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ereaders’

電子書?請叫他 Web 3.0 雲端閱讀

August 11th, 2010

一直以來,我對於「電子書」這個概念,就充滿了質疑。

需求在哪裡?

不要懷疑,我很早就買了 Kindle (Amazon 的電子書閱讀器),也在上面也買過、看完了好幾本書,這個使用經驗雖然很不錯,他卻改變不了一個事實 — 我對於書的需求越來越少,於是在發現下一本要看的書之前,Kindle 基本上被我晾在一邊,一晾就是個把月。

我不認為這是我一個人的問題,於是我也在 appWorks 育成中心做了些調查。結果發現 11 個團隊裡面,真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月看 4 本以上的書。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表示他們消費書的數量,長期是呈現減少的狀況。這些人是 25-35 歲的創業、創意人,社會中堅,如果有什麼的話,他們代表的是這個市場未來對於書的主流消費型態。如果他們看的「書」越來越少,那電子化不電子化,基本上不是問題的重點。

競爭力的問題

但是你如果去研究這些人每天吸收的資訊量,或者說他們的閱讀量,其實是大幅增加的。網路帶來了的是資訊爆炸,爆出了大量的文字 (和其他形式的) 內容。內容的主題包羅萬象,新聞、小說、管理、歷史、地理、科學都在裡面。由於工作的關係,由於興趣的關係,由於朋友推薦的關係,這些人每天上網 8-12 個小時中,都在消費這些內容。

難怪書越來越少人買了,雖然網路上的內容是片斷的,但他也是即時的、豐富的、有連結的、可以互動的、可以和朋友討論的。於是,想當然耳,現代人對於「書」的需求,必定越來越少了。

書該何去何從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人都忘記了,書之所以變成書,大多是生產和管銷成本的問題。由於製版、包裝、運送、陳列等實體的限制,所以書不能太少頁,但也不能太多頁。因此短篇小說必須要集結三五個才能發行,而精彩的哈利波特卻要被分成七本,無法一氣呵成。

問題是在數位和網路的世界裡面,這些限制是不存在的。所以說用「書」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情,從出發點就是一個錯誤。在數位的世界,內容的單位就是他原生的篇幅,一篇文章、一個故事、一套論述、一則新聞。如果以這樣的角度去思考,那書這個框架被打破,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Web 3.0 雲端閱讀

雖然書不見了,但就像上面調查的結果一樣,人們閱讀的行為不但不會因此減少,還會隨著資訊的成長而大幅增加。更重要的是,網路化的 Web 3.0 數位閱讀,將會和傳統的資訊消化,有著很大的差別。Amazon 近日在 Kindle 上推出的社群標記 (Social Highlights),就是最好的例子。

社群標記是一個 Kindle 上的新服務,透過與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平台的整合,他讓你可以即時看到朋友在相同文章段落所作的註記。這個服務讓朋友間可以輕鬆的交換閱讀心得,就好像一場讀書會一樣,卻不必真的安排時間開會,也不必擔心開會了自己卻還沒讀到那個段落。

類似這樣把 Web 3.0 的社群化、個人化、行動化等概念整合到閱讀的習慣的創意,接下來我們將會看到非常多,之前的 Flipboard 就是另一個很好的例子,也是我相當看好的另一個創業領域。

不要懷疑,網路會把「書」撕得粉碎,但是就像春風化雨裡羅賓‧威廉斯講得一樣,形式不是重點,內容才是重點。人類不會有停止學習的一天,所以接下來創業家要做的,就是把後書籍時代,最好的工具做出來,加油!

(Pic via curiouslee@flickr under CC license)

電子書了沒

February 3rd, 2010

這次回台灣,除了網路,電子書也是 FAQ 上的熱門話題 — 所謂中文電子書元年。為了親身體驗了一下眾家廠商的決心,我還特地跑了一趟台北國際書展,不但把參展的每台閱讀器都拿起來玩了一下,也跟攤位上的行銷人員,探了探各廠家的想法。結果這件表面上是百花齊放的事情,骨子裡還真不是一個亂字可以形容的。不知道是大家沒抓到重點,還是有難言之隱,不過再這樣各搞各的下去,我只怕”中文電子書”會步上”中文電子音樂 (MP3)”的後塵,變成一個不成氣候的產業,那就非常可惜了

硬體廠的思維

朋友跟我說,一個硬體業出來的老闆,投資開了間電子閱讀器公司,因為這個生意看起來很好賺。一台機器的成本 6 千多塊,可以賣 8 千多塊,一年”出貨”一萬台,就是 2 千萬的生意。我說那上面的書怎麼來?老闆說不管,消費者自己會上網去下載。

你不覺得這個故事聽起來很耳熟嗎?對!就是十幾年前 “MP3 元年” 也上演過一次的老戲碼 — 一堆硬體廠跑出來做播放器,然後咧?哦!我們被蘋果的 iPod 打敗了,因為人家比較會設計,外型比較炫。

是軟體,傻瓜

我想這些”硬體大廠”大概到現在還沒發現,打敗你們的不是 iPod,而是 iPod + iTunes 這個組合。消費者要的是軟體,要的是 total solution (全套解決方案)。沒有書,我買你的閱讀器要幹嘛?你覺得 Kindle 的成功真的是因為他的設計嗎?才怪!是因為他的方便,要什麼書,直接在機器上就可以購買,不需要跟電腦同步,不需要檔案傳輸,我爸也會用,這樣才能賺到我的聖誕禮物錢啊。

另一個朋友說,他在大陸逛 3C 商場,逛到了漢王 (大陸銷售第一的電子閱讀器) 的攤位,本來只是想玩玩,結果銷售人員跟他說:現在買,送你 3,000 本書,金庸、古龍、倪匡、三國、四書、五經通通都在裡面。朋友一聽,這麼多書,一輩子都看不完,不但當場就買了,還多花 50 塊升級成 8 GB 的卡片,3,000 本當場變成 5,000 本。

所以,最後消費者要的,是書。你的閱讀器功能有多好,如果沒有他想看的一本書,那我保證他的購買意願當場就少了一半。

版權問題

但是要賣這些電子書,有很多版權問題。有些出版商跟我說,當初跟作者談簽約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到電子版這件事情,現在還要全部重新去談,很麻煩。

這件事情是他們的問題,我聽起來卻是大好的創業機會。就像亞馬遜 (Amazon) 當初用純網路打敗實體書店一樣,你可以設立純數位出版商,把這些作者的數位版權全都簽下來,然後鋪貨到所有電子書平台上去的時候。這個商業模式有太多成本上的優勢,最後絕對會把實體出版商打敗。有人想要執行這個 idea 的請跟我聯絡,我絕對有興趣投資

售價、版稅與出版社的價值

然後我回到紐約,好巧不巧,剛好碰到 Amazon 和出版商 Macmillan 間的大戰。基本上 Macmillan 以低價銷售會打壞作者名聲為理由,堅持 Amazon 要把電子書的售價從 $10,提高到與實體書相當的 $15。Amazon 不爽,便把 Macmillan 的實體書全面下架。兩邊僵持了兩天,最後 Amazon 讓步,真的把書漲價,事件才告一段落。(Amazon 也不是全輸,除了不再貼錢賣電子書,還把拆帳方式從固定金額變成按比例。)

這件事情最令人覺得不恥的,是實體出版商為了保護自己的地位,故意模糊焦點,蒙蔽作者。你看,傳統出版如果一本書要賣 $15 的話,大約只有 $1.5 可以進到作者的口袋,$7.5 是的印刷成本,最後 $6 則是出版商和通路的利潤。但是換成了數位出版,如果一本書賣 $10,作者可以拿 $3.5 塊,其他 $6.5 則由”出版商”和”通路商”拆帳。

也就是說數位的商業模式,對作者是極端有利的。除了每賣一本書,作者可以分到較多的版稅以外。壓低了售價,還可以提升銷售量。也就是說同樣寫一本書,作者可以多賺很多倍的錢。這還不包括銷售量提升後的周邊效樣 — 演講邀約、電視座談等等。至於出版商,由於在數位世界只剩公關作用,少了價值,當然就分不到利潤,也難怪他們這麼緊張。

結論

寫了這麼多,不外乎是希望中文市場能夠有個像 Amazon 這樣的公司,下來把電子書銷售平台搞定,讓閱讀器廠商可以向下整合,提供給消費者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就像最後上面舉得例子一樣,這樣的通路絕對是有很多利潤可以賺取的。

大家加油,我期待看到中文電子書產業走出一個美好的明天。書是知識的載體,數位化能讓他更普及,也就等於讓知識更廣為流傳。民眾的知識水準提升,對社會,對國家競爭力,都是很正面的。所以,你們必須要加油,一定要加油。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