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創業 CEO:你建造的價值在網路還是平台?

June 4th, 2014

A monument built for Expo '58, the 1958 Brussels World's Fair. Designed by André Waterkeyn, it is 102-metre (335-feet) tall, with nine steel spheres connected so that the whole forms the shape of a unit cell of an iron crystal magnified 165 billion times.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網路效應 (Network Effect) 是一種特性,使某產品對於一個新用戶而言的價值受擁有該產品用戶數量的影響。換言之,對下一個採用者而言,既有採用者的數量是一個重要考量。舉例來說,如果只有很少人使用傳真機,則多數人不會考慮添購。而當越來越多朋友使用 WhatsApp / Line / WeChat,則會帶動更多使用者加入。

平台效應 (Platform Effect) 又稱為雙向網路,由兩種不同的用戶群體來提供給對方網路效應。舉例來說,拍賣網站的賣家越多,則單一買家得到的價值就越大,反之亦然。

網路產業的創業者應該都知道這兩個效應,但我發現多數創業 CEO 並沒有好好思考如何利用它們為自己的商業模式建造更長期、持久的價值。今天的文章,就讓我們花點時間探討一下這兩者,以及運用上的案例。

網路效應 vs. 平台效應

首先,網路效應與平台效應經常是互斥的。網路效應代表價值由同類型用戶提供,而平台效應則代表價值由另一類型用戶提供。因此,在以 Network Effect 為主的服務裡,同類型用戶越多,則價值越高,而另一類型用戶的出現,則會降低其價值濃度 ─ 越多朋友使用 Line,則它的價值越高,但每次收到另一類用戶的廣告、詐騙訊息,則會讓我們對這個服務打折扣。

相對的,在以 Platform Effect 為主的平台上,同類型的用戶越多,其價值反而會降低 ─ 當拍賣網站上有很多買家跟我們競標同一個商品,使得價格不斷上升,這會讓我們覺得痛苦而不是快樂。(註)

適合的應用

由於特性的不同,這兩種效應適合的生長環境也大不相同。

網路效應的價值由同類型用戶所產生,越多用戶價值越高,因此適合低物理成本,且低複製成本的價值產生行為。舉例來說,溝通、分享文字、圖片、照片、影片,這些用戶行為在網路世界的邊際成本幾乎是零,因此社群服務普遍利用它們來產生網路效應。而雖然物理成本為零,但這些用戶行為的「機會成本」卻往往很高,而且越能夠吸引用戶投入高機會成本的社群服務,因此能產生的網路價值越大 ─ Instagram 當初比一般的相機 App 多出了濾鏡功能,事實上是增加了分享照片的步驟與機會成本,但由於套用濾鏡後產生照片的品質大幅提昇,吸引了很多用戶願意多花時間去製作相片,因此從中產生出了很有價值的使用者網路。

平台效應的價值由另一類型的用戶所產生,越多賣家,則對於買家的價值越高,因此適合需要「有效的找到對的另一方」的「價值交換」,也就是「交易」情境,像是拍賣、商店街、交友,乃至於訂餐廳找裝修師父,都是平台效應可以發揮的地方。

關鍵數量與營運槓桿

由於價值的產生依賴著其他用戶,因此無論是網路效應與平台效應,初期都需要達到關鍵的用戶規模,才能夠讓提供的價值大於一定比例用戶的進入門檻,從此用戶取得就能進入正向循環。

所謂關鍵數量必須分兩個層次去思考。首先是對單一用戶而言的關鍵數量,也就是當他要加入使用這個服務時,需要看到的其他用戶數量。對於單一用戶而言,整個服務上的絕對用戶數量通常不是關鍵,有多少他「在意」的其他用戶反而更重要。另,加入後,如果要維持該用戶的粘性,則他在意的其他用戶數量必須隨著時間成長,才能抵消對既有關注用戶的彈性疲乏。

另一方面,對經營這些服務的新創公司而言,當用戶數量達到某個關鍵規模,全體總和所能產生的邊際利益將會加速成長,使商業模式進入高營運槓桿 (Operating Leverage) 的正向循環,這也是網路與平台效應發揮所帶來的好處。

網路效應的創造

因此創造網路或平台效應,是資源匱乏的新創公司取得槓桿的重要方法。關於網路效應的創造,我認為有以下的思考點:

  • 找到高濃度的早期小目標群體,e.g. Facebook 發跡的哈佛校園、PTT 發跡的台大資工
  • 提供早期用戶殺手應用,降低進入門檻
  • 精心設計幫助用戶形成高品質網路的流程,e.g. 朋友推薦、手機/FB 名單匯入流程
  • 降低互動、創作門檻,e.g. Line 貼紙、濾鏡、按讚
  • 精心設計內容排序、篩選方式,確保用戶得到最大閱讀價值
  • 在確認並維持高粘性前提下,逐漸擴大用戶群體
  • 未達關鍵數量前無法有商業模式,因此最好能以「推薦引擎」成長
  • 定期改版維持新鮮感
  • 協助用戶在網路中找到、認識新朋友
  • 適當遊戲化來增加粘性
  • 一切都是 Social Engineering,必須針對人性去設計規則與流程

平台效應的創造

相對的,平台效應的創造,我認為有以下思考點:

  • 平台的目的是交易,因此早期以創造買賣家間成功交易為目標,必要時新創團隊本身需扮演其中一方
  • 平台經營者早期通常需要自行吸收成本,以降低買賣家進入門檻
  • 成長方式通常為買方 → 賣方 → 買方之反覆循環,亦即所謂「翹翹板」式成長
  • 早期往往必須以少數明星商品手動吸引買方,或以少數大戶手動吸引賣方之成長模式 (註二)
  • 既然交易是平台的主要價值,則再次交易,也就是回購就是平台效應的真正展現
  • 要產生再次交易,必須有好的 Retention Marketing 策略
  • 買家 Retention 包括取得更多既有買家還會感興趣的商品、會員經營、忠誠度計畫等
  • 賣家 Retention 包括導引更多買家、提供數據、回扣等
  • 平台的主要成長動力為高 Retention 所引發的主動 (廣告) 用戶取得

Google 的翹翹板

Google 早期透過搜尋引擎自行扮演資訊的賣方,提供資訊買方,也就是搜尋用戶極大價值,因此吸引了大量用戶登上平台。接著他們推出 AdWords,來讓點擊買方用 DIY 方式購買關鍵字廣告。由於搜尋使用者已經有相當數量,因此 AdWords 雖然是 DIY 的模式,但跨越了廣告主的管理成本門檻,也為 Google 創造了營運槓桿。

接著,得到了廣告預算,Google 開發出了 AdSense 網頁廣告,吸引網站主人加入,同時也讓 AdWords 廣告主可以在類似管理成本下,一次採買到更多點擊。最後,當越來越多廣告主與網站主依賴 Google 作為廣告的媒合平台,他們再更進一步推出 Ad Exchange,吸納更多的點擊買、賣方上到平台。

以上,希望今天的文章有幫助你思考你的商業模式,應該以網路或是平台效應作為主要價值引擎。

___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9 申請只剩最後 5 天

註:在生活市集這類的團購網站上,當買家看到越多其他買家已經購買某個商品,會增加他加入購買行列的慾望,這好像有一點點網路效應的味道,但由於這個買家並沒有實質上從其他買家的存在得到價值 (商品價格固定),這樣的行為比較適合歸類在「羊群效應

註二:有些人稱這個模式為「煮石頭湯」,但需小心早期提供的價值不能太過「石頭」,否則買家事後發現時難免覺得受騙上當,反而不利於長期的商譽

(Photo via fatboyke, CC License)

品味:忘記屋頂吧,太陽能智慧道路 Solar Roadways 來了

May 30th, 2014

Solar Roadways

歡迎來到每週五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看到的種種美好。

大家都知道太陽是最綠也最大的能量來源,但問題是它的開採很不容易。先不說太陽能面板的能源轉換率,光是要找到足夠的面積安裝這些板子,就是現代社會的大問題。目前為止大家想到最大的閒置平面是屋頂,因此歐美日等先進國家過去幾年陸續開始鼓勵民眾們把屋頂改裝成太陽能收集器。但屋頂的問題是它安裝不易、每次安裝面積有限,而且是私人財產,因此產生出來的能源通常僅供該戶使用。

美國愛達荷州的一對 Scott 與 Julie Brusaw 夫婦十年前有一個瘋狂的想法,不如把馬路變成太陽能收集器,不但能善用全球城市最中最大的閒置平面,因為有了電力,還能夠為馬路加上 LED 智慧指示等等先進的功能。經過十年的開發,這個產品終於在近期登上 Indiegogo,一上架馬上就得到大家的瘋狂響應,一週就募破了 160 萬美金,遠遠超過原先設定的 100 萬美金門檻。

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 Solar Roadways 這支生動活潑又富教育性的介紹影片:

Solar FREAKIN’ Roadways!

看完這支影片,有沒有非常期待未來馬路的樣貌?事實上,如果太陽能面板的轉換效率能再提昇,說不定未來的電動車永遠不需要充電,因為在馬路上行走的同時就可以充電,那樣的世界,不就是太美好了。

___

歡迎來 AppWorks Accelerator 做改變世界的產品

台灣必須成為成為亞洲電商 IPO 聚落

May 29th, 2014

global economy

今天整個早上都在讀 KPCB 的合夥人,有網路女王之稱的 Mary Meeker 熱騰騰剛出爐、長達 164 頁的 Internet Trends 2014 報告。裡面有非常、非常多值得參考的數據與資料,但其中有一頁最讓我睜大眼睛。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說這是一個「越來越全球化」的世界,但也一直以來,我們只能說我們明顯的感受到了這樣的趨勢,但卻沒有明確的數據可以去佐證到底有多麼的全球化。而今天早上,Mary Meeker 的這一張投影片,解答了我的疑問。原來,我們所處在的世界,國際貿易佔世界 GDP 已經超過的 25%,較 1960 年的 10% 上升了足足 15%。(注意在這段時間內全球 GDP 上升了 6.67 倍,也就是說全球貿易量上升的倍數是驚人的 16.7 倍)

而且這個成長,在 1970 年代與 2000 年代有兩次明顯的躍升。1970 年代的躍升,應該源自於「貨櫃」的發明與普及,讓國際物流成本大幅下降。而 2000 年的躍升,則是「電子商務」的發明與普及,讓國際金流與資訊流成本大幅下降。

也就是說,在從今以後的世界,一個國家必須要有很強的電子商務產業,否則在跨國貿易佔 GDP 比重越來越高,而電子商務又是重要貿易引擎的現代世界,它將會成為沒有競爭力的國家。

月初,我因為要去拜見幾位政委與部長,跟我的合夥人 IC 一起寫了以下的建言書。今天看了 Mary Meeker 的報告,更讓我更覺得這個建言很重要。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如果你有朋友在政府上下任職,請你幫我轉寄給他們,讓這個重要的建議被更多資源分配者聽到。

成為亞洲電商 IPO 聚落,是我重振國際創新創業重鎮地位最關鍵國家級策略

AppWorks 之初創投 林之晨、詹益鑑 合著 (2014 年 5 月)

智慧手機與行動上網的普及,正帶動全球電子商務發展進入白熱化時期。未來二十年內,電商將徹底改寫全球多數人類的消費與流通行為,其影響幅度之大、之廣,應為前所未見。台灣消費市場與流通產業缺乏國際性規模,本難在此時代洪流中逆勢而起。但檢視我電商相關價值鏈,可發現台灣公開市場在吸納電商企業掛牌上,有其獨特之國際優勢。若能積極推動 IPO 規則大幅現代化,使其具國際競爭力,並符合國內外電商企業掛牌需求,台灣成為亞洲電商 IPO 聚落指日可待。當資本市場形成磁吸效應,更將帶動民間資金、人才投入早、中期電商企業的投資與創建,又將增加電商企業掛牌數量,如此形成正向循環,將能從根本重振我創新創業國際重鎮地位。

行動上網帶動電子商務全速發展

智慧手機帶來行動上網,造就了滑世代、低頭族等人類生活方式極速且巨幅改變,WhatsApp、Line、WeChat 早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Google、Apple Maps 取代了地圖、導航與問路的行為,Candy Crush、神魔之塔等遊戲取代了娛樂行為,而通勤族一早在捷運上用手機看連續劇的新流行更足以堪稱為「新八點檔」。

除了溝通與內容閱覽,行動也正在改寫人們的商品消費行為。未來二十年內,年產值 15 兆美元的全球零售市場,多數將轉為電子商務,而最方便的行動商務又將是其中最大的成長區塊。

電子商務取代國際貿易,成為出超引擎

過去,貿易商跨國大量採買,再透過零售通路販賣給消費者。現在,消費者透過電子商務國際採買,幾乎無需貿易商的協助。在國際物流日趨發達,運送成本不斷下降,且國際間簽署貨物貿易協定的今日,電子商務取代貿易的趨勢將日益加速。在可預期的五至十年內,電子商務將逐漸成為各國最重要的出超引擎。電商發達的國家,將成為國際消費者跨境購物的熱門目的地,進而創造極大的出口價值,帶動本地經濟成長。相反地,電子商務落後的國家,將產生大幅逆超,難以在未來的國際經濟賽局中翻身。因此,無論是美、中、韓等國,都已積極把電商定義為國家級的策略性行業,並積極推動以電商為基礎的出口性拓展。

我電商有先行優勢,但終須面對規模劣勢

我電子商務於 90 年代中後期與美國同步開始發展,在國際上具有先行者優勢,從 PCHome 的全台 24 小時到貨,到近期 ASAP 閃電購物的台北市 5 小時到貨,都是獨步全球的服務品質。但當今日電商開始進階至規模戰,我相對較小之本土消費市場規模,終將造成電商產業發展的天險。因此除了加速貨物貿易協定簽署、引進國際行銷人才、推動電子商務產業跨出台灣之外,我必須思考如何運用其他優勢產業,成為發展電商產業,佔據國際價值鏈之槓桿。

優勢電商 IPO 市場,劣勢電商 IPO 規則

電商產業的關鍵要素為人才與資本,而我在 IPO 上市集資之資本市場上,事實上佔有頗優越之國際競爭優勢。台灣公開市場上已有網路家庭、商店街、富邦媒體 (Momo 購物)、雄獅旅遊等電商企業掛牌,且多享有遠高於市場平均之本益比,足見我公開市場買方對電商企業之高度認同。我 IPO 成本低廉,公開市場對中、小市值股接受度高,也是吸引相對輕資產的電商企業掛牌之優勢。

但另一方面,當電商產業正經歷長期兩位數高速成長,包含 Amazon 在內的全球電商企業多將當年度賺得之利潤用於投資次年度成長需要,不急於展現獲利能力的同時,我要求 IPO 企業必須連續兩年獲利並產生若干獲利率等門檻,卻限制了更多優質本土、國際電商企業在台 IPO 的可能。

複製過去以高科技事業上市帶動高科技創業成功經驗

有鑑於我過去對具備設計、製程技術的科技事業放寬 IPO 限制,促使台灣成為全球科技製造業掛牌重點聚落,進而推動了民間對於科技製造業之創辦、投資,形成生生不息正向循環之經驗,我們大膽建言,台灣應該針對電商這個重點國家級策略性行業,複製我過去以 IPO 市場帶動科技業之成功經驗,以促使台灣在未來二十年之全球流通變局中,佔據價值鏈之重要地位。且資本市場之蓬勃,也將進一步而推動本土電商產業之正向循環。

短期:電商企業上市應比照科技事業

我們建議,為發展台灣成為電商 IPO 聚落,短期應大幅開放電商企業比照科技事業掛牌。目前由工業局主導之科技事業資格雖接受電商企業申請,但其審議委員普遍卻缺乏電商產業實務經驗,因此導致目前為止已上市櫃或輔導中之電商企業,幾無業者成功取得科技事業資格。更有甚者,經營國際知名網路交友平台愛情公寓,會員突破 300 萬之尚凡資訊,在科技事業申請審議過程中竟遭委員評為「僅為婚友社」,認定其「無科技含量」,而無法成功取得科技事業證明,最終必須延緩其上櫃時程,大大傷害其上市集資,用以拓展國際市場之時機。

長期:IPO 規則應與國際接軌

科技事業證明終究為特殊時空背景之產物,在美、港、星、日等國皆積極打開 IPO 市場,競逐優秀企業前往掛牌的同時,台灣應重新檢視現行之審核制、且要求連續獲利等高門檻 IPO 規則設計,長期而言是否將傷害台灣維持亞太領先之上市集資中心地位。我們建言,政府應逐步修法,使 IPO 規則與國際接軌,才能維持台灣資本市場之國際優勢。

出海順暢,才能讓新創價值河川生生不息

新創價值鏈猶如河川,台灣新創之河現狀是下游 IPO 出海口淤積,回堵中游民間投資意願,而政府近年來在上游推動青年創業、天使投資、創業貸款,雖立意良善,但事實是治標不治本。更有甚者,當下游河口缺乏疏通,而上游灌入更多資源,只會讓河川健康惡化,最終造成恐是氾濫、死水等惡性循環。

目標:10 年 100 家電商企業在台 IPO

因此,在此劇變的時代,我們呼籲政府正視電商產業之國家級戰略地位,善用並發展台灣優勢之 IPO 市場,積極針對電商產業需求大幅開放 IPO 之門,以 10 年 100 家電商企業在台掛牌為目標,發展台灣成為亞洲電商 IPO 聚落,始能重振台灣國際創新創業重鎮之地位。

___

AppWorks Accelerator 熱情邀請電商創業者加入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