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plurk’

Facebook 崛起 噗浪是下一個受害者嗎?

November 30th, 2009

最近幾個月北美科技圈的話題,都圍繞在微網誌 Twitter 成長的停滯,原本呈等比級數上升的曲線,到了 7 月突然就緊急煞車,甚至出現緩慢下滑的情形:

Twitter Traffic Jan-Oct 2009

這樣的現象讓許多靠 Twitter 吃飯的網路人擔憂,市場上也開始出現各種不同的解讀。有人說大家都是用 iPhone 玩 Twitter,所以網路流量不準。有人說 7-8 月美國人喜歡度假,所以沒人上網。這些因素的確都可能影響流量,但是要把一個原本成長的這麼快的網站拉下來,絕對不是只有會員使用習慣的改變。

回頭看看台灣最紅的微網誌噗浪,剛好也在差不多的時間出現趨緩進而衰退的現象:

Plurk Traffic Jan-Oct 2009

難道台灣人也是 7-8 月去度假嗎?  當然不是。說穿了,雖然大家不願承認,但造成 Twitter 和噗浪如此慘劇的兇手,不是別人,正是才剛給了無名一番苦頭的 Facebook

這點讓我們看看日本市場,就非常清楚。在本地社群網站 Mixi (紅線) 強勢,Facebook 積弱的情況下:

mixi.jp facebook.com Japan Traffic Jan-Oct 2009

Twitter 的流量成長就顯得毫無問題:

Twitter Japan Traffic Jan-Oct 2009

但是 Facebook 不是社群網站嗎?  跟微網誌的衰退有什麼關係?  你說。

Facebook 的確是以社群起家,但他的動態更新功能,原本就接近微網誌。加上整個 2008 年面對 Twitter 的強力挑戰,為了不讓後起之秀專美於前,甚至有朝一日上演王位篡奪計,Facebook 從今年 3 月開始,更厚臉皮的執行了有系統的 Twitter 化,一步一步的把所有微網誌的功能都納入:

2009/03 Facebook 專頁動態更新納入粉絲首頁 讓專頁的經營者可以像微網誌一般直接發送訊息到使用者的首頁。

2009/04 開放存取動態更新的 API 讓原本微網誌專用的客戶端程式,例如: TweetDeck,也可以支援 Facebook 動態

2009/06 新增公開的動態更新 讓除了專頁以外的一般使用者,也可以發布公開的訊息

2009/06 新增”用戶名稱” 讓每個使用者和專頁都可以擁有一個好記的網址,例如: http://www.facebook.com/mr.jamie.page,和微網誌一樣

2009/08 新增動態搜尋功能 讓使用者可以搜尋,和微網誌一樣

2009/09 新增”@回覆”功能 最後,Facebook 連這個只有重度微網誌使用者懂的,用 @XXX 來”提及”或是”回覆”某人的功能,也加了進來

2009/11 新增”動態彙總”功能 讓首頁顯示的訊息更個人化,比微網誌的流水帳更好用

這樣的功能大抄襲,加上原本就較高的會員數,較完整的朋友鏈結,最後當然造成了替代效應,打得 Twitter 和噗浪抬不起頭來。

好,所以這樣的發展,有什麼值得 Social Web 創業團隊們注意和學習的呢?  我歸納如下:

雞蛋要多放幾個籠子 雖然 Facebook 目前很強勢,但三五年後什麼情況沒有人知道。況且還有許多 FB 碰不到的市場,例如: 中國大陸,日本。所以開發 Social App,應該要以多平台為目標,進可增加碰得到的會員數,退可避免平台世代交替的風險。

Keep Enemies Closer 競爭者的一舉一動,都要掌握得非常清楚。尤其是先進者,絕對不能因此傲慢。沒有包袱,身輕如燕的後進者,往往也是很好的創新者,要像 FB 一樣不吝於像他們學習。

先上線常更新 FB 最後的優勢在於他的會員數,雖然功能到位較慢,還是不影響王者的地位。所以在新網路時代,開發的模式要採用先上線,然後隨著使用者的回饋和市場的變化,不斷的更新,精進自己的服務。

所以噗浪該何去何從呢?  你問。

我建議他們應該趕快提升與 Facebook 平台的整合度,降低新會員的進入門檻 — 不用再辛苦找朋友/加朋友,然後專注在服務 FB 疏於照顧的部落客上,提供有價值的功能,例如: mmdays 開發的嵌入式 Plurk 討論串 (請捲動到頁面底部),部落格/文章人氣指標等。

網路的世界是瞬息萬變的,把自己融入在其中,常常思考如何和其他服務串連,提供價值,才是成功之道,與大家共勉之。

噗浪的台灣奇蹟

July 16th, 2009

自從今年初以來,上網”噗浪 (Plurk)”可以說漸漸變成台灣網民的全民運動。噗浪這個微網誌在台灣有多紅? 紅到它的成長速度可以比 Facebook 還快,且流量也在本周超越電玩第一站巴哈姆特 (gamer.com.tw),一路朝台灣第二大社群網站痞客邦殺來。(見下圖。來自 Google Trends)  如果這樣還不夠厲害,那讓我告訴你,連 62 歲的豬哥亮都在噗浪,這浪夠猛了吧?

相對的,在北美及全球排名第一的微網誌 Twitter,則是在台灣被噗浪打得抬不起頭:

我覺得這樣的現象可以稱得上是台灣奇蹟,因為噗浪在全球所有地區中,唯一只有在台灣打敗 Twitter,而且台灣網民對噗浪的流量貢獻度竟高達 25.7%,幾乎是美國流量的兩倍。(資料來源: Alexa)

除了恭喜噗浪在台灣的成功之外,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好好研究這個網站為什麼可以在台灣市場這樣夯,他們做對了什麼。而這樣的成功模式,為什麼又無法複製到全球其他地方。我相信這裡面有很多值得有心創業的同好們學習的地方。以下是我的淺見,但是我更希望能藉此拋磚引玉激起大家的討論所以非常歡迎你們留言貢獻你們的看法

在我看來,噗浪之所以在台灣這麼紅,他們做對的事情有:

產品設計與使用習慣

雖然同樣是微網誌,我覺得噗浪的產品設計與 Twitter 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大體來說,噗浪可以說是繼承台灣使用者熟悉的 MSN Messenger 介面,把一個一個的對話視窗搬進網頁中。相對的,Twitter 的設計比較忠於”微化網誌”這個概念,也就是把所有的發言,統一的堆疊在一起,不依主題分開。Twitter 這樣的版型,也可以說跟 Facebook News Feed 的延伸。所以,對於在 08 年已經很熟悉 Facebook 使用的北美民眾來說,適應 Twitter 是沒什麼問題的。相對的,對台灣網民而言,從 MSN 遷徙到噗浪,也是很直覺的。

另一方面,噗浪有許多”遊戲概念 (game like)”的功能,例如: Karma 值,徽章,等級等, 這也比較能夠吸引玩線上遊戲比例很高的台灣網民.

中文化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台灣網民相當偏好中文介面,對英文介面的網站則常常望之卻步。噗浪的確中文化的很早,早在 08 年 5 月,就已經提供中文版,比 Facebook 還先一步,也難怪後續成長動力較強。相對的,Twitter 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提供英日文以外的版本,這也是在台灣普及率偏低的原因之一.

贏取關鍵使用者採用

噗浪很早就獲得包括酪梨壽司水瓶鯨魚彎彎在內的多位台灣知名網路作家的支持,並加以推廣 — 光酪梨壽司一人就貢獻了 2856 個使用者。這樣口耳相傳的網絡效應 (network effect) 是相當可觀的,加上噗浪也相當用心經營這些早期支持者,其新加坡籍創辦人 Alvin 就在一年內兩度拜訪台灣,並跟 300 名台灣噗浪客共度噗浪一歲生日,於是建立起與 Twitter 的差距。再拿也是 Twitter 活躍使用者的壽司做例子,他在噗浪的追隨者人數就多達 Twitter 的四倍。從這點就可以看出贏得關鍵使用者,並加以經營,造成的影響。(下圖: 酪梨壽司的噗浪)

然而可惜的是, 噗浪在台灣大成功的這些關鍵,剛好也都是很難在其他地區複製的,甚至可能是導致失敗的因素。MSN 的使用習慣,是噗浪無法控制的。而對當地語言版本的依賴,也是因各國網民的習慣而不同。只有關鍵使用者方面,是噗浪可以努力的,然而以現在 Twitter 在全球各地一發不可收拾的氣勢,時機上或許已經太晚.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噗浪在台灣的大成功,間接引來了大陸的封鎖。這點也值得有心以台灣當跳板,進而前進內地市場的創業家們借鏡.

我就寫到此,非常希望聽到你們的意見,歡迎大家多多發表你們的看法.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