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apple’

消費者,你到底贏了什麼?

July 15th, 2011

1940 年代初,正值二次世界大戰的高峰,主戰場雖然在歐亞,但參戰的美國仍進入了全國動員的狀態。此時幾乎所有大型工廠的製造,都從自由經濟轉變成計劃生產,由政府來統一主導以便產出軍備和補給,支援前線作戰使用。

由於是計劃經濟,所以勞工的薪資也是常年固定的,這讓辛苦工作的工人相當不是滋味。於是,當大戰的情勢逐漸明朗,工人們便開始組織工會,透過集體的力量去跟政府談判,要求薪資的調整。但戒嚴畢竟是戒嚴,政府的勞委會也沒辦法改變戰時的法令,於是兩邊腦力激當之下,想出了用員工福利來做為另類的貼補,因而生出了後來為世界效法的退休終身撫恤和建保制度。

大戰後來結束了,但是這些工會並沒有因此解散,反而勢力越來越龐大。一次又一次的勞資衝突中,工會往往是最後勝利的那方。他們總是告訴勞工們:「我們贏了!從萬惡貪婪的商人手中,工會為你們鞏固了最多的福利。」

時序快轉到 2000 年代末期,面對日、韓車廠的激烈競爭,偉大的美國三大車廠居然敗下陣來了。通用、福特被迫變賣祖產,而克萊斯勒更是以形同倒閉的價格被賤賣。這造成了美國數十萬名的汽車工人失業,無數家庭的破碎。深究背後的原因,原來,在工會幾十年下來的強勢爭取之下,美國三大車廠的員工福利節節高升。所以,這三家公司每生產一台車,平均就要多花美金 3,000 元在員工福利之上,這樣的成本結構導致他們無法在價格或品質上與日、韓對手競爭,最後當然無法在市場上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從萬惡貪婪的商人手中,我為你們爭取了最多的福利。」這句話說起來很好聽:

但是各位消費者,請你記住,我們處在的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每個人都必須要靠著 (某種形式的) 薪水過活。而薪水怎麼來?企業必須要賺錢,才有辦法付給員工薪水,才有辦法付給政府稅收,財政部才有辦法支應公務人員的所得。所以,政客們的話可以講得很漂亮,但是你千萬要想清楚,這些人到底是在幫你,還是在害你。

歡迎在 Google+ 加入我

(Image via splorp, CC license)

為什麼 Apple 選了 Twitter,而不是 Facebook?

June 15th, 2011

上星期,在 Apple 一年一度的 WWDC (全球開發者大會) 上,Steve Jobs 上台宣布了兩個新版本 — OS X Lion + iOS 5 — 和一個新產品 — iCloud。一連串的新功能讓人目不暇給,當然都不是 Apple 自己想出來的,幾乎全部是從 iOS 開發商、Android、JB (越獄) 開發社群那裡「借」來的 — 蘋果再度證明給你看 ideas 真的不值錢,做出來才值錢。

事實上,如果你有注意到,賈伯在台上也從頭到尾沒有提到 “innovative” (創新) 這個字,相反的,他卻不斷的重複:It just works.  It just works.  真的,創不創新一點都不重要,消費者要的是幫他們解決問題、提供價值的產品。如果能夠做到了這些事,誰管你是創新還是翻舊啊!另外,賈伯也再次證明了給我們看「好通路贏過好產品」 — 7-11 是蘋果開的,他們硬是要做自己的 7-Select 自有品牌 iCloud,直接跟應用開發商競爭,你除了抱怨,一點辦法也沒有。

iOS 5 與 Twitter

不過藏在這林林總總的更新裡面,有一件事情我特別關心,那就是 Apple 雖然很小氣的把一堆東西全部拿來自己做,但是卻很大方的選了一個夥伴進行深入整合 — Twitter。這給了 Twitter 莫大的好處,因為從此他們的用戶在 iOS 上再也不用重新登入,並且讓 Apps 可以透過 iOS 5 內建的 API 來快速分享訊息至 Twitter。這會讓 Twitter 用戶的 iOS 體驗大大提升,也會讓 Twitter 的使用量更上一層樓。

Facebook?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問,那 Facebook 咧?這,就是奇怪的地方。照理說 Facebook 的使用者人數比 Twitter 還多三倍,如果給了 Twitter 深入整合,那怎麼可能漏了 Facebook。況且 Apple 已經在推出 Ping 的時候和 Facebook 做過整合,所以這一定不是「執行面」的問題。那意思也就是說,這是「政治角力」下的選擇。好啦!現在問題來了,到底 Apple 和 Facebook 之間,有什麼利益的衝突,為什麼最後讓 Facebook 沒有被深入整合到 iOS 5 裡面?

Why not?

BetaNews 的 Joe Wilcox 前兩天寫了一篇文章推測這個發展背後的原因,他主要的幾個觀點是:

  • 內容策略 — iOS + iCloud 和 Facebook 的重點其實都在「內容」,蘋果希望使用者的照片透過 iCloud 能夠自由的在 iPhone, iPad 之間流動,但 Facebook 卻希望使用者透過 Web + Apps 來瀏覽其平台上的內容。雙方都希望藉此鎖住客戶,都在想搶同一批內容,當然會有矛盾。
  • 平台矛盾 — 和 iOS 一樣,Facebook 其實也是一個「作業系統」,上面的 Apps 數量甚至比 iOS 還多。FB 最大的收入來源是「服務」它的開發商 — 從廣告到金流,這和蘋果 iOS 的策略也是非常衝突的。從去年的 Flash 事件,我們已經知道賈伯有多厭惡「平台上還有平台」這件事情,所以當然很難接受 Facebook 深入 iOS 的情況。
  • 狀態、聯絡人 — 除此之外,對於 iOS 來說,它最需要的功能是「狀態更新」– 也就是去了解使用者在做什麼,和「聯絡人整合」,這兩點 Twitter 都能提供,所以並不特別需要 Facebook。

因此,Joe Wilcox 認為 Apple 當然不會跟 Facebook 整合,而且短期之內也不可能改變。

I think…

而除了 Joe 的論述之外,我認為背後還有幾個點值得我們想想:

  • 微軟 — MSFT 是 Facebook 的早期股東,到現在還持有相當比例的 FB 股票。這比率雖然沒有大到可以完全影響 FB 的策略,但卻往往在關建時刻讓 Facebook 會選擇和 MS 合作,像是與 Bing 的搜尋整合和 Facebook Check-In 與 Bing Maps 的合作等等。所以,當 iOS 5 與 Facebook 深入整合,這等於也開了一道小後門給 MSFT,當然很難發生。
  • Facebook 手機 — 另外,雖然還沒有成氣候,但 Facebook 是有在嘗試著做手機的,而這當然也會讓 Apple 感到威脅。
  • Zuckerberg vs Dorsey — 最後,Facebook 的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也不是 iOS 的粉絲。事實上,他還曾經公開挖苦 iPhone — 說他必須要買四個充電器,因為隨時都可能沒電。還必須要安裝一個市話,才能真的打電話。然而 Twitter 的創辦人 Jack Dorsey 卻是公認的賈伯斯接班人,並且還基於 iOS 做出了超受歡迎的 Square 行動付費系統

當然,一個商業策略的成型,背後不可能只有一、兩個原因,也不可能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而即使現在這樣決定,也不代表永遠不會改變。這一局,Apple 在衡量輕重之後,選擇了 Twitter,放棄了 Facebook。身為創業者,除了持續觀察他們間的明爭暗鬥,我們更要去理解背後的深思熟慮,和值得效法的地方。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夠給你們一些啟發,大家加油了!

好久不見的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回來了,6/24 (五) 6pm 在 BCDog Cafe,每個報名的團隊將有一分鐘的時間上台自我介紹,而且當然一定要是完全免費,大家請圈好月曆,報名頁隨後送上!

(Image via apple.com)

Vite Che Si, Gianfranco Lanci

May 11th, 2011

前陣子突然閃電離職的宏碁 (Acer) 的前執行長蘭奇 (Giafranco Lanci),在放了兩個禮拜大假後,昨天出來接受華爾街日報的專訪。他把離開的原因推給宏碁董事會,說他們不支持他的全球化策略,然後說:

The real major issue was doing that in Taiwan, this was not possible.  We needed to go outside Taiwan, be it China or India or even the U.S. or Europe, wherever you can find software resources, software know-how.

翻成中文就是:

真正的大問題在把 (軟硬體整合) 這個工作放在台灣,這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離開台灣,去中國或是印度,甚至是美國、歐洲,任何一個地方,有軟體人才、「軟體 know-how」的地方。

這句話惹惱了我,所以我在 Facebook 上有了這樣的發言 (引起的討論還蠻有料的,大家可以去讀讀):

台灣不缺乏,宏達電就是最好的例子。一個公司在你「英明」的領導下,整個垮掉,然後你還有種回過頭來把事情賴在我們整個國家上,你他X的死老義,回家吃你的義大利麵啦!

當然這樣的發言有點情緒化,不過回過頭來,讓我這樣說吧,蘭奇看到的問題是對的,但是他提出的解答則完全是錯的。就像先前說的一樣,我們所處的科技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巨大世代交替。除了 Facebook 掀起的實名制、社交化革命,社群媒體掀起的行銷革命之外,最重要的就是 iPhone/Android 掀起的行動革命,也就是 Steve Jobs (賈伯斯) 口中的「後 PC 時代」。

蘋果近幾年來的成功,似乎證明了在這個「後 PC 時代」,消費者想要他們的電腦更行動化,使用者體驗更完整,所以這些以前習慣把作業系統以上的東西都外包給微軟的 PC 廠,一下子以為要趕快找一大批「軟體人才」,以為這樣才能追上蘋果的步伐。

是嗎?

我認為這裡面有好幾個誤會:

1. 任何 PC 廠不可能走 iOS 策略

蘋果的自有 iOS 策略,任何一個其他 PC 廠都不可能成功複製。一個作業系統的成功完全是天時地利人和,尤其需要開發商的支持,更需要好幾年的累積。以目前行動戰局已從布局進入 Android/iOS 短兵相接的態勢,任何一個 PC 廠都不可能現在開始做 OS,然後妄想能夠後來居上。

2. 消費者要的是 Apps

更重要的是,在後 PC 時代,消費者買的不是機器或是作業系統,而是機器上面的生態圈 — iPhone/Android 使用者平均每個月下載將近 10 個 Apps,而這些應用程式 99% 都不是來自像 Acer 這樣的「原廠」。所以,幫助你賣「硬體」的不是你搭載的「軟體」,而是一個千變萬化,無限可能的「應用程式生態圈」。

3. 你非得選擇 Android

也就是說,當消費者買一支 iPhone 的時候,他們看到的不是蘋果的 2 萬名具備「軟硬體整合能力」的工程師,他們看到的是 iOS 上 20 萬個具備創意、加值、提供娛樂能力的「應用開發商」。iPhone 幫他們開啟了一扇門,讓消費者隨時可以享受最新、最好的應用程式。可惜蘋果不可能把 iOS 授權給任何其他廠商,既然如此,要跟 iPhone/iPad 競爭,你必須要抓住另一個已經獲得大量開發商認可的平台 — 這表示你只有 Android 這個選擇。

4. 你需要的是生態圈

而事實證明,蘋果的策略不是無敵的。要打敗一個封閉系統,最好的武器就是開放。所以身為宏碁,你需要的不是 1,000 個軟體人才,而把平台打開,扶植 1,000 個應用開發商,讓他們都優先為你的 Android Phone, Android Tablet 開發應用程式,那你就能打贏這場戰爭。

所以蘭奇畢竟是一個傳統 PC 產業訓練出來的人,他只看到「後 PC 時代」的來臨,卻沒辦法認知到它和 PC 時代在產業結構上有這麼顯著的差異。事實證明宏碁把他解雇是對的,因為他這樣的願景是無法把 Acer 帶到任何地方的。我也期待台灣所有的 PC 廠能夠體認到,從現在開始「生態圈」才是最重要的殺手。

最後,容我在這裡再說一句:

幹你蘭奇葩!

PS. 5/20 (五) 1:00pm,我們將在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辦「appWorks Demo Day #2」,參與第二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 12 個團隊,將在那裡向全世界介紹他們六個月來辛苦創業的成果,請先圈好你們的行事曆,更多資訊過幾天會公布。

(Image via snapeverything, seandreilinge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