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silicon valley’

Ask Jamie #7:美國為什麼能不斷突破自己?

January 9th, 2014

Jamie Lin 林之晨

Ask Jamie: 你提出問題,我整理成文章,與所有讀者分享

本週正如火如荼的與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8 眾多申請團隊面談,每天都一路談到晚上 9 點才能下班,再加上感冒失聲,實在有點辛苦。但再辛苦也要陪大家一起動腦,就讓我們開始今天的 Ask Jamie。

Kyle Asked: 美國持續突破自己的動能在哪裡?

哈囉~ Jamie,

拜讀你的文章不知不覺已經兩年了,感謝你一直以來孜孜不倦的分享科技與創業相關知識,讓我獲益良多。有兩個問題想請教 Jamie:

1. 從總體面來看,美國的產業轉型,似乎不太需要政府的推動與計劃(由上到下),便能夠進行有機的汰舊換新,像是從傳統重工業轉型成科技產業、或是近年從 PC 硬體轉型為行動通訊等。想請教箇中大概的原因。

2. 之前受 Jamie 的感召,跑去媒合會想親身參與新創產業實習,但因為我本身為財務金融背景的在學生,現場大部分的公司多需要工程師或業務人才,感覺無法將我的專業學以致用,不知道 Jamie 會有什麼建議?或是若我畢業從事會計師工作,對新創產業能有什麼幫助?謝謝。

Kyle

Hey Kyle,

謝謝你的長期支持,你提出的兩個問題都很有趣,以下是我的想法,跟你分享。

1. 當然美國不是沒有他們的問題,幾乎無法逆轉的政府赤字成長、醫療佔總體支出比例不斷攀升、保守勢力大反撲、移民政策開倒車、國會被大財團遊說勢力把持,以及經常造成系統風險金融產業,都是美國短、中、長期存在的隱憂。但如果把焦點放在科技產業近 10 年來的復甦,我首先會把它歸功於美國一流的高等教育體系。因為這些名校,每年成千上萬全球 (包含美國在內) 頂尖青年被吸引進美國的理工教育體系,在哪裡得到良好的訓練與校友網路,再成為創業者或是投身科技產業,也因此為矽谷帶來源源不絕的一流人才供給。這個得天獨厚的資源,是全世界其他科技聚落難以望其項背的。

此外,雖然先前次貸風暴與金融危機讓美國民眾展現了一些「仇富」情結,但其實美國仍是一個非常個人主義與英雄主義的社會,在多數美國人心中,追求功成名就與更富裕的生活是完全合理的人生目標。而當年輕人創業致富,得到的往往是更多的尊敬,更少的嫉妒。也因此資本主義在美國運行的相當順暢,創業者往往也很懂得與資本市場接軌,在適當的時候創造退場,為夥伴與股東實現獲利。而這樣資本的正向循環,緊接著帶動了人才與價值的正向循環,也因此讓美國的創業活動生生不息。

最後是「大美國」主義,也就是美國文化中普遍有的「用我們的價值觀去改變世界」的這種態度。當然這沒有好壞,但因為這樣的精神,美國人會不斷試著把產品推向全世界,去改變全世界人的生活。再加上好萊塢宣揚美國文化的威力,以及上述來自全世界的人才加入美國企業,再回頭協助美國企業去攻自家市場,最終就造就了越來越多的美國產品在世界上得到成功。

2. 我們應該先來想想什麼是「會計」,為什麼企業需要「會計」。

簡單來說,會計是一種用較科學的方式去顯示企業健康狀況的方法。如果沒有會計,我們只會知道這家企業每天銀行存款增減了多少,但卻無法知道這家企業經營的績效到底好不好,它的未來展望又是如何。尤其如果是一家上市公司 (或是未來有計畫上市的公司),為了方便股東們比較不同企業間的經營績效,更需要一個共通的格式。因此會計社群這些年來一起定義並且維護了許多共通格式 (GAAP、IFRS),讓所有企業依據它來回報,於是投資人就可以更容易的了解每家企業的健康狀況,也更容易決定要不要持有其中某些公司的股票。

但你會發現上市公司使用的財務報表格式,完全無法告訴你新創公司,尤其是網路新創公司的健康狀況。在多數網路公司的前期,往往持續支出許多人事費用與基本開銷,而換回的則是網站、App、下載數、流量、會員、內容,以及顧客粘性、病毒效應等等尚未能實現經濟價值的資產。所以如果以上市公司的報表去看他們,每家公司都在賠錢,都是一樣慘。但事實是每家新創網路公司的健康狀況與隱含的價值,有非常大的差距。

因此這時必須要用廣義的會計,也就是非 GAAP / IFRS 的模型去追蹤與解讀新創公司的經營績效。這件事情現在有些人叫它 Innovation Accounting (創新會計),主要的工作是去追蹤像是用戶取得成本 (CPA)、點擊率 (CTR)、各種轉換率 (Conversion Rates)、客單價 (AOV)、留下率 (Retention)、病毒效應參數 (Viral Coefficient)、以及顧客終身貢獻值 (LTV) 等等指標,然後用這些數字去分析並顯示出新創公司每段時間創造價值的效率,以及他們執行創業策略的成效。

所以的確傳統、狹義的會計對於早期 Startup 沒有太大的價值,但如果你能把會計的精神運用在 Innovation Accounting,那就有機會為新創公司帶來非常大的貢獻。

以上,希望有幫助到你。

Jamie

Someone Responded: 豁然開朗

Hi Jamie,

看到你在 Ask Jamie #6 的回覆,特此來表達我的感謝。你從一個新的高度來解釋了這個問題,讓我豁然開朗。第一次創業,之前對於其中的利害關係很迷茫,現在清晰多了。的確創業讓人學到太多東西了!

謝謝你,Jamie。

Someone

Dear Someone,

很高興能幫上一點小忙,祝福你們能順利解開這個結,再把注意力回頭放回產品之上,造福更多用戶。

Jamie

以上,謝謝收看今天的 Ask Jamie,我們下週見。

___

AppWorks Is Hiring!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矽谷為什麼是矽谷?

July 26th, 2011

appWorks 的四個合夥人,組成非常的有趣。我是從近幾年來網路創業、創投活動越來越活躍的紐約回來,IC 則是拿到台大電機博士後,在台灣的創投圈子待了 4 年,Jackey 和 Mike 分別受了近十年的矽谷文化洗禮,此外,Jackey 還在西雅圖的微軟總部工作過一陣子。

所以每當我們聚在一起,(除了我跟 Mike 間一定會出現的蘋果與自由辯論外) 討論的話題常常就是這四個城市的「創業文化」有什麼差異?有什麼台北可以向其他城市學習的?有什麼我們應該努力的把 appWorks 育成的創業團隊推過去的方向?每次討論到最後,得出的結論都是矽谷那種人人以「創造」為榮、把身上的「傷痕」當作驕傲的態度,最值得我們追隨。

但矽谷,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是這樣。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1956 年,近代科技史上關鍵的一年,矽谷第一家半導體公司 Shockley Semiconductor 在 Mountain View (Google 目前的所在地) 被創立。15 個月後,8 名員工離開 Shockley,創辦了知名的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 Fairchild 可以說是矽谷的「夏娃」,等同於「三愛」在台灣電子業的位置。從 Fairchild,矽谷近年來所有重要的半導體公司,被一家家的衍生出來

矽谷文化的開始

所以說 Fairchild 是「矽谷文化」的開端,一點也沒有誇張。而 Fairchild 的公司文化是一個怎樣的文化呢?你猜的沒錯,就是一種鼓勵嘗試、不懲罰失敗的文化。8 個 Fairchild 的創辦人都是科學家,因此他們非常清楚大多數的實驗都會以失敗收場。所以在 Fairchild,他們鼓勵員工 learn, discover, iterate 和 execute (學習、發現、更新計畫和執行)。就像教授不會懲罰實驗室裡學生失敗的 projects 一樣,當 Fairchild 工程師碰到了瓶頸,公司會說你倒車,試試另一條道路就是了。(沒錯,我們現在發明了一個比較簡單的字去敘述這個動作 — pivot。)

而隨著 Fairchild 的員工一組組的離開,接連創辦了像是 Intel 等知名的半導體公司,這樣的文化,漸漸的成為了矽谷的中心思想。

創業失敗是一種經驗

這,就是 appWorks 希望帶給台灣科技產業的新文化。加上第三屆的 24 個團隊,appWorks 育成計畫目前已經累積了 50 個 Startups,超過 110 位創業者。我們相信,只要 appWorks 一屆一屆的堅持下去,5 年、10 年後的某一天,當這些新創公司漸漸開花結果,這樣的矽谷創業思想就有機會在台灣根深蒂固。

有興趣加入我們?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即將在下周正式開始接受申請,敬請期待。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們的討論

(Image via livenature,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