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App’

沒趕上 Mobile 創業大浪?別錯過 Chat、AI、Smart Car、Blockchain 的起飛

October 27th, 2016

global-smrt-shipments-forecast

過去 9 年,隨著 iPhone、Android 熱銷,拉動了巨大的 Mobile Internet 浪潮,不僅方方面面改寫我們的生活,也讓 Uber、WhatsApp、滴滴、Snap、LINE、Kakao、Lyft、Ola、Square、Grab、InMobi、Instacart、Go-Jek、Instagram 等眾多原生於行動的新創,達到了 10 億美金以上的市場價值,其中 LINE、Kakao、Sqaure 已經成功 IPO,而 WhatsApp、Instagram 則被 Facebook 高價買下。

時至今日,Mobile First / Mobile Only 已是主流創業策略,App 也已成為所有網路公司、傳統企業的標配。但與此同時,大約從去年中開始,隨著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的成長停滯,Mobile Internet 也出現飽和現象。因此過去 18 個月,我們幾乎沒有看到新的 Mobile 服務,能像他們的前輩一樣,出現猛暴成長的軌跡。

當然,人們花在 App 上的時間與預算還在成長,但隨著空間的擁擠、成本的增加,在 Mobile Internet 領域創業所需的資源較先前成長許多,但成功率恐怕下降不少。

所以,如果你今天要創業,有沒有哪些新領域,是成長快、開闊、機會多、更適合缺乏資源的創業者?在我看來,以下四個新興平台是你可考慮的:

1. Chat Internet

WeChat、FB Messenger、WhatsApp、Snap、LINE 等超高活躍率的即時通訊服務普及後,紛紛開始往平台化的方向推進。WeChat 在這件事情走得是最快的,透過公眾號可以完成的事情,已經幾乎可以媲美整個 Internet。只可惜 WeChat 在中國以外的普及度很低,但好消息是 FB Messenger 的用量正快速在台灣及亞洲各地崛起,也是剩餘四個聊天體系中,平台化進度最快的。

我稱這一波大勢為 Chat Internet,與 App Internet 相比,同樣是數十億月活躍用戶基礎,目前為止,Chat 還擁有許多相對優勢 (請參考下方我整理的表格)。我尤其鼓勵思考 Chat-Only 的題目,換言之,在這樣用戶非常活躍的新興平台上,有什麼原生服務可以提供,是之前 App、Web 做不到的。

App Internet vs Chat Internet

2. AI / Machine Learning

與另外三個用戶規模快速成長的新興通路平台相比,機器學習比較是技術的突破,因此雖然殺手應用非常多,但要能建構可規模化、有防禦性的商業模式,相對比較難。但如果你對於這個領域有興趣、有研究,還是一個相當值得奔跑的寬闊草原。短期內,AI 應用中時機比較對的,應該是面對企業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幫中小企業取代基礎白領工作、增加效率、優化生產力的 SaaS 類型服務。透過 Chat Internet 提供面對消費者的服務是另外一種,不過由於聊天內容比較容易發散,我認為難度更高、需要更長的時間醞釀。在發展 AI 的時候,我建議早期從 Hybrid 模式開始,也就是高比例「工人」智慧、小比例人工智慧。等到累積足夠資料、訓練出夠厲害的機器,再慢慢減少工人的比例。

3. Smart Car

Smart Car

在 Tesla 的刺激下,全球主要車廠都已投入車子的智能化、自動化,可以預期在 5 年內,世界上主要的新車,都將是 Smart Car。換言之,一年銷售量 5,000 – 8,000 萬台的汽車,多數將成為上網裝置,能讓開發者在其上佈署加值服務,建構新商業模式。雖然 Smart Car 較 Smartphone 少兩個數量級,但車主是高消費族群、每次待的時間短則十分鐘、長則數小時,比 Mobile 長上許多,再加上可能有多位乘客,所以總體來說,每個活躍 Session 的價值可以遠遠高過 App。而在這樣的新連網環境中,有什麼原生服務可以提供給人們,創造什麼樣新型態的商業模式,是未來 3-5 年,非常值得創業者探索的領域。

4. Blockchain

如果說 Internet 是「資料」儲存的分散化、去中心化,那麼 Blockchain 就是「價值」儲存的分散化,去中心化。因此 Internet 在過去 20 年對人類社會的資料取得,產生了多麼大的顛覆,Blockchain 就可能在未來 20 年,對人類社會的價值交換,產生多麼大的顛覆。在 Internet 普及的現代,圖書館、文件中心等實體資料儲存重鎮,雖然也有連上 Internet,但已經不是重點。在 Blockchain 普及的 20 年後,銀行、交易所、外幣結算中心,雖然也會使用 Blockchain,但恐怕也已不是重點。所以重點是,在現在與 20 年後中間,創業者可以透過 Blockchain,如何重新發明人們境內境外支付、交易、儲蓄、借貸、保險、締約、履約等行為,並且建構新的商業模式,就有可能成為從這波 Blockchain 大浪中,成功誕生的新金融巨獸。

以上,四個新興平台與各位分享,希望看到更多台灣與東南亞創業者,用力抓住其中機會,建立成功、偉大,值得人們景仰的新企業,一起努力。

___

正基於 Chat、AI、Smart Car、Blockchain 等開發新產品、建構新商業模式?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讓我們幫助你

(Graphs from BI, BI)

為什麼你的 App 留不住用戶?

November 4th, 2014

Re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在多數 Mobile 創業者的想像中,精心製作的 App 完成,上架到 App Store / Google Play 之後,那就是刺激的開始,源源不絕的用戶會來下載,接著可以透過數據分析,不斷改善產品。

但在真實的世界裡面,多數創業者會發現 App 上架之後,根本只有小貓兩三隻來下載。這時只好硬著頭皮,四處去請媒體幫忙報導。但好不容易贏得了曝光,轉換出一些下載,多數用戶根本只把 App 打開一次,就再也沒有回來。很多人甚至只是下載,連開啟也沒有發生。

在遊戲的世界,一支 App 能夠有 40% 的次日留存率、20% 的 7 日留存,與 10% 的 30 日留存,就已經是水準以上。如果是工具類的 App,留存率還要更低。所以如何讓一個用戶從下載到長期使用,這中間有太多必須要注意的事項。

關於留下率 (Retention),以下分享一些我觀察到第一次製作 App 的創業者,最容易犯下的錯誤。

進入障礙

用戶通常是在零碎時間使用手機,不是很優秀的多點觸碰輸入者,或甚至根本處於不方便輸入的情境 (想像站立搭巴士)。因此當一個新 App 被開啟時,如果還需要輸入 Email、帳號、密碼註冊,下載大型資料,或是設定喜歡的類別,才能開始享受它提供的價值,那麼用戶在中途因為零碎時間結束,或是輸入太麻煩而放棄,是很容易想像的事情。

介面太有創意

進到主畫面後,最怕的就是太「酷炫有創意」的使用介面,因為那通常也代表著用戶的難以理解。你會發現最厲害的介面設計師,往往不吝於偷竊主流 App 的用戶體驗。其背後原因很簡單,讓用戶容易理解、容易上手,才是介面設計最重要的核心。

新手入門敷衍了事

另一方面,多數的 App 根本沒有製作新手教學,而許多 App 則只提供草率馬虎的說明。在這方面所有人都該跟受歡迎的遊戲學習,為了留下用戶,它們已經把新手教學進化到了極致。不但會告訴你螢幕上諸多按鈕的用途,還會提供一整套長達數天的入門程序,緩緩把你引入遊戲之中,確保你真的會黏上。

App Store / Google Play 兩大市集成立七年,過程中 Mobile 的競爭已經從當年的休閒級,逐漸進到現在的超職業級層次。因此一個 App 如果在配色、圖檔、介面的設計上,沒辦法得到用戶的青睞,當然也很難長期留住他們的心。

慢、閃退

觸碰式螢幕的缺點,就是按下虛擬按鈕後,沒有任何的物理反應。因此用戶對於一個 App 軟體反應的心理需求,其實還要更高。如果你的 App 沒辦法經常、即時的給用戶回饋,甚至還會閃退,留下率當然很難太高。

沒有推播,或是濫用推播

Push is the new inbox. 在對的時刻,適時推播精準的訊息給用戶,能夠為他們創造極大的價值。在錯的時刻,推播錯的訊息給用戶,下場就是被刪除。

沒有真正解決用戶的問題

當然,你可以把上述的注意事項都做到完美,但如果你的 App 最終沒有真正解決用戶的問題,那還是一樣無法打破悲劇的結論。

___

呼叫 Mobile 創業者,AppWorks Accelerator 的大門正為你敞開

有興趣加入 AppWorks 的創業者,歡迎來 AppWorks Demo Day #9 觀摩

(Photo via banjaxx, CC License)

為什麼 App 勢如破竹而 Web 節節敗退?

April 10th, 2014

Kid with iPhone

我是 1978 年出生的,也就是 Jobs 與 Wozniak 把 Apple II 介紹給全世界,打開 PC 時代的隔年。雖然我到 10 歲時才真正開始接觸個人電腦,但我的上半生可以說是跟著 PC 一起成大的 ── 從黑綠到彩色、從鍵盤到滑鼠、從文字到視窗、從 CRT 到 LCD、從單機到撥接上網,再從撥接到 Wifi。

我的大兒子是 2007 年出生的,也就是 Jobs 把 iPhone 介紹給全世界,打開 Mobile 時代的那年。他從 1 歲半就會使用 iPhone,一路從簡單的幼兒 Apps,慢慢進階到兒童遊戲、用 iBooks 看童書,再到現在會自己把 YouTube App 打開,找到喜歡的影片,再透過 Chromecast 或 AppleTV 送到電視上觀賞。

我常常在想,當他 35 歲時,回頭看上半生這些智慧工具的演進,跟我所看到的風景會有多大的不同。

第一個大不同,就是在他的網路世界裡面,大概不會再有 URL 的概念。在他的網路世界裡面,所有服務的起點,恐怕一直都會是一個個的 App 標誌。

演進的速度

這背後的原因是演進速度的差異。當 PC 演進到 1990 年代中期,型態開始穩定且被少數作業系統盤據,大家可以在大略相同的架構上去延伸出虛擬平台,並且讓軟體在虛擬平台上跨系統運行。瀏覽器就是這裡面最成功的案例,它透過網路去存取 HTML、CSS 與 JavaScript 等高階軟體,再透過自身的翻譯去確保底層的作業系統能夠幾乎一致的呈現結果。

但在 Mobile 的時代,由於硬體與作業系統的型態變化的太快、太分散,手機、平板、眼鏡手錶、電視、汽車一個個的出現,將會讓上層的虛擬平台難以出現,再加上原生的 Apps 可以完全利用這些新硬體的優點,擁有的優勢也很難被虛擬平台超越。

App 成為主流

App dominates Mobile Web by Flurry

所以我們現在在智慧手機觀察到的 Apps 佔據使用者越來越多時間,而 Mobile Web 的重要性越來越低的情況,將會一直延續下去。而與此同時,全球的行動用戶總數也正在與桌面形成黃金交叉,使用者花在 Mobile 上的總時間也早已超越桌面。換句話說,Apps 真正成為主流,而 Web 成為次要的大勢,其實已經發生,而且短期內將無法回頭。

Global Mobile Users overtaking Desktop by ComScore

___

在 Flipboard App 內可以找到我的「每日創業精選」雜誌

(Photo via jenny-pics,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