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SEO’

Bootstrapping ── 不求人的創業模式

January 16th, 2012

Bootstrapping: a self-sustaining process that proceeds without external help.

最近我發現常常需要提到「Bootstrap」這個創業技巧,才想到還沒有好好寫過文章解釋它。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它跟創業到底有什麼關係,創業者又為什麼必須要學會這件事情。

字面上,Bootstrap 是「靴子的鞋帶」的意思,而一條鞋帶之所以會延伸到創業,主要是作家 Rudolf Erich Raspe 在 1781 年的小說「The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ausen」而來 (參見: Wikipedia) 。故事中,主角用一條 Bootstrap 把自己從沼澤的爛泥中拉了出來,過程中完全沒有依賴其它人的幫助。這個典故經過後人的傳用,Bootstrapping 於是漸漸變成了「自助、不求人」的意思。

在創業的世界,Bootstrapping 尤其是指財務上的不求人,也就是不跟投資人募資,完全靠著自己的能力來支應開銷的意思,常用的方法有包括:存款、信用卡、拖延應付帳款、積極催收應收帳款、零庫存、提早開始賺錢等等。尤其是存款和信用卡,幾乎是每個早期團隊一定會用到的工具。

當然 Bootstrapping 不一定代表永遠都不向外募資,更常見的作法是在早期的時候 Bootstrap,到了中、後期再向外尋求援助。而除了不必看人家的臉色,Bootstrapping 式創業,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的好處,像是:

  • 少浪費時間 ── 由於沒有投資人,你不需要浪費時間在董事會、股東會、財務報表和解釋各種突發狀況上面,這讓你能夠更快的 iterate 和 pivot,而靈活在創業早期絕對是一個大 plus。
  • 真的募資時更容易 ── Bootstrapping 其實就是先創造價值,再募資的過程。所以當你去找投資人時,公司往往已經有營收,甚至已經獲利,這時他們的投資意願當然會大幅提升。
  • 稀釋更少 ── 由於 Bootstrapping 的過程已經創造了價值,所以同樣要募一筆錢,你稀釋的比率會少很多,創辦團隊在增資後,也往往能夠維持主控權。
  • 不浪費的文化 ── 當一開始創業花的是自己的錢,而不是投資人的錢,對大部分人來說是會痛的。這個過程中能夠教育團隊資源的可貴,也才能夠養成有效使用的文化。
  • 更強大的商業模式 ── 當你不用錢在創業,那無論在產品、行銷、業務、營運上,你都沒辦法抄捷徑。沒辦法大量買廣告,你只好更努力的研究 SEOSMO 等這些免費的推銷管道。沒辦法請 10 個工程師,你只好研究如何讓產品更精實。在這樣的過程中,你將會淬煉出一個商業模式,是人家無法輕易複製的。相反的,如果你的商業模式是用錢堆積出來,那對手只要多花你一些錢,就能把你整碗拿走。

因為以上這些,還有許多其他無法一一列舉的原因,我強烈建議每個創業團隊都該 Bootstrap,即使不是為了錢、控制權,也該為了淬鍊更好的商業模式,更有效率的團隊,經歷這樣的過程。事實上,當我們 2009 年開始創 appWorks 這一個創投的時,我們用的也是相同的觀念。如果連創投都可以 Bootstrap,我相信應該沒有任何一個團隊有藉口不能了,是吧?

PS. 再次感謝大家參與「一人一信拯救 Android」行動,我們果然吸引來了蘋果日報Ettoday 的熱情報導,我希望這次的行動能夠讓更多政府相關單位正視這個問題,也希望現在選舉塵埃落定,這件事情能夠更快獲得解決。

(Photo via frauleinschiller, CC License)

流言終結者 #9:「你需要堅固的技術門檻…」

January 7th, 2012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常常需要參加所謂的「創投媒合會」──若說「投資」是一場創業者和創業投資人間的婚姻,那這些媒合會就是促成彼此認識的「相親大會」。這種相親活動往往從新創團隊會輪番上台介紹創業計畫開始,接著台下的創投會針對計劃中不清楚的地方提出疑問,最後彼此交換連絡資料,下次約個時間再喝杯咖啡進一步交流。

有趣的是,每當一個網路新創團隊介紹完他們的產品,有幾個問題總會一再的出現。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請問,你這個東西的技術門檻在哪裡?不是很容易被抄襲嗎?」

其實,會問這樣的問題,是出自於對「網路業」的不理解。傳統的科技產業,產品的先期研發時間長、成本高──拿開一顆晶片為例,大概要花個 5,000 萬到 1 億,再加上 9 到 18 個月的研發時間,才有可能成形。所以如果你沒有建立起足夠的技術、專利門檻,一旦產品上市後熱賣,對手一定會馬上抄襲,搞得你連研發投資都還沒有回收,產品的售價就已經被市場競爭打爛。

問題是,網路業根本不是傳統科技產業。現在的網路創業講求「精實」,產品的先期研發時間短、成本低──往往運用大量的免費開源工具,再加上 2 至 4 個星期的「揉合」,便能做出雛形,所謂的 MVP。接著,我們會把這個雛型推上火線,再透過市場的反饋,不斷的修正產品,優化使用率、轉換/變現率,從那邊建立起競爭優勢。

因此,網路業的競爭優勢不在技術門檻,而是在速度門檻──以 Google 為例,即使已經是網路搜尋的強勢領導者,它進步的速度也從來沒有減緩下來。事實上,Google 上隨時都有 200 個實驗正在進行,用三天一小改、五天一大改來讓對手追無可追。

除了速度,網路產品更重要的競爭優勢來自「網路效應」,也就是讓使用者和使用者間建立起連結,用使用者來綁架使用者。Facebook 就是最好的例子,當人們打開這個網站,他們其實並不是要去用 Facebook 。當人們打開Facebook,他們根本就是要去找朋友聊天的。這非常容易證明,試想如果有一天你的朋友們都不用 Facebook 了,那即便這個網站進步再快、技術門檻再高,對你還有任何意義嗎?

最後,網路產品的競爭優勢必須還來自於「行銷通路」,也就是搜尋、社群媒體和行動平台。搜尋指的是 SEO (搜尋引擎最佳化),也就是努力提升自己在 Google 搜尋結果的排名。排名高的網站,就容易從 Google 吸引到大量的搜尋使用者。社群媒體指的是消費者主動在 Facebook 等網路社群上推薦你的頻率和強度,也就是所謂「贏來的媒體」。最後,行動平台指得是你在消費者的智慧手機、平板裝置上是否占有一席地位。

所以說穿了,網路的背後雖然是科技,但實際帶來的卻是消費行業的通路革命,因此,技術門檻其實跟成不成功沒有多大關係。這一點,有心透過網路創業的人,都必須要認清。有心投資網路的人,更要認清。

(這篇文章編輯後的版本,刊登在 2012 年 1 月號的《30 雜誌》上; Photo via kwc, CC License)

揭密:Mr.Jamie 網誌的流量與營收秘辛

August 27th, 2011

距離上次分享數據剛好一年了,這 12 個月裡面 Mr. Jamie 網誌 的社群屬性有不少重要的發展,今天就來陪大家分析討論一下。

FB 統治世界,G+ 迅速竄起

首先在訪客來源方面,一年前 Facebook 才剛小幅超越 Google Search (Organic),到現在人家已經足足是 Google 的 2.5 倍,占據 mrjamie.cc 的近 1/3 流量來源。這再次證明了經營社群媒體日益增加的重要性,你們絕對不能輕忽。而且這遊戲也還沒結束,因為 Google+ 已經緊追在後。

Chrome > Firefox + IE

另一個讓我比較驚訝的,是 Chrome 居然已經超越 Firefox 和 IE 的總合。Mr. Jamie 網誌上的社群的確應該是科技的先期採用者,但是 Chrome 能夠在短短的一年內就拉開這麼大幅的差距,還是讓我非常意外。所以如果你的網站要吸引早期採用者,那 Chrome 支援一定要做到最好。

iPhone, Android & iPad

在行動裝置方面,佔總體訪客量已經成長到 8.75%,並且維持每月 20%-40% 的速度在成長,是必須要重視的使用者區塊。我大約半年前開始積極幫 Mr. Jamie 網誌安裝 WPTouch 行動裝置最佳化套件,應該也對這個成長有正面的幫助。

BloggerAds, AdSense & CPA

在行銷測試方面 (這些收入將全數捐出),BloggerAds 的表現還是比 AdSense 好很多 — 純粹網站上的收益,BA 大約是 AS 的 3.5 倍左右。不過 AS 有提供 RSS 廣告功能,所以另外帶來了 US$13 的營收。可以注意到的是 AS 在 RSS 廣告上無論是 CTR (點擊率) 或是 CPC (每點擊收入) 都比網站上的表現好很多,所以 RSS 裡面千萬要放 AdSense。

BloggerAds

AdSense

另外,7/30 我寫了一篇文章推薦《科技CEO的創新╳創業學》這本書,近一個月下來,幫網路書店產生了 36,933 元的營收,也就是說將可以分得 1,580 元左右 (4%) 的「業績獎金」,表現還是比上面兩個「被動營收」管道好很多。所以如何利用 CPA 獲取主動營收,是你們都必須要想清楚的策略。

以上,就是過去一個月來,在 Mr. Jamie 網誌上我觀察到的一些重要數據和發展,簡單和你們分享。沒寫到的方面,如果有你們想知道的,歡迎留言詢問。

有興趣和我們一起研究、實踐網路創業的各種策略、模式,歡迎申請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