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創業 CEO / 輕忽內部教育,錯失高複利時間投資

March 3rd, 2015

Coach Session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由於從 0 到 1 無中生有的過程,講求的是面對市場、臨機應變、以快打快,因此剛剛達到 Product-Market Fit,要開始從 1 到 100 規模化公司的創業 CEO,經常忽略了幫組織練內功,也就是同仁教育的重要。

事實上,內部訓練是一個超高槓桿的領導者時間投資。關於這點,Andy Grove (ex-CEO, Intel) 某次這麼描述:

簡單來說,內部訓練是管理者可以從事的最高槓桿活動之一。讓我們試算一下,假設你為部門成員設計了一系列 4 堂的課程,每小時課程的準備時間是 3 小時,也就是 12 小時的工作,再假設你的課有 10 個學生。

明年,他們總共會為你的組織工作約 2 萬小時,如果你的訓練工作造成了他們生產力 1% 的增加,那麼你的公司將會得到相當於 200 小時的工作產出,而你僅僅是花了 12 小時。

由這個簡單的範例,我們可以理解到內部教育,是一個有十倍以上回報潛力的領導者時間投資。但事實上,內部教育的效益遠遠超過提昇同仁的生產力,根據我的經驗,它還有以下的好處:

教學相長

要把一件事情融會貫通,最好的方式就是拿來教別人。所以當你花了 12 個小時準備課程,4 個小時實施教育訓練,這些時間不僅會幫助同仁,更會逼迫你自己咀嚼,消化這個重要的題目。

中心思想的傳遞

如果說同仁與領導者的關係,停留在每週一次的 Review,那麼他們幾乎永遠只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卻無法真正掌握領導者的中心思想。好的同仁教育,有機會改善這個毛病。

成熟的夥伴關係

成熟的關係是多元的,每個人適時扮演應有的角色。在 AppWorks,我們每週輪流由一位同仁負責教育大家,讓大家更習慣角色的轉換,以及得到換位思考的體驗。

建立切題討論的文化

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發表意見是相當不被鼓勵的行為。十多年如此系統性荼毒,年輕人們對於討論,尤其是有邏輯的說明自己的想法,其實是非常缺乏練習的。因此在內部教育的過程中,我特別強調討論,鼓勵大家發表自己的想法,在練習的過程中,讓大家漸漸學會這個重要的技能。

長線思維

最後,內部教育不但是高槓桿的領導者時間投資,也是必須要長期耕耘才能有收穫的活動。堅持執行它,會協助你養成減法、長線思維,也更能體會愛因斯坦口中,宇宙最強大的「複利」力量。

因此,各位創業 CEO,請別再輕忽內部教育了,從 2015 開始,每月定期、定額投資它吧!

___

我的新書《創業》,寫給所有 Reader Leaders

創業 (Entrepreneurship) by 林之晨

 

(Photo via wwworks, CC License)

品味 / 大師兄回來了,Pebble 推出 Pebble Time,兩天刷新自己的募資記錄

February 27th, 2015

Pebble Time

歡迎來到每週五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看到的種種美好。

新年快樂!

還記得三年前在 Kickstarter 上寫下 1,026 萬美金最高募資紀錄,直到去年中才被 Coolest Cooler 打破的 Pebble 嗎?在創辦人 Eric Migicovsky 的帶領下,他們回來了。這次在 Kickstarter 上發表新一代產品 Pebble Time,馬上獲得社群瘋狂支持,僅僅兩天,已然狂掃 1,062 萬美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且很快應該會拉下 Coolest Cooler,重新回到衛冕者寶座。

接著請欣賞 Eric Migicovsky 親自介紹這支冠軍錶的影片:

Pebble Time – Awesome Smartwatch, No Compromises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這支錶與上代 Pebble、Apple 的 Apple Watch,或是 Google 陣營的 Android Watches 最大的不同,是它選用了彩色電子紙 (E-Paper) 作為顯示器。這代表 Pebble Time 必須犧牲一些反應速度 (從影片看來似乎還好) 與色階 (E-Paper 目前應該只做到 4,096 色),但換回來的,是兩個非常重要的特色:永遠顯示的螢幕,與大幅度提昇的電池壽命。

這兩個功能,我認為,對於智慧錶來說,非常、非常的關鍵。我自己配戴 Moto 360 一個月,目前最大的抱怨就是要看時間時,必須要刻意的旋轉手臂,或是用右手去觸碰螢幕,才能夠達到目的。這設計與身為一只手錶的基本功能 ─ 永遠顯示時間,是背道而馳的,也經常造成困擾。另一方面,目前 Apple 與 Google 陣營的智慧錶,基本上都必須每天充電。有好幾次我都都因為忘記充電 Moto 360,而無法把它帶出門,出國時又多了一個充電器必須要裝箱,也是一個麻煩事。所以從這個角度看,Eric 選擇 E-Ink,我認為是相當有設計思考的。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特色,是 Pebble Time 的介面設計。承襲當年 Nokia、Blackberry 等非觸碰、小螢幕手機的介面思考,Pebble Time 採用的是按鈕式、Y 軸 (上下) 滾動的人機互動邏輯。但在那之上,Pebble Time 打破了一直以來用「類別」去分組功能的基本思維,而改用「時間」作為 Y 軸的座標。於是,往上捲動是查看過去的未接來電、未讀訊息,而往下則可以看到即將發生的行事曆。這樣的設計看起來非常合理,也相當令人耳目一新,但真的是否實用,得要到時候拿到錶時才能知道。

無論如何,Pebble Time 的這些設計,看來是正中了市場的胃口,因此一登場就開出誇張的紅盤。它將創下多高的眾募資新紀錄,29 天後我們就會知道。更重要的,我認為,Pebble Time 應該已經改寫智慧錶的設計者邏輯,12-18 個月後,我相信,我們將會看到一海票的 E-Paper  錶,被推到市場上。

___

想用你的設計思考能力,幫助 190 家 AppWorks Startups 更上一層樓嗎?AppWorks 正在禮聘一位 Design Specialist,歡迎你來加入。

更多生活中的美景,我收錄在 Instagram

創業 CEO / Peter Thiel 給的逆思考啟示

February 17th, 2015

Different direction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羊群心態形容人們如何受到同儕影響而感染某種行為、追隨流行或是購買商品。羊群心態的例子包含股票趨勢、穿著時尚、車子、音樂品味、迷信、宗教、裝潢等等 ── Wikipedia

很高興這兩天能與天下合作,把暢銷書《從 0 到 1》的作者,矽谷知名創業家、投資人 Peter Thiel 邀請到台灣來。在昨天演講後的 Q&A 中,天下雜誌出版總編吳韻儀,挑戰了 Peter 幾個他不常被問到的問題,像是如何選擇投資人、該擁有 Apple 或是 Google 的股票等等,從他的臨場反應中,讓我對 Thiel 式 Contrarian Thinking,又有了新的體悟。

羊群心態

首先,千萬年演化的結果,讓我們身上內建了強烈的羊群心態,因為絕大多數時候,從眾都是求生存、求低風險的最佳選擇 ─ 落單容易遭到掠食者攻擊,而萬一集體遭遇不幸,由於財富與幸福是相對的,大家一起變得不好等於大家都沒有不好。

溢價效應

但另一方面,如果羊群的結果是大家都一起變好,那也等於沒有變好。更有甚者,從眾可能讓一件事情的風險與報酬不成正比,舉例來說,這幾年不少參與當紅炸子雞 Groupon、Facebook 等 IPO 釋股的投資人,都在財務上蒙受了相當的損失。背後原因不是這些公司本質不好,而是它們的股價被投資人炒作得太高,超越了公司實際表現可以支撐的範圍。

囚犯困境

最最糟糕的是,從眾心態可能讓我們陷入所謂的囚犯困境,也就是當大家都選最低風險的路徑,最終造成群體的停滯不前。

真正的逆思考 = 洞察 + 巧勁

某種程度來說,我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隨時都面對著羊群效應所產生的溢價以及囚犯困境。因此身為創業者,我們必須努力打破其中的幾個困境,來為自己與群體帶來全新的價值。當然,打破囚犯困境是艱難的,因此我們只能選擇其中少數區塊,用盡全部的力氣去衝破它。

所以另一方面,在多數的時候,我們會順從群體,追隨著企業與人生的常態去做某些事情。有些時候是這些常態並沒有產生過分的溢價與困境,因此沒有必要挑戰它們。另一些時候是要打破這些常態要耗費太多資源,我們暫時無法做到。

因此最糟糕的是,當我們決定要突破某個困境,但沒有意料到它背後所需要花費的資本 ─ 旅遊計畫 App 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它能為全體旅行者帶來莫大的好處,但突破資料的完整性與即時性所要耗費成本,遠遠大過多數新創團隊所能負擔。

又或是我們在另一方面選擇從眾,卻低估了它所代表的溢價成本 ─ 舉例來說,過去 10 年去中國拓展市場的台灣網路公司,全部都被那裡的政策、行銷、人才等溢價所淹沒。

所以,就像 Peter Thiel 說的,逆思考不是一味的逆向操作。優異的逆思考,應該要基於對人、事、物走向的洞察,然後在每個時間、地點,聰明的選擇要從眾,還是要逆向。在選擇逆向時,尤其要精挑有能力突破,且突破後有極大價值的囚犯困境上。

從這個角度去看創業與題目的選擇,一切又更清晰了許多,真是謝謝 Peter Thiel 給的啟發。

___

更多心法,都在我的新書 ─《創業》

創業 (Entrepreneurship) by 林之晨

 

(Photo via mrfb,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