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appWorks Ventures’

創業的精實,是一種文化

February 19th, 2011

appWorks,我的規矩是辦公室門永遠是開著的,大家創業碰到了什麼問題,隨時可以進來找我聊。只要你走進來,無論我原本在做什麼,一定會放下手邊的事情,先陪你解決你的困難。雖然不敢說是大師,但這些年下來,倒是累積了一些可以幫助創業人撥絲抽繭、釐清癥結的方法。再不然至少可以當個旁觀者清,幫你找到遺漏的地方和不同的思考方向。

不過這幾個月來行程越來越滿,常常有外面的會議,所以我又另外把每個星期五騰出來作 Office Hour,固定整天都待在辦公室裡,等著幫大家解決各種疑難雜症。而最近不斷重複出現的主題,就是「簡單 vs. 複雜」,也就是精實創業 (Lean Startup) 的最核心精神。昨天一整天的「顧問服務」下來,我有感而發的在 Facebook 寫下了

早在 500 年前,達文西就說了:簡單,是最終極的細膩。(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 但直到今日,我還是常看到創業人陷入複雜的陷阱。記住,複雜的是思考流程,但最後表現的作品,非要簡單不可。

沒錯,雖然這個主題已經聊過多次了,可是我發現我必須要不斷的一直講,因為創業人,尤其是工程師性格的,太容易陷入複雜的陷阱了。沒辦法,我不怪他們,過去這 40 年來,軟體開發的架構都是用完整、繁複的角度去設計的,在短短的時間內,要把整個產業根深蒂固的觀念扭轉過來,不是容易的事情。

剛好昨天我的紐約創投朋友佛萊德‧威爾遜 (Fred Wilson) 又寫了一篇關於精實創業如何實作的文章,推薦你們去看看,我加入了自己的經驗,把重點整理如下:

  • 在 USV 兩個創投基金投資的公司中,實行精實創業和公司的表現,有很大的正相關性
  • 精實創業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精實的文化才是最核心的精髓
  • 當你把垃圾放進一個精實創業機器,出來的還是垃圾
  • 精實創業可以幫你證實你的假設,但它沒辦法幫你想出對的論點
  • 一開始的創業主題,應該來自「直覺」;到了後面一點,才是基於取得的使用者數據
  • 所謂的「直覺」,不是天外飛來的,而是從身為相關產品的重度使用者,和對於解決一個問題的癡狂來的
  • 對於你所處產業,以及裡面的相關知識,有沒有反覆鑽研到癡狂的地步,跟創業成功的機率,有很大的關聯
  • 大多數人嗤之以鼻的主意,往往也是最後產生超棒結果的 (例如:Twitter) — 明顯的東西讓別人去搶吧!
  • 創業要挑困難的問題解決,而且絕對不要怕麻煩,因為一旦你搞定了,別人就很難抄襲 (例如:Google)
  • 獲利的方式應該是很自然的,而且應該要對用戶體驗有幫助 (例如:Google AdWords)
  • 如果你有一個東西非做不可,那就創業吧!如果只是對創業有興趣,那請加入別人的團隊
  • 如果你從來沒開發過,那請試著做做看,或者和工程師們一起工作,因為你必須要知道整個細節
  • 就算你要去上班,那也要勇敢的試試有風險的工作

以上,希望對於大家檢視目前在做的事情、思考未來的方向,能有一些幫助。

創業?何不加入最精實的 appWorks 育成計畫。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已經開放申請,詳情請見 appWorks 網站,或是線上申請書。期待看到你們的加入!

(Image via bah@flickr under CC license)

社交搜尋來了,什麼?你還沒 SMO!

February 18th, 2011

前幾天聊「黑帽 SEO」的時候說到,雖然 Facebook、Twitter 等社群媒體興起,但 Google 還是很重要的流量來源,所以做好正確的 SEO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尋引擎最佳化) 仍舊很重要。但現在,這一切都要改變了 — 沒錯,網路的世界就是這麼快。

昨天晚上,Google 宣布將開始更大規模的推行 Social Search (社群搜尋)。什麼意思呢?就是同一組關鍵字查詢,每個使用者所看到的搜尋結果排序,將是不同的。而這中間的差異,就來自這個使用者的社交圈,也就是他在「社群媒體」上朋友的推薦。如果一個網站被很多使用者推到 Twitter 上,那對大多數人而言,它的排名就會上升,反之則會下降。另外,你的朋友所經營的部落格、相片網站,都會有比較高的排名。

舉個例子來說,我剛剛在 Google 上搜尋了 “Android 3.0” 這個關鍵字,果然第九和第十名,就出現了我的 Twitter 朋友推薦的結果:

其實 Google 嘗試社群搜尋,也有好一陣子了。不過之前,這樣的機制一直被限制在單一個 “Results from people in your social circle” (你的社群朋友推薦的結果) 框框裡面,而且只有來自 Twitter 的資料。現在顯然實驗證明,這樣的東西是對使用者有幫助的,所以 Google 決定再往前推進,不只把限制的框框拿掉,將社群結果打散到一般結果中,並且又加入了 Blogger 和 Flickr 兩個資料來源。如果這樣的嘗試,繼續受到使用者的歡迎,那很快的,他們一定會繼續納入更多的社群平台。

而這樣的發展,對創業團隊,或是經營任何網站的人來說,就是要加速社群媒體最佳化 (SMO/Social Media Optimization) 的速度。不管是趕快在社群媒體上建立名號、群眾,或是在自己的網站上提供好的分享管道,都是很重要的工作。

講了好多次了,在 Web 3.0 的時代,所有的東西都會變得 Social,最傳統的「搜尋」當然也不會例外。沒錯,網路的世界就是這麼瞬息萬變,所以反應快才有機會勝出。請趕快開始研究社群媒體,和要怎麼善用它吧。

而如果你是兩三個人在創業,覺得要不斷的追蹤、研究市場上這麼多新的變化,很辛苦,那 appWorks 育成計畫或許可以幫助你。在 appWorks,你有我們可以一起探討、交換心得,除了每周一次的國際重點新聞分析之外,我們還有各式各樣的技術研究小組,來幫助你抓住最新的市場機會。第三屆育成計畫目前已經開始接受申請,更多資訊請參考 appWorks 的網站,或直接填寫這份申請表格。期待看到你的加入!

最後附上 Google 官方介紹 Social Search 的 demo:

(Image via bcnbits@flickr under CC license)

你,適合創業嗎?

February 16th, 2011

上次聊到我跟馬克‧薩斯特 (Mark Suster) 有好多相像的地方,包括我們的背景、經歷和對事情的看法等等。今天又讀到他部落格上的新文章:「你應該要創業嗎?」(Should You Really be a Startup Entrepreneur?),更加確定我們上輩子應該雙胞胎來的。

跟馬克的經驗一樣,其實還蠻常有創業人來問我,你為什麼不繼續創業?說實話,我還真的常常看到市場上的許多問題,然後創業人的性格就會跑出來,腦子裡忍不住開始想可以怎麼試著解決,有時候甚至連創業的步驟都想好了,只差袖子捲起來,開始做就是了。好在 appWorks 本身也是一種創業,所以當我回過頭來想,如果我專心把 appWorks 做好,把育成計畫辦好,那對所有的創業人來說,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更大的貢獻,這些創業的想法,交給有興趣的團隊去做就好 — 這樣一想,那股創業的熱血,才稍稍獲得平息。

說真的,創業真的會上癮。它像心情的雲霄飛車一樣,當你坐在上面的時候,高低起伏,有時為了一點小小的突破高興了老半天,有時又為了一點小小的失敗兩天睡不著覺。當你下車的時候,你發誓下次再也不要了。但是相信我,當你離開了一陣子,你會發現全世界沒有比那個更刺激、更真實的事情,你會發現一輩子都沒辦法回去搭平凡無奇的米老鼠碰碰車了。

不過也就像馬克的文章說的一樣,這趟雲霄飛車之旅,雖然沒有身高限制,但也不是適合每一個人的。他舉了幾個創業家共同的特質,我則加了一些我自己的補充:

  • 不是特別在乎地位 (或是頭銜)
  • 對於這個世界上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
  • 不喜歡規矩,而且喜歡挑戰權威
  • 可以接受高度的不確定性
  • 不會因為不斷的被拒絕而失去信心
  • 喜歡跟別人聊你在做的事情
  • 喜歡作決定,非常快速的決定 — 即使只有 70% 是正確的 (你需要前進、然後修正,而不是原地踏步)
  • 對自己的執行力有高度的信心
  • 不容易受到壓力的影響
  • 可以承受很高的風險
  • 失敗又怎樣?整裝再出發就是
  • 可以投注很長的時間在這件事情上面 (但你不會覺得它是工作)

而且,即使你的個性是合適的,那也不代表你就就會樂在其中。我的經驗是創業的主題非常的重要,最好是你很有熱忱的事情 — 因為當你跌到雲霄飛車的谷底,全世界都與你作對時,只有你對解決這個問題的執著,才能支撐你渡過這些難關。

而如果,你想清楚了,確定這是你要做的事情,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的加入。沒錯,我在這裡宣布,第三屆育成計畫正式開始接受申請,你們有一個半月的時間可以組織團隊、確認主題,然後填寫這份表格送出申請。(更多關於 appWorks 和本次育成計畫的細節,可以參考 appWorks 的網站。)

對於這個計畫和 appWorks 本身有什麼問題,歡迎你們留言或是寫 email 讓我們知道。有什麼最新的資訊,我們也會陸續在這裡和 appWorks 的網站公布。

Good luck, everyone.

(Image via meadowsrise@flickr under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