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女性與創業

October 12th, 2012

昨天到 News98 錄我每週的「科技酒吧」節目,來賓是 Womany 的幾位共同創辦人 — 執行長軒軒、編輯長 Tanya、財務長 Lulu 以及負責技術的少林。明明一個小時的節目,一群人在錄音室裡聊開了,卻好像 10 分鐘就結束了,更重要的是過程中你真的可以感受到這個團隊的熱情,他們不僅僅在創業,而是懷抱著非常大的理想在創業。

「Women are many. 我們要 Empower 每個女人可以做她自己。」軒軒是這麼說的。

我自己很喜歡「Empower」這個字,雖然有「Power」,但它其實不是「授權」或是「賦予權力」的意思,而是讓女人自己選擇自己要多大的權力,自己選擇自己要怎麼樣的人生的意思。這,我認為才是真正的平等。

自從 appWorks 成立以來,我們也有幸投資了不少由女性創業家主導的公司 — 惠婷擔任執行長的 Richi、育寧擔任執行長的 TechOrange、Lulu Yeh 執行長的 QLL 以及 Jasmine 執行長的 5945,也有不少公司是女性共同創辦的,像是由 Brenda 的 GoodLife 以及 Lily 的 PubGame

在這些公司中,我們觀察到女性常常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觸媒角色,她們往往對消費者的需求比較敏感,比較用心經營團隊成員間的關係,也比較有耐心處理公司營運面的大大小小事務。當然無論男性、女性,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但相對於純男性主導的團隊,我們的確看到核心有女性的團隊,他們在行動與思考上,多了很多細膩與層次。

GoodLife 粉絲團擁有超過 40 萬人的活躍討論,Brenda 的耐心經營居功厥偉。5945 的服務品質與細膩度過去一年來不斷的提升,也要感謝 Jasmine 的貢獻。

事實上,在美國,Dow Jones VentureSource 研究了 2 萬家創投投資的公司後發現,「成功」的公司裡面,有 7.1% 的高管是女性,相對的,在「失敗」的公司裡面,卻只有 3.1% 的高管是女性。也就是說,女性扮演重要角色的公司,有更高的成功機率。當然同一份研究也發現,女性擔任 CEO 的公司,有 21% 更高的失敗機率。但我認為這不是女性 CEO 本身的錯,因為在財星 500 大企業裡面,女性擔任董事或是高管的,只有 16%。也就是說,一個女性 CEO 必須要在絕大多數是男人企業世界裡生存,那本來就會大大提高成功的門檻。(這裡所謂的成功是「上市」、「被收購」或是「公司有獲利」)

更糟糕的是,在美國,VentureSource 研究的 2 萬家得到 VC 投資的公司裡面,竟然只有 7% 有女性擔任重要的職位,遠遠落後財星 500 大的 16%,這表示美國的創投並沒有了解到女性扮演重要角色的公司,有更高的成功機率,並且有意識的加以支持。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台灣是領先美國的。與台灣創投同業共事的這兩年多來,我從來沒有感受到大家對於男性或是女性創業者的特別偏好,這是非常健康的態度。

所以各位親愛的女性創業家,在台灣,我們其實有一個非常平等的創業環境,我期待看到更多的「妳」勇敢的站出來,我相信妳會感受到所有其他創業者、創投的溫暖與支持。

Because you’re beautiful and you’ll make the startup world and hence the whole world more beautiful.

___

如果妳需要一個平等、溫暖、開放的創業環境,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妳的加入

(Photo via bellymotherbaby, CC License)

別急著做「平台」

October 11th, 2012

 Jamie, 我要做一個平台,讓買家和賣家可以在上面自動媒合。

工程師創業者最常跟我提的就是這類型的創業構想。然後我會問他,那請問賣家如何知道要來你這個平台賣東西?或者買家如何知道要來你這個平台買東西?他會回答:「我會鋪天蓋地用力的推廣。」好,你接著問,好不容易拉來了一個賣家,卻沒有他的目標客戶。回過頭去拉了一些買家,卻沒有他們想買的商品,怎麼辦?這時他的回答往往是:「運氣應該不會這麼差吧。」

事實上,運氣就會這麼差。從工程的角度來看,蓋一個網路平台其實再簡單不過了,就算你的程式功力不怎麼樣,網路發展近 20 年,市面上早就累積了無數個你可以拿來運用的套件、模組。問題是,這麼多工程師在創業,這麼多人都會做平台,為什麼真正成功的卻很少?你可以說大家的運氣都很差,也可以說其實都用錯了方法。

5945 呼叫師傅 兩年多前加入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時,他們想的就是一步做成平台。那時 RedBeacon 剛剛在美國獲得 TechCrunch 比賽的冠軍,提供的服務是一個「居家修繕師父」的搜尋引擎。5945 的兩位創辦人心裡打得如意算盤是,Google 在台灣的水電行資料搜尋做得非常差,他們只要把這塊做好,就可以像 Google 一樣靠賣搜尋廣告賺大錢。所以兩個人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騎著摩托車跑遍台北市大街小巷,一家一家的把水電行的資料蒐集了回來。(當我跟他們說 Google Maps 有「街景」服務時,兩個人臉都綠了。)

好不容易把強大的「5945 師父搜尋」做了出來,他們卻發現使用者根本不買單,沒有人要來這裡搜尋師父。用力推廣了一年,搜尋量還是一點起色也沒有。更深入的研究後發現,光是找到師傅的聯絡方式,根本沒真正解決使用者的問題。電話打過去常常沒人接,接起來了師傅沒空,打了 10 通電話好不容易約到一個師傅,來了之後還要喊價報價,消費者根本不知道到底怎麼樣才是合理。

就在這時候一封客服信給了他們靈感,email 裡說:「我真的很忙,你可以直接幫我把師傅找來嗎?」這封信讓 5945 體會到消費者要的根本不是「強大的師傅搜尋引擎」,消費者要的其實是「誰來幫我把馬桶修好」。想通了這點,他們把整個服務大 Pivot,從「搜尋」改成了「需求單」。從此之後,消費者只要填表把需求說出來,5945 會想辦法幫他們解決所有後續的聯絡、追蹤問題。

改成這樣的服務方式後,5945 得到了 Product-Market Fit,不僅網站開始經歷瘋狂的成長,每個月的需求單量也都上升超過 30%。雖然每一單他們必須要辛苦的處理、聯絡、追蹤,偶爾還會出現棘手的客訴事件,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累積了非常紮實的 Know-how,12 個月超過 1,000 張訂單下來,幾乎什麼居家修繕會出現的問題,他們都處理過了。

拿到了這些實際 Know-how,他們再回到設計桌上,把學到的東西化為功能,在日前又推出了 5945 呼叫師傅 2.0 平台,我想這一次,已經擁有既有的客戶與師傅,再加上對修繕媒合的深入了解的他們,絕對會比第一次成功很多。

如果 5945 的故事能夠教我們什麼,那就是真正的「平台」,其實是從「案例」累積出來的。當你還沒經手過足夠的案例,製作出來的平台當然會過於理想化,也往往會離賣方與買方想要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一開始,比較好的方法是放棄直接做平台的想法,先想辦法積累實際媒合的經驗,等到這件事情做得夠多了,你自然就會知道如何變成一個平台。

先從 0 到 1,才能從 1 到 100。創業,往往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最後,恭喜 5945 找到了他們的 1,也祝福他們接下來能順利的從 1 慢慢前進到 2, 3… 10… 20… 50…, 98, 99, 100,加油了 Team 5945。

___

經過了兩年多,appWorks 累積了輔導 120 支團隊創業的經驗與 Know-how,也漸漸的形成了一個平台,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來參加

(Photo via sharkbait, CC License)

appWorks 的魔鬼合約

October 9th, 2012

從很多層面來說,appWorks 扮演的角色都非常複雜。我們在幫人家創業,但自己也在創業 — 兩年多前我, IC, Mike 和 Jackey 才湊了幾百萬成立「之初創投」,然後一路省吃儉用的把公司做到現在。我們要投資創業者,但自己也是被投資者 — 「本善基金」的股東有金控、上市公司、法人、個人等等,所以我們得按季召開董事會,非常謹慎的向大家報告經營績效。

我們想幫創業者爭取最大的利益,但也得幫股東爭取最好的投資報酬率 — 本善是 12 年來台灣唯一一支針對網路產業所募得的創投基金,我們肩上背負著非常重要的歷史責任,如果本善做出成績了,那將能帶動更多 VC 一起來投資網路業,但萬一失敗了,網路不知道又要多久沒辦法獲得資本的支持。

所以身為 appWorks 的經營者,我們的工作常常非常艱難,必須不斷的在創業者、投資人以及 appWorks 本身的永續經營間,想辦法做出三贏的局面。有時候我們能夠成功的找到好的解決方案,但有時候我們也會犯下錯誤。

加入 appWorks 育成計畫時,所有團隊必須要與 appWorks 簽訂的「育成合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開始我們的想法是既然 appWorks 已經在育成過程中投入了那麼多的資源,這樣的投入理當要為我們的股東換來好的投資機會。為了避免極少數「火速成功」的團隊日後規避這樣的責任,在第二屆與第三屆的育成合約裡面,我決定把這樣的投資權力用「Call Option」(買權) 落實。也就是說,將來如果團隊做得不錯,但卻規避給 appWorks 投資時,至少我們擁有一個 Call Option 可以當做談判的籌碼。

從法務與財務的角度去看,這聽起來很合理,但結果證明了根本是「自作聰明」,因為我太專注在照顧股東的權益,卻沒考慮清楚創業團隊的利益,和他們的感受。後來這份過於嚴格的合約被拿出來批判,也就成了坊間傳說的「appWorks 魔鬼合約」。

事實上,魔鬼的只有合約的文字,因為從 appWorks 設立的那天開始,我們沒有一刻想要占創業者的便宜,這個所謂的 Call Option,我們也從來沒有拿出來執行過,這些我想大家可以去跟我們投資、育成的創業者們聊聊,就可以知道。所以問題在這份「魔鬼」合約,也就是始作俑者我一個人的責任。但身為創業者,犯錯之後除了道歉之外,我想更重要的是想辦法改正這個錯誤。

所以從第三屆以後,我就不斷的在找更好的法律顧問,能夠跟我一起做出一份能夠完整抓住 appWorks 精神的新版育成合約。第四屆的合約我們把 Call Option 撤掉了,但我認為那個版本還不夠好。到了第五屆時,我找到了中銀法律顧問的馮昌國律師,跟他一起,我們改出了最新的「appWorks 育成計畫君子之約」。這份合約我們兩個都非常喜歡,但還缺乏實務的驗證。我們接著把它給了第五屆的 34 個團隊,簽約過程中大家並沒有提出任何疑問,而到現在 3 個月過去了,在育成過程中合約的條款也沒有造成任何困擾。

所以,我想這份文件算是達到我想要的境界了,也是時候可以公開給所有未來想要參與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人參考,因此以下,就是未來我們將持續採用的 appWorks 育成合約,一份君子之約。

appWorks育成合約

對合約內容如果有任何建議,歡迎你留言讓我知道。按照慣例,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招收團隊,我們非常誠意的想幫助你創業,歡迎加入我們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