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KPI’

如果 Google / Facebook / Apple / Amazon 跳進來做,你就死定了!

November 28th, 2011

創業者最常被問到的兩個問題,除了「這東西有什麼技術門檻?」,大概就是「如果 Google/Facebook/Apple/Amazon 發現,也做一樣的事情,那你不就死定了?」

這個問題很有趣。理論上,大傢伙們擁有看似無窮無盡的現金、人力、流量、推銷管道,一旦他們發現了你的商業模式可行,馬上照抄,並且灌入大量資源,你的勝算的確不大。但好險的是,我們並不是活在理想的世界 — 否則大家也別創業了。

Seth Godin 在他的網誌上提出了三個他認為的關鍵因素

  • 重點往往不是科技 — 這些「科技公司」常認為是科技本身讓他們成功的。但事實往往不是這樣,行銷、故事、業務、顧客關係、公司文化、堅持、組織架構等,都影響一個生意的成型。科技是必要元素,但光科技是不夠的 — Google 要是沒有找到 AdWords 商業模式,Facebook 要是沒有社群遊戲經濟圈,今天都會很不一樣。
  • 小公司對外部使用者癡迷,而非內部報表 — 當 Google 在 2008 年推出 Knol — Squidoo 的潛在競爭對手時,Seth Godin 和他的團隊觀察了一個星期,然後決定不需要理會 (Knol 日前被 Google 關掉了)。他們調查後發現,Knol 對他們的使用者而言沒什麼價值,所以決定繼續專注在提供 Squidoo 使用者更好的體驗 — 如果給他們夠棒的體驗,讓他們願意跟朋友說,你就贏了。
  • 沒有救生艇 — 為什麼 Google 的搜尋引擎這麼棒?因為當年他們什麼也沒有,只好用力的把搜尋做好 — 別忘了當時這世界上大概已經有 200 個搜尋引擎了。「Sink or swim」是小公司唯二的選項,當年 Google 的競爭對手有一大堆產品正在進行、無窮無盡的流量和營收,但 Google 只有一個產品,所以每天到了公司,就是把這一個東西做好。專注,當你沒有別的東西,你只好專注。

而我觀察到的還有以下幾個重點:

  • 時間點 — 大傢伙幾乎必定會遲到,因為他們的官僚組織和內部鬥爭,一個新產品線的主導者必須要有足夠的「hard market data」來說服其他人,所以注定要遲到。PCHome 的 Liker 就是最好的例子,簡直是遲到到不行,整體團購市場都已經到了頂點,幾乎要開始萎縮了,他們才推出競爭服務。
  • A咖 — 大公司裡的 A 咖其實不多,就算有,往往也必須要放在更重要的產品線,而不是一個遲到的山寨產品。況且就算公司願意派一個 A 咖去做,很有可能他也不願意冒這個風險,影響自己往上升遷的機會。但要打倒一個新市場的領先者,幾乎注定非要 A 咖不可。
  • ROI/KPI — 大公司雖然看似資源豐富,但為了防止經理人濫用,其實有非常多的監控機制。最有名的就是 ROI 和 KPI,在使用資源之前,新事業的負責人必須要提出投資報酬 (ROI) 和成效 (KPI) 的預測,接下來就必須要依照計劃執行,對提出的數據負責。問題是,瞬息萬變的新市場,怎麼是你能夠預測的
  • 新市場眾多 — 雖然我們都覺得自己在經營的市場是最棒的,但你千萬別忘了,大公司需要注意的新興市場、新挑戰者,其實非常多,大多時候是沒辦法專心對付你的。

所以沒錯,如果大公司進到你的市場,然後能夠用一流團隊、新創公司的靈活經營模式競爭的話,那你的小命可能不保。可惜實務上,他們往往不能夠。所以與其一天到晚擔心他們,你還不如專注在贏得消費者、他們的信任、他們的朋友和他們的訂單上。而這,也就只是一門生意成功的最基本要素。

事實上,99% 的新創團隊,都是死於自殺,也就是無法贏得消費者,無法找到成功的商業模式。至於 Google / Facebook / Apple / Amazon?等到你真的成功到讓他們願意拉出一個 A 咖團隊跟你競爭時,再來擔心吧。

(Image via x-ray_delta_one, CC License)

你不能不認識:SWOT 跟它的 6 個好朋友們

June 16th, 2011

以前在賣企業 IT 軟體的時候,最怕的就是跟 IBM 打對台,因為 CTO 只要說:「買 IBM 就像買保險一樣,如果出事了,頂多跟老闆說,我都已經買頂級的 IBM 了!」你就沒轍了。但其實這句話是很有問題的?它顯示出的不是 IBM 的厲害,而是這些老闆的無知和漠視。

而身為創業者,這就是你的機會。只要你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幹嘛,你就有可能比這些恐龍有效率,你就有可能有一天打敗他們。今天剛好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分享了 6 個常見的「錯誤管理方法」,我覺得非常值得你們參考,加入了我自己的意見,整理如下:

SWOT 分析

台灣的教育特別重視「套公式」,所以很喜歡濫用這些管理學工具。回台灣的一年,我看到 SWOT 模型被用在政府專案、商業計畫書、比賽申請表,甚至連求職履歷表,都要 SWOT 一下。天啊!你們到底知不知道 SWOT 在歐美根本已經被證實是一個無用的工具嗎?每次看到典型的 SWOT 結論:「我們的 Weakness 可以轉為 Strength, 我們的 Threat 也是我們的 Opportunity」,我就又氣又好笑。既然都是一樣的,那你還分析個屁,別再浪費時間了吧。

績效獎金

這也是另一個普遍被誤解的工具,事實上,除了「業務」之外,一般的員工,尤其是當你在做網路創業這種創造新知識的工作,根本無法事先定義「績效」,然後事後再依據這些定義來「獎勵」員工 — 你怎麼可能在半年前就知道你要 pivot 呢?所以,還不如讓每個人都成為公司的股東,一起為美好的未來打拼,有效率多了。

腦力激盪 (Brainstorming)

做腦力激盪就像說「我今天要來創新」一樣,根本完全是本末倒置的行為。好的 ideas 不是叫一群人到會議室,把他們關在裡面 72 小時就可以生出來的。相反的,好 ideas 往往是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的碰撞後,突然有一天跑出來的。所以別再迷信「腦力激盪會議」了,叫大家去實作,做著做著就會有更好的 ideas 回來了。

廣告投報率 (ROI)

現行大多的「廣告投報率」,往往是媒體公司為了要搶廣告主的預算,所硬生出來的假科學量測方式。曝光、流量、到訪、點擊數、點擊率、CPC… 這些對你一點都不重要,你要的是買單的客戶、付錢的消費者,就這麼簡單而已,千萬別再傻傻的被媒體代理商牽著走了,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Facebook 粉絲人數

另外一個最近常見到的行銷軍備競賽,就是看哪個品牌的 Facebook 粉絲人數比較多。天啊!你不知道有一種東西叫作「殭屍」嗎?粉絲數再多,如果他們不是活躍的,對你根本一點意義也沒有。重點是這些人會不會買你的東西,會不會向他們的朋友推薦你的品牌。大企業錢很多,傻傻的叫 Facebook 行銷公司去幫他們買粉絲,那是他家的事。身為創業人,你千萬要知道,粉絲貴在精,不在多,千萬別落入了這個陷阱。

專家和大神

台灣人常常對「專家」有莫名的崇拜,喜歡沒事就叫人家「大大」、「大神」,好像這些人都不用吃飯、不會犯錯、講什麼都對一樣。更奇怪的是對大學教授的尊崇,說真的,他們也只不過就是多念了一些書,多讀了寫了一些論文,如此而已,並不是樣樣都行的。(上一次我們聽一個「專家學者」的話投票選總統,結果你還記得發生了什麼事吧?) 要知道,這世界上沒有誰一定是對的,也沒有誰一定是錯的。人家跟你講一件事,你要去了解背後的原理和因果,然後形成自己的判斷。如果連這樣都做不到,只會傻傻的照單全收,那我看你還是別出來創業了吧!

以上,就是 SWOT 和它的幾個好朋友,希望能夠給你們一些思考,加油!

好久不見的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回來了,6/24 (五) 6pm 在 BCDog Cafe,每個報名的團隊將有一分鐘的時間上台自我介紹,而且當然一定要是完全免費,大家請圈好月曆,報名頁隨後送上!

(Image via photomagnon,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