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Build a Great Company’

當老闆不是創業的好理由

October 9th, 2014

Paul Graham, YC, on cofounders

每個創業者都有他的理由,但根據這些年的經驗,其中許多不是很好的理由,例如:

A. 我想要當老闆

尤其是在大公司工作過的人,常常會有種大老闆很威風,一聲令下整個公司動起來的印象,渴望某天也能像他一樣。

但事實是大老闆其實沒那麼威風。他不僅每天要排解 BU、副總之間各式各樣的爭執,甚是衝突,還要面對重要幹部被挖角、媒體負面報導、對手透過政府、法律途徑扯後腿,與在資本市場上被襲擊等各種突如其來的厄運。

再說即便你真的很期盼這樣刺激的人生,透過創業成為大公司老闆的機率,恐怕遠遠低過爬企業階梯上去的機率 ─ 光光在台灣,每年就有 10 萬家新創企業被設立,最後能夠變成上市公司的,通常不到 30 家。另一方面,1,539 家上市櫃公司,平均每年換掉的總經理數量,恐怕超過 100 個。(註)

更重要的是,大公司的老闆或許有你不知道的苦,但至少真的擁有發號施令的權力。然而身為沒錢、沒名、沒用戶基礎,也沒有集團光環的新創公司老闆,別說客戶、通路、媒體、投資人不甩你,連供應商、代工廠、員工往往也都要求爺爺告奶奶才能得到。

所以,想當威風八面的老闆,創業真的不是一個好選項。

B. 我想要彈性的工作時間

另外有些人會說,我想當創業者,因為工作時間很彈性。創業者的時間的確很彈性,因為你可以自由選擇每天要工作哪 16 個小時。剛剛說了,創業者沒錢、沒名、沒用戶基礎、也沒有集團光環,因此你唯一有的,就是可以投入比別人多的時間。或者說,如果你不投入比人家多的時間,如何克服沒錢、沒名、沒用戶基礎、沒集團光環等天生的劣勢?別懷疑,商業是個不公平競爭的世界。

所以你的確再也不用打卡、擔心遲到,但另一方面,你也再也不會真的下班。無論你在吃飯、在洗澡、在看電影、在做夢,腦中不斷反覆思考的,都是如何突破眼前的這些難關。

C. 做一個我主導的完美產品

很多在大公司產品部門待過的人,都會厭惡那種工作起來綁手綁腳,沒辦法自由揮灑,沒辦法做出心目中完美產品的感覺。因此他們想要創業,自己作主開發產品。但創業其實遠遠超過一個完美的產品,但在那之前,糟糕的是多數人心目中的完美產品,往往沒有考量到現實中種種的固定與變動成本,也沒有體悟到消費者面對的學習門檻,以及他們的時間與預算限制。

因此,當這些完美主義者好不容易把產品刻出來,通常會立刻碰到嚴重的「行銷」問題。他們往往會安慰自己,我的產品非常好,只是消費者不知道。但好的創業,其實是從「做出消費者想要的產品」開始的。貼著市場開發,本來就有非常多的限制。如果只是想要盡情的揮灑,做個自爽的產品,那其實利用下班時間開發就好,不需要賭上職業生涯去創業。

D. 我只希望有很多用戶

這種創業者比 C 類的好一些,他們的確有想要貼著市場開發,但把產品的成功與創業的成功搞混了。很多人用的產品,不一定能產生出好的商業模式,否則各大新聞網也不會過得這麼苦。有好商業模式的產品,也不一定就要很多人用,舉例來說,FashionGuide 的流量絕對不算大,但它可以產生的年營業額,遠遠超過所有討論區型網站。

況且如果真的只是想做很多人用的產品,那麼去 Google、Yahoo,甚至 Pixnet 上班,恐怕還快一點。每年有那麼多團隊創業,但真的能做出影響眾人產品的,其實是微乎其微。

E. 我希望賺大錢

最後,跟 A-D 這些理想派不同的,還有一種比效現實的人,那就是想靠創業賺大錢的。這個目標也沒什麼不好,只是方法恐怕要再細細思考。創業是 1% 成功者拿走 99% 回報,99% 失敗者賠光老本的賽局,且運氣佔了 30-50% 的成份。要在這樣的遊戲規則裡面賺大錢,不是沒有機會,但標準差實在太高。

另一方面,在對的時間點加入快速成長企業,靠技術股、員工選擇權賺大錢,成功的機率則有高達 10%,甚至 20% ─ 想想過去 15 年,台灣有多少人靠著加入台積電、聯發科賺到大錢,就可以知道。所以如果真的是為了錢,那選一家好的成長性企業加入,絕對是更好的方法。

PS. 如果連哪一家成長性企業值得加入都還看不出來,那真的更不該創業

偉大組織的實踐

所以最終,做一個受市場歡迎的產品只是創業的開始,建造一個可大可久的商業模式也只是它的過程。身為創業者,你會發現你真正在做的,其實是實踐一個偉大的組織,一個能夠不斷與時俱進,為市場、員工、股東、合作夥伴創造真正多贏、真正長期價值的人類體系。

如果不是為了這個原因,那我真的奉勸你不要輕易創業。

___

真心想創造一個偉大的企業,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10 歡迎你的加入

有興趣申請 AW#10 的創業者,歡迎來參加 AppWorks Accelerator Open House I + 垂直電商案例分享

註:當然上市公司不全都是大企業,但能夠 IPO 絕對是達到了相當的營業規模門檻

(Photo via ddaarryynn, CC License)

流言終結者 #31 ─「股票上市創業就成功了…」

December 3rd, 2013

TWTR listed on NYSE

經歷近 10 年的寒冬,這幾年網路公司上市又開始熱鬧了起來。

在北美,本土的 Facebook、LinkedIn、TripAdvisor、Groupon、Pandora、Zynga、Zillow 與 Kayak 相繼在這段期間掛牌,還有來自中國的 360、優酷、土豆、搜房、惟品會、YY、人人也加入華爾街上市行列,甚至連俄國搜尋引擎巨擘 Yandex 都遠赴那斯達克來參加 IPO 派對。

在台灣,這幾年也有 PCHome 集團商店街的分拆上市,愛情公寓與雄獅旅遊的成功 IPO,以及數字科技、易飛網、CCMG 通訊與台灣淘米的陸續登陸興櫃,並且目前還有 10 家以上的網路公司,都在接受券商的上市輔導。

忽然間,過去對創業者而言遙不可及的 IPO 夢,似乎又開始露出了曙光。於是,就像 2000 年那次的網路創業熱一樣,我們又開始聽到年輕創業者以掛牌上市為目標,要來嘗試這個探險。

問題是,公司 IPO 之時,創業就真的成功了嗎?答案當然不盡然。

公開市場是流通、籌資工具

首先,創業者得先了解「股票上市」的真正含意。

當一家公司的股票在證交所、櫃買中心等這類公開市場掛牌交易,意思是股東們可以自由的把公司股票在市場上賣出,讓另一方的法人、散戶買家承接。所以股票上市的第一個意義,是讓想要賣出公司股票的舊股東,有一個方便許多的賣出管道 ── 未上市公司的股票並不是就找不到買家,只是過程非常繁瑣,交易成本高,也因此股票的價值會因流通性而受到低估。

此外,當公司的股票掛牌交易,公開市場上的買賣雙方會依據公司的體質與展望,不斷去調整自己買賣的意願,這些意願會影響他們的買賣強度,最後反應在公司的股票交易價格上。這個價格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市場共識,也因此就成了市場對該公司股票「合理價格」的判斷。有了這個「民意基礎」,公司通常可以用相當接近的市價的價格發行新股票,進行所謂 SPO (Secondary Public Offering 也就是二次公開發行或是俗稱的現金增資),以籌措拓展業務所需之新資金。

擁有籌碼

除了籌資之外,上市公司的股票因為有市價與流通性,也會讓該公司較容易進行併購來充實實力 ── 當被併購企業的股東們知道透過這筆交易,他們可以換回上市公司價格較穩定,且較容易賣出的股票,被併購的意願當然會高上許多。

經營權

但股票上市所帶來的流通性與籌碼,並不是只有好處。除了給股東們帶來「賣」的方便,它同時也會給投資人「買」的方便,因而讓造成經營團隊某種主導權的困境。

舉個極端的例子來解釋,當一家公司在外流通的股票比例高且股價偏低時,它很有可能會遭到所謂市場派 (在國外也稱為禿鷹) 的攻擊。市場派會藉機大買公司股票,強勢進入董事會,甚至奪取經營權來取得自身的利益。

因此身為一個上市公司負責人,比起一個經營私有企業的創業者,除了投資人關係勢必更為複雜之外,還多出了經營權的風險需要管理。

紙上富貴

所以當公司 IPO 之後,經營團隊身上雖然持有許多公司股票,可以換算出相當的市值,但為了怕持股比例過低而在外流通股票過高,實務上創業者是很難把股票通通拿去兌現的 ── 當然隨著公司營業規模擴大與股本不斷膨脹,市場派攻擊的成本將會大幅升高,也因此團隊可以逐漸把持股比例降低,不過那通常是 IPO 好多年以後的事情了。

IPO 是手段,不是目的

也因此,創業者應該要充分了解 IPO 並不是創業的目的,而是過程中的一種手段。IPO 讓創投等法人股東能夠出脫手中持股,取回資金與投資報酬,向他們自己的股東交代。IPO 也能讓公司更容易辦理現金增資,快速取得拓展營運所需要的資金。IPO 更能夠讓你得到籌碼,有能力透過併購同業,取得 1 + 1 > 2 的加速成長效果。

但創業真正的目的,我認為,仍舊應該是建造出像 Google、Apple、Amazon,或是台積電一般偉大的公司,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給同仁們一個美好、充滿成就感的工作環境,也為客戶、股東提供最大的價值。

IPO 或許是建造偉大公司過程中的一種手段,但絕不是到達目標的唯一途徑。就像創業中的任何工具一樣,創業者應該要好好了解其個別的優缺點,在對的時候選用對的工具,來幫助你成就人生的志業,達到真正的偉大。

___

歡迎來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8,讓我們陪你建造偉大的網路公司

(申請即將在下週一截止)

(Photo via quintanomedia,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