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Google’

流言終結者 #3:「我們要避免失敗…」

July 9th, 2011

中式的教育比較威權,所以架構往往是說一動、做一動。老師教的公式,不要問為什麼,趕快背起來。背得熟,就是 100 分,記不好、用不對,那就是 0 分。十多年這樣的體制下來,年輕人也被訓練成了盲目追求「答對」的機器,似乎這個世界除了那一個「正確」的答案,其他選項都沒有任何意義。

除此之外,幾千年下來的科舉制度,對這件事也沒有幫助。小孩子往往被父母警告,你必須要考上好高中,否則就沒有好大學,然後就沒有好工作,彷彿只要一次失敗,就足以宣告一個失敗的人生一樣。

所以當年輕人有些創業的念頭,跑來找我,往往第一個問題就是:「Jamie, 請問我們要怎麼避免失敗?」在他們眼中,創業「成功」似乎就跟考試一樣,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而萬一不幸答錯,那就得遭受一輩子的恥辱。

每次碰到這個問題,我的答案其實都很簡單,那就是不要出來創業。倒不是因為我不想負責,而是因為創業,幾乎保證一定會失敗。事實上,我沒有聽過任何一個創業者,是在沒有經歷過某種形式的失敗之後, 才找到一些成功的,這點在其他產業成立,在競爭激烈的網路業更是明顯。Google 當初想把搜尋引擎用美金 100 萬賣給 Yahoo,想不到連這麼便宜的價格人家也不買單。在創辦 Facebook 之前,Mark Zuckerberg 做了一個校園美女評比網站,被哈佛校刊罵到臭頭。2000 達康股災後,Amazon 股價從 106 塊跌到 6 塊,創辦人 Jeff Bazos 被評為網路史上最大的騙子。像這樣的例子,我還可以舉出好幾百個。

但更重要的是,很多網路公司最後的成功,其實根本是從失敗中學習之下的結果。現在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網誌平台,有 6,000 多萬人在上面發表文章的 Blogger,當初創辦的原因根本不是想要做部落格。1999 年,Evan Williams 和他的兩位夥伴創立 Pyra Labs,目標其實是想做出全世界最棒的「線上專案管理」軟體。可惜辛苦了大半年,好不容易把 Pyra 的軟體推出去後,卻發現並沒有受到市場的歡迎。一邊努力改進產品,一邊想著要怎麼辦的三個人,有一天突然靈機一動,把內部用來寫會議紀錄的軟體丟出去,想不到大受歡迎,最後才生出了 Blogger。

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照片分享網站 Flickr,也是意外之下的產物。2002 年,當 Caterina Fake 和他的老公創辦 Ludicorp 時,本來是想做一個萬人連線角色扮演遊戲的。想不到遊戲還沒做出來,卻發現使用者非常愛用 Ludicorp 的聊天室來分享照片。心裡雖然掙扎,最後他們還是決定把這個功能抽出來,最後演變成了今天的 Flickr。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創業能不能成功、如何成功,其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而說穿了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市場這麼大,裡面當然有非常多的機會,只是等待你去發掘。但是這些機會你坐在家裡面想破頭也想不到的,唯有當你自己跳到海中間,才能夠體會到哪裡暗潮洶湧,哪裡魚群聚集。所以,創業其實根本不用害怕失敗,每一次的失敗,都會教你很多事情,讓你跟成功越來越接近。既然如此,我們何不乾脆抱著多多失敗用力失敗的精神去面對它呢?

歡迎在 Google+ 加入我

這篇文章編輯後的版本,刊登在 2011 年 7 月號的《30 雜誌》上。

(photo via kwc, cc license)

Google+ 做對了什麼?

July 1st, 2011

自從 Google+ 前天開始開放加入以來,掀起了網路圈一陣旋風,ReadWriteWeb 第一時間宣布 This is Very Cool,隔天 Inside 的 Mona 給了89 分,說這是一個潛力無窮的服務,Deduce 提出了愛上 Google+ 的 5+1 個理由,TechOrange 的 Carrie 甚至幫大家把從 Facebook 搬家到 Google+ 的方法都找好了。

在歷經 Jaiku、Dodgeball、Orkut、Wave、Buzz 等種種大大小小的社群災難後,第一次,Google 似乎找到了一點點 Product/Market Fit,好,現在問題來了,Google+ 到底做對了什麼?

單向連結

單向連結是 Google+ 和 Facebook 的第一個大不同,當我把某個朋友加入一個 Circle 時,我並不需要對方的認可。也就是說,我可以認定你是朋友,但是你可以不需要回應。這大大降低了「網路效應」的早期進入門檻,也是為什麼 Google+ 一開始就不無聊的原因。

反向連結

和 Twitter 的單向 Follow 不同的,是當我在 Google+ 把一個朋友加入一個 Circle,我是在給他「接收」我分享的內容的權利,而不只是在追蹤他的內容。也就是說,如果我把 Allen 加到我的 Friends Circle,那從此以後我分享給 Friends 的照片,他都可以看到。但是如果 Allen 沒有也把我加到他的任何一個 Circle,那我是不會看到他的 (非公開) 內容的。這點需要花一點時間解釋,因為它和 Facebook 或是 Twitter 的邏輯很不一樣,但對消費者似乎是比較直覺的架構,我們可以持續觀察下去。

病毒 Email

也因為反向連結的設計,這讓病毒 Email 非常容易傳播,我想這幾天大家都收了不少 XXX 把你加入 Circle 的通知,它並不強迫你回應,但是卻讓你很想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我覺得是相當優雅的處理方式。

與 Android 手機串連

建好了 Circles,也就是分享通路,那總得要有內容。從這裡開始,Google+ 進行的是組合戰 (這很有可能也是命名的其中一個原因),首先是 Google + Android — 一個設計得非常好的 Android 手機用戶端,除了相當好用的介面,它還利用了 Android 開放的特性,提供了「立即上傳」(Instant Upload) 的功能,讓你拍完照片不用做任何事,在背景就幫你上傳一份到 Google + Picasa (會暫存在私人相簿)。Google 還因此間接開放了 Picasa 的無限容量,左打 Facebook,右打 iOS + iCloud。畢竟 Android 現在已經瘋狂成長到一天 50 萬支的量,Google+ 去利用這個武器,是非常聰明的。(更多關於 Google+ Android App,可以看電腦玩物的介紹)

與 Picasa 串連

就像上面提到的,Google+ 除了 +Android,還有 +Picasa。除了新上傳的照片會進入 Picasa 的相簿外,Google+ 也讓你很輕鬆的就可以把已經放在 Picasa 的照片分享到 Google+ 上面。這大大提升了 Google+ 上的初期內容量和質 — 我在用 Picasa 的朋友很多都是 DSLR 的使用者,這也是非常聰明的一步。

所以,Google+ 上路了,我認為這一次 Google 有好好的從過去種種錯誤中學習,試著推出更符合市場需要的產品,至於這些糖果夠不夠把使用者吸來、黏住,我們再觀察個一兩個月吧!

歡迎在 Google+ 追蹤我

(Image via xkcd, CC license)

別忘記「速度」也可以殺人

June 23rd, 2011

這世界上有很多產品,都把「速度」當做一種功能來吸引消費者。買車的時候,業務員會跟你說這台雖然只有 2,000 c.c.,但是因為加了渦輪增壓,榨出了最大的馬力,所以 0-100 公里加速,只要 4.8 秒 — 光聽你就已經血脈噴張。而很多時候,速度甚至讓消費者願意多花一點錢 — 高速鐵路的車票往往比一般火車的貴不少。

但奇怪的是,在理論上很科學、很追求效率的科技產業,這麼久以來,我們卻完全沒養成用「速度」來說服消費者的習慣。我們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 例如:CPU 時脈、網路頻寬,「好像」跟速度有一點關係。問題是當消費者再問深入一點 — CPU 從 2 GHz 變成 2.4 GHz,那電腦速度是不是快 20%?你又必須要回答:其實也不是那麼一回事。頻寬呢?從 20Mbps 升級到 100Mbps = 五倍?錯,99% 的時候,消費者根本感覺不到任何差異。(事實上,如果頻寬是一群人共用的,還有可能因為封包數大增,塞爆路由/分享器,最後讓網路速度變慢。)

速度有多重要

我們都常「耳聞」速度對網路業的重要 — 從 Web 1.0 時代大家就常把「8 秒定律」掛在口邊 (注意:已過時),但或許你不知道,事實上,速度在網路業有著致命的殺傷力。研究顯示,Google 需要 0.4 秒來產生 10 個搜尋結果,要 0.9 秒來產生 30 個,但如果他們把「預設結果數」從 10 個變成 30 個,僅僅相差 0.5 秒的時間,居然就會損失 20% 的使用者!Amazon 也對消費者進行了許多 A/B 測試,發現即使網頁下載只慢了 0.1 秒,業績就會有顯著的下降。

速度可以勝過對手

也就是說,「速度」是網路業上僅存的幾個「技術」可以幫你勝過對手的地方。但這和一般提到的「技術」不一樣,想要速度,很多時候你往往必須要減少功能,而不是增加。關於速度,Stack Exchange 的 Jeff Atwood 提出了幾個實作上你可以利用的工具,包括:

  • Yahoo 的 13 個網頁加速最佳實務守則
    • Jeff 特別提出了 CDN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的重要,它讓世界各國的使用者都可以享受到更快的速度 — 不過這比較適用於已經找到 PMF 的團隊。
    • 實務上我的經驗是大多數的網站,光減少 HTTP Requests,就可以大大提升速度 — 可以用 Firebug 裡面的 Page Speed 分析來看看 HTTP Requests 拖慢了多少。
    • 要減少 HTTP Requests,CSS/Image Sprites 是非常好用的技巧。
  • 針對註冊和非註冊用戶分別進行優化
    很多東西非註冊用戶用不到,不需要讓他們下載額外的 Javascript/CSS 檔案,拖慢他們的速度。
  • 把「速度」當作團隊的驕傲
    Stack Exchange 內部用 MVC Mini Profiler 把下載時間放在每一個網頁的右上角,時時提醒團隊要重視速度、速度、速度。(用 Google App Engine 的人看這裡)

除了 Jeff Atwood 的三點之外,關於速度,我覺得你還可以:

  • 宣傳你的速度
    當你有辦法做到快時,你應該要大大的宣傳。Google 是第一個發揚這個做法的,他們很早就在右上角放上搜尋時間,不斷去提醒使用者 Google 引擎很快。
  • 用流程設計來提升速度感
    • 記住,速度是一種感覺,使用者要的是「反應速度」– 按下去就有回應,不一定是「結論速度」。所以,當有一些東西就是要花比較多時間時,你應該設計一些流程來讓他們不會失去速度感。
    • 由於 iOS 不能背景下載,所以 Flipboard 設計了開場頁,讓你先在那裡欣賞一些朋友的照片,趁機趕快抓時間下載內容。
    • 很多機場故意把登機門和行李轉盤的距離拉遠,中間放置很多免稅商店,讓你下飛機後慢慢逛過去,等到你好不容易走到了,行李也出來了,如此反而減少了旅客的抱怨。
  • 至少放一個 .gif 小動畫
    如果真的沒辦法設計一個流程,你至少要放一個小 .gif 動畫,讓使用者知道他真的有按到那個按鈕。最差的情況的就是按下去之後什麼反應也沒有,很多人這時會一直按,不但造成麻煩的重複 submit 的情況,很多時候還會引起更多的問題。

所以千萬別忘了,速度也是一個功能,很多時候甚至是殺手應用。在你把你的服務長成一個怪獸前,想清楚,在速度上,你想要給使用者怎樣的體驗,然後自始自終,不要忘記這件事情。相信我,你將大大提升創業成功的機率。

而除了產品要速度,介紹產品當然也要速度。本周五 (6/24) 6:00pm,30 組創業團隊將會用一分鐘的速度,在 「2011 六月號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創業人同樂會」介紹自己。除此之外,你還可以跟現場 200 位網路人天南地北的聊創業,這麼棒的活動,你一毛錢也不用花,還不趕快去報名

(Image via gilderic,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