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別再上課學創業了,直接跳入新創吧!

January 5th, 2017

U.S. Army World Class Athlete Program bobsledder

「我們想要送台灣年輕人們去矽谷上創業課程,半年、一年後回來,希望他們會更有勇氣跨出這一步」某熱心的政府官員跟我說。

「我想去商學院修財務、會計、行銷、管理課,為將來的創業做好準備」某熱血的學生跟我說。

「我們大學的創業學程非常完整,從敏捷開發、數據分析、廣告投放,到商業計劃書撰寫、如何跟創投募資的課程都有,總共 36 學分,讓學生們一次學到所有創業需要的知識」某熱忱的校長跟我說。

「我們這個創業課程非常重視實作,讓學員們在一個月過程中實際體驗用戶需求訪談、產品開發、推廣、數據收集,經過這個培訓,創業的能力會大大增加」某熱情的私人培訓機構主任跟我說。

何必捨近求遠?

聽到這些論述,我的直覺反應往往是,為什麼要繞遠路?如果想學創業前緣的真正精髓,為什麼不直接去一家優秀、真正在第一線打仗的新創公司裡學習?無論是實習、上班都好。為什麼要在離實際戰場那麼遠的地方玩模擬遊戲?

真的去打仗一不小心就會死傷,但真的去加入一家新創公司,風險其實跟去加入一家一般公司,沒有太大的不同。無論是新創或是一般公司,如果不幸失敗了,負責人可能傾家蕩產、身敗名裂 [1],但身為實習生、員工的人,頂多就是最後一、兩個月薪水沒拿到,損失一些收入而已。聰明人甚至會在公司狀況開始變差時,就先行離開,連這樣的損失都不會發生。就算第一次碰上不懂得判斷、沒有先走,用一、兩個月薪水學到一個重要的教訓,還是非常划算的社會大學學分。

風險同樣很低,在新創公司實習、上班,得到的創業相關學習,卻會遠遠大過上課。在新創公司,你每天從早到晚都在真實商業世界中,跟真正的創業者一起奮鬥。相比之下,在學校、創業補習班,老師與教練自己多半沒創過業、沒經營過公司,上課過程中,也往往無法感受到真實世界的競爭與複雜。

所以,如果真心想學創業的精髓,實在沒道理把時間浪費在上課。[2]

沒有既定模式可以複製的 0 到 1

這裡所謂的創業精髓,簡單來說就是 0 到 1 的思維與做事方法。

0 到 1 是在極度缺乏資源下,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借力使力、無中生有的過程。這個過程沒有既定模式可以抄襲 (否則創業豈不保證成功?)、有效的方法很快就會半衰、還得跟許多優秀的創業同儕比快。因此,創業者要學的不是公式,而是提高成功率的觀念與能力。

舉例來說,洞察市場板塊位移 (Paradigm Shifts) 與新興需求,定義目標客群,與目標客群訪談,挖掘他們真實面對的問題,形成解決方案的構想,定義最小可行產品 (MVP) 以測試解決方案有效性,精準推廣產品給早期目標客群,收集、分析數據,基於數據決定修正、擴大,或是放棄該目標客群,共同創辦人間的分工與關係、新創招聘、向早期投資人募資、現金流管理、乃至於選擇創業加速器等,都是 0 到 1 過程中重要的能力。但這些領域的相關知識,卻都有相當的模糊特性。

找好師父的重要

2011 FIL Luge World Cup

因此,就跟音樂、作畫、電影等其他創造性、有模糊知識性的工作一樣,要學習 0 到 1 的心法,跟著一位好師父,近身觀察他,從與他協作的過程去磨練自己,反而才是更有效果的學習方式。

換言之,如果你未來想當一位獨當一面的創業家,那麼今天應該做的事情,不是去上課,而是該挑一家優秀新創公司、一位優秀的創業家,以實習、員工的身分加入,然後在過程中去吸取日月精華。

哪種老闆可以教你最多創業心法?

至於要如何挑一位值得追隨的創業家、值得加入的 Good Startup,之前的文章已經寫過,就請大家自行點擊回去參考。除了這兩篇文章提的重點之外,基於今天「加入創業學創業」主題我想補充的,是追隨哪種創業者,才能讓你學會更多、更好的創業心法。

1. 經常 Start with Why 的老闆

學習創業是學習事物背後的道理,因此,老闆再厲害,如果與你的溝通停留在 What 的層次,換言之,只是交代你做事,卻沒有讓你充分理解這麼做的原因,那麼對你理解創業世界的幫助當然較小。相反的,經常 Start with Why 的老闆,會讓你領悟到很多道理。

2. 質問你到底的老闆

優秀的創業導師老闆不只自己 Start with Why,也會要求團隊成員都要如此。因此,當你跟他溝通,他會不斷的質問你,直到所有道理都明確為止。而他的這些質問,會敦促你更努力去理解這個世界。

3. 喜歡被你質問的老闆

除了 Start with Why 與質問同仁,這些教學相長的老闆還會非常喜歡你的 Respond with Asking Why,換言之,他們不但不會像一般老闆一樣因為你的質問而動怒,反而會很喜歡跟你一起,把事情弄得更清楚。

4. 讓你參與核心決策、事務的老闆

要學習創業的精髓,當然必須要接近公司的核心事務與決策。尤其 30 人以下的新創,都不該因為會議室太小,而造成同仁無法參與。所以,選擇偏好扁平、透明的老闆,會讓你能更貼身觀察。

5. 給你舞台與空間的老闆

能夠幫助你學習的老闆,當然必須給你舞台與空間。一些風險較小的專案,他們會願意授權給新人、實習生,讓你自己去發揮,當個小小內部創業家,從過程中去磨練、學習。

6. 鼓勵你主動爭取的老闆

另一方面,對於一些較核心的專案,雖然沒辦法讓你自己去主導,但只要你主動爭取,好導師老闆多半會願意讓你參與、貢獻,在過程中得到珍貴的學習。

7. 希望你變強、有一天自己出去闖的老闆

最後,這些好導師老闆,不會認為同仁是公司的固定資產。相反的,他們會用更開放的態度面對雙方關係,心理上準備好,在公司磨練兩、三年後,你可能會想自己出去闖。當那一天到來,他們不但不會阻止你,甚至還會投資你。

以上,就是在我心目中,會讓你學到最多創業道理的老闆。這些特質應該不難確認,只要在面試過程中聰明的問問題即可。

年關將至,今天的文章送給所有年後想有一番新氣象的你和妳,祝 好運。

___

想加入新創學習的朋友,2017 冬季 AppWorks 聯合大徵才熱烈進行中,85 家優質 Internet 公司、787 個職缺供您挑選

[1] 有些負責人在公司財務陷入負向循環後,會去動用房貸、信貸,甚至是高利貸來支應資金需求,因此造成自己在公司破產後,也陷入債務深淵。另外,也有負責人在過程中會挪用公款、挖東補西、人謀不臧,甚至進行內線交易,最終在公司倒閉後,造成自己的信譽破產,甚至必須逃亡海外,或是受牢獄之災。

[2] 商學院的課程不是沒有價值,只是對於創業的初學者效益較小。商學院的真正價值,我認為,在於歸納商業世界運作的模型,以及經理人應有的對策。但就像是籃球的戰術一樣,對於有相當經驗的球員非常重要,但對於剛開始打籃球的菜鳥則沒有太大意義。菜鳥還不如先開始打球、看球,透過這些經驗去理解籃球的基本概念,比較有價值。

(Photos via familymwr and adamtaber, CC License)

年輕人,轉戰網路,建立新經濟,我們才能翻轉,台灣才能翻轉

December 28th, 2016

War On

我們祖父輩出生的時候,台灣以農業立國,但他們之中的許多人,決心不走農耕的老路,投入紡織、製鞋、金屬加工等新興行業,帶領台灣走入現代化工業社會,也幫自己世代創造了富裕的生活。

我們的父母輩出生的時候,台灣以工業立國,但他們之中的許多人,決定不走加工廠老路,投入電腦組裝、PC 零組件製造、晶圓代工、IC 設計等新興行業,帶領台灣走入科技代工社會,也幫自己世代創造了富裕的生活。

我們出生的時候,台灣以科技代工立國,但我們之中的許多人,必須決心不走電子業的老路,投入網路服務、電子商務、數位內容、手機遊戲、隨選經濟、廣告技術、金融技術等新興 Internet 行業,才能帶領台灣升級 21 世紀數位經濟社會,也才能幫我們世代創造富裕的生活。

這是世代的宿命。

加入舊經濟,你能分配到的收益,勢必遠遠低於已經盤據高位的上個世代。

因此,唯有創造新經濟,才能幫助自己世代爭取到新舞台、新機會,以及隨之而來的新收益。

全球經濟殖民競賽

另一方面,從更高的觀點來看,這個新陳代謝是全球性的活動。

無論台灣是什麼進度,全球其他國家的年輕世代,分分秒秒都在努力透過推動新經濟,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當他們的進度超前,我們的進度落後,下一秒我們就會發現,台灣淪為強國的新經濟殖民地

如此一來,我們的年輕世代就更難翻身了,因為除了要突破舊經濟的束縛,還必須抵抗來自國際列強的制約。

所以,選擇加入新興行業,不但是為了自己、為了我們的世代,更是為了台灣的未來。

所以,2017 年,所有有志年輕人,我鼓勵你們轉戰網路,加入 Internet,翻轉我們的命運,也翻轉台灣的命運。讓我們一起,帶領她,再次成為東亞上最閃耀的福爾摩沙。

___

2017 冬季 AppWorks 聯合大徵才,85 家優質 Internet 企業、787 個熱門職缺,邀請你 #2017轉戰網路

(Photo via dvids, CC License)

創業 CEO / 冬至,請禦寒

December 23rd, 2016

Winter Is Here

時序進到冬至,天氣像夏天,但近期多數網路公司應該有感覺,整體環境反倒變得相當寒冷。

流量成本大增、營收轉換變難

這個經營環境收縮背後原因不是很明確,但我的推論是:

  1. Mobile Internet 進入第四節,流量來源集中在 Facebook、LINE 等少數通路,讓用戶取得難以分散。
  2. 零售、電視、報章、出版、金融服務等實體行業上半年加速衰退,促使這些傳統企業更積極投入數位化,加碼競逐用戶的點擊、關注,進一步推升流量成本。
  3. 台灣選後與對岸關係迅速降溫,區域經濟風險提高,加上美國大選揭露主流民意返回保護主義,讓 TPP 破局、美台貿易關係風險也高漲,因此消費變得保守、購買意願降低。
  4. 中國經濟降溫、台商在中國節節敗退,拉低相關企業員工、家人的消費力。
  5. 美國進入升息大循環,景氣也將隨著進入收縮期,消費心態轉為保守。

因此,雖然沒有一個大事件發生,但大環境卻在短時間內明顯變得艱困許多。

資本降溫

另一方面,近半年我們同時感覺到,投資人的心態也明顯變得保守。這背後的邏輯比較容易解釋,主要有以下幾點:

  1. 聯準會進入升息循環,熱錢回流美國、資金機會成本提高,在相同風險下,要更高的潛在報酬機會,資本才願意放棄存款、債券等投資工具穩定且較過往增高的收益,因此基金經理人選案時會顯得更加挑剔。
  2. 去年中以來對岸進入資本寒冬,創投投資金額、估值都持續下降,造成台灣投資人的比價效應。
  3. 電子業、傳統產業的業績能見度不佳,讓策略型投資人、企業創投轉趨保守。
  4. 前一波 Mobile Internet 布局沒有賺到錢、或是賠錢的投資人,對繼續參與下一波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典範轉移興致大減。
  5. 近兩年布局物聯網,發現成長比想像中緩慢的投資人,也有些縮手。

所以近期,一些在外面募資的團隊都發現,門檻明顯的變高。

如何因應?

在這樣商務、資本同時入冬的前後夾擊環境中,創業者該怎殺出一條血路?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重點:

1. 割捨、割捨、割捨

先前資本寬鬆時期,募得資金的創業 CEO 對擴張產品線、嘗試新商業模式往往相對積極,因此同時開啟不少戰線,人事費用也跟著墊高。如今資金成本大增,應該要回頭檢視所有事業,潛在報酬是否還是合理,針對衰退、成長不佳、成本高於預期、回收時間遙遙無期的計畫,以及不適任的同仁,應該積極汰弱留強,保存珍貴資源,增加在寒冬中生存的機率。

2. 聚焦成長引擎

另一方面,對於較健康、仍有很好有機成長的引擎,應該要聚焦、給予更多關注,確保運作正常,適時加碼提昇成長速度,加速拿下龍頭地位、與後進者拉開差距,也有助於以下項目的進行。

3. 提早啟動增資

當募資門檻墊高,需要的時間也會拉長,因此建議提早在資源用畢的 9-12 個月前,就啟動增資程序。

4. 建立正向現金流

啟動增資的同時,應該積極把現金流轉正。完成前面的割捨、聚焦成長引擎後,現金流應該已健康許多,這時再搭配收、付款條件的重新談判,優化庫存管理,提供預付折扣等收費模式設計,可以進一步縮小負現金流,甚至把它提升到正向,盡量立於不敗之地。

5. 積極與銀行洽談額度

在前面調整讓財務變得健康後,應該積極與銀行洽談信用、循環額度等經常性融通來源,最好有 2-3 個銀行可以隨時動用,總額度至少能支應 3 個月資金缺口,降低募資進行速度不如預期、後續環境又有惡化時,公司陷入斷炊的可能。

6. 與董事會、股東會取得共識

進行上述調整時,務必先與董事、股東們取得共識,並且在過程中充分管理他們的預期,避免調整時產生的外部雜音,影響他們對公司的信心。

7. 更主動掌握業界資訊

當業界變化加速、加劇,掌握資訊才能做出更即時、正確的判斷,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你應該更經常的與創業 CEO 朋友交流,更新彼此觀察到的現象。

8. 保持健康

最後,這次的收縮循環至少要 2-3 年時間才會結束,因此你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維持健康飲食、固定運動,用最佳狀態奮戰到黎明來臨。

各位,這次不是拉警報了,寒冬真的已經降臨,請好好準備禦寒工事,才能在過程中求生存,而後伺機擴大。加油!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更多我的分享

(Photo via Cantrous)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