,以及國家未來競爭力的所在。

而回到你的創業問題,假設你要開一家店,店員都講俄文,但你只會講中文,所以必須找一個夥伴來當中間的翻譯。請問這樣的結構比較有效率,還是如果你自己也會講一些俄文,能夠更清楚的掌握這家店的營運與脈動?我想應該是後者。那麼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團隊是前者的組成,很容易就會被後者的組成超越。

再考慮到創業的世界,尤其是網路與電子商務,往往是贏者全拿的結構,那麼當你有能力學 Code,可以降低效率不彰帶來的劣勢時,你當然應該要把它學起來。

加油!

Jamie

___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平庸時代的終結

March 18th, 2014

Boys & Girls, Keep to the Rules

大家都在考證照,我是不是也該去考幾個?

星期天主持完 AIESEC 青年影響力論壇其中一場專題後,某位學生朋友問我。

如果你想跟大家一樣,那就去考吧。不過你該問自己的是,跟大家一樣,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人生嗎?

我這麼回答。

換做是我,即使不是在創業,而是要找工作,我也不會去考跟大家一樣的證照。同樣的時間,我會拿去建立一個我專屬的證照,一個讓我最嚮往的企業,不得不積極請我加入的理由。

最基本的原因是幾乎所有的證照,每年考過的人數都遠大過產業需要這種人才的數量。因此即使考上,你還是無法拿到門票。

而還要更重要的是,即使拿到門票,如果不是進到一家頂尖企業,你能夠得到的機會與報酬仍舊相當有限。

半封閉的工業革命

20 世紀的工業革命,帶來了產品的大量複製。而後社會把同樣的邏輯應用在人才培育上,創造出了標準化的教育體系。

早期的工業革命,仍有國界、地域、語言、文化、市場、資本、擴張速度與特許執照等種種的物理限制,使得每個在地的垂直市場都能允許不少平庸企業體的存在。在這些競爭有限的半封閉市場裡面,企業只要懂得運用量產技術,即使雇用標準教育體系製造出來的標準人才,多半都能形成一個可運轉,可獲利的商業模式。2000 年以前的本土出版、雜誌、媒體,乃至於紡織等產業,都是很好的例子。

進入全球性無差別競爭時代

但 2000 年以後,有許多力量逐漸改變了這個公式。

  • 資金的氾濫 ── 多年的工業革命運轉,創造了資本的積累,也帶動了資金的氾濫。資金在全球投資追逐機會,大大增加了每個產業的競爭程度。
  • 市場的開啟 ── 蘇聯解體與芝加哥自由學派在全世界的勝利,增加了全球的貿易自由度,降低了國與國之間的界線,也讓各國政府陸續開放許多特許行業,再度提昇了產業競爭。
  • 網路的興起 ── 網路興起帶來了通路的革命,產業界線的溶解,當然也增加了每個垂直內的競爭。
  • 工業革命的尾聲 ── 量產技術進步趨緩,降低了企業依賴它作為競爭優勢的能量,也增加了產業內的競爭。

因此當今的企業,面臨的是全球性、無差別競爭的時代,舉例來說,遠在中國浙江、跟台灣不但沒有邦交,還有政治矛盾的淘寶,居然可以在這裡有上百億的年營業額,一點也不輸在地冠軍 PChome,就是這個全球大亂鬥的最好印證。

在這個時代裡面,過去的在地平庸企業將逐漸被淘汰,而能夠在其領域能做到全球一流的企業,才能擠進最後站立的勝利組。在這樣的時代,作為人才,你需要的不是一張標準化、加入平庸企業的門票。你需要的,是一個辦法,成為一流企業需要的一流人才,才能在雙方共同的努力下,一起達到全球性競爭的彼岸。

平庸時代結束了,從現在起,企業沒有苟延殘喘的餘地,除了追求全球性的卓越,沒有角落可以閃躲。同樣的道理,人才也一樣。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

(Photo via burleydude, CC License)

創業 CEO:是執行長,也是編輯長

March 17th, 2014

Jack Dorsey interviewing Barack Obama

CEO 都是編輯,我們負責統整所有人的想法,並且把它們濃縮、編輯成一個和諧而完整 (Cohesive) 的故事。 

–Jack Dorsey, CEO, Square

歡迎來到每週一刊出的「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擔任 CEO 這個角色越久,我越同意 Jack 的說法。這個工作的本質,其實更像出版業的編輯,而不是軍隊的統帥。軍隊存在的目的,是鞏固並找機會擴張佔領的國土,透過的手段是在各式作戰中打敗對手的軍隊。新創企業存在的目的,雖然也是鞏固並且找機會擴張佔領的市場,但透過的手段卻幾乎很少是在作戰中打敗對手的員工。相反的,我們的工作往往是面對市場,透過提供給顧客更棒的產品、更好服務,用心經營顧客關係,甚至創造網路效應等方式,來擴大我們的市佔率。

因此,我們很少思考我們的員工能不能在作戰中壓倒對方的員工,卻經常思考我們公司整體傳遞給市場的訊息是什麼,每一個接觸點傳遞給客戶的體驗又是什麼。為了讓這些故事能夠趨近完美,我們經常需要做許多編輯的工作。以下是我認為一位 Chief Editing Officer 應該經常執行的編輯工作:

編輯團隊

CEO 工作的本質是找到好人才,並且把他們放在對的位置。但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並且當規模、商業模式與大環境變化,團隊常常也需要變化。所以 CEO 必須要時時觀察組織表現,適時介入調整結構。尤其當團隊表現與預期有相當落差,除了更用心領導他們,或是耐心等候他們成長之外,另一方面就是要編修掉不適合的人才。

編輯工作流程

團隊要有好的工作表現,除了人才,就是工作的流程與方法。會為了讓自身的工作更有效率,團隊常常會自然的產生各種流程。但很多時候,這些流程不一定是對公司全體最好的方法。因此身為 CEO,必須不斷去了解這些組織內形成的系統,並且適時的介入編修,才能避免落入因小失大的困境,維持公司全體故事的完整性。

編輯目標與策略描述

團隊與流程編輯到了最佳狀態,接著就是帶領他們往目標前進。如果只有 CEO 一個人知道目標,那麼這團隊勢必迷失方向。如果目標只有 CEO 一個人相信,那團隊勢必分崩離析。因此 CEO 的工作是整合所有人的想法,濃縮、編輯出一個完整而和諧的目標,接著讓公司全體全然理解目標,以及為了達到它我們所採取的策略。這個工作當然不會一蹴可及,因此過程中也當然需要不斷編修。

編輯目標客戶

多數產品無法適用於所有用戶,新創團隊尤其必須聰明的選擇 TA (Target Audience)。設定 TA 與設定目標是相輔相成的,也是 CEO 必須要花很多心思在上面的工作。

編輯產品

當團隊從技術出發去思考時,產品的功能有太多可能性。但當你從市場往回看,只有少數幾種功能組合會打中 TA 的需求。因此 CEO 必須貼近市場,有策略的編輯產品的設計與功能,才能夠把 Product-Market Fit 的機率拉到最大。

編輯顧客與合作夥伴

不是每一個顧客都是適合的顧客,也不是每一個合作夥伴都是適合的夥伴。一旦發現他們產生的價值小於引發的成本,那麼 CEO 的工作就是勇敢的斷開鎖鏈。

編輯現金流

最後,要維持一個新創團隊的運行,健康的現金流是必備條件。現金流有許多的可能性,但在一個新創企業中,它的安排必須與所有短、中、長期策略完全的密合。因此身為 CEO,編輯現金流的運用當然也是重點工作。

以上,希望有幫助你從編輯的角度思考 CEO 的工作,成為一個更棒的領導人。

___

歡迎訂閱我的每日創業精選 Flipboard 雜誌

(Photo via techcocktail,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