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Pivot’

為什麼 3 個臭皮匠 > 1 個賈伯斯?

August 29th, 2011

飛機在北加拿大的雪山中間墜毀了,你們是幾個倖存的人。時間是一月中,日間溫度是華氏 -25 度,夜間則是華氏 -40 度。根據推算,你們距離最近的城鎮有 30 公里。從飛機的殘骸中,找到了 12 個可能有用的裝備 — 鐵絲、斧頭、手槍、報紙、沒油的打火機… 等等。現在,請你們把這些裝備,按照求生的重要性排列。

Stern 新生訓練時,一個管理學教授給了我一堂永生難忘的課。他先把我們分成 4-5 人一隊,然後玩了上面這個「生存遊戲」。首先,我們必須先個別寫下自己的答案 (裝備重要性的順序),然後再跟小組的人討論,決定小組的答案。

最後,教授公布由野外求生專家推薦的「正確」順序,每個人再根據這個順序幫自己的答案評分,也幫小組的答案評分。所以這個遊戲的最後,選出了最能夠在冰天雪地合作生存,默契最好的團隊。

錯,事情才沒有那麼簡單!

大家算完分數之後,就看到教授緩緩的把成績都在黑板上寫下來,然後揭漏了一個很恐怖的事實。當你把個人所得的分數拿來平均之後,這個結果居然遠低過幾個團隊分數的平均。然後更重要的是,當你把所有團隊的答案拿來綜合,得到的列表居然跟求生專家的建議如出一轍。

這什麼意思?

意思是說當你結合了眾人的智慧,得到的答案正確率會是非常非常高的,即使個別來說每個人都很遜 — 不要懷疑,MBA 學生都不是野外求生專家。這課「三個臭皮匠」,真的讓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也更好奇這個「眾人智慧」到底是怎麼運作的。

MIT 研究報告

剛好今天早上讀到這篇「MIT Unravels the Secrets Behind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 Hint: IQ Not So Important」,解開了我多年來的疑惑。原來,根據 MIT 的研究結果顯示,當你把一群人組合在一起時,集體智商所發揮出來的效果,居然會比團隊中任何成員的智商都還來得重要好幾倍。

也就是說,當你把眾人聚集在一起時,大腦會發揮「串聯」的效果,產生的馬力將比任何個別大腦都還來得高。

使用須知

但要使用這個「雷電合體」的串聯功能,有幾個注意事項。首先,這個團體的平均值很重要,所以創業夥伴一定要是 A 咖。再來,團體決策一定會花比較多的時間,所以什麼事情要大家一起討論,什麼事情要讓個人可以快速決策,大家必須要用心的去定義,才能夠達到效率的極致。

以上,希望有幫助你們理解「三個臭皮匠」為什麼有機會打敗 Steve Jobs,加油!

需要更多 A 咖跟你一起討論、做決定?歡迎加入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

(Image via eole, CC license)

網路業的 30/10/10 黃金比率

August 10th, 2011

Funnel (或稱 Conversion Funnel) 是網路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的意思是 100 個人路過你的網站,你能夠把幾個人變成忠實顧客。

一般最基本的電子商務 Funnel,大概分五個步驟:

  • 100% — 流量
  • 20% — Email 訂戶 (或 Facebook 粉絲)
  • 10% — 加入會員
  • 3% — 下訂單
  • 1% — 重複購買

你可以看到我在每個步驟前面都加了一個數字,好讓你們對於這個漏斗有些概念 (這些是我大略抓的數字,每家公司會因為他們的商業模式有差異)。

如果是一個免費的 Smartphone App,則大約是這樣的 Funnel:

  • 100% — 點擊 Admob/Adsense/iAd 廣告
  • 20% — 下載
  • 6% — 打開一次
  • 2% — 重複使用

注意到每個網站不會只有一個 Funnel,從不同地方來的流量,往往會有不同的第一、第二層轉換率,例如:SEM (關鍵字廣告) 的轉換率往往會比 SEO (搜尋引擎最佳化) 的高一些。所以你必須要清楚的知道你有幾個主要的漏斗,並詳細的追蹤。

不過從「加入會員」(或是「下載」) 之後,那就是你的產品本身的問題了。這時候不同的 Funnel 來的人,差異比較小。Fred Wilson 前陣子發表了一個 30/10/10 定律,和我的觀察非常一致,大概是這樣子的:

  • 30% 的會員/下載每個月會使用一次
  • 10% 的會員/下載每天會使用一次
  • 尖峰時段的同時在線使用者大約是 10% 的會員人數

所以也就是說從加入會員開始,你的目標是讓 1/3 的使用者至少會真的使用你的服務一次,再讓其中的 1/3 成為「主顧客」。這大概是網路業一個最基本的「黃金比率」,如果能優化到這樣的程度,那可以說你的產品是有達到某種程度的 Product Market Fit。如果無論你怎麼做都無法留住 1/3 的客人,那你可能要考慮 Pivot 去別的產品。

網路業已經 16 年了,這其中不但累積了許多深奧的學問,規則更是時時刻刻都在更新。需要一群夥伴陪你一起研究?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已經正式開放申請,歡迎加入。

 

(Image via intersectionconsulting, CC license)

創投為什麼要教 Lean Startup?

August 1st, 2011

Xdite 的網誌最近真是好文連連,繼上周的「需不需要一開始就 Scale」之後 (我也因此寫了什麼時候 Scale),昨天又寫了一篇很棒的「Startup 需不需要一開始注意資金的問題?」。在文章裡,他說:

我發現,這些玩垮的網路公司,幾乎所有的問題點出都在於「燒錢不會痛」… 沒有活命壓力就沒有 “deadline” ,然後有天就很難看的直接 dead 了… 需不需要一開始注意資金的問題?當然需要。只不過我的想法偏向「注意資金」的定義是「嚴格注意資金的運用」,而不是「去募到一堆錢然後亂花」。錢太多,十之八九會讓公司在一開始就滋養出一堆奇怪的病症…

寫得真是太貼切了。就像我說的,尋找新商業模式,和開發軟體一樣,都是一種「創造新知識」的過程,9 個女人也沒辦法在 1 個月生出小孩,所以這樣的過程你多砸更多「資源」下去,速度不但往往不會變快,甚至常常只會有反效果。

倒是 Xdite 的文章最後,提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Lean Startup 由創投來教又是更詭異的一件事。創投的存在基本上就是投注給你「很多資金」。而仔細回想,其實只要你很缺錢,自然就會很 Lean,所謂 Lean Startup 只是當你很缺錢時會自動產生的一連串決策成果。你會變得很 Agile,很注重投資效益,很注重 Pivot,很注重 deadline,因為不重視就會直接死。拿了很多錢又怎樣 Lean 呢?我也想不通。

聽起來的確蠻衝突的,創投不是希望你拿錢的人,這回怎麼又叫你要 Lean Startup 呢?Jamie 也說自己是創投,那他一天到晚寫那些精實創業的 MVPPivotPMF,到底什麼意思?

其實事情也沒有那麼複雜,我稱它叫做「演化」。演化是「天擇」的結果,而創投這個「物種」,近年來碰到的巨大環境變遷,就是「創業成本」的不斷降低 — 主要來自於開源/自由軟體、AWS 等雲端服務、行動裝置 (App Stores) 和社群媒體的普及。

在我看來,現在的網路創業,跟 99 年我們創辦碩網資訊時相比,成本至少差了 10 倍,甚至將近 100 倍。想當年我們要先花好幾百萬台幣自己打造一個 B2C 電子商務平台、再花好幾十萬買主機、最後一個月的 co-location 還要好幾萬。時光快轉 12 年,在 2011,你隨便 Google 都可以找到幾十種 Open Source EC 平台可以用,再懶惰一點的去商店街,一年才 1 萬塊租金,三兩下店就開張了。

所以當創業變得「便宜」,新創團隊的勝負關鍵就不再是誰的「本比較粗」,而變成一場「效率」和「生產力」的戰爭。相對的,當錢不再是最重要的資源,而管錢的 VC 卻想要成為 Startups 的股東時,那我們就必須要能提供錢以外的「資源」和「價值」,來協助創業團隊找到更多效率和生產力。「超級天使」因應而生,有人說,這是「創投產業的革命」,對我來說,這就只是物競天擇的結果。

所以,創投為什麼要教 Lean Startup?因為我們希望服務到我們的客戶,也就是每一位辛苦的創業者。當我們能提供錢以外的價值,創業者才會更願意和我們成為一起奮鬥的夥伴。或者說,無論在矽谷還是在台北,創投都在經歷一場重大的變種過程,大家努力的演化,就只是想成為最後生存下來新物種,如此而已。

無論如何,我覺得這對於創業團隊都是好事,因為天平已經倒轉,讓創業者從弱勢的一方,變成了強勢的一方。讓創投必須要更用功,提供更多的價值。這,只能說是更美好的世界,是吧?

而你千萬別懷疑,appWorks 絕對不只是教 Lean Startup 而已。在這裡,除了創業需要的所有理論、工具、案例,你還可以隨時跟 50 個第一流團隊切磋、互相幫助,這,就是我們提供的價值。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即將在幾天後正式開始接受申請,我們期待你的加入。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們的討論

(Image via kk,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