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Peter Thiel’

親愛的 Steve Jobs,你的 Tim Cook 在哪裡?

December 14th, 2011

昨天去拜訪了一個團隊,創辦人簡直就是 Steve Jobs 的翻版。他對自己的產品充滿了熱情,而且 care 細節到幾乎是潔癖的程度。小小十多人的團隊,居然開了三個產品線 — 橫跨內容製作、Apps,還有硬體。重點是,這三個產品線都不是只是做做而已,不但三個都很強,而且全部都是由創辦人主導的設計、製作,也全部都在市場上得到不錯的成績。

看完之後,我對這個為了創業、為了開這麼多產品,過去三年每天只睡 3 小時的創辦人心服口服。但最後給了他一個忠告 — 你需要找到你的 Tim Cook。

你去看之前成功的團隊,幾乎每一個在外風光的 CEO/創辦人背後,家裡都有一個一樣偉大的賢內助。Steve Jobs 有 Tim Cook、Mark Zuckerberg 有 Sheryl Sandberg、Surgey & Larry 有 Eric Schmidt、eBay 的 Meg Whitman 有 Jeff Jordan,而 PayPal 的 Peter Thiel 也有 David Sachs。

和創辦人一樣,這個 COO 把公司當作自己的寶貝,但是當創辦人在外面奔波,他卻是那個處理家裡的各種大小事的人。他必須要把公司的人事、行政、制度、財務、會計、獎懲、福利等等大後方顧好,確定團隊有高度的執行力,還要控制各種突發狀況,好讓 CEO 和研發團隊能夠專心在產品上面。一旦 CEO 去談了一筆生意,他則要扮演那個去「close the deal」的人,確認案子是照著創辦人的想法去執行,也要確認所有細節都是正確、合理的。

簡單的說,COO 就是那個在地面上「get things done」的人,他讓創辦人能夠維持一定的高度,才能看得更遠,專注在公司的未來上。

不,當你是小團隊時,你不需要一個 COO。事實上,當你是小團隊時,CEO 往往同時也就是這個 COO。但是如果你要從小團隊長成一個中團隊,當你的公司規模要從 30 個人跨到 100、300 個人時,你非要這個 COO 不可。不是代表 CEO 沒辦法做這些事情,是 CEO 必須要能夠專注在更大的事情上面。

這個人很難從外面找,如果要找,也要在公司還小 (10-30 人) 的時候。太晚了,他很難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公司,也很難讓所有創辦團隊的人都信服。沒錯,創業很難,絕對不是做幾個受歡迎的產品而已。網路是知識密集產業,而知識密集產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人。只要你把人處理好了,其他的事情就是順水推舟。人搞不定,再好的生意模式也是白搭。

所以,各位親愛的 Steve Jobs,在你真的能夠變成 Steve Jobs 前,開始用心的找到你的 Tim Cook 吧!

(Photo via farber, CC License)

共同創辦人:結婚之前,先同居吧!

November 4th, 2011

我們都知道,創業要成功,擁有好的「共同創辦人」(co-founders) 是最重要的關鍵。而跟他們一起創業,就好像結婚一樣,你們每天要花十幾個小時在一起,比真正的夫妻還多,常常又要對「小孩子」的教育問題爭吵。既然這樣,在結婚之前,你或許應該要考慮清楚。

我最常聽到的就是「某某某邀我一起創業,我覺得他這個 idea 很好,市場感覺也很有機會,然後他又是 XXX 的專家,又認識很多重要人物」,這麼棒的機會,我應該不要錯過吧?

這聽起來的確像是一個王子騎著白馬要來求婚,嫁入豪門後,似乎一定是一場美好的婚姻。但問題是,事情往往不是你想的那麼完美。王子基本上也是人,也會有個性、有喜好、有他自己的價值觀,無論他的身家、背景、條件再好,這些人性的東西,才是你每天真正面對的。所以無論這個創業機會再好,如果你沒辦法跟他一起工作,那最後絕對是一個慘淡的結局。

所以怎麼辦?就跟真實生活的婚姻一樣,你們應該先約會、先同居,多找機會相處、甚至一起開始做一些簡單的產品,等到二、三個月後確定處得來,確定彼此是值得託付終身的伴侶,那時候再決定結婚也還不遲。

無獨有偶,今天早上看到 Max Levchin 在講他和 Peter Thiel 一起創辦 PayPal 前,兩個人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約會的故事,也是如出一轍的建議。找共同創辦人很難,就像找老婆一樣。但這可是影響你一輩子的終身大事,急不得,也一定要花很多精神、很多力氣在上面。

加油!


Watch live video from Startup School on Justin.tv

(Image via scobleizer, CC License)

大學有教的創業

June 13th, 2011

看過電影《社群網戰》的人或許對 Peter Thiel (彼得‧帝爾) 這個角色有點印象 — 在穿著睡衣惡搞矽谷金字招牌創投 Sequoia (紅杉資本) 後,顯然對資本家沒什麼好感的 Mark Zuckerberg 和 Sean Parker (Facebook 當時的 COO/Napster 的靈魂人物),回過頭來居然拿了 Peter Thiel 的錢。看到這裡你一定納悶這個 Peter 到底是何方神聖,我跟你說,他還真的是一個神聖。

Peter Thiel

Peter 是 Stanford 的法學博士,也是超級成功的線上金流公司 PayPal 的共同創辦人,和學弟 Max Levchin 在短短四年內把這家公司從沒有搞到獨大、掛牌上市,再以 15 億美金的天價賣給 eBay。但如果只是這樣那 Peter 還不足以稱得上神聖,更重要的是當你以為搞一個 PayPal 已經夠忙了,錯!在同一時間,Peter 還另外搞出了另一家公司 — Clarium Capital,管理過高達 80 億美金資產的避險基金 (Hedge Fund)。沒錯,線上金流和避險基金,Peter 不只是神聖,簡直就是三頭六臂。

20 Under 20

所以當前後創辦、投資了 PayPal、Facebook 還有 Zynga 的 Peter,前陣子突然跳出來辦了一個「20 Under 20」的計畫,號召 20 個 20 歲以下的年輕人,別再讀書了,休學跟他一起創業、試著改變這個世界,北美輿論當然一片嘩然。討論尤其著重在 Peter 拿了 Bill Gates 和 Mark Zuckerberg 這兩個輟學創業的特例,去廣泛的套用在年輕人身上,是否太過偏頗。

Mark Suster 看法

關於這個 20 Under 20 計畫,我的異父異母雙胞胎哥哥 Mark Suster 也在幾天前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許多觀點我還頗認同 (中文可以參考 36 氪版)。他認為 Peter 辦這個計畫的目標 — 促進高等教育的現代化 — 非常有價值,他也非常的佩服。但 Mark 警告大家別輕易模仿,因為這也許就只有 Peter 可以做,只有他真的能夠吸引到 20 個足以成為「例外」的年輕人。更重要的是 Mark 認為大學還是有很多關於創業的「教育」,包括人脈和領導特質等等,或許被忽略了。

我的經驗

我自己是大三升大四那年,也就是 21 歲時,跟幾個籃球隊的學長、朋友一起出來創業的。沒錯,我們創業在做的事,並不是台大教授教我們的,事實上,那時的台大大概沒有一個敢說比我們懂網路或是電子商務。但是我們的團隊,我必須承認,是台大給我們的。我們的研發小組,是一群台大資工的學弟;我們的財務長,是台大財金的學長;我們的法務,是台大法律的同學;甚至連我們的貨車司機,都是台大經濟的學弟。

當然這個團隊聽起來很了不起,當年說穿了也只是各領域的菜鳥、臭皮匠一群。重點是經歷了一段共同奮鬥的過程,後來雖然各奔東西,我們這群人到現在都還是無話不說的好夥伴。而我一直認為這是大學隊最重要的價值,因為唯有在一所好學校,你才能認識到一群一輩子能夠互相依賴、各行各業的精英,天知道我們哪一天不會再聚在一起做些什麼。

此外,大學還有另一個很重要價值,那就是「基本的信任」。雖然創業者大多不會用學歷去看人,但這個社會上創業者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人還是依賴一些「客觀」的條件去形成對一個人主觀的判讀。所以,當你可以提出你是某個大學的畢業生,大家至少可以推測你付出了一定的努力。而這一點在碰到「校友」時更是明顯,因為經歷過類似的考驗,也比較容易化解剛認識的陌生。當然,這樣講不是說光靠學歷或是校友關係,就保證你可以成功的贏得人家的信任,但實務上來說,它的確能讓第一關的「轉換率」稍微提高一些。

所以,大學雖然沒有教創業,或是教了不少錯誤的創業,但是如果你問我大學四年有沒有用,該不該輟學去創業,我還是會跟你說,考慮清楚再跳。

(Image via pedrovezini,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