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Flipboard’

別忘記「速度」也可以殺人

June 23rd, 2011

這世界上有很多產品,都把「速度」當做一種功能來吸引消費者。買車的時候,業務員會跟你說這台雖然只有 2,000 c.c.,但是因為加了渦輪增壓,榨出了最大的馬力,所以 0-100 公里加速,只要 4.8 秒 — 光聽你就已經血脈噴張。而很多時候,速度甚至讓消費者願意多花一點錢 — 高速鐵路的車票往往比一般火車的貴不少。

但奇怪的是,在理論上很科學、很追求效率的科技產業,這麼久以來,我們卻完全沒養成用「速度」來說服消費者的習慣。我們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 例如:CPU 時脈、網路頻寬,「好像」跟速度有一點關係。問題是當消費者再問深入一點 — CPU 從 2 GHz 變成 2.4 GHz,那電腦速度是不是快 20%?你又必須要回答:其實也不是那麼一回事。頻寬呢?從 20Mbps 升級到 100Mbps = 五倍?錯,99% 的時候,消費者根本感覺不到任何差異。(事實上,如果頻寬是一群人共用的,還有可能因為封包數大增,塞爆路由/分享器,最後讓網路速度變慢。)

速度有多重要

我們都常「耳聞」速度對網路業的重要 — 從 Web 1.0 時代大家就常把「8 秒定律」掛在口邊 (注意:已過時),但或許你不知道,事實上,速度在網路業有著致命的殺傷力。研究顯示,Google 需要 0.4 秒來產生 10 個搜尋結果,要 0.9 秒來產生 30 個,但如果他們把「預設結果數」從 10 個變成 30 個,僅僅相差 0.5 秒的時間,居然就會損失 20% 的使用者!Amazon 也對消費者進行了許多 A/B 測試,發現即使網頁下載只慢了 0.1 秒,業績就會有顯著的下降。

速度可以勝過對手

也就是說,「速度」是網路業上僅存的幾個「技術」可以幫你勝過對手的地方。但這和一般提到的「技術」不一樣,想要速度,很多時候你往往必須要減少功能,而不是增加。關於速度,Stack Exchange 的 Jeff Atwood 提出了幾個實作上你可以利用的工具,包括:

  • Yahoo 的 13 個網頁加速最佳實務守則
    • Jeff 特別提出了 CDN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的重要,它讓世界各國的使用者都可以享受到更快的速度 — 不過這比較適用於已經找到 PMF 的團隊。
    • 實務上我的經驗是大多數的網站,光減少 HTTP Requests,就可以大大提升速度 — 可以用 Firebug 裡面的 Page Speed 分析來看看 HTTP Requests 拖慢了多少。
    • 要減少 HTTP Requests,CSS/Image Sprites 是非常好用的技巧。
  • 針對註冊和非註冊用戶分別進行優化
    很多東西非註冊用戶用不到,不需要讓他們下載額外的 Javascript/CSS 檔案,拖慢他們的速度。
  • 把「速度」當作團隊的驕傲
    Stack Exchange 內部用 MVC Mini Profiler 把下載時間放在每一個網頁的右上角,時時提醒團隊要重視速度、速度、速度。(用 Google App Engine 的人看這裡)

除了 Jeff Atwood 的三點之外,關於速度,我覺得你還可以:

  • 宣傳你的速度
    當你有辦法做到快時,你應該要大大的宣傳。Google 是第一個發揚這個做法的,他們很早就在右上角放上搜尋時間,不斷去提醒使用者 Google 引擎很快。
  • 用流程設計來提升速度感
    • 記住,速度是一種感覺,使用者要的是「反應速度」– 按下去就有回應,不一定是「結論速度」。所以,當有一些東西就是要花比較多時間時,你應該設計一些流程來讓他們不會失去速度感。
    • 由於 iOS 不能背景下載,所以 Flipboard 設計了開場頁,讓你先在那裡欣賞一些朋友的照片,趁機趕快抓時間下載內容。
    • 很多機場故意把登機門和行李轉盤的距離拉遠,中間放置很多免稅商店,讓你下飛機後慢慢逛過去,等到你好不容易走到了,行李也出來了,如此反而減少了旅客的抱怨。
  • 至少放一個 .gif 小動畫
    如果真的沒辦法設計一個流程,你至少要放一個小 .gif 動畫,讓使用者知道他真的有按到那個按鈕。最差的情況的就是按下去之後什麼反應也沒有,很多人這時會一直按,不但造成麻煩的重複 submit 的情況,很多時候還會引起更多的問題。

所以千萬別忘了,速度也是一個功能,很多時候甚至是殺手應用。在你把你的服務長成一個怪獸前,想清楚,在速度上,你想要給使用者怎樣的體驗,然後自始自終,不要忘記這件事情。相信我,你將大大提升創業成功的機率。

而除了產品要速度,介紹產品當然也要速度。本周五 (6/24) 6:00pm,30 組創業團隊將會用一分鐘的速度,在 「2011 六月號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創業人同樂會」介紹自己。除此之外,你還可以跟現場 200 位網路人天南地北的聊創業,這麼棒的活動,你一毛錢也不用花,還不趕快去報名

(Image via gilderic, CC license)

電子書?請叫他 Web 3.0 雲端閱讀

August 11th, 2010

一直以來,我對於「電子書」這個概念,就充滿了質疑。

需求在哪裡?

不要懷疑,我很早就買了 Kindle (Amazon 的電子書閱讀器),也在上面也買過、看完了好幾本書,這個使用經驗雖然很不錯,他卻改變不了一個事實 — 我對於書的需求越來越少,於是在發現下一本要看的書之前,Kindle 基本上被我晾在一邊,一晾就是個把月。

我不認為這是我一個人的問題,於是我也在 appWorks 育成中心做了些調查。結果發現 11 個團隊裡面,真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月看 4 本以上的書。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表示他們消費書的數量,長期是呈現減少的狀況。這些人是 25-35 歲的創業、創意人,社會中堅,如果有什麼的話,他們代表的是這個市場未來對於書的主流消費型態。如果他們看的「書」越來越少,那電子化不電子化,基本上不是問題的重點。

競爭力的問題

但是你如果去研究這些人每天吸收的資訊量,或者說他們的閱讀量,其實是大幅增加的。網路帶來了的是資訊爆炸,爆出了大量的文字 (和其他形式的) 內容。內容的主題包羅萬象,新聞、小說、管理、歷史、地理、科學都在裡面。由於工作的關係,由於興趣的關係,由於朋友推薦的關係,這些人每天上網 8-12 個小時中,都在消費這些內容。

難怪書越來越少人買了,雖然網路上的內容是片斷的,但他也是即時的、豐富的、有連結的、可以互動的、可以和朋友討論的。於是,想當然耳,現代人對於「書」的需求,必定越來越少了。

書該何去何從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人都忘記了,書之所以變成書,大多是生產和管銷成本的問題。由於製版、包裝、運送、陳列等實體的限制,所以書不能太少頁,但也不能太多頁。因此短篇小說必須要集結三五個才能發行,而精彩的哈利波特卻要被分成七本,無法一氣呵成。

問題是在數位和網路的世界裡面,這些限制是不存在的。所以說用「書」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情,從出發點就是一個錯誤。在數位的世界,內容的單位就是他原生的篇幅,一篇文章、一個故事、一套論述、一則新聞。如果以這樣的角度去思考,那書這個框架被打破,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Web 3.0 雲端閱讀

雖然書不見了,但就像上面調查的結果一樣,人們閱讀的行為不但不會因此減少,還會隨著資訊的成長而大幅增加。更重要的是,網路化的 Web 3.0 數位閱讀,將會和傳統的資訊消化,有著很大的差別。Amazon 近日在 Kindle 上推出的社群標記 (Social Highlights),就是最好的例子。

社群標記是一個 Kindle 上的新服務,透過與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平台的整合,他讓你可以即時看到朋友在相同文章段落所作的註記。這個服務讓朋友間可以輕鬆的交換閱讀心得,就好像一場讀書會一樣,卻不必真的安排時間開會,也不必擔心開會了自己卻還沒讀到那個段落。

類似這樣把 Web 3.0 的社群化、個人化、行動化等概念整合到閱讀的習慣的創意,接下來我們將會看到非常多,之前的 Flipboard 就是另一個很好的例子,也是我相當看好的另一個創業領域。

不要懷疑,網路會把「書」撕得粉碎,但是就像春風化雨裡羅賓‧威廉斯講得一樣,形式不是重點,內容才是重點。人類不會有停止學習的一天,所以接下來創業家要做的,就是把後書籍時代,最好的工具做出來,加油!

(Pic via curiouslee@flickr under CC license)

Flipboard 網路的成功雜誌化

July 27th, 2010

周末以來 Flipboard 真是爆紅,網路傳統媒體爭相報導,連 iPad 還沒上市的華文市場也有許多著墨,使用者搶著下載,結果讓 Flipboard 的伺服器塞爆,所有人都無法享受到社群媒體的相關功能,像是Flipboard 從你的 FB 和 Twitter 朋友推薦,取得重要新聞的這類特殊功能。

網路資訊的雜誌化

不過你仔細看,其實 Flipboard 的使用介面跟雜誌是很像的,或者說,他是跟 Wired for iPad 很像的。問題是,為什麼一個這麼成功,一個上架之後,就再也沒有人討論了?原因就在於內容資訊大有不同。Flipboard 截取的是最新、即時的社群推薦,而 Wired 是一個月才上架一次的「雜誌 iPad 化」。

雜誌的使用者經驗

也就是說,這種「類雜誌」的使用者經驗,是大家會喜歡的。因為他讓冷冰冰的數位世界,多了一些類比的深度,讓資訊的消化,變成一種品味的享受。

但是千萬別傻傻的把整套雜誌都搬上來,在這樣層次分明的互動體驗背後,使用者要的是即時、有用的資訊,最好是我的朋友推薦的,就像我每天在 Facebook、Twitter 和 Plurk 上掃描的內容。

整理過的資訊 + 有效的呈現方式

也就像之前說的一樣,網路背後代表的是資訊的爆炸,所以說使用者需要的是ㄧ些工具,讓他們消化資訊的過程能夠更輕鬆、更有效率、更享受。

而 Flipboard 做到的就剛好是這一點,他沒有去製造更多的內容,也沒有浪費時間在圍堵使用者,或想盡辦法要從早就供給過剩的「內容」上收費。沒有這些 543,就是紮紮實實的一個好用的資訊消費工具。

Flipboard 和社群媒體的未來

所以如果說 Facebook 和 Twitter 取代了傳統新聞台上的那個傳真機 (新聞的來源),那 Flipboard 坐的就是總編輯的位置。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 Flipboard 上周三除了公開他們的 iPad 軟體,另外還買了一間叫做 Ellerdale 的新創公司。而 Ellerdale 的產品沒有別的,就是一堆能夠拿來篩選、排序社群新聞的文意網路 (Semantic Web) 演算法。

也就是說,Flipboard 知道他們除了搞定使用者經驗上外,更重要的是必須透過分析軟體上的創新,來保證拿給使用者的是熱騰騰,關聯度最高的有效資訊。而這也就是社群媒體再過來的發展方向,我們還會看到很多創新發生,能夠搞定的人,就會得到使用者的青睞。

當然,如果還有什麼的話,Flipboard  也代表著網路世界給傳統出版的一記當頭棒喝,求求你們別再那邊留戀舊世界了,趕快擁抱網路、擁抱 Web 3.0 吧。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