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Acer’

台灣真正需要的轉型:製造導向→市場導向

November 16th, 2011

Google 的執行董事長 Eric Schmidt 上周旋風來台,在《天下雜誌》的安排下給了一個半小時的演講,接著與施振榮先生進行了一場近 1 小時的對談。這場演講和會談的內容,是炒老梗還是炒新聞,Schmidt 這時候來台灣做這件事,到底是什麼目的,大家已經有很多討論,我也就不再贅述。

今天我更想討論的是昨天晚上 Jeremy Yuan 在 TechOrange 貼出的文章:施密特真的想說的是:台灣軟體轉型應該要更積極?

文章中,Jeremy 說到:

老實說,我很驚訝,面對施密特,台灣這裡的對談者會是施振榮。在發展硬體品牌上,施先生絕對擁有相當崇高的開創性地位,但是面對新的網路世界,他承認臉書或是 Google+其實更屬於他的孩子或孫子輩的產物。除了施先生之外,台灣沒有其他可以和施密特談網路發展的人嗎?

不談施先生當天的回應, 我其實懷疑更關鍵的問題是,台灣媒體沒有網路業的分析的能力。

沒錯,回來台灣一年半,我發現台灣最嚴重的問題,是產業、創投、媒體和社會的「數位落差」– 大多數人對網路業無法理解、無法分析、無法化為己用的程度,已經到了讓人擔心的程度。

不,網路不是科技的延伸

由於台灣在硬體的強勢,於是有一種氛圍,讓大家方便的把網路想像成這裡製造的科技產品的延伸,所以施振榮先生只要專心做電腦,至於 Facebook/Google+,留給他的兒子、孫子去用就可以了。但這種邏輯的謬誤,就像建設公司把新光三越視為是大樓的延伸,水泥公司把公路交通視為是高速公路的延伸一樣,從根本,就搞錯了產業的分別。

網路不是馬,它是一台車子

但網路究竟是什麼,它其實很難比喻。就像 Henry Ford 當初無法向只懂騎馬的消費者說明車子是什麼一樣,網路,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前所未見的東西。網路是媒體、也是通路,它是工廠、但也是市場,是生產者聚集的地方、卻也是消費者聚集的地方。它是溝通工具、卻也是交易工具。它讓你接受資訊,卻也讓你發布資訊。它讓你作銷售,卻也能做客服。它是什麼?是人類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東西,網路,它就是網路。

消費版塊的快速位移

更重要的是,網路開始普及的 16 年來,越來越多消費者不再「騎馬」了,他們越來越依賴「網路」這台車子,從新聞/資訊來源、溝通工具、購買行為、甚至是社交行為、個人品牌,通通一個個被搬上了網路。於是種種「馬產業」,一個個開始下滑。他們不是不想掙扎,但很可惜的,把馬做成「馬車」,一點幫助也沒有。

不懂市場

但更深究原因,我認為是幾十年來,台灣的產業 (甚至是包括媒體) 長久處在「產銷分工」的架構下。大家太習慣有外國客戶 (總編輯) 來跟我們說「消費者」要的是什麼,太習慣只要做到 spec 比別人好,價錢比別人平,產品就會賣的簡單邏輯。至於到底是哪些消費者在買我們的產品、買了之後做什麼用、用了多久、以後還會不會買、會不會跟他的朋友推薦,好像不干我們的事情一樣。

問題是,這些種種對消費市場、消費心理的理解、解構、重組、利用、優化,正是網路產業的核心,也是網路公司賴以生存,甚至是決定勝敗的關鍵。說穿了,網路業根本不是科技業,網路業是利用科技去探索消費者內心的渴望,再推出產品、服務去滿足這些渴望的消費產品行業。Twitter 就是最好的例子,從純粹的角度,它一點也不「創新」,一點「技術門檻」也沒有,但因為它滿足了消費者追蹤名人的渴望,因此得到了全球 2 億用戶的熱烈使用。

所以如果你用製造業的腦袋,整天只想著規格、產能、良率、成本、BOM 表,怎麼可能有辦法理解網路?我們可以聊再多軟體、聊再多 App 經濟圈,但直到大多數科技人、媒體朋友,能夠換一個「市場導向」的大腦前,這些對話大概也只是雞同鴨講罷了。

老話一句:別再悶著頭做產品了,在那之前,先好好去了解消費者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吧!

(Image via sudhamshu, CC License)

Vite Che Si, Gianfranco Lanci

May 11th, 2011

前陣子突然閃電離職的宏碁 (Acer) 的前執行長蘭奇 (Giafranco Lanci),在放了兩個禮拜大假後,昨天出來接受華爾街日報的專訪。他把離開的原因推給宏碁董事會,說他們不支持他的全球化策略,然後說:

The real major issue was doing that in Taiwan, this was not possible.  We needed to go outside Taiwan, be it China or India or even the U.S. or Europe, wherever you can find software resources, software know-how.

翻成中文就是:

真正的大問題在把 (軟硬體整合) 這個工作放在台灣,這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離開台灣,去中國或是印度,甚至是美國、歐洲,任何一個地方,有軟體人才、「軟體 know-how」的地方。

這句話惹惱了我,所以我在 Facebook 上有了這樣的發言 (引起的討論還蠻有料的,大家可以去讀讀):

台灣不缺乏,宏達電就是最好的例子。一個公司在你「英明」的領導下,整個垮掉,然後你還有種回過頭來把事情賴在我們整個國家上,你他X的死老義,回家吃你的義大利麵啦!

當然這樣的發言有點情緒化,不過回過頭來,讓我這樣說吧,蘭奇看到的問題是對的,但是他提出的解答則完全是錯的。就像先前說的一樣,我們所處的科技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巨大世代交替。除了 Facebook 掀起的實名制、社交化革命,社群媒體掀起的行銷革命之外,最重要的就是 iPhone/Android 掀起的行動革命,也就是 Steve Jobs (賈伯斯) 口中的「後 PC 時代」。

蘋果近幾年來的成功,似乎證明了在這個「後 PC 時代」,消費者想要他們的電腦更行動化,使用者體驗更完整,所以這些以前習慣把作業系統以上的東西都外包給微軟的 PC 廠,一下子以為要趕快找一大批「軟體人才」,以為這樣才能追上蘋果的步伐。

是嗎?

我認為這裡面有好幾個誤會:

1. 任何 PC 廠不可能走 iOS 策略

蘋果的自有 iOS 策略,任何一個其他 PC 廠都不可能成功複製。一個作業系統的成功完全是天時地利人和,尤其需要開發商的支持,更需要好幾年的累積。以目前行動戰局已從布局進入 Android/iOS 短兵相接的態勢,任何一個 PC 廠都不可能現在開始做 OS,然後妄想能夠後來居上。

2. 消費者要的是 Apps

更重要的是,在後 PC 時代,消費者買的不是機器或是作業系統,而是機器上面的生態圈 — iPhone/Android 使用者平均每個月下載將近 10 個 Apps,而這些應用程式 99% 都不是來自像 Acer 這樣的「原廠」。所以,幫助你賣「硬體」的不是你搭載的「軟體」,而是一個千變萬化,無限可能的「應用程式生態圈」。

3. 你非得選擇 Android

也就是說,當消費者買一支 iPhone 的時候,他們看到的不是蘋果的 2 萬名具備「軟硬體整合能力」的工程師,他們看到的是 iOS 上 20 萬個具備創意、加值、提供娛樂能力的「應用開發商」。iPhone 幫他們開啟了一扇門,讓消費者隨時可以享受最新、最好的應用程式。可惜蘋果不可能把 iOS 授權給任何其他廠商,既然如此,要跟 iPhone/iPad 競爭,你必須要抓住另一個已經獲得大量開發商認可的平台 — 這表示你只有 Android 這個選擇。

4. 你需要的是生態圈

而事實證明,蘋果的策略不是無敵的。要打敗一個封閉系統,最好的武器就是開放。所以身為宏碁,你需要的不是 1,000 個軟體人才,而把平台打開,扶植 1,000 個應用開發商,讓他們都優先為你的 Android Phone, Android Tablet 開發應用程式,那你就能打贏這場戰爭。

所以蘭奇畢竟是一個傳統 PC 產業訓練出來的人,他只看到「後 PC 時代」的來臨,卻沒辦法認知到它和 PC 時代在產業結構上有這麼顯著的差異。事實證明宏碁把他解雇是對的,因為他這樣的願景是無法把 Acer 帶到任何地方的。我也期待台灣所有的 PC 廠能夠體認到,從現在開始「生態圈」才是最重要的殺手。

最後,容我在這裡再說一句:

幹你蘭奇葩!

PS. 5/20 (五) 1:00pm,我們將在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辦「appWorks Demo Day #2」,參與第二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 12 個團隊,將在那裡向全世界介紹他們六個月來辛苦創業的成果,請先圈好你們的行事曆,更多資訊過幾天會公布。

(Image via snapeverything, seandreilinger,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