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創業 CEO:使用你的大腦,有策略的

July 22nd, 2013

head mounted listening device

在每週一次的「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有策略的做事情也就是「不短視」的意思,你必須察覺同事或對手沒發現的事情,並且把它們納入考量。但不短視不是假裝你可以看到未來的意思,相反的,你必須以地面上的事實為基礎,而不是模糊描述遙遠的未來。

歡迎來到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線上讀書會 #12,今天討論的是第十七章 Using Your Head (使用你的大腦)。

在開始之前,我推薦所有的創業 CEO 應該投資一些時間去了解認知科學 (Cognitive Science)。經過幾百萬年的演化,人類的大腦有其既定的構造與工作方式。順著它的設計使用,你會得到越來越強的認知與思考能力。逆著它的設計使用,則有可能不斷受挫、沮喪。除了精進自己的認知,我們還需要設計各種結構,去精進同仁們的思考,因此了解大腦運作的方式,是非常關鍵的背景知識。

神奇的「寫下來」

卡內基並不是從清單的內容得到價值,相反的,價值是在建構清單的過程中產生的。人們有清楚的目標,並且會自動像導彈一般的追逐目標,這樣的想像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人類的「腦筋」是有限的,而其認知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人腦最大的問題是「健忘」。所以當你在思考一個複雜問題的解決方案時,常常滿足了 A B C,卻忘了 D E F,滿足了 B C D F,回頭又忘了 A 與 E。這背後是有原因的,人腦是非常多的「迴路」所組成的構造,這些迴路都有半衰期,剛剛連通一次,過幾秒鐘它就斷掉了,所謂短期記憶。如果你不斷連通這個迴路,則它可以持久一點,所謂長期記憶。

把需要解決的所有問題、其相對限制條件,及過程中想到的靈感寫下來,在寫的過程中有機會觸發更多迴路,也就是所謂聯想,並且可以加深記憶 ─ 視覺辨識當初是用來記憶危險與食物的地點,因此比想像力的記憶來得長久許多。一旦寫好之後,這個清單就變成你的「外部長期記憶」,未來即使因為大腦迴路半衰失去記憶,你還是有辦法克服健忘的問題。

所以我每天寫網誌,見人就說「Leaders are not just readers, they’re writers, too.」,背後其實有些科學的道理。

思考與不確定的痛苦

當 (大腦) 承受著必須思考出脫困方法的壓力,第一個出現的點子往往是一個心靈上的救贖… 問題是這世上可能還有更好的方法,或許就在我們眼界外面一點的地方。但我們卻接受「提早結案」,只因為丟棄一個「判斷」是痛苦且令人不安的… 因此,當我們想出一個「點子」,我們往往花很多力氣去為辯護它而不是質疑它。

Rumelt 描述的是另一個人類大腦普遍出現的缺陷,背後的原因似乎跟理性是否能有效抑制感性有關。當我們處在一個困境時,動物的本能會讓我們非常想要掙扎離開這裡,因為實在太難受。當初溺水時瘋狂找尋浮木的動物應該有比較高的存活機率,因此這個本能被 hard-code 到我們的 DNA 裡面。後來人類發展出了理性,在困境時如果能善用它,找出最好脫困方案的機率應該更高。但可惜理性存在的時間還不夠久,這樣的能力還沒被寫入 DNA 裡面,因此我們常常必須跟本能對抗,才能在困境時冷靜的使用理性。

好在思考企業策略並不是真的溺水,只是微微趨向「想要趕快做點什麼來改變這個困頓」而已。我們只需要時時提醒自己,去反覆質疑每一個點子,尤其是對照之前寫下來的問題與限制清單,不斷練習後,就能夠慢慢變成壓抑動物本能的大師。

大腦也有體操

要引導你自己的策略思考過程,你必須鍛鍊三個關鍵的技能,或稱為習慣。首先,你必須有多種對抗自己的短視與引導自己的注意力所需要的工具。接著,你必須養成質疑自己的判斷的能力。如果你的邏輯沒辦法承受猛烈的攻擊,則你的策略也沒辦法在面對真正的競爭時生存下來。最後,你必須養成形成判斷、記錄判斷結果的習慣,你才能夠因此進步。

換句話說,為了在思考的時候能夠看得更深、更廣、更遠,你必須找到一些工具來幫助自己的大腦完成這樣的工作。網路普及後,看得更深變得容易許多,任何你想要了解的主題,在網路上都可以找到很深入的資訊。與該領域的人聊天也很有幫助,尤其是質問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要看得更廣,也就是能旁徵博引,需要一些工具,更需要很多練習。商業模式畫布TAP FURRR 模型五力分析 等策略地圖是讓你更容易看到全局的工具,而大腦舉重則是鍛鍊聯想能力必須要的健身操。

要看得更遠,則需要不斷問自己「接下來呢?」、「然後呢?」,並且透過系統思考的五個層次,去預測每個個人、每個組織的行為背後的原因,以及未來可能與不可能有的變化。

接著,必須養成質疑自己的習慣,在這裡 Rumelt 跟我用的方法很類似,就是想像如果要跟某個比我們還犀利的人報告這個策略,他會有怎麼樣的反應。Rumelt 甚至在腦海裡組成了一個顧問團,讓每個不同專長的人隨時可以給他回饋。

最後,也就是必須創造回饋機制,先做出判斷,把它寫下來,接著去執行,得到結果後再回頭檢視判斷。這個過程除了能夠讓修改後的判斷能夠更貼近現實的需要,也能鍛鍊我們下次做出更正確判斷的能力 ─ 沒錯,讓大腦知道哪些迴路是比較好的,以後應該常走,而哪些迴路是不好的,應該要讓它斷掉。

以上,就是讀完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第十七章 Using Your Head 後我的一些感想,下禮拜,我們將討論最後一章 Keeping Your Head,而我們長達近 3 個月的線上讀書會,也將正式回到本壘。歡迎留言分享你的心得,我們下週見。

前往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線上讀書會 #13

___

一天一錠,效果一定,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Photo via James Vaughan, CC License)

品味:簡單有效解決 USB 充電問題 ─ The Practical Meter

July 19th, 2013

The Practical Meter

歡迎來到每週一次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所看到的種種美好。

現代生活中,除了透過傳統的電源插座幫手機、平板充電,我們也常常用電腦的 USB Ports 來幫這些行動裝置補充熱量。在多數的情況下,你會發現用 USB 充電的速度較傳統插座慢上許多。這背後的原因是電腦並沒有把手機可以承受的最高電壓值,透過 USB 傳送過來 ─ 應該是作業系統與驅動程式為了保護周邊裝置所做的防呆設計。

為了讓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現在手機正在用多快的速度 (多高的電流) 充電,適時發現並且改善這個狀況,讓手機更快加滿油缸,Power Pot 的團隊設計了 The Practical Meter 這個實用的小物,在 Kickstarter 上獲得相當不錯的迴響,我們來看看介紹影片:

雖然 The Practical Meter 可說是簡單不過的設計,但 Power Pot 團隊找出生活中的大問題,並且提出直接而有效的解法,其背後的設計思考能力相當令人激賞。The Practical Meter 首先先解決「知」的問題,利用清楚易懂的燈號讓我們了解生活周遭各種不同 USB  Ports 的供電方式。

接著,Power Pot 團隊並沒有停在那裡,他們更實作了一組特殊設計的三用 USB 電源線,讓我們可以透過它來提高許多 USB Ports 供給給手機的電壓,大幅降低充電的時間 ─ 把電源供應從 2.5 瓦提高到 5 瓦,一支 iPhone 充飽電的時間可以大幅減少 2.5 小時。光光想到這樣的產品最終可以幫人們省下的等待時間,就不得不佩服 Power Pot 的巧思。

iPhone Charge Time vs. Watts

其實,看看四周,一天的生活中還有非常多真實存在的大問題等著被解決。而有時候,解決這些大問題卻只需要一個巧妙的小設計。The Practical Meter 就是一個這樣實用的小設計,我從他們的理念中得到許多啟發,希望你也是。

___

一天中的美好風景,我常分享在 Instagram,歡迎追蹤

當世界圍繞著 Mobile 運轉…

July 18th, 2013

Mobile Generation

如果說我父親那一輩,俗稱 Baby Boomers (戰後嬰兒潮) 所長大的世界,是圍繞著「電視」運轉的世界,那麼我這一代,俗稱 Generation Y 所長大的世界,則是圍繞著「PC」與「Web」運轉的世界。

種種的跡象顯示,我的兒子,也就是 Generation Z 所長大的世代,應該是圍繞著 Mobile 運轉的世界 — Smartphone + Tablet 的出貨量已經在 2011 年正式超越 PC,並且將會在 2015 年拉開到 5 倍的差距。

Mobile vs. Desktop Shipments

一個圍繞著 Mobile 運轉的世界,與先前圍繞著 PC + Web 運轉的世界,會有什麼不同,Benchmark Capital 的 Bill Gurley 與 DFJ 的  Bubba Murarka 日前分別寫了 Transitioning To A Mobile Centric World 與 9 Ways A Billion Dollar New Mobile Company Might Be Created 闡述他們的觀察與預測。

綜合他們提出的論點,加上我自己的觀察,我認為有以下值得創業者思考的脈絡:

  • 飽和? ─ 雖然智慧手機的普及率在許多國家都已經超過 50%,那或許代表成長速度可能開始減緩,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還有另一半的消費者可以穿透,況且 Tablet 的普及率更是還有很大一段路要走
  • Time Share ─ 更重要的是,Mobile 佔據消費者的「時間」將會越來越長,Tablet 尤其將會奪走消費者對 PC、電視與雜誌的注意力
  • 設計 ─ 在 Mobile 上,由於螢幕空間較小,以及主要是「觸碰」這種非常親密的互動方式,設計 (不是美化) 的重要程度只會越來越高
  • Android ─ 現在開發者在討論的,已經不是 Android 與 iOS 哪個優先,而是我要優先針對 Android 哪些版本、哪些型號,這當然顯示了 Android 的分歧,但也顯示了 Android 的份量
  • Apps ─  在 Web 的世界,瀏覽器是最重要的上網通路,但在 Mobile 的世界,瀏覽器只是其中一個 App,並且佔據的地位越來越薄弱。以前我們透過瀏覽器連上全球 2 億個網站,未來我們將會透過 Mobile Desktop、App Store 與 Play Market,發現並且使用全世界上百萬、上千萬,甚至是上億個 Apps
  • 跨境 ─ 從 Desktop Web 出發的網路公司,現在都必須想要做什麼 Apps 來抓住正在往 Mobile 遷徙的使用者。從 Mobile 出發的網路公司,也不能沒有 Web,因此今後的網路公司,開發與經營的難度勢必會增加
  • 搜尋 ─ 在 Mobile 的世界,搜尋的重要程度大幅降低,而 Google Search 的大一統地位更是有嚴重的挑戰
  • SEO ─ 既然沒有了大一統的搜尋引擎,透過搜尋引擎最佳化導流的效果當然就會大幅降低,因此 SEO 的重要性也會逐漸衰弱
  • 推廣 ─  App 的推廣將會持續困難,因為缺乏像是 SEO 這樣長期有效的 Earned Media 通道
  • 用戶價值 ─ 要離開一個網站,只需要一個滑鼠點擊,要反安裝一個 App,要多上好幾個步驟,再加上上述的推廣成本高昂,得到的結果是一個安裝上使用者 Smartphone / Tablet 的 App,它的價值將會遠大於一個網站的訪客
  • 付費與商務 ─ 在 Mobile 上,方便的付費管道很昂貴 — Play & App Store 都要抽取 30% 的金流手續費,便宜的付費管道很不方便,因此,行動付費與行動商務,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我個人的估計是 5-10 年)

以上,就是關於正在降臨的 Mobile 世界的一些觀察,希望能給你一些思考。

___

歡迎在 Twitter 上追蹤我的碎碎唸

(Photo via tocaboca,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