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Social Media’

為你的消費者,當一個盡責的「Curator」

March 9th, 2012

Curator 是一個「經理人」、「看守者」,傳統上,他是「文化保存機構」的看門人,專長在篩選什麼作品該被保存,並且要解釋這些作品與文化間的關係。在網路時代,他負責篩選、整理、揉合資訊,提供給他的讀者們享用。

Curate 這個字很難解釋,傳統上大家用「策展」來翻譯,但我覺得並沒有抓住 Curate 在網路時代的精髓。當《Curation Nation》要在台灣出版時,我跟 McGraw-Hill 的人在電話上討論了近半個小時,也沒辦法想出一個更好的字。所以今天索性不翻譯,我們就直接叫它 Curate。(讀為:Q-rate)

更重要的是為什麼你需要知道 Curate,而且還要學會 Curate。傳統的行銷,比較像是歌手發片。每當有一個新產品推出,你就規劃一段打歌期,設計幾個 Campaigns,然後不斷的重覆你的幾首主打歌,直到消費者記得你為止。一旦發片期一過,行銷預算用完,你就銷聲匿跡,直到下次又有新產品為止。

但網路時代的行銷,其實可以不一樣。除了當發片歌手,你還可以當一個 DJ,就算沒有新歌要發表,你還是可以每天點播其他歌手的歌給消費者聽,和他們維持長長久久的關係。也就是說,你從經營一個產品、一個短期的活動,變成了經營一個通路、一個長期的品牌情感。

你或許會問,網路上的資訊已經這麼多,大家自己都找得到,為什麼還要我來整理?其實就是因為資訊已經爆炸,Curator 的價值才更顯得重要,因為你可以幫人們節省閱讀、消化的時間,更快的獲得有用的資訊。除此之外,從行銷的角度去看,作為一個 Curator 還有很多很多好處,Intigi 整理了一個不錯的列表,以下則是揉入我自己想法的版本 (沒錯,我也在做 Curator):

  1. 思想領袖 –在成為 Market Share Leader 之前,新創公司必須要先想辦法當 Thought Leader,也就是在你的產業發言有重量的角色,而成為一個 Curator,就是最好的第一步。
  2. 聚集社群 — 當你成為這個產業最重要的資訊來源,背後的社群也會跟著來到,所以你會很容易可以連結到關鍵的人物。
  3. 品牌疲乏 — 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講自己家裡的事情,很快的你的讀者也會感到疲累,所以能夠每天換換心情,是維持長久關係必要的方法。
  4. 原創迷思 — 很多人執著於「原創」,認為一定要用自家製作的內容。但尤其是新創團隊,你的資源往往不會允許你這麼做。更重要的是大多數消費者,其實也不是很 care。
  5. 天天出現 — 當你開始持續 Curate,你也開始持續與消費者保持關係,讓他們很難忘記你是誰。
  6. 產業互動 — Curate 等於是一支聚光燈,當你能夠幫合作夥伴照亮他們的新東西,這也會為你贏得很多新機會。
  7. 取得回饋 — 如果從 Lean Startup 的角度看去,其實每一個 Curate 出來的內容,都是一個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你可以從聽眾們的反應,去學習他們的心態。

所以下次,不要在問我為什麼要經營粉絲團、如何經營粉絲團,因為答案很簡單,就是一個字 — Curate。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已經開始申請

(Photo via seeminglee, CC License)

歡迎來到「平行行銷」的時代

February 9th, 2012

美國議會提 SOPA 法案嚴重威脅網路自由,網路產業串連,幾個月後逼得議會讓步撤銷。Path 被發現未經使用者同意卻擅自上傳用戶通訊錄資料,一天之內消息傳遍整個網路,創辦人 Dave Morin 出面道歉。Lativ 日前決定拿掉 MIT 標章,還說出「建議你不要買」,當場惹毛消費者,消息幾天內傳遍大街小巷,開始有人發動拒買。Makiyo 與友人毆打司機的 YouTube 影片瞬間散播,短短幾天就超過 31 萬人次看到,昨天 Makiyo 踢司機的影片也出土,這下看來很難輕鬆混過。

你仔細想想,這些事情在 10、20 年前,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的。甚至到了 5 年前,發生的機率都還很小。什麼事情改變了?消費者的「傳播力道」大大的提升了,並且已經大過了傳統媒體。以前,是大眾媒體在「操作」議題,影響民意。也就是說,如果這些新聞他們選擇不追,那翻盤的機率幾乎為零。但現在,他們沒有選擇,因為不管他們報或不報,消費者早就已經透過社群媒體把事情傳開了。也因此我們看到傳統媒體落後成追隨者,成天只能跟著報導在網路上早已熱門的話題。

如果連新聞都已經是這樣傳播的,那身為行銷人,你也該想清楚你的品牌、你的形象、你的購買意圖,難道還會是靠著舊工具來達到嗎?由行銷部門主導,企劃一個 Campaign,編列預算,然後做媒體採購、投放、辦活動,過了三個月、半年之後,再來做問卷量測成果,那叫做「老方法」,越來越無效的「垂直行銷」。

當消費者花在舊媒體上的時間越來越少,而掛在 Facebook 上,靠著朋友來給他們資訊、知識、建議的時間越來越多時,你的行銷也要平行化。沒錯,你要靠著消費者去影響消費者。首先,這代表著經營品牌要回歸到基本,做一個真誠、好用、體貼、關心、服務、永遠超越期待的好朋友。再來,既然訊息「喜歡」平行傳播,那你就「應該」順著那個方向去經營。與其把 Facebook 鎖起來,不如把它打開。與其讓行銷部門單打獨鬥,不如讓全公司上下都一起來參與,一起去影響他們的朋友。

各位,風吹的方向已經改變,你當然可以固執著舊航道,但你更可以順著新潮流走。歷史告訴我們,能夠看到、知道並且有勇氣做到後者的人,少之又少,而同一批人,也往往就是最後的贏家。

而如果你是網路創業者,這件事情又更簡單,請問問你自己,你的「病毒參數」是多少?如果沒有答案,那就快去找答案吧。

(Inspired by Seth Godin, Photo via earthhour_global, CC License)

從「有限」到「無限」

November 10th, 2011

搬回台灣的一年多來,很多「大眾媒體」(報紙、雜誌、廣播、電視) 的經營者找我聊天。他們最重要的問題:網路時代 (即將) 來臨,我該如何因應。我的回答總是:消費者板塊明顯位移,廣告主跟進速度卻緩慢無比,這是現狀,但遲早會有改善。然而大眾媒體和網路媒體有一個本質上的差異,永遠不會改變。

有限 vs. 無限

在大眾媒體上,「通路」的供給是有限的 — 報紙的張數、雜誌的頁數、電視、電台的頻道數,這些,都有一定的限制。然而到了網路,什麼東西都變成了「無限」,無論是網頁的數量、網站的數量、Tweets、照片、影片 — 昨天 Google 董事長 Eric Schmidt 才在《天下雜誌》的活動上宣布,每一分鐘就有 48 小時的影片被上傳到 YouTube。沒錯,你永遠看不完。

半衰期

當供給無限,雖然資訊的「價值」不太會因此而減損,但資訊的「成交價格」卻大大的受到影響 — 大多時候將趨近於「邊際成本」,也就是「零」。更重要的是,資訊的半衰速度大大提高了 — 請問現在誰還記得「福島事件」、「金牌淑君」還是「花博」?

發掘方式

除此之外,資訊的「發掘」也將大大改變 — 消費者不再乖乖坐在那邊,按照你幫他們安排的順序吸收新知。節目表、版次、目錄,通通都將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 Google 搜尋、朋友的推薦、Twitter/Google+ 上的分享、部落客的連結。每個人看到的方式、順序,通通不一樣。每個人得到的媒體,都是個人化的媒體。

馬 vs. 車子

也就是說,當媒體進入了網路時代,它不是一隻跑得比較快的馬,它根本是一台四個輪子、渦輪動力、全新的法拉利跑車。你的思維方式必須要全盤改變,深入去了解這個「新新媒體」從根本上的不同。不,「把我的雜誌變成 PDF」後,它還是一隻馬,你還需要再更用力一點。

(Inspired by Seth Godin; Image via trashd,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