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Steve Blank’

少了「熱情」,你在開張那天就死了

March 30th, 2012

創業過 8 次,並且從他的經驗中萃取出了「顧客開發 (Customer Development)」的創業方法,然後從那裡引發了整個 Lean Startup 運動的 Stanford 大學教授 Steve Blank,最近推出了一本新書「The Startup Owner’s Manual」。這本書我還沒有看到 (沒有出 Kindle 版),但 Steve 最近在他的網誌上,把整本書的重點精神整理了出來

剛好最近看到一些團隊陷入「功能開發」與「產品開發」的窠臼之中,一股腦兒往產品裡面加功能,卻沒有去認真了解客戶到底為什麼要來用,為什麼不來用 (記得嗎?在爆紅前,門可羅雀的 Pinterest 創辦人親自寄了 emails 給前面 5,000 個使用者)。因此,今天決定拿 Steve Blank 的話來勉勵大家。

新創公司是一個暫時性的組織,它的存在是為了尋找一個可複製且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

  1. 你的辦公室裡面並沒有任何「現實」,請走到外面去
  2. 用「顧客開發 (Customer Development)」搭配「敏捷開發 (Agile Development)」
  3. 「失敗」是找到成功商業模式的必經之路
  4. 根本不必害怕失敗,因為你注定必須要失敗
  5. 更新與 Pivots 必須是基於「消費者內幕 (Insights) 」(而不是參考別人的產品)
  6. 做實驗去驗證你 (對顧客) 的假設 (而不是在腦海裡驗證)
  7. 成功是從讓投資人與共同創辦人「相信」開始
  8. 所有「商業計畫書」都在進到市場的第一天就滅亡了
  9. 每家 Startup 都不一樣
  10. 創業者追蹤的「數字」應該與大公司非常的不同
  11. 先在「市場形態」取得共識,因為那會改變一切作法 (是快速成長、還是飽和市場?)
  12. 快速、無畏的做「決策」,專注在轉速、效率與節奏 (決策不必全對,大多對,不對快速修正就好)
  13. 如果少了「熱情」,你的公司在開張那天就已經死了
  14. 創業團隊內的「頭銜」與「職責」分配,與大公司的非常不同
  15. 「縮衣節食」,當你還在找商業模式時。「用力擴張」,當你找到之後
  16. 花很多時間「溝通」和分享心得
  17. 你必須要能夠處在「混亂」與「不確定」,還怡然自得

以上,希望能夠給你們一些啟發。如果對於這 17 個點有任何問題,需要更多解釋,歡迎留言。

4/6 (五) 1pm appWorks Demo Day #4 — 歡迎一起來 Party!

有興趣跟我們一起學習精實創業、顧客開發?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已經開始申請

(Photo via maynard, CC License)

國科會宣布每年將投入 1.5 億,輔導 100 組研究人員「精實創業」

July 29th, 2011

很可惜,這不是台灣的國科會,而是美國的國科會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管理 68 億美金研發經費的 NSF,昨天宣布,從今年開始,除了傳統的技術轉移,他們將每年花費 500 萬美金,送 100 組國家支持的研發團隊,去接受由 Lean Startup 運動發起人 Steve Blank 親自主持的 Stanford Lean LaunchPad (史丹佛大學精實創業) 訓練。透過這個訓練,團隊們將學到最新、最有效的創業知識和思維,好讓這些 ideas 的發想者、技術的研究者,可以親自帶著他們的 prototypes 去 iterate, pivot, learn,最後化身為幫消費者解決真實問題的產品。(更詳細的資訊請參考)

比較起傳統的技術轉移,我認為這是非常棒的進化。原因如下:

  • Idea Ownership — 這些研究人員,才是當初 ideas 的擁有者,才真正了解這些 ideas 的前因後果,有什麼優點、有什麼限制、有什麼不足、有什麼可以改良的可能性。等到技術轉移後,這些細節很多往往丟掉了。如果能讓這些人員親自來主持商品化的 iteration/pivot 過程,那比傳統方式更有效率。
  • Scientific — 精實創業是很科學的,講求的是用科學的方法去證明對於市場的假設,研究人員要學會 Lean Startup 的方法,其實非常容易。
  • Inspirations — 有了這樣的 program,國家支持的研發者中,就會有一定的比率接受過創業訓練,甚至擁有創業經驗。這樣的刺激,會讓研發的方向和結果有更多的可能性,有許多也會更容易商品化。

而比較起美國的 NSF,台灣的國科會其實也管理了高達台幣 866 億的研發基金,每年要投資千件研發案。相對起來,花 1.5 億送一群研發人員去接受創業訓練,說穿了只是九牛一毛,但我認為卻會是價值連城的投資。

所以,總統、院長、主任,任何人,什麼時候我們也跟進一下吧?

想學 Lean Startup?美國有 Stanford Lean LaunchPad,台灣有 appWorks。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即將在下周正式開始接受申請,我們期待你的加入。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們的討論

有興趣一人一信推動此計畫的,這裡有相關單位的連絡方式:

(Image via nsf.gov)

14 組成功創業的 DNA

May 30th, 2011

我常常說「創業成功」是一個機率問題,因為有太多東西你沒辦法預測、控制,像是使用者的偏好時間點大環境的變遷大傢伙的失誤等等。既然是機率問題,你要專注的就是提升「期望值」。這有兩種方法:第一,選一個大或是快速成長的市場。這樣你就好像是去一個少棒的球場挑戰王建民一樣,即使打擊率再低,一不小心也是有可能被你贓到一支全壘打。

除此之外,當然也可以精進你的打擊技巧。這裡面有很多方法,我之前也寫了不少。不過前兩天,矽谷的一個創業加速機構 (有點像是吃了類固醇的育成中心),發表了一個驚人的研究報告。在精實創業之父,Stanford 大學教授 Steve Blank (史提夫‧布蘭克) 的指導之下,他們對 650 家新創網路公司進行了深入的「基因解剖」。然後赫然發現這裡面比較成功的創業團隊,居然是有 14 組共同 DNA 的!

按照慣例,我鼓勵你們去讀讀原文,以下是我的整理 (習慣簡體字的朋友也可以讀 36 氪版):

  1. 注重「學習」的創業者有 3.5 – 7 倍的成功機率 — 幫自己找到一群好的「導師」(mentors)、有效的追蹤數據、用功的向大師們學習的新創團隊,往往可以有 3.5 倍的使用者成長、7 倍的募資成果。
  2. 懂得 Pivot 的創業者有 2.5 – 3.6 倍的成功機率 — 根據學習的結果 Pivot 一到兩次的創業團隊,往往可以有 3.6 倍的用戶成長、募得 2.5 倍的資金和少了 52% 「過早規模化」(還沒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 就盲目擴充團隊或是花大錢在行銷上面) 的機率。
  3. 只有一個非技術人員的團隊成功機率低非常多 — 這點其實不用說明,有趣的是他們發現投資人往往把太多錢 (2-3 倍) 給了這種「團隊」,或是根本沒找到 PMF (Product Market Fit) 的小公司。
  4. 熱心幫忙的「投資人」對創業成功沒有影響 — 很多 VC 會說我幫你管帳、處理財務、找 CFO、建 SOP… 等等,這些,抱歉事實證明,對創業成功機率一點都沒有影響。相對的,就像第一點說的,找到好的「導師」才是關鍵。(投資人唯一有影響的是「退場」價位,有些 VC 可以讓大公司願意付多一點錢買你的團隊。)
  5. 兩個人以上的團隊有 2.3 – 3.6 倍的成功機率 — 單打獨鬥的人往往需要 3.6 倍的時間才能達到規模化,而且多人團隊有 2.3 倍的機率執行 pivot。
  6. 專注在商業模式上的團隊有 6.2 倍的成功機率 — 和只專注在產品上的團隊相比 — 這非常明顯,不用解釋了吧?
  7. 開發不需要網路效應的產品有 3.3 倍的成功機率 — 需要網路效應的產品前期非常難累積用戶 — 如果都沒有人在用傳真機,請問你怎麼說服消費者買? (但是這點在這兩年出現了 Open Graph/Mobile Social 之後可能會有改變,參考 Instagram, Kik 等案例)
  8. 技術和商務並重的團隊有 2.9 倍的成功機率 — 像是有一個技術創辦人和一個商務創辦人的團隊,和全部都是技術,或是全部都是商務的團隊相比,平衡的團隊往往有 2.9 倍的使用者成長,可以多募得 30% 的資金,也少了 19% 過早規模化的毛病。
  9. 以「改變這個世界」為目標的創業家往往是最成功的 — 和只是有經驗或是有錢的創業團隊相比。
  10. (還沒找到 PMF 前) 專利跟成功機率關係很低 — 而且團隊往往把專利的重要性高估了 225%。
  11. 達到 PMF 往往比預期的還多出 2-3 倍的時間 — 哇,我只能說 Mike Jiang 實在太厲害了。不過更重要的是這往往會讓很多人過早規模化 — 錯認已經達到 PMF,然後就花大錢去雇用團隊或是行銷。
  12. 沒有募資過的團隊對市場規模的錯估往往高達 100 倍 — 而且常常以為自己在創造一個新的市場,或是完全沒有競爭對手。
  13. 過早規模化往往是失敗最重要的原因 — 正確的規模化是一種「投資」,你非常清楚何時可以回收。過早的規模化才叫作「燒錢」,當然會有燒完的一天
  14. B2C vs. B2B 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 研究結果發現,成功的創業團隊有「自動化」、「社交行為改造」、「整合化」和「挑戰者」等四種。

以上,希望你能夠好好檢視自己在做的事情,看有沒有落實以上的 DNA,才能確保最高的創業成功機率。

加油加油!

    (Image via jef_safi,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