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social network’

如何解讀 Facebook 在英美可能的衰退

April 30th, 2013

Facebook total users

根據分析機構 SocialBakers,上個月 Facebook 在美國失去了 600 萬用戶,相當於 4% 的損失。在英國,單月登入的用戶也少了 140 萬,等於 4.5% 損失。這些下滑現象是持續的,過去六個月裡面,Facebook 在美國與英國分別損失了 900 萬和 200 萬用戶。
The Guardian

光是讀到 The Guardian 這樣的報導,你可能會覺得 Facebook 完蛋了。但當你把 SocialBakers 的網站打開,看看實際的數據,會發現情況其實沒有那麼糟,反倒是可以觀察到一些有趣的規律。

在過去 6 個月裡面,Facebook 最大的 15 個市場是長這樣的:

Facebook 6-month user growth by countries

50% 天險

你可以看到除了印尼的情形有些特殊之外 (推測應該是上網的穿透率偏低),Facebook 在美國、英國與加拿大遇到的都是類似的狀況,已開發國家、人口穿透率超過五成 = 撞牆! 繼續往下捲你還會發現在澳洲、瑞典、香港,都是一樣的狀況。甚至連開發中國家的智利,也碰到了 50% 天險。而另一個開發中大國阿根廷由於近一個月才突破 50%,會不會出現天顯現象還要再觀察。

但還有另一個更有趣的現象,超過 1,000 萬用戶的 24 個 Facebook 大國裡面,有一個地方非常的例外,沒錯,就是台灣,不但突破了 50% 的天險,而且一路推進到了 58% 穿透率,還可以繼續微幅成長。

我的推測是英美加這些國家的文化講求個人主義,一旦「主流大眾」進駐,會有較高比率的「早期採用者」離去。而台灣的文化比較「集體主義」,即使已普及至「後主流大眾」,早期採用者離去的比率相對低很多。另外,無論是微網誌 Twitter、中網誌 Tumblr 和商務社群 LinkedIn 在台灣都不普及,使用者常常拿 Facebook 來替代 Twitter、Tumblr 與 LinkedIn 的用途,我想也是另一個原因。

無論如何,像這樣大規模加入一個社群網路,絕對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的巨型運動,它後續會有怎麼的發展,應該怎麼解讀,對市場會有什麼影響,都是值得創業者不斷追蹤,不斷思考的題目。

Update (5/1/2013): Social Bakers 事後發出了一些說明文,我認為我原來的文章內容並沒有太大問題,不過決定把標題從「如何解讀 Facebook 在英美的顯著衰退」改為「如何解讀 Facebook 在英美可能的衰退」,來減少讀者誤會的發生

___

歡迎來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每天和一群厲害的創業家一起討論、創造網路的未來

(Graphs via socialbakers)

 

Google+ 做對了什麼?

July 1st, 2011

自從 Google+ 前天開始開放加入以來,掀起了網路圈一陣旋風,ReadWriteWeb 第一時間宣布 This is Very Cool,隔天 Inside 的 Mona 給了89 分,說這是一個潛力無窮的服務,Deduce 提出了愛上 Google+ 的 5+1 個理由,TechOrange 的 Carrie 甚至幫大家把從 Facebook 搬家到 Google+ 的方法都找好了。

在歷經 Jaiku、Dodgeball、Orkut、Wave、Buzz 等種種大大小小的社群災難後,第一次,Google 似乎找到了一點點 Product/Market Fit,好,現在問題來了,Google+ 到底做對了什麼?

單向連結

單向連結是 Google+ 和 Facebook 的第一個大不同,當我把某個朋友加入一個 Circle 時,我並不需要對方的認可。也就是說,我可以認定你是朋友,但是你可以不需要回應。這大大降低了「網路效應」的早期進入門檻,也是為什麼 Google+ 一開始就不無聊的原因。

反向連結

和 Twitter 的單向 Follow 不同的,是當我在 Google+ 把一個朋友加入一個 Circle,我是在給他「接收」我分享的內容的權利,而不只是在追蹤他的內容。也就是說,如果我把 Allen 加到我的 Friends Circle,那從此以後我分享給 Friends 的照片,他都可以看到。但是如果 Allen 沒有也把我加到他的任何一個 Circle,那我是不會看到他的 (非公開) 內容的。這點需要花一點時間解釋,因為它和 Facebook 或是 Twitter 的邏輯很不一樣,但對消費者似乎是比較直覺的架構,我們可以持續觀察下去。

病毒 Email

也因為反向連結的設計,這讓病毒 Email 非常容易傳播,我想這幾天大家都收了不少 XXX 把你加入 Circle 的通知,它並不強迫你回應,但是卻讓你很想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我覺得是相當優雅的處理方式。

與 Android 手機串連

建好了 Circles,也就是分享通路,那總得要有內容。從這裡開始,Google+ 進行的是組合戰 (這很有可能也是命名的其中一個原因),首先是 Google + Android — 一個設計得非常好的 Android 手機用戶端,除了相當好用的介面,它還利用了 Android 開放的特性,提供了「立即上傳」(Instant Upload) 的功能,讓你拍完照片不用做任何事,在背景就幫你上傳一份到 Google + Picasa (會暫存在私人相簿)。Google 還因此間接開放了 Picasa 的無限容量,左打 Facebook,右打 iOS + iCloud。畢竟 Android 現在已經瘋狂成長到一天 50 萬支的量,Google+ 去利用這個武器,是非常聰明的。(更多關於 Google+ Android App,可以看電腦玩物的介紹)

與 Picasa 串連

就像上面提到的,Google+ 除了 +Android,還有 +Picasa。除了新上傳的照片會進入 Picasa 的相簿外,Google+ 也讓你很輕鬆的就可以把已經放在 Picasa 的照片分享到 Google+ 上面。這大大提升了 Google+ 上的初期內容量和質 — 我在用 Picasa 的朋友很多都是 DSLR 的使用者,這也是非常聰明的一步。

所以,Google+ 上路了,我認為這一次 Google 有好好的從過去種種錯誤中學習,試著推出更符合市場需要的產品,至於這些糖果夠不夠把使用者吸來、黏住,我們再觀察個一兩個月吧!

歡迎在 Google+ 追蹤我

(Image via xkcd, CC license)

Facebook 效應 — 看網路的真實化

March 29th, 2011

還記得電影《社群網戰》嗎?如果你當初看完是會心中澎湃、想要創造點什麼的那一半,那麼恭喜你,你跟我們一樣都是創業者。現在,正版 Mark Zuckerberg 創業故事《The Facebook Effect》一書的中文版 — 《Facebook 效應》,終於上市了。在裡面,你可以在看到比電影情節更接近現實的內幕,像是 Mark Zuckerberg 如何從哈佛校園裡把 Facebook 發射出去,又如何在矽谷一步步壯大實力,最後打敗宿敵 Myspace 的故事、全部的細節和值得創業者學習的種種典範。

很榮幸能夠為這本書寫推薦序,希望你們會喜歡這個貨真價實的創業故事,也能夠從中得到很多啟發。

Facebook 與網路的真實化

我和 Facebook 的第一類接觸,是在 2004 年的秋天,也就是剛搬到紐約,開始在 NYU Stern 攻取 MBA 學位的那年。開學沒多久,收件夾出現了一封請加入 NYU Facebook 的邀請函,心中懷著「啊!這就是美國人的 PTT 吧!」一般的想法,便去註冊了帳號。

可惜進去之後才發現當時只有半歲大 “The Facebook” 在 NYU 還不是頂受歡迎,我的 MBA 同學幾乎沒有人在上面,搜尋 Stern 則盡是一堆大學部的小鬼頭。沒有人能加好友,一個社群服務就沒什麼好玩的,但又怕亂加小學妹被冠上研究所之狼之類的奇怪頭銜,於是這個帳號也就只能暫時這樣擱著。

有趣的是我 96 年進台大,剛好目睹 PTT 97 年開始的起飛過程,04 年進 Stern,也剛好趕上 Facebook 隔年秋天開學後,在全美大學橫掃千軍的景象。到了 06 年初我和幾個 MBA 同學組團隊準備要創業,MySpace 已經成為社交網路的代名詞,而 Facebook 則已經是全美學生必用的人際服務。

很多人以為 Facebook 不就只是另一個社群網站,但如果你真的這樣想那可就錯得離譜。Facebook 和之前的社群最大的不同,是「真實性」。人們在 Facebook 上,使用的是真正的姓名,交往的是真實的朋友。這可是網路普及 20 年來第一次發生的事情。在過去,網路上的使用者被稱為「網友」,因為每個人都冠著一個用英文和數字組成的代號,大多時候你不知道這些人是誰,也不知道能不能信任他們說的每一句話。

Facebook 出現以後,這件事情完全被扭轉了過來。人們開始用真實身分在網路上發言,你可以查到這個人的身家背景、社交圈子、甚至是共同的朋友。於是,網路上的資訊不再是來自匿名人士的小道消息,你完全可以從發言人的身分,輕易的評估這些資訊的可信度。也就是說,Facebook 讓網路和真實社會,首次變得非常一致。

另一方面,Facebook 的興起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那就是電腦發展了 70 年之後,第一次這麼大規模的了解了人類的社交關係。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從今天起,所有的網站、所有的應用、所有的軟體,都可以透過這些社交資料,來提供給我們更好的服務。還在考慮要不要登入一個網站嗎?如果它跟你說你的好友已經有 15 個人加入了呢?不知道附近哪一家餐廳好吃嗎?打開智慧手機看看最多朋友推薦的美食如何?

所以,當你在看這本 Facebook Effect 的時候,我希望你記住上面這兩件事情 — 一個是電腦史上,一個是網路史上,兩個最大的躍進。而帶來這樣大規模改變的人,就是 Mark Zuckerberg 和他的 Facebook 團隊。你將會看到他們是如何的從摸索中,找出這樣的方向。你也會從他們的軌跡中,感受到這個世界還會如何的被他們顛覆。

各位,歡迎來到一個嶄新的未來,一個網路與真實不再有差距的未來,一個 Facebook 效應充滿著我們四周的未來。你必須要深入了解 Facebook,因為你的生活已經在被它改變。

PS. 謝謝大家幫忙成功「集氣」,《Facebook 效應》正在進行上市當日 (3/29) 69 折活動,只有一天,要買要快

PPS. 感謝大家的支持,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收件至昨晚 (3/28) 已成功落幕。我們總共收到 70 個團隊的申請 (!),我一早起來就等不及把這些申請書通通看完,結論是這批團隊好優秀。所以,接下來我們會邀請大多數的團隊進行面談,然後非常用心的選出最有潛力的團隊進駐 appWorks 育成。真的非常感動這麼多年輕新秀願意出來創業,我們一定會努力把育成計畫辦好來服務大家,加油!

(Image via imuttoo@flickr unde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