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Quora’

創業者,你能回答這六個問題嗎?

January 18th, 2012

美國知名的創業者、Mahalo 與 Weblogs 的創辦人,同時也是天使投資者的 Jason Calacanis 上星期在網誌分享了他評判一個產品優劣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反思 (比較適合已經找到 Product-Market Fit 的人)。他說:

每天,我收到好幾十封創業者的 emails,請我給他們的產品一些意見。如果我有時間回答,我通常會先問我自己這幾個問題:

1. 這是一個「磅礡」的 Logo 嗎?(原文用的是 iconic)
2. 你可以把網址在電話裡跟我說,並且我還可以輕易的輸入正確嗎?
3. 這個產品存在的意義可以在 10 秒鐘內解釋清楚嗎? 或者清不清楚不重要?
4. 這個設計是世界級的嗎?

當然這些只是「戰略」等級的問題,每個人如果花幾個月的苦功,應該都得到不錯的答案。

我有兩個更狠的問題,是你沒辦法在幾個月內克服的,它們優關你產品的被推薦和另人無法忘懷的特質,我是這樣問的:

1. 我會推薦這個產品嗎?
2. 下個月、甚至是明年,我還會記得這個產品嗎?

這些問題聽似基本,但其實很值得每一個創業者用來審視自己的產品 (再說一次,是已經找到 PMF 的人)。而且你會發現,大多數的產品,連前面四個問題都沒辦法通過。舉例來說,2010 的媒體寵兒 Quora,Logo 非常普通、網址並不容易記憶、存在的意義也很難在 10 秒鐘內說清楚、設計上還可以但絕對有很大改善空間、我很少跟別人推薦、一年大概也只回去 3  次。所以,這個服務在 2010 年雖然看似找到了 PMF,但整個 2011 年基本上是停滯的:

相反的,Dropbox 的 Logo 令人印象深刻、網址再簡單不過、存在的意義三秒鐘就可以說清楚、設計更是好用到不行、我幾乎每天都在跟人推薦、也每天都在使用這個服務。所以,2011 年 Dropbox 持續大鳴大放,用戶數成長了超過兩倍,一舉超越 5,000 萬

而你的產品呢?試試看問你自己這六個問題吧。

(Photo via pinksherbet, CC License)

行銷,從對的觀念開始

March 3rd, 2011

行銷,管理學中最被誤解的一環。很多人以為它只是一個公司如何「把產品推向市場」的相關活動。其實這是最狹義的行銷,或者根本就應稱作是「推銷」。真正的行銷,是一門「市場學」,也就是一個公司如何徹底了解市場的需求,根據了解做出了符合市場需要的產品,最後才是把產品推薦給市場。

也就是說,一個懂得行銷的公司,是從客戶、從產品開始的,而不是從推廣活動開始的 — 這跟我們倡導的精實創業 (Lean Startup),其實是一體的兩面。蘋果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先深入市場,做出市場欠缺、想要、需要的產品,例如今天上市的 iPad 2,然後才是用各種有創意的方式把它介紹給消費者,無論是賈伯主持的發表會、電視廣告、甚至連店內消費體驗,都是蘋果行銷的一部分。

蘋果的行銷如此成功,不只是因為他們很會推廣,重點是他們的產品本身就很強,無論是工業設計、功能、軟體,都給使用者全新的體驗。賈伯斯今天再厲害,如果你要他去賣一台又醜又爛的小筆電,我保證你絕對賣不出今天的成績。而這就是大家最普遍的誤解,以為蘋果厲害的地方只是他們推銷的能力,其實錯了,蘋果產品的成功,往往從設計的那一天開始就決定了。

關於行銷我其實已經寫了很多,不過今天讀到 Fred Wilson (我在紐約的創投朋友) 整理的一些觀念,我覺得可以拿來跟大家分享。已經讀我網誌一陣子的人,就當作溫習。新來的朋友,這些觀念是你絕對必須要記住的。按照慣例,英文不錯的人,我鼓勵你們先去讀讀原文,以下,是加入我自己經驗和想法的版本:

社群媒體

現在創業的人是很幸福的,你們大概很難想像以前沒有 Facebook、Twitter 這些社群媒體之前,我們是怎麼創業的。沒錯,這些東西就是你的免費行銷管道,你可以在那裡找到一群客戶,跟他們互動,了解他們的需要,然後再把做好的產品介紹給他們,請他們幫你介紹給他們的朋友。還沒開始經營?別再閉門造車了!

社群化

一個社群化的產品,有高度的病毒傳播效力,所以你的服務必須要放一些 Social 元素在裡面 — 無論是透過使用者的 Facebook 朋友圈來加值,或是讓他們方便的邀請朋友加入,甚至放一些遊戲元素在裡面。好好參考 Foursquare, Instagram, Kik, Viber, Picplz 等等這些爆紅的服務,是怎麼做到的吧!

從一個小團體開始

MySpace 從好萊塢的音樂圈開始蔓延、Twitter 從舊金山的科技圈、Tumblr 從「自建網誌」的雅痞部落客圈子展開、Quora 從 Facebook 「校友」圈子、Facebook 自己從長春藤學校圈子開始,舉了這麼多例子,你應該可以感覺了,沒錯,你必須要從某個利基/興趣社群做起,沒有人一開始就統治全世界的。

活動

跟一些實體的活動搭上線,有時候也可以幫助你的產品被發現。但是要找你的潛在客群去的活動,只有「業內人士」關心的一些創業競賽,往往並不是太有效果。

公關

很多公關公司會來跟你說得天花亂墜,但最後什麼成績也交不出來。創業人往往想專注於產品,所以很容易便會被說服。要知道,你必須要有自己公關的能力。無論是賈伯、Mark Zuckerberg (Facebook)、Biz Stone (Twitter) 等,都是全世界最厲害的公關人員。但他們上輩子也都是工程師,所以這件事情是可以學的,而且你必須要學會。如果說網誌是新時代的媒體,那何不先從經營一個自己的網誌,加入他們的圈子開始?

搜尋

搜尋可以告訴你很多事情,包括使用者想要什麼。除此之外,最近常常聊的 SEO,也是你必須要全面了解的課題。這些就是還沒有社群媒體之前,我們用的免費行銷管道。雖然已經不是最最重要的工具了,但 Search 到現在還是很有用,也還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平台化

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必須要考慮把東西平台化,開放 API,讓更多人來幫你把服務做大,弄出一個生態圈來。這點在亞洲的威力稍微沒有北美那麼大,但是也絕對是一個很重要的再成長管道。

產品、產品、產品

如果你做出了一個很棒的產品,包含了以上的元素,其實它根本就會自己推廣自己,想想 Flipboard, Dropbox。所以,千萬不要搞錯了,最重要的,還是做出人們想要的產品。

以上,希望能夠幫助你們更了解行銷是什麼,找到一些思考、甚至是行動的方向。

在 appWorks,我們幫助你更了解精實創業、市場和 Web 3.0 時代的三個最重要行銷管道 — Search, Social & Mobile 。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已經開放申請,詳情請見 appWorks 網站,或是線上申請書。期待看到你們的加入!

(Image via moriza@flickr under CC license)

The Daily 上市,舊媒體的半調子網路化,但還是領先全世界

February 3rd, 2011

由新聞集團 (News Corp) 主導,蘋果電腦強力技術支援,秘密研發多時,被號稱是新媒體、新聞業、報業未來的 iPad 應用 — The Daily,終於在北美時間昨天正式上市,TechOrange 上 Tai 也立刻寫了一篇很棒的分析報導

很難跟你敘述這是一個什麼東西,有 iPad 的人可以自己下載體驗一下。沒有的人,這裡有一個簡介的影片,可以稍微感受一下:

簡單來說,The Daily 是一份 iPad 報紙,每天發行一次 ,就像大多數的實體報紙一樣。出自於報業大亨路伯‧梅達 (Rupert Murdoch) 之手,這也似乎是可以預期的。不同的是由於搬到了 iPad 這個「裝置」 (或是媒體人很愛用的「載體」),這份報紙除了電子化,整個「使用者經驗」也必須要大幅的改變,才能符合這個閱讀環境的限制,並善加利用 iPad 能夠提供的許多好處。

所以雖然內容比較像報紙,但 The Daily 讀起來卻更像一本雜誌。文章被分為一頁一頁的,你必須用左右翻閱的方式瀏覽,而不是大家在網路上習慣的由上到下模式。也因此,一天份的 The Daily,算一算居然有將近 300 頁那麼「厚」。

每天要生產那麼多內容,也難怪 The Daily 預計一年的「出版」成本將高達 3,000 萬美金 (台幣 8.7 億)。除以每個訂戶每周 $0.99 或是每年 $39.99 的訂費,那至少要 80 萬的讀者,The Daily 才可能是一門打平的生意 (當然他們還會賣廣告)。

在好好試用了 The Daily 一番後,我發現它和 Wired 這類「iPad 雜誌」比起來,的確有比較「網路化」一些。但真的要用網路的觀點來看,The Daily 其實還是相當半調子,有時候甚至搞成四不像,讓人相當抓狂,隨便舉幾個例子:

1. 文章分享 — 雖然不是很好找,但使用者是可以將 The Daily 的文章分享到社群媒體 (Facebook/Twitter) 上的。也為了這個功能,The Daily 網站上其實放了每一篇文章的網路版 — 例如:這篇報導 Quora 的文章。問題是你只能分享,卻看不到一篇文章被分享了幾次,這對於已經習慣用這些數字來判斷文章品質,和決定是否花時間閱讀的網路人,恩,有待加強。

2. Twitter — 當提到一些名人時,The Daily 會拉出他們的最新 Twitter Updates 讓大家參考。這個作法相當網路,問題是接下來你無法直接追蹤這個人,也無法回他的話,所以,很奇怪。

3. 連結 — 既然是一份電子報紙,The Daily 自然偶爾也會在內容裡面埋藏一些「連結」。如果是連到別的網站,那倒還好,開一個瀏覽器視窗,讀完之後關掉,又可以繼續閱讀。問題出在如果是連到同一份報紙的另一個區塊,這時候就慘了,讀完之後根本沒辦法回去,整份報紙又長達 300 頁,用翻的也不知道要翻到民國幾年,是不是很令人抓狂?

4. 繼續閱讀 — 如果你在瀏覽器文章讀到一半,然後跑去用別的程式,你大概一點也不會擔心,因為你知道隨時可以回 Safari 把那篇文章繼續讀完。但對於 The Daily 來說,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你每次打開這個應用程式,都像是全新的一樣,必須要經過絢麗的開場動畫,然後來到文章轉盤,剛才讀的那篇,對不起不知道在轉盤上 80 個縮圖中的哪一個,請你自己慢慢找。如果是同一天,那你花點時間 (對不起並沒有搜尋引擎這種東西),還可以找回那篇文章。如果到了明天文章全部更新,拍寫,撒悠哪辣,自己去 Google 上碰運氣吧。

所以,Tai 說得好,現在看起來,The Daily 的確比較像是新聞集團的一個新媒體實驗。雖然離一個好用的電子報紙還有不小的距離,但至少 The Daily 推出了,可以隨著消費者的回饋,不斷朝著成為一個好用、好讀、有價值的「明日報」演化。中文報社的發行人,在這新的一年,你們又做了什麼呢?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