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後「股東權益最大化」時代

May 9th, 2012

我永遠記得我在 Stern 上的第一堂企業財務課,有多麼的震驚。我當時選的是 Ashworth Damodaran 教授的課,Damodaran 是北美非常知名的財管權威,他寫的財務課本更是被 CFA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考試列為指定參考書。

開宗明義第一堂課,他站上台就說:

企業存在的目的,在於最大化「股東得到的價值」。

因為股東才是企業的真正擁有者,所以企業存在的目的,必須最大化它的持有者能夠獲得的利益。另外,Damodaran 也堅持企業不應該分心於環保、公益、社會責任,應該把利益分配給股東後,讓股東自己決定要捐獻到哪裡。

我當時其實是被他說服的,因為他說的話邏輯上非常合理。事實上,大多數 MBA (企管碩士) 學生都被灌輸這樣的觀念,當然畢業後到了職場,不一定每個人都會真的去實行 (他們可能忙於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但如果你問他們企業存在的目的,90% 都會回答你「Maximize Shareholder Value」。

但是這些年來,我開始有了不同的領悟。你看,所謂的股東才是企業的真正擁有者,那是非常「資本密集」的概念。在製造業的時代,蓋一條生產線要 10 億、100 億,整個公司的價值幾乎都是由「資本」去形成的,所以要說股東是企業的擁有者,那是正確的論述。

但我們已經要從「資本」密集的社會,漸漸走向「知識」密集的社會。在一個網路公司,當每天晚上下班,同仁通通回家的時候,公司的價值也等於都跑光了。因為「人」才是知識的載體,而他們只需要非常小的資本,就可以維持運作 (你知道 LCD 產業一年賠掉的錢,夠養多少網路公司嗎?)。在這樣的世界,我認為出「資本」的「股東」才是公司至高擁有者這樣的概念,應該要被推翻。

事實上,在一個知識密集的公司裡面,每個員工的貢獻可能都比當初出資的股東還高。在 LCD 產業,每個 100 億買到的生產線都差不了多少 (否則大家也不會這麼賠錢),但是在網路的世界,Google 花幾十億「買」來的 Google+ 和 Facebook 股東也花幾十億「買」來的 Facebook.com,那可是有天壤之別。而這中間的差距,就是員工的貢獻。

所以員工是知識密集企業更重要的價值產生者,因此現代化的公司應該要彰顯他們的權益。最簡單的方式當然就是讓每個人都成為股東,透過技術股、選擇權,讓他們用產生的「價值」去換取公司的「擁有權」。這件事情很多公司本來就有在做,但在普及度與比例上我認為還要更反映現實 — 也就是每個人都應該要擁有股票,不是只有管理階層。而團隊合起來持有的比率,應該也要遠遠高過「出資」股東的比率,就像 Google、Facebook 這些成功的網路公司一樣。

過去 200 年的工業革命過程,我們累積了很多在「資本密集」世界非常合理、非常有用的觀念。但在進到「知識密集」時代的今日,這些觀念裡面有很多都必須被推翻。尤其身為創業者,我們更不能因循常規,我們應該要去思考,每個方法背後的邏輯,和在新的時空背景下是否有別的可能。

以企業存在的目的來說,我認為我們已經走入「Post Maximize-Stockholder-Value」時代,必須更重視員工、客戶等所有「Stakeholders」得到的價值。

*篇幅的關係我們先不聊企業責任的那個部分

(Photo via bikoy, CC License)

重點只有一個:更用心

May 8th, 2012

這世界上有「Work」,然後也有你的「Life’s Work」。

那種上面沾滿了你指紋的「Work」,那種你絕不妥協,那種讓你犧牲周末的「Work」。在蘋果,你可以做這種「Work」。來這裡的人們,不是來打安全牌的,他們是來冒險的。

他們希望有一天,他們的「Work」會累積出些什麼。

一個很大的「什麼」,一個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不會發生的「什麼」。

歡迎加入蘋果

這是每個 Apple 的新進員工,上班第一天都會收到的歡迎信 (謝謝 Alvin 的分享),我嚴重懷疑它是 Steve Jobs 寫的,因為跟他的人生哲學非常的像,不過那不是重點。重點是光從這邊,你就知道為什麼蘋果的對手,都無法跟他們競爭 — 他們不只跟任何人都一樣「努力」,而且比任何人都更「用心」。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

出來創業越久,就越發現周星馳這句簡單的台詞,背後隱含了多少的人生哲理,因為大部分的人,其實都沒有在用他們的「心」。

政府官員先冒然調漲油電價格,發現大家怨聲載道,趕快上演幾齣花招狀況劇來安撫百姓,為什麼?因為他們其實不 care。他們不 care 你過得好不好,他們只 care 在選舉的時候拐到你的選票,否則為什麼漲價一定要在選舉後?金融主管機關也是一樣,先放出風聲說要收證券交易所得稅,發現股市一蹶不振,趕快撤手,為什麼?因為他們根本不 care 國家的經濟健康,他們只 care 自己的官位和飯碗。

企業也是一樣,叫你買手機的時候什麼花招都使得出來,花大筆大筆的鈔票辦展、請 Show Girls、買電視、公車、大樓外牆廣告,什麼自由落體、什麼 20 連拍,通通都有。但是當你的軟體需要升級的時候,抱歉請再等兩個月,我們現在沒有空。而在你苦等了半年之後,他們接著告訴你更抱歉,你還是買新手機吧,舊的我們已經不再支援了。為什麼?因為打從心裡,他們根本不 care 這支手機到底有沒有很好用,他們只 care 去拐下一個消費者來買。

放眼四周,事實上你會發現,大多數的企業都不 care,他們只在乎眼前的利益,但其實一點也不關心客戶是不是開心。這些是非常容易打敗的對手,因為你要做的很簡單,就是比他們更有心,那就夠了。但說到也不一定做得到,因為你必須要真的 care 你的產品,真的 care 你的客戶。

既然會出來創業的,當然沒有人是想打安全牌的。但是你真的有把你的心,通通都放在客戶之上嗎?你真的有想要讓他們的生活,過得更好、更充實、更開心、更有價值嗎?還是你跟所有的企業一樣,只是在追逐一個所謂的「商機」?

Care. And care more. 因為那是少數你真的可以打敗大傢伙的方法。

(Inspired by Seth Godin)

流言終結者 #13 –「創業是一場人生的賭注…」

May 7th, 2012

很多人喜歡把「創業」與「彩券」相提並論,畢竟兩者都是「中獎」機率極低,但「大獎」超高,足以讓人一輩子不愁吃穿的活動。所以有人就會勸年輕人不要輕易嘗試「創業」,就好像勸他們不要迷上「賭博」一樣,似乎如果創業「失敗」,財產、家庭、甚至是人生,也會跟著賠上一樣。

但事實是創業與彩券的相似程度,也就只有到上述為止。從統計學來說,買彩券的「期望值」基本上永遠是負的,並且不會因為你買了幾次而有所差別。想要「賭彩券」,你所需要做的事,也就只有「買」一個動作而已。從拿到彩券到開獎那刻,你並沒有辦法對結果有任何影響,除非你是賭聖周星星,否則大概無法修改你手中買到的號碼。

但創業則完全不是這樣。你並不是只有把錢拿去買號碼而已,還必須花很多力氣的讓你手中持有的底牌,也就是你的團隊、產品、策略、行銷,你的整個商業模式,越來越好。當彩券的期望值永遠都一樣爛,創業的期望值卻會隨著經驗的累積,不斷的升高。事實上,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即使創業者最後放棄,他們並不是真的「失敗」,反而是學到了很多珍貴的東西。

我認識很多企業經營者,尤其自己是創業出身的,都說他們更願意雇用這些有「失敗」經驗的人。所以在大多數的情況,創業「失敗」頂多就是回去公司上班而已,甚至還有可能因此得到更多器重。2000 年網路泡沫前勇赴納斯達克上市的「和信超媒體」創辦人,當初的「網路金童」張瑞展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後來因和信超媒體經營不善,被迫離開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但張瑞展最終還是在中國企業中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並且在最近接下了「新焦點」執行長的大棒。當卸任 CEO 洪偉弼被問到為什麼選擇張瑞展作為接班人,他的理由正是年輕、高格局以及擁有創業經驗*。

事實上,創業經驗是非常非常珍貴的人生課程。新創公司麻雀雖小,但卻必須五臟俱全。所以身為創業者,你被迫要學會關於「做生意」的所有知識與技能,無論是業務、談判、行銷、營運、管理、財務、會計一路到產品、技術,你通通責無旁貸。而且這些東西可不是在 MBA 學校裡吹著冷氣慢慢學的,你必須站在火線上,一邊硬著頭皮往前推進,一邊還要學會打仗。這樣的生活一年、兩年下來,你得到的成長往往比在舒適的企業裡待五年、十年還來得多。

也因此身為創投,我們除了投資有「成功」案例的創業者,其實也很喜歡支持有「失敗」經驗的人,因為他們學到了教訓,下次更有機會成功。也就是說,每次創業「失敗」,下次成功的機率就更高。到了這種程度,這些失敗其實根本不是失敗,它們只是「成功」路上必須經過的一些關卡。

所以絕大多數的創業「失敗」,其實只是一種教育,就當把存款拿去繳了學費,大不了回去企業上班。但有一種真正可怕的創業失敗,是極少數把身家都賠光,然後還背負大量債務的。那是整個社會都不樂見的,也因此才會有創投的存在,用來幫助創業者分擔風險。用稀釋股權去向創投募資,失敗了,你並不需要還錢給創投。但用公司、個人名義去向金融機構貸款,如果創業失敗了,大多時候你還是必須要把錢還回去。這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情,因為無論再有經驗,單次創業的失敗機率往往高過成功,所以用舉債去創業,那才真的是把這件事情變成一個賭注的行為。

也就是說,如果你認清「失敗」其實只是通往「成功」必經的關卡,而那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學習和進步,給你自己幾年的時間去嘗試,絕對不要舉債,最差最差就是回去企業上班。用這樣的態度去面對,那創業根本就是一個更棒、更真實,而且學費更便宜的 MBA 學程。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它其實一點也不可怕,一點也不像買彩券,反而更像是投資在你自己的人生之上。

*註:雖然該篇新聞說「成功」創業經驗,但以和信超媒體的案例來說,我認為它「成功」的地方只有掛牌上市,事實上並沒有真正建立一個長期、健康的商業模式,所以並非真的成功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2 年 4 月號《30 雜誌》; Photos via xamous, nrenhongming)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