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14 組成功創業的 DNA

May 30th, 2011

我常常說「創業成功」是一個機率問題,因為有太多東西你沒辦法預測、控制,像是使用者的偏好時間點大環境的變遷大傢伙的失誤等等。既然是機率問題,你要專注的就是提升「期望值」。這有兩種方法:第一,選一個大或是快速成長的市場。這樣你就好像是去一個少棒的球場挑戰王建民一樣,即使打擊率再低,一不小心也是有可能被你贓到一支全壘打。

除此之外,當然也可以精進你的打擊技巧。這裡面有很多方法,我之前也寫了不少。不過前兩天,矽谷的一個創業加速機構 (有點像是吃了類固醇的育成中心),發表了一個驚人的研究報告。在精實創業之父,Stanford 大學教授 Steve Blank (史提夫‧布蘭克) 的指導之下,他們對 650 家新創網路公司進行了深入的「基因解剖」。然後赫然發現這裡面比較成功的創業團隊,居然是有 14 組共同 DNA 的!

按照慣例,我鼓勵你們去讀讀原文,以下是我的整理 (習慣簡體字的朋友也可以讀 36 氪版):

  1. 注重「學習」的創業者有 3.5 – 7 倍的成功機率 — 幫自己找到一群好的「導師」(mentors)、有效的追蹤數據、用功的向大師們學習的新創團隊,往往可以有 3.5 倍的使用者成長、7 倍的募資成果。
  2. 懂得 Pivot 的創業者有 2.5 – 3.6 倍的成功機率 — 根據學習的結果 Pivot 一到兩次的創業團隊,往往可以有 3.6 倍的用戶成長、募得 2.5 倍的資金和少了 52% 「過早規模化」(還沒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 就盲目擴充團隊或是花大錢在行銷上面) 的機率。
  3. 只有一個非技術人員的團隊成功機率低非常多 — 這點其實不用說明,有趣的是他們發現投資人往往把太多錢 (2-3 倍) 給了這種「團隊」,或是根本沒找到 PMF (Product Market Fit) 的小公司。
  4. 熱心幫忙的「投資人」對創業成功沒有影響 — 很多 VC 會說我幫你管帳、處理財務、找 CFO、建 SOP… 等等,這些,抱歉事實證明,對創業成功機率一點都沒有影響。相對的,就像第一點說的,找到好的「導師」才是關鍵。(投資人唯一有影響的是「退場」價位,有些 VC 可以讓大公司願意付多一點錢買你的團隊。)
  5. 兩個人以上的團隊有 2.3 – 3.6 倍的成功機率 — 單打獨鬥的人往往需要 3.6 倍的時間才能達到規模化,而且多人團隊有 2.3 倍的機率執行 pivot。
  6. 專注在商業模式上的團隊有 6.2 倍的成功機率 — 和只專注在產品上的團隊相比 — 這非常明顯,不用解釋了吧?
  7. 開發不需要網路效應的產品有 3.3 倍的成功機率 — 需要網路效應的產品前期非常難累積用戶 — 如果都沒有人在用傳真機,請問你怎麼說服消費者買? (但是這點在這兩年出現了 Open Graph/Mobile Social 之後可能會有改變,參考 Instagram, Kik 等案例)
  8. 技術和商務並重的團隊有 2.9 倍的成功機率 — 像是有一個技術創辦人和一個商務創辦人的團隊,和全部都是技術,或是全部都是商務的團隊相比,平衡的團隊往往有 2.9 倍的使用者成長,可以多募得 30% 的資金,也少了 19% 過早規模化的毛病。
  9. 以「改變這個世界」為目標的創業家往往是最成功的 — 和只是有經驗或是有錢的創業團隊相比。
  10. (還沒找到 PMF 前) 專利跟成功機率關係很低 — 而且團隊往往把專利的重要性高估了 225%。
  11. 達到 PMF 往往比預期的還多出 2-3 倍的時間 — 哇,我只能說 Mike Jiang 實在太厲害了。不過更重要的是這往往會讓很多人過早規模化 — 錯認已經達到 PMF,然後就花大錢去雇用團隊或是行銷。
  12. 沒有募資過的團隊對市場規模的錯估往往高達 100 倍 — 而且常常以為自己在創造一個新的市場,或是完全沒有競爭對手。
  13. 過早規模化往往是失敗最重要的原因 — 正確的規模化是一種「投資」,你非常清楚何時可以回收。過早的規模化才叫作「燒錢」,當然會有燒完的一天
  14. B2C vs. B2B 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 研究結果發現,成功的創業團隊有「自動化」、「社交行為改造」、「整合化」和「挑戰者」等四種。

以上,希望你能夠好好檢視自己在做的事情,看有沒有落實以上的 DNA,才能確保最高的創業成功機率。

加油加油!

    (Image via jef_safi, CC license)

    人人網赴美掛牌,這是中國的 Facebook 嗎?

    May 28th, 2011

    僅次於騰訊 QQ,中國第二大社群網站,號稱東方 Facebook 的「人人網」,終於在日前到紐約掛牌上市了。外行看熱鬧,人人這次上市總共狂募了美金 7.3 億的資金 (相當於新台幣 212 億),將會有充足的銀彈,可以用來和騰訊、開心繼續對抗。上市當天市場也非常買帳,RENN 代號跳漲 40%,以市值而論,人人當場成為全球第十一大、中國第五大的上市網路公司––僅次於騰訊、百度、阿里巴巴、新浪。

    不過身在網路業的我們,除了觀察資本市場的反應,人人這次赴美掛牌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那就是第一次,我們有機會把這個「中國 Facebook」的數據和財務都拿出來攤在陽光下,好好的檢視一番,看看這隻東方小龍到底是身懷絕技,還是虛晃一招。

    網路效應

    對其它的網路公司而言,或許不一定是數大就美,但是如果要做一個成功的社群網站,那最基本一定要有很好的「網路效應」––也就是使用者和使用者間的所謂朋友圈  (Social Graph),這時候尺寸就變得非常的重要。人人目前大約有 1 億 7 千萬註冊會員,其中只有 9,500 萬是活躍用戶。這個數字聽起來還不錯,也讓 RENN 在中國「實名制社交網路」這個分類上排行老大,但如果我們仔細翻開數據,其實人人這個老大,跟 Facebook 在西方世界所占有的主宰地位,有很大的差別。事實上,除了人人以外,中國第二名的實名制社群,由騰訊 QQ 經營的《騰訊朋友》也有 8,000 萬活躍用戶,而第三名的《開心網》,則有 4,000 萬。相對來說,在西方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實名制社交網站可以接近擁有 7 億活躍用戶的 Facebook 五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的大小。

    ARPU

    另一方面,除了活躍用戶,從每個使用者每月貢獻的營收,也就是所謂的 ARPU (Average Revenue Per User),也可以看出人人和 Facebook 體質的大不同。上市的數據顯示,人人的 9,500 萬活躍用戶,最新一季總共貢獻美金 2,060 萬的營收,相當於每月 687 萬美金。把這個金額除以活躍用戶,換算成 ARPU,可以得到人人的每個用戶每個月貢獻約 0.07 美金的營收。相對來說,Facebook 的七億活躍用戶 2011 年大約可以貢獻美金 40 億的營收,換算成 ARPU 是 0.48 元美金,相當於人人 ARPU 的 6.6 倍。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中國市場由於消費者的可支配所得仍落後於西方國家,即使像人人這樣專注於白領上班族的社群網路,獲利能力仍大大落後於歐美國家。

    成長

    另外,即使獲利能力偏低,如果成長的力道強勁,那人人網仍大有可為,可惜數字並不是這麼說。根據人人公佈的財務報表顯示,該公司最近四季的營收分別是美金 2,060 萬、2,090 萬、2,180 萬、1,980 萬。也就是說,過去一年裡面,雖然用戶數量大幅成長,基本上人人的營收是持平的。相對來說,Facebook 在2010 年前三季總共帶入美金 12 億的營收,而 2011 年第一季就做到類似的數字,也就是說 Facebook 在過去的一年內,營收大約成長了 300%。從這邊,我們又可以看出人人和 Facebook 的不同。

    潛在市場

    最後,是在未來的上檔空間方面。由於中國的網路受到官方管制,Facebook 這麼多年來一直不得其門而入,去掉了這個超強的競爭對手,人人、開心等網站才得以後發先制,逐漸坐大勢力。但事情發展至今,這樣的管制也使得中國境內的網路公司要跨出國門,顯得相當困難。目前來說 Facebook 在西方世界一統江山的態勢已經非常確定,因此即使人人想要積極往國際發展,勢必也將碰到 Facebook 強烈的競爭,大概無法有什麼驚人的成績。如果要專注發展國內市場,人人在中國雖然處於領先的地位,但就像前面所說,其實還是強敵環繞,一不小心隨時都有可能被騰訊朋友、開心超越。再說,中國市場雖大,但終究只有 13 億人口,還是無法跟中國以外的 57 億人口相比。所以人人能不能夠跨出中國,到世界上和 Facebook 一決勝負,也是這條船能夠開多遠最重要的一個關鍵。

    人人網,號稱中國 Facebook 的社交網路終於到北美上市了,它證實了一件事情,中國再大,畢竟只是一個國家。中國能不能讓他們的網路公司和世界接軌,發展國際競爭力,我認為才是接下來最重要的觀察重點。

    本文編輯後的版本,刊登於 2011 年 6 月號《創新發現誌

    (Images via TechRice)

    這一切都是瞎貓碰上死耗子,真的!

    May 27th, 2011

    最近在讀「The PayPal Wars」這本講 PayPal 創辦過程的書 (裡面沒有大道理,但是有很多第一手的真實創業歷程,推薦),劇情峰迴路轉,事前這些人往往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這個決定會帶他們到哪裡去,只能埋著頭去做,只有到了事後,他們才發現那是一個超級棒的決定,或者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剛好前兩天看 Paul Graham (保羅‧葛蘭) 在 TechCrunch Disrupt NYC 上接受美國著名對談節目主持人 Charlie Rose (查理‧羅斯) 的專訪,問到他為什麼當初會想到「一次投資一批團隊」這樣的完全顛覆矽谷創投的超級模式,他說:

    我們當初會一口氣投資一大批團隊的唯一原因,只是因為我們想要學會如何當一個天使投資人。所謂「集體創業育成」的這種新模式,根本只是個意外的發現。

    真的,當你不斷的去讀這些創業「成功」的故事,你就會發現 99.9% 的重大決定,都是意外。而你當初花了很多時間去想的決策,事後證明根本一點也不重要。所以我昨天在「第二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結業式,有感而發的跟團隊們說:

    你們每一個團隊都非常優秀,但是要知道大多時候成功並不是掌握在你們自己的手上。你只能不斷的嘗試,不斷的衝撞既有的遊戲規則,因為你不試試看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或許你會成功,或許你會受傷,一切只有試了才知道。

    早上又讀到寫出 YouTube Instant 一夕成名的 Stanford 資工系學生 Feross Aboukhadijeh (佛羅斯‧阿布卡迪傑) 的這篇「None of Us Knows What We’re Doing」,也是在講同一件事情,他說:

    成功常常就只是發生了,跟預知未來、計畫或是超人的能力一點關係也沒有… 我從來也沒想到那 190 行 Javascript 程式會從此改變了我的一生… 老實跟你說,我那天晚上只差那麼一點就跑去跟室友一起看電影了…

    Feross 還提出了他從這中間學到的一些教訓:

    1. 沒有人知道自己在幹嘛 — 不要以為別人都比你厲害,真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會有什麼後果。
    2. 不用執著於「成功」創業家的話 — 成功的人往往是事後才幫自己的決定找藉口,誰願意承認自己當初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呢?
    3. 你沒辦法預測什麼會成功 — 這是「精實創業」的最核心精神,你無法預測市場的喜好,也無法預測會發生什麼事,所以不用花太多時間試著去預測。
    4. 你可以創造命運 — 因為你放棄了預測,沒有了期望,你就變成了幸運的人。不斷的嘗試,然後享受使用者給你的任何回饋,從中間不斷的改進。從這個過程中,你就創造了自己的命運。小全來演講時,團隊們問他得《Red Herring》的秘訣是什麼,他說:「我們就只是報名了!」
    5. 不用跟其他人比較 — 把自己跟其他成功的人比較,如果他比你強,失去一點自信,加油趕上他就算了。如果發現他比你弱,天啊!那只能怨天尤人。何必呢?他人的成功跟你的成功沒有關係,這是一場一輩子的馬拉松,搞清楚方向,然後不斷的跑就是了!
    6. (附贈) 別再沉迷 PTT 了! — 一天要花 1-2 小時 (或是 10-20%) 的工作時間讀新聞,但是再多就會有嚴重的邊際效應遞減。別再沉迷跟鄉民打屁了,趕快把時間花在做出人們想要的產品上面吧!

    以上,送給所有想要、正在創業的人,真的,就試吧!不試你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Image via oskay,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