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speed’

創業 CEO / 時間,可以是你最好的盟友

November 17th, 2014

WALL-E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We always overestimate the change that will occur in the next two years and underestimate the change that will occur in the next ten.

–Bill Gates

Facebook 創辦於 2004 年,在 2014 年,它的市值正式突破 2,000 億美金,月活躍用戶也首次超越 13 億人。

淘寶成立於 2003 年,在 2014 年,以淘寶營收為主的阿里巴巴集團正式於紐約證交所掛牌,市值突破 2,800 億美金。

Google 開始於 1996 年,在 2006 年,它的市值正式突破 1,000 億美金,員工人數也第一次超越 1 萬人。

Amazon 開始於 1994 年,在 2004 年,它的營業額突破 69 億美金,市值則達到 178 億美金。2014 年,它的營業額將挑戰 1,000 億美金,市值更已突破 1,500 億美金。

回頭看,這些公司從當年謙卑的開始,成長至今日雄霸一方的科技巨擘,除了要有受市場歡迎的產品與服務,高度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要長時間的優異執行。

而時間,也是年輕管理者最容易忽略的要素。

尤其在網路、電視媒體發達,不斷宣傳速成文化的今日,大家往往沒意識到組織前進,有相當的物理限制。也因此,抵達下個里程碑所需要的,往往就是時間。

造成這個物理極限的,除了人才、原物料等上游供給,還有通路關係、客戶基礎、品牌等下游累積,更重要的,是知識、技能、合作默契等團隊運作能力的提升。

科技的發達讓上、下游串連的效率有所提昇,但幾乎無法解決同仁學習知識,在工作中磨練技能,以及在合作中訓練默契的速度。也因此,在可以靠「更新軟體」快速學習的機器人大量取代人類之前,企業進步的物理極限,幾乎難有大幅突破。

但從反面看,這也代表管理的重點不是決策的「效率」,而是決策的「正確率」。選對方向,接著堅持十年、二十年,直到這方向成為氣候,基本上就是上述公司的成功方程式。

當然,誰也沒有辦法精準確定十年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景象。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其實還是有不少蛛絲馬跡。

不變的是人性

無論世界如何改變,人性是不會改變的。自古以來,人多半感性、健忘,偏好輕鬆、方便,喜歡立刻見效、佔到便宜。這些人性的種種共同特質,以及不同年紀、背景、群體人們的偏好,都是可以研究與掌握的。

研讀歷史

要了解既定的人性在某種外在狀況下,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歷史可以給很多的教訓。花時間下去研究,你會很驚訝的發現,歷史經常在重複它自己 ─ 19 世紀末電報技術開始普及時,也出現了所謂「新經濟」一詞,接著就發生過度投資,以及隨之而來的泡沫化,與 20 世紀末期的達康泡沫如出一轍。

活在未來

世界的發展並不是全體並排前進的,在某個領域,總有一、兩個城市、國家,會領先大家發展,然後好的結果才逐漸被其他地區的人看到、跟上。因此,辨識這些突出的區域,並且密切追蹤它們的發展,可以幫助你變成活在未來的人。有了 Internet 之後,這工作變得容易許多,但能抓住機會的窗口小上許多。

質疑所有媒體寵兒

這幾年,在科技領域,媒體陸續炒作了 LBS、擴增實境、雲端、O2O、iBeacon、電子書、數位匯流、3D 電視、智慧電視等議題,標榜它們很快會是巨大商機,但最終的結果,往往是雷聲遠大過雨點。當然這些題目裡,有少數會在十年後對人類社會形成巨大的影響,但無論如何,在前面的兩年隨著媒體起舞,往往不會是優秀的選擇。

用宇宙的觀點

最後,也有不少時候,未來在哪裡已經相當明顯,問題反而出在我們活在過去的框框裡面,無法放下。要避免這個毛病,我經常練習從宇宙出發,提醒自己在宇宙的眼中,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時的。如此,便能較容易放下立場,站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

___

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與眾多創業 CEO 們一起學習

(Photo via jflinchbaugh, CC License; 本文編輯後刊於《30》雜誌)

你能不能再快一點?

February 7th, 2012

這次去新加坡參加 Startup Asia 收穫頗豐,除了認識很多東南亞各國的創業者、創投之外,也讓我更加確認除了西進之外,大家其實還有很多一樣棒的選擇

兩天下來的活動,Willis Wee (Penn-Olson 的創辦人) 其實辦得非常成功 ── 尤其考慮到這是他的第一次。除了邀請來很多重量級的創業者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主持風格,不管是哪位來賓上台,他都毫不留情的問各式各樣的 Tough Questions,一旦被 Willis 咬住一些蛛絲馬跡,他還要不停的追問下去。也因此這是我第一次去類似的活動,台上的討論會讓我覺得很有趣的。

其中 Willis 最喜歡問創業者的,就是請他們往後看,然後想想創業的這些年來,有什麼事情他們當初寧可改變的。兩天下來,十多位經驗豐富的 Founders,結果答案幾乎一致。其中 Game Ventures 創辦人 Zaki Mahomed 是這麼說的

Speed is something I regret when I look back. I wish I would have moved faster.

是的,大家都後悔當初沒有動作快一點。因為其實對初創業者來說,基本上錯誤的機率是遠大過於正確的,因此「小心」根本一點用處都沒有。與其浪費時間在一些 (事後才會發現沒有意義的) 細節上,還不如趕快前進,讓這個世界來教你什麼才是重點的。

速度快還會讓你有機會在有限的時間裡面,做最多的嘗試。很多創業者跟我說他還有六個月、九個月、一年、兩年的現金,問題是那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六個月裡面,你到底可以 Iterate 幾次、Pivot 幾次、做出幾個 MVP、進步的多快,這些,才決定了你在錢燒完之前,能夠找到 Product-Market Fit、找到理由生存下去的機率。

所以,親愛的各位,快一點,請再快一點吧!

(Photo via eole, CC License)

別忘記「速度」也可以殺人

June 23rd, 2011

這世界上有很多產品,都把「速度」當做一種功能來吸引消費者。買車的時候,業務員會跟你說這台雖然只有 2,000 c.c.,但是因為加了渦輪增壓,榨出了最大的馬力,所以 0-100 公里加速,只要 4.8 秒 — 光聽你就已經血脈噴張。而很多時候,速度甚至讓消費者願意多花一點錢 — 高速鐵路的車票往往比一般火車的貴不少。

但奇怪的是,在理論上很科學、很追求效率的科技產業,這麼久以來,我們卻完全沒養成用「速度」來說服消費者的習慣。我們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 例如:CPU 時脈、網路頻寬,「好像」跟速度有一點關係。問題是當消費者再問深入一點 — CPU 從 2 GHz 變成 2.4 GHz,那電腦速度是不是快 20%?你又必須要回答:其實也不是那麼一回事。頻寬呢?從 20Mbps 升級到 100Mbps = 五倍?錯,99% 的時候,消費者根本感覺不到任何差異。(事實上,如果頻寬是一群人共用的,還有可能因為封包數大增,塞爆路由/分享器,最後讓網路速度變慢。)

速度有多重要

我們都常「耳聞」速度對網路業的重要 — 從 Web 1.0 時代大家就常把「8 秒定律」掛在口邊 (注意:已過時),但或許你不知道,事實上,速度在網路業有著致命的殺傷力。研究顯示,Google 需要 0.4 秒來產生 10 個搜尋結果,要 0.9 秒來產生 30 個,但如果他們把「預設結果數」從 10 個變成 30 個,僅僅相差 0.5 秒的時間,居然就會損失 20% 的使用者!Amazon 也對消費者進行了許多 A/B 測試,發現即使網頁下載只慢了 0.1 秒,業績就會有顯著的下降。

速度可以勝過對手

也就是說,「速度」是網路業上僅存的幾個「技術」可以幫你勝過對手的地方。但這和一般提到的「技術」不一樣,想要速度,很多時候你往往必須要減少功能,而不是增加。關於速度,Stack Exchange 的 Jeff Atwood 提出了幾個實作上你可以利用的工具,包括:

  • Yahoo 的 13 個網頁加速最佳實務守則
    • Jeff 特別提出了 CDN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的重要,它讓世界各國的使用者都可以享受到更快的速度 — 不過這比較適用於已經找到 PMF 的團隊。
    • 實務上我的經驗是大多數的網站,光減少 HTTP Requests,就可以大大提升速度 — 可以用 Firebug 裡面的 Page Speed 分析來看看 HTTP Requests 拖慢了多少。
    • 要減少 HTTP Requests,CSS/Image Sprites 是非常好用的技巧。
  • 針對註冊和非註冊用戶分別進行優化
    很多東西非註冊用戶用不到,不需要讓他們下載額外的 Javascript/CSS 檔案,拖慢他們的速度。
  • 把「速度」當作團隊的驕傲
    Stack Exchange 內部用 MVC Mini Profiler 把下載時間放在每一個網頁的右上角,時時提醒團隊要重視速度、速度、速度。(用 Google App Engine 的人看這裡)

除了 Jeff Atwood 的三點之外,關於速度,我覺得你還可以:

  • 宣傳你的速度
    當你有辦法做到快時,你應該要大大的宣傳。Google 是第一個發揚這個做法的,他們很早就在右上角放上搜尋時間,不斷去提醒使用者 Google 引擎很快。
  • 用流程設計來提升速度感
    • 記住,速度是一種感覺,使用者要的是「反應速度」– 按下去就有回應,不一定是「結論速度」。所以,當有一些東西就是要花比較多時間時,你應該設計一些流程來讓他們不會失去速度感。
    • 由於 iOS 不能背景下載,所以 Flipboard 設計了開場頁,讓你先在那裡欣賞一些朋友的照片,趁機趕快抓時間下載內容。
    • 很多機場故意把登機門和行李轉盤的距離拉遠,中間放置很多免稅商店,讓你下飛機後慢慢逛過去,等到你好不容易走到了,行李也出來了,如此反而減少了旅客的抱怨。
  • 至少放一個 .gif 小動畫
    如果真的沒辦法設計一個流程,你至少要放一個小 .gif 動畫,讓使用者知道他真的有按到那個按鈕。最差的情況的就是按下去之後什麼反應也沒有,很多人這時會一直按,不但造成麻煩的重複 submit 的情況,很多時候還會引起更多的問題。

所以千萬別忘了,速度也是一個功能,很多時候甚至是殺手應用。在你把你的服務長成一個怪獸前,想清楚,在速度上,你想要給使用者怎樣的體驗,然後自始自終,不要忘記這件事情。相信我,你將大大提升創業成功的機率。

而除了產品要速度,介紹產品當然也要速度。本周五 (6/24) 6:00pm,30 組創業團隊將會用一分鐘的速度,在 「2011 六月號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創業人同樂會」介紹自己。除此之外,你還可以跟現場 200 位網路人天南地北的聊創業,這麼棒的活動,你一毛錢也不用花,還不趕快去報名

(Image via gilderic,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