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internet industry’

上海能,台北能不能?

September 8th, 2010

這幾天和資策會在上海參訪,主要是想要多了解這邊的創業環境,順便也和這邊的網路人交交朋友。星期一下午去參觀了位於張江高科技園區 (有點類似我們的竹科) 裡面的張江孵化器 (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創新育成中心) ,昨天一整天則是在資策會和《創業邦》合辦的「兩岸網路創業高峰論壇」上,聽聽這邊的創業、創投人的最新想法,順便也把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一些心得和他們分享。

張江怎麼孵?孵什麼?

「張江孵化器」是設在張江高科技園區裡面共 10 個創新育成中心的總稱,這 10 個空間又依照產業類別被分成六大類,其中網路業被分在所謂「綜合類」裡面。負責這些中心營運的是張江孵化器管理公司,他是一個由張江集團 100% 持股的轉投資公司,而張江集團又是這邊的「國資」(100% 政府轉投資) 企業,所以說這些育成中心可以說是這邊的國營機構。目前這十個中心共有 250 家企業進駐,我算了算其中大約有 20 家左右的網路公司。

不過就和台灣大多數的育成中心一樣,當被問到網路業的孵化成功案例,其實張江是乏善可陳的。但是在架構上,我認為他們還是有一些可以學習的地方。首先,張江集團本身是一個國有的開發公司 — 就像當年的中華開發一樣,所以投資賺錢,是公司的主要任務。因此除了孵化器,集團內也設有創投機構 (張江創投),可以投資參與育成的團隊。如此一來,育成中心的營運大可以用「投資報酬最大化」為目標,而不是在做「校友福利」或是非要「損益兩平」,更能和創業團隊本身的成功與否綁在一起。

另外,在這邊進駐孵化器的創業團隊,前幾年的租金是由國家補助。雖然概念上和台灣的育成中心補捐助計畫類似,但是補助的對象從中心轉到了團隊。我認為補助團隊的結構是比較好的,如此一來各育成中心會更把團隊當成客戶,把團隊服務好,他們才收得到房租。

最後,是張江的人透漏在這邊育成的企業,有 70% 以上都是由「海歸」人士創立,這和台灣的創業情況也很不同。台灣近幾年來出國留學的學生越來越少,就算出國回來的也不會選擇創業,這對新創企業與國際接軌,以及將來行銷全球的能力,都有負面的影響。

十年內將超越美國的網路業

而昨天一天的網路高峰會下來,我有好多感想,不過其中只有一個最重要,那就是中國的網路業將會在十年內超越美國。他們除了有市場 — 上網人口目前已達 4 億,更重要的是有人才的供應,無論是海歸的創業人,或是本地的工程師,有很多創投資金在背後,更已經有非常關鍵的網路生態圈。

而這邊的創業人,很多的網站都已經有好幾千萬會員,但他們一開口還是「用戶的需求」、「讓用戶來告訴你怎麼走」,這點也是讓我非常敬佩的。整天下來,幾乎沒有人談技術、談產品、談創新,大家談的都是服務怎麼做好、用怎樣的商業模式去解決用戶的需求、生意怎麼最佳化,完全抓住了精實創業的精髓,是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

除此之外,我觀察到這些網路公司大老闆,不管現在再怎麼成功,也都還保有對網路業的瞬息萬變,所持有的戒慎恐懼態度。他們都知道自己當初是怎麼從後面追上來的,將來就有可能會有其他創業團隊用一樣的方式打敗他們。這點常常連美國的成功網路公司都做不到,例如 Yahoo 的 CEO 卡羅‧巴茲 (Carol Bartz) 就常常對 Facebook 表現出不屑的態度

台灣團隊的機會

而中國網路業的蓬勃,我認為台灣團隊在其中不是沒有機會。台灣目前在許多方面仍有文化上的優勢,例如音樂、電視、設計、時尚、美妝等等,如何把這些「軟體」和網路服務結合,甚至是跨到其他媒體,用文化來提供價值、產生更好的服務,是台灣團隊要研究的題目。最好的例子就是昨天談到 Fashion Guide 在中國跨足電視節目的模式,Frost & Sullivan 的 IT 顧問王煜全下的結論 —  FG 是一個把台灣比較領先的美妝文化輸出到大陸市場的平台。

無論如何,非常感謝這次資策會辦的行程,我自己覺得收穫非常非常的豐富。除了以上整理的感想之外,我也有在我的 Twitter 上用 “live tweeting” 記錄寫下我的一些心得,歡迎大家收看。今天要出發去蘇州的 DEMO China,到時候再幫大家整理我的所見所聞,過兩天見。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