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Fred Wilson’

創業 CEO:募資的里程碑

June 24th, 2014

Detour to Lake Tso Kar (approx 45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十天前 Marc Andreessen 在 Twitter 上連發了 12 則推文 (註),討論矽谷近來不少新創團隊種子輪募資金額過大,未來將會傷害 A 輪募資的現象。

Marc Andreessen big seed tweet storm 6/14/2014Marc Andreessen big seed tweet storm 6/14/2014

幾天後 Fred Wilson 也在他的網誌貼出一篇 What Seed Financing Is For 補充,闡述了他理想中各階段募資里程碑:

我用爬階梯來思考建造一家新創企業,以及募得資金去支持這件事。

你必須爬的第一階是蓋出一個產品、把它推入市場,並且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我認為種子資金應該被用在這件事情上面。

找到 PMF 並從中生出一門生意後,你要爬的第二階是雇用一個可以幫助你營運並成長這門生意小團隊。這就是 A 輪 (Series-A) 資金的用途。

你要爬的第三階是規模化這個團隊、大幅成長營收,並且拿下這個市場。這是 B 輪資金的用途。

你要爬的第四階是跨越營利的門檻,因此扣除所有費用後,你的現金流足以延續並且繼續成長這門生意。這是 C 輪資金的用途。

第五步則是創造 (股票的) 流動性給你、你的團隊,以及你的投資人。這就是 IPO 與次級市場的用途。

這是非常簡化的世界觀,只有極少數的公司能夠輕鬆爬上這組階梯,並且每一階都完美的命中。狀況總是會發生,我們都知道且可以面對處理。

但我會告訴你這些年來,在我曾參與過的投資組合裡面表現得最好的公司,多多少少都是這樣爬上階梯的。

我不認為跳過前三階然後直接降落在第四階是個好主意,即使你有一雙長腿 (很多資金) 可以這麼做。那是很危險的事情,如果你沒有踩穩,很有可能會滑倒而摔落階梯,從此一蹶不振。

4 年 AppWorks、貼身觀察 170 個新創團隊下來,我可以說我實務上驗證了兩位創投前輩對於新創公司募資與里程碑的論述。前陣子我把這個觀察心得做成了下面這張圖:

startup life cycle

Y 軸是這家公司的價值,而 X 軸是經過的時間。對於絕大多數新創公司而言,開始的那一天就是它價值最高的那一天。接著他們開始燒錢,主要是花在蓋產品上面,也因此價值逐漸下滑。絕大多數的情況,第一個產品都不會得到 PMF,於是他們開始 Iterate & Pivot,直到找到 PMF 為止。實務上,這中間大約會經歷 2-5 年的時間。

達到 PMF 之後,這個產品通常有能力從廣告或是銷售中產生些許營收,但背後的商業模式多半是無法有效規模化的。因此團隊接著要努力調整商業模式的各個環節,直到把它變成可規模化的模式。當這個工作成功之時,他們就得到了一個 Scalable Business Model (SBM),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蓋團隊、長營收,用力的把這個模式長大,直到變成一個大公司為止。

當然台灣的創投產業不如矽谷的發達,不過這些年下來的經驗,各階段募資的里程碑是很接近的。起點的時候用的通常是 50-500 萬台幣自有與 3F (Friends, Family & Fools) 提供的種子資金,找到 PMF 後通常可以募到 50-200 萬美金的 A 輪資金,找到 SBM 時幾乎都可以募得 100-500 萬美金的 B 輪,而巨大化後通常會再募 300-800 萬美金的 C 輪後,就開始進入券商的 IPO 輔導。

順著看當然都非常好,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一階一階達到里程碑、募得對應的資金,爬上這個新創階梯。但當我把這張圖加上數量之後,或許能協助你看得更清楚:

startup life cycle with numbers

根據我們的觀察,台灣市場每年大約有 1,000 個團隊創業,而 2-5 年後,這些團隊裡面可以成功找到長期、持久 PMF 的,大概只有 20-30 家,也就是 2-3% 的成功概率。而在這 20-30 家裡面,經過 1-3 年後,可以找到 SBM 的,大約只剩 5-10 家,也就是 30% 的概率。最後,這 5-10 家找到 SBM 後,可以成功執行規模化,化身為一家大企業 (年營業額 10 億以上,或年毛利值 2 億以上) 的,只剩下 2-3 家,也就是 33% 的成功機率。從一開始的 1,000 家算起,真正能夠達到第四階的機率,其實只有 0.25% 左右。(註二)

所以,這個創業階梯的每一階都極端的陡,光光專注把它跨越就很難了,更何況要跳級,這就是 Marc 與 Fred 想表達的。另一方面,絕大多數團隊是無法達到 PMF、找到 SBM 的,因此創業的重點,是如何提昇自己在有限資源下,找到它們的機率,即使是 10% 也好,而這就是 Lean 的精神。

以上,希望這些宏觀的描述,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在整個資本市場的相對地位,並專注在該突破的里程碑之上。

___

註:Andreessen 的合夥人 Chris Dixon 把這個行為取名叫 Tweetstorm

註二:假設台灣一年 2-3 家成功規模化的企業,有 1-2 家可以成功 IPO,則從 20-30 家募得 A 輪資金的團隊算起,在台灣被創投投資到 IPO 的機率,大約有 6% 左右。相對的,在北美,創投每年投資 2,500 家新創公司左右,最後能夠達成 IPO 的,大約只有 20-40 家,也就是 1.2% 機率。這有兩個原因:1) 台灣的 IPO 門檻比北美低很多;2) 北美創投產業比台灣活躍很多。因此在台灣如果能突破 PMF 門檻而募得創投資金的團隊,事實上離 IPO 是近非常多的。

(Photo via henrikj, CC License)

投資是關係,不是買賣

October 31st, 2011

你不得不熱愛網路。在這個人人平等、永遠在進行中的論壇上,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讚揚你覺得美好的事物,批評你認為錯誤的邏輯。針對別人的批評,你還可以為自己辯護。有時候這很累,因為人多口雜,有理說不清。但總的而言我認為你必須要用力的擁抱它,因為這對每個人參與這場討論的人,都是一個學習、進步的機會。

最近在網路上有越來越多關於「創業投資」的討論和文章,這是好事。不過這裡面也有很多人搞錯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邏輯,我想我有義務在這裡說明清楚。

關係,不是買賣

投資是一個長期關係的開始,而不是一場短期買賣的結束。如果把這個邏輯搞錯,那無論你是「投資方」還是「被投資方」,都會吃上很多苦頭。

假設是這一場「銀貨兩訖」的買賣,那雙方必定要先針對這次交易的細節進行協商,直到找到雙方都能同意的條件,接著才會一個交錢、一個交貨,完成交易。而當這場交易結束時,雙方關係也就此劃下句點。即使拿到錢之後,身為賣方才發現被買方騙了,本來可以多賣好幾百塊。這時你也沒轍,因為交易已成定局,買方早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也只好摸摸鼻子認衰,下次記得不要這麼老實。

問題投資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當投資人買了你的股票之後,他不但不能跑掉,還從此變成了你的股東、董事,有義務要在你身邊幫助你,一起為了公司的未來,和彼此的投資報酬努力。所以如果在投資前,他騙了你,你遲早有一天會發現,那從此之後雙方便失去了信任,如何能夠共同為未來努力?

多夫多妻

你還要知道的是,投資並不是「一夫一妻」制的關係,而是「多夫多妻」制。投資人間、創業者間,通通都會交換訊息。如果一個投資人「婊」了一個創業者,在今天的社群媒體時代,消息一定馬上就傳開,這個投資人從此也不用在業界裡混了。所以,就像 Fred Wilson 說的一樣,要當一個好的投資人,最重要的是信用和聲望,因為那個是任何錢都買不到的。

去跟「老婆」們聊聊

在了解了這一點之後,我認為所有的討論才有意義。所以所有的創業團隊,如果你要多了解你未來的投資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去跟他「現任」的眾「老婆」們聊聊 — appWorks 已經投資的公司包括 Richi, EZTABLE, iSpark, GameApe, GoodLife, Tagtoo 等等。appWorks 如何處理投資案、雙方關係、如何幫助已經投資的團隊,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這些人可以給你們最真實的答案。

而就像如果有一個人要教你夫妻相處之道,你應該要問問他有沒有結過婚一樣。如果有一個人說要教你「創投」,你最好問問他有沒有真的跟創投募過資、有沒有投資過創業團隊、有沒有幫助過他投資的創業團隊。有些事情可以看書學,有些事情你必須要親身做過,才會真的了解。

多看、多聽、多學習,創業很辛苦,但是絕對是一個成長最快的途徑,加油加油!

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只剩下最後兩天。(對,厚臉皮廣告時間終於快結束了。)

PS. 以下是上述各創業團隊的聯絡方式

  • Richi 創辦人 Tai Chi Chuan: tai [at] richi.com
  • EZTABLE 創辦人 Alex Chen: alex [at] eztable.com.tw
  • iSpark 創辦人 Aaron Lee: aaron_lee [at] robospark.com
  • GameApe 創辦人 Luke Hsu: luke [at] digiforce.com.tw
  • GoodLife 創辦人 Brenda Chen: brenda [at] goodlife.tw
  • Tagtoo 創辦人 Teddy Yang: teddymove [at] tagtoo.org

(image via redteam, cc license)

創業的關鍵:第二年

October 24th, 2011

一向以金融業和華爾街聞名紐約市,近 5 年來也一步步從 2000 年到 2004 年達康股災後的死亡沙漠,漸漸重新成為了美國東岸的創業重鎮 — 近來人們聊 Startups、創投,除了矽谷,幾乎必定提到 NYC。而大蘋果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從谷底翻身,我認為背後有兩個關鍵人物,一位是大家所熟悉的、永遠都在鼓吹紐約創業的 A VC,也就是 Union Square Ventures 的 Fred Wilson — 我已經提到他太多次,今天就不多介紹。

另一位,則是大家常常忽略的,也是成功的科技創業者,白手起家成為億萬富翁,然後再跑去從政的現任紐約市長 Michael Bloomberg。沒錯,我一直認為 NYC 這幾年來之所以能夠一直推出像是 BigAppsOpen Data 等等有效的支持創業者的好計畫,與市長自己的創業經驗非常有關係。

剛好 TechStars NYC (也是一個育成計畫) 前幾天舉了他們的 Demo Day,請到了一位特別來賓,沒錯,就是 Mayor Bloomberg 本人。他大方的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創業故事,並且提出了他的「創業三年」理論。光從這個理論,你就知道他是真正了解創業的人。他說:

當一個創業者是很刺激的事情,我們大概花了三年才開始真正有客戶。第一年,你非常有熱情、非常有活力,你根本不想聽家人的意見,你的朋友會跟你說雖然大家都覺得你是瘋子,但我想你知道自己在幹嘛,或許這是有一點可能的。第三年,你開始看到隧道外面的光,而不是一台火車要來把你輾過,事情開始順利了。

而第二年,中間的那一年,是最艱困的。全世界都和你作對,連最愛你的人都不支持你。沒有客戶要買你的產品,你卻還是要定期付給員工薪水。所有人都開始質疑你,甚至連你也開始質疑自己。

沒錯,所以我才會說光熱情沒用,你需要的是決心,就是因為這個第二年。99% 的創業者通常不是被謀殺的,而是自己把自己殺死的,而這裡面又有過半都是因為撐不過那第二年的痛苦煎熬。當你背靠在牆上,銀行存款只剩個位數,欠了一屁股信用卡債,家人、朋友都在懷疑你,如此惡劣的環境下還能夠堅持下去,繼續 Pivot,直到找到一個商業模式為止,這,就是決心。

不,這不是電影情節,也絕對不是特例。你可以去讀讀 AirBNB、FashionGuide、神來也、17Life 等等等等,這些所謂的「成功」創業故事,無論開始和結果有什麼不同,背後都一定有一個共同的橋段,那就是這個「第二年」(當然不一定真的是一年,有些人或許是三個月,有些人或許是三年)。

而無論你是政府、真天使、假天使、創投,還是什麼財團法人,在你可以像 Mayor Bloomberg 一樣真的了解這個「第二年」對創業者的重大意義,和如何幫助他們不但渡過它,並且從中激發出最大的創造力、生產力,真的找到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之前,談再多投資、貸款、創新、創意,都是枉然。

如果你是創業者,記住,千金難買少年窮,Limitation breeds creativity。前面的創業者之所以會成功,往往是因為沒有資源。如果資源多就可以成功,那這個世界早就是大公司的天下,大家都不用創業了。

所有人,10/28 (五) 1:00PM 歡迎一起到台北的 appWorks Demo Day #3,看看我們育成的團隊,他們的熱情、他們的決心,和他們如何利用、渡過最辛苦的「第二年」。

(創業三年論從 11:30 左右開始)

(inspired by avc, image via nhanchanahal,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