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LinkedIn’

Reid Hoffman: 創造偉大公司的 10 個定律

March 25th, 2011

講到矽谷創業家,Reid Hoffman (瑞‧哈夫曼) 又是另一號傳奇人物。他是超級成功的付費平台 PayPal 的創辦核心成員,從草創初期任董事,到後來跳下去一起做,一路幫 PayPal 談下 Visa、Mastercard、eBay 等重要合作夥伴,到最後上市、再被 eBay 買掉,Hoffman 才功成身退。

不過創業是會上癮的,所以一個正牌的創業家當然不會就此打住,2003 年,離開 eBay 不久,Hoffman 又創了現在超級成功、今年即將要掛牌上市的商務社交網站 LinkedIn,然後又一路陪著 LinkedIn 過關斬將,直到 2009 確定稱霸商務社交垂直後,他才退任董事長,並且加入矽谷老字號創投 Greylock 成為合夥人,並因此出任 Zynga、Mozilla, SixApart 等重要網路公司的董事。創投之外,Hoffman 也是出名的愛幫助創業後進,更是非常活躍的天使,投資過 80 家網路公司,其中包括 Facebook、Digg、Aviary 這些響噹噹的新創公司。

所以,當 Reid Hoffman 這麼成功的創業家、投資人說話時,大家當然要趕快把耳朵豎起來聽。前兩天,他寫了一篇「Ten Entrepreneurship Rules for Building Massive Companies」,裡面非常多道理,我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意見,幫大家整理如下:

定律一:找到那個「破壞性」的改變

當你準備要創業時,應該要看看周圍,然後想想有什麼事情以前是不可能的,現在變成可能了。當 Hoffman 創辦 LinkedIn 時,大家都不看好網路,唯獨他看準了人們以後都將會有一個線上履歷表,這是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的大好破壞機會。換做現今的網路業,你要想的是行動、平板、社交這些大環境的改變

定律二:想很大

不管你是在追求一個大市場還是一個利基市場 (niche),創業要花的力氣、辛苦都是差不多的,所以你應該要想大一點。當然想再大還是要從小處開始,但是千萬不要讓你的想像力限制了你能夠到達的地方。從一開始,就朝著全球制霸的最高目標前進吧!

定律三:你需要很多夥伴

一般人幻想中的創業,就是一個天才的工程師加上一個超棒的 idea,其實這跟事實相反。你需要一組實力堅強、但是非常互補的共同創辦人 (co-founders)、你需要 5-10 個顧問 (最好是創過業的人)、你需要投資人、你需要合作夥伴。簡單來說,你需要一整個網路,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創立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原因。(我有提過我們已經育成了 24 家網路公司嗎?)

定律四:A 計畫和 B 計畫

你的創業計畫絕對不是線性的,如果途中發現另一個更好的機會,你們能不能好好把握?如果事實證明現在嘗試的東西沒有人要,那又要怎麼辦?這些,都是你必須要想清楚的。

定律五:靈活,但又堅持的

你會聽到很多不同的聲音,有些人會叫你堅持,有些人會叫你放棄。你必須要懂得自己判斷這些數據點,哪些是信號,哪些是雜訊,你必須懂得如何去分析每一個意見之中的邏輯,從邏輯中吸取精華,而不是傻傻的跟著別人的結論走。

定律六:快點推出產品 — 第一版必須要讓你感到丟臉

Hoffman 的第一次創業 Socialnet.com 和我們第一次做 Sosauce.com 犯了完全一樣的錯誤,我們都花了 9 個月才推出產品,因為我們都覺得第一版要盡善盡美,根本就是最錯誤的決定。你會發現使用者在意的東西跟你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而且一開始推出就有太多功能,只會讓他們困惑。所以請你快點把產品推出去,最好是一個你會覺得丟臉的東西 (這其實是 Bill Gates 發明的說法)。不過我也發現這一點,很難很難說服第一次創業的人,他們往往只能親身經歷過一次,才會明白這個道理。

定律七:自信,但不是自負

對於你的理想,要有一些自信,但絕對不是盲目的自負。請不斷的用數據、夥伴們的回饋,來印證你的假設。如果發現不對,趕快想要怎麼 pivot。有創意的人常常不小心就變成藝術家,陷入在自己的世界裡面,這是非常危險的。

定律八:一流的產品很重要,但是一流的通路更重要

太多創業人懷著「做出來,客戶就會來」(Build it, they will come.) 的美妙幻想。大錯特錯,你必須要從第一天就開始經營「通路」,也就是我們說的「客戶開發」。在 Web 3.0 時代,你的通路就是 Social, Mobile, Search。消費者每天有那麼多的訊息要消化,如果你不把自己放到他們的眼前,別傻了,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你。

定律九:非常小心的經營企業文化,尤其是早期員工

前面的 10 個員工,會決定你企業的文化。別小看文化,它對整個組織生產效率的影響高達 3-5 倍,所以請你從第一天就非常小心的經營。用心的去想什麼樣的事情會鼓勵生產力,什麼樣的事情則是相反,然後設計一種架構來鼓勵前者,去除後者。最近聽到最好的例子是愛情公寓的辦公室是鋪地毯的,每個人進去都要脫鞋,因為他們想要讓員工有回家的感覺,因此提升向心力。沒錯, 你連這麼小的事情都要用心,我常說的:A good entrepreneur hacks, everything.

定律十:所有的創業定律都只是原則,不是法則

不要不分青紅皂白的就追隨別人跟你說的定律,要釐清中間的邏輯,然後再化為己用。這些定律都只是大方向,絕對不是鐵則。況且身為一個創業家,你的任務就是破壞原來的世界,所以過程中你會創造更新、更好的定律。

以上,就是 Hoffman 的創業十大定律,希望能給你們一些啟發。

再次預告,今天 (3/25) 晚上 6:30,我們將會在 BCDog Cafe 舉辦本月份的 appWorks Startup Mixer,歡迎來跟在場的 200 個創業人、創投一起聊聊心得 (還記得定律三嗎?),還有一、兩隊的名額可以上台自我介紹,趕快去報名

網路創業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絕對不只是做出一個受歡迎的產品而已,從人脈、夥伴、市場、策略、行銷、通路,你都需要一個專業的組織在你背後支持你。歡迎加入已經有 24 個創業團隊的 appWorks 家族,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即將截止申請,詳情請見 appWorks 網站,或是線上申請書。期待看到你們的加入!

(Image via joi@flickr under CC license)

網路股 IPO 回來了,不,這次不一樣

January 17th, 2011

還記得 2010 年十大趨勢的第一條嗎?結果證明我的預測是對的,只是早了一些。沒錯,今年開始,北美 IPO 市場正式回溫了,目前預計要在近期內掛牌的有: Zynga, Groupon, LinkedIn, Demand Media, 還有大家最熟悉的 Skype

於是很多人開始擔心了 —  這個劇情我們不是見過,10 幾年前,一堆網路公司相繼掛牌,最後造成了「達康股災」,他們說。答案是,這次不一樣了。Web 1.0 的領頭羊 Yahoo 是在 1996 年掛牌的,而 Web 3.0 的大贏家 Facebook 預計在明年 (2012) 上市。以下,是他們掛牌時的情形:

你看出其中的不同了嗎?沒錯,相隔 16 年,網路業經歷飛速的成長,早已從當初一個沒什麼產值,只能看「本夢比」的新興市場,成為今日的龐然大物,有實實在在獲利模式,可以計算「本益比」的正規產業。

這前後的差距高達 100 倍,甚至是 1,000 倍 — 當初的 Yahoo 是入口網站龍頭,網路廣告「巨擘」,但卻只能年入 130 萬美金營業額;今日的 Facebook,只是搜刮了廣告市場的零頭,就已經達到 12 億美元的營收。這,就是十幾年累積下來的差距。(上面提到的 Groupon、LinkedIn、Zynga、Skype 的營收估計也都超過 10 億美金)

北美網路股 IPO 回來了,今年可能會有高達 10 個以上的公司掛牌上市。這中間或許難免有老鼠屎,但絕大多數將會是紮紮實實,有營收、有獲利的優質網路公司。這樣的趨勢我預計三年內會吹向亞洲,無論是股市投資人對網路股的興趣,或是在北美掛牌的公司尋求在亞洲收購團隊、子公司。各位,網路發展了 15 年以來,大概沒有比現在更好的創業機會了,你準備好要抓緊把手了嗎?

(Pic via yodelanecdotal@flickr under CC license)

6 個值得一試的創業 Ideas

September 29th, 2010

昨天聊到一些創業的 ideas 如何透過嘗試、碰撞變成 good ideas,在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團隊如何透過交流、合作,快速的成長。但如果你很想創業,很想加入 appWorks 大家族,卻沒有什麼值得一試的 ideas,怎麼辦?

沒關係,不要說 Jamie 對你不好,今天我就好人做到底,在這裡大放送,把我認為現在馬上可以拿來創業的 6 個好主題,通通免費傳授給你。

商務社交網路

國外參考案例:LinkedIn (wiki, crunchbase)

之前就說過,每個人不會只有一個人際網路 (social graph),而 Facebook 的一個圖譜,也無法統一全世界。在北美,工作場合認識的朋友和夥伴,大家就是靠著 LinkedIn 來連結。LinkedIn 的主要特色,就是讓每個人可以維護一個雲端履歷表,讓職場認識的夥伴可以更了解你的經歷和專長,也可以讓同事、主管來推薦你的成就。更重要的是,LinkedIn 在美國已經達到了關鍵採用 (critical mass),所以很多像是 Google 的大公司,都會透過他來找員工,也會參考求職者在 LinkedIn 上的聲望,來考慮是否錄用。由於專注在求職,這樣的社交網路的商業模式也非常明顯。

高階人才服務

國外參考案例:TheLadders (wk, cb)

相較於 LinkedIn 連結所有商務關係的廣泛, 一樣是職涯相關服務的 TheLadders 就非常的專注,他們只經營美金 10 萬年薪以上的工作和求職者。和一般求才服務相反的,他們向這些求職者收取美金 $180 的年費,來確保人才的品質。加入會員後,TheLadders 提供這些高階人才履歷表撰寫、職涯顧問等服務,來確保他們能夠找到滿意的工作。這和傳統的獵人頭 (head hunters) 活動非常類似,唯一不同的是 TheLadder 把這樣的服務網路化,讓他更有效率,這也是我認為資訊科技最能夠發揮所長的地方。

社群基金服務

國外參考案例:Covestor (wk, cb)

如果說網誌解放了出版業,讓有能力寫作的人都可能成為自己的媒體,那 Covestor 就是把這樣的革命帶到共同基金產業 (還有電視上的投顧老師)。在 Covestor 上,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公開自己的股票投資報酬情況 (需要把帳號給 Covestor 驗證)。表現好的「經理人」,大家就可以選擇「跟進」他的買賣策略。由 Covestor 收取一個手續費,和這些「經理人」對分。這讓真正的投資專家可以出線,也讓散戶不再被騙人的老師坑殺,是一個網路服務透過科技來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的最好例子。

中網誌服務

國外參考案例:Tumblr (wk, cb)

如果說 WordPress 和 Twitter 是光譜的兩端,那 Tumblr 代表的就是中間路線。他拿走了專業 WordPress 網誌的複雜設定,沒有 Twitter 惱人的 140 字限制,卻取其「追蹤」的優點,結果造就了一個超受歡迎、成長超快的服務,尤其受到女性和 34 歲以下年輕人的歡迎。類似的服務有沒有可能在繁體中文複製,我認為是大有機會的。

電視加值服務

國外參考案例:GetGlue (cb)

GetGlue 讓使用者分享正在看的電視、電影,還有他們的評論。這是一個標準的兩面刃,除了讓大家可以討論心得,交換意見,更可以讓製作單位更了解他們的收視戶,讓廣告廠商更了解如何提供精確的訊息。GetGlue 這樣的服務重點是要做在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上,讓使用者一邊看電視,一邊可以輕鬆的使用。電視和網路的結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我認為現在發展像 GetGlue 這樣的服務正是時候。

線上暢貨服務

國外參考案例:Gilt Groupe (wk, cb)

在線上折扣行銷的領域,Gilt 可以說是 Groupon 模式的相反。雖然同樣是 5 折以下銷售,但 Gilt 採高單價、會員制、限量、先進貨、2-3 天的銷期、只做一二線知名設計師品牌等等方式,全部都和 Groupon 相反。2007 年異軍突起以來,Gilt 早已突破一億美金營業額,更把觸角延伸到機票等領域。Gilt 符合品牌需要暢貨,消費者希望用低價購買過季商品的需求。但他的會員制、先進貨、限量特色可以保證品牌形象不至於受損,完全符合三贏的架構。不過這門生意和 Groupon 一樣需要很強的業務能力,也非常的在地,所以對於自己談案件能力有信心的創業團隊,歡迎在亞洲市場挑戰。

以上,就是 6 個我覺得值得在繁體中文市場一試的網路創業 ideas,當然,他們會不會是 good ideas 必須要執行了之後才會知道。而如果你有興趣嘗試,我相信 appWorks 育成計畫會是一個很好的舞台,期待看到你們的申請書,加油!

(Pic via stephenpoff@flickr unde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