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先征服恐懼吧

March 25th, 2014

Now Panic and Freak Out

人類情緒中最原始也最強烈的是恐懼,恐懼裡面最原始也最強烈的則是對未知的恐懼
H.P. Lovecraft

根據定義,革新勢必代表要嘗試一些沒有人做過的事情、去一些沒有人到過的領域。既然沒有前例可循,那麼結果便很難預期。面對未知,我們很難不恐懼,畢竟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數百萬年物競天擇的結果 ── 對未知不懂得恐懼的物種,早在演化過程中被天敵消滅殆盡了。

雖然未知會挑動我們最原始的情緒神經,但事實上不是每一種未知都值得我們恐懼。創業者要 Hack Everything,其中當然包括自己的生理反應。大家常說我的神經很大條,但事實是對於征服自己的恐懼,我有些心得。

第一步:問自己,這件事情失敗了會怎樣?

既然恐懼的是未知,那麼起手勢就是先把未知縮到最小。一件事情成功了會怎樣,我們通常想得很清楚,但失敗的後果,我們則往往沒有花太多心思。因此克服恐懼的第一步就是把失敗的後果全部想過一次,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根本沒什麼好損失,那麼恐懼也會大大的減少。

第二步:給失敗一個機率

恐懼是情緒,征服它要靠理性。站到客觀的位置,試著給失敗一個機率,會讓你了解這個挑戰的期望值,也會幫助你從情緒中抽離出來。

第三步:減少籌碼

如果失敗的機率很高,且依照目前的態勢失敗後將有很大的損失,則能夠做的事情就是改變 Scope,先減少曝險的籌碼。很多人誤會 Lean Startup 是縮衣節食地創業,但其實它的 MVP 精神背後根本是減少曝險籌碼的概念。

第四步:失敗也要嘗試的事

沒有失敗是完全的失敗,失敗可以讓你看清楚一些人、事、物,問題是你有沒有真心的想看清楚他們。我認識的最成功創業者,往往找到了他們真心有熱忱的事情,因此每個幫助他們學習的嘗試,都是最值得的投資。

第五步:問自己,如果我不試會怎樣?

成功是相對的,當所有人都前進,停留在原地就是失敗。因此除了害怕嘗試的失敗,你還必須害怕不嘗試的失敗。養成習慣把維持現狀與所有選項平行排列一起評估期望值,久而久之改變就會越來越不可怕。

第六步:長期來說,我們都會死去

每天睡覺前,我都會問自己,如果明天早上不會醒來,我能不能就這樣安心的睡去。死亡的未知是人生中最大的恐懼,每天面對它成為習慣,則所有其他恐懼都將無法再動搖你。

以上,希望我的這些心法能夠幫助你,成為一個真正勇敢的創業者。

___

歡迎在 Facebook 加入我們的討論

(Photo via bluesquarething, CC License)

品味:Moto 360 搭載 Android Wear 登場,為穿戴大戰揭開序幕

March 21st, 2014

Moto360

歡迎來到每週五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看到的種種美好。

雖然 Google 已經把 Moto 賣給了聯想,但在交易還沒有正式完成前,Moto 還是披著 A Google Company 的戰袍繼續協同 Android 作戰。本週二 Google 在自家網誌正式宣告從 Android 延伸,特別為穿戴裝置設計的 Android Wear 版本作業系統登場,同一時間 Moto 也在自家網誌網站同步推出 Moto 360,基於 Android Wear 的智慧手錶。

先讓我們來欣賞一下 Google 為 Android Wear 拍攝的概念影片:

Android Wear: Information that moves with you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Android Wear 這個穿戴裝置作業系統主打的是從 Google Now 一脈相傳下來,透過分析 Gmail、Calendar 等 Google 服務內的資訊,所提供的預測性即時資訊。輸入方面靠的則是語音,就像 Android 手機一樣用 OK Google 來啟動。

緊接著是 Moto 講述他們如何回到設計檯上,從零開始打造 Moto 360 這支搭載 Android Wear 的智慧手錶:

Moto 360: It’s Time

自從 Apple 讓工匠精神再度成為主流價值後,幾乎所有品牌都開始仿效這種「歸零設計」的訴求。Moto 在影片中非常努力的散發「手錶應該是圓形」這個設計初衷,但圓形的智慧手錶是否真的就是最好的使用者體驗,還是過分陷入了「擬物」的窠臼,有待 Moto 360 真的上市後,大家再來檢視。

無論如何,Google 大張旗鼓的進入穿戴科技是遲早的事,品牌廠會不會像過去六年支持 Android Phone 一樣把 Android Wear 推成下一個主流作業系統,是接下來最值得關注的發展。

___

一天中的美景,我都收錄在 Instagram

開放是一個手段,不是一個策略

March 20th, 2014

Bridge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 孫子兵法

Apple 開放 iOS 平台給開發商發佈 Apps,目的是透過豐富的各式各樣第三方軟體,提供 iPhone 使用者個人化的體驗,並且綁住他們未來手機升級的路徑。

Google 開放 Android 平台給手機廠製造 Android Phone,目的是透過各式各樣第三方手機,提供每個消費者不同的購買選擇,最大化 Android 的市佔率,因此 Google 在 Android 上綁定的 Google Search、Google Maps、Gmail 等核心服務,能夠在 Mobile 時代繼續維持它們在自己領域的優勢地位,而 Google 也能因此繼續收入豐碩的廣告營收

Facebook 開放 Open Graph 給網站存取消費者的社群資料,目的是透過各式各樣的第三方網站,提供給消費者同樣的 Facebook 登入、社群體驗,以收集最全面的消費者社交行為資料,繼續維持他們在精準廣告上領先的地位。

開放必須犧牲短期利益,因此它永遠只是手段,背後一定有其長期策略用意。為了開放而開放,是盲目的行為。誤以為開放本身就能帶來好處,是傻瓜的邏輯。真正有遠見的領導者,只會把開放當做方法,目的是換取中、長期的策略價值。這種有策略的開放,通常都是適度的、有選擇的。

中國對台灣適度、有選擇的開放,策略上目的是提昇台灣對其經濟依賴,提昇未來統一的可能性。而台灣對中國開放的目的?

讓台灣往後許多經貿協商,不會被國際社會認為台灣沒有決心、誠意與信用。

馬英九

試問當今世上的哪一個經濟強國,在經貿協商上不為了利益,而是只求被認同為「有決心、誠意與信用」?哪一個人跟美國、中國、韓國簽經貿協議,只因為他們「有決心、誠意與信用」?只為了被認定有「決心、誠意與信用」,有需要冒險跟對我們最有野心的鄰國簽經貿協定、打開大門,犧牲這麼多利益嗎?領導者如果只知道贏面子,不知道贏裡子,真的能帶組織成為卓越嗎?

我相當懷疑。

 

(Photo via burgtender,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