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Taiwan’

開放是一個手段,不是一個策略

March 20th, 2014

Bridge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 孫子兵法

Apple 開放 iOS 平台給開發商發佈 Apps,目的是透過豐富的各式各樣第三方軟體,提供 iPhone 使用者個人化的體驗,並且綁住他們未來手機升級的路徑。

Google 開放 Android 平台給手機廠製造 Android Phone,目的是透過各式各樣第三方手機,提供每個消費者不同的購買選擇,最大化 Android 的市佔率,因此 Google 在 Android 上綁定的 Google Search、Google Maps、Gmail 等核心服務,能夠在 Mobile 時代繼續維持它們在自己領域的優勢地位,而 Google 也能因此繼續收入豐碩的廣告營收

Facebook 開放 Open Graph 給網站存取消費者的社群資料,目的是透過各式各樣的第三方網站,提供給消費者同樣的 Facebook 登入、社群體驗,以收集最全面的消費者社交行為資料,繼續維持他們在精準廣告上領先的地位。

開放必須犧牲短期利益,因此它永遠只是手段,背後一定有其長期策略用意。為了開放而開放,是盲目的行為。誤以為開放本身就能帶來好處,是傻瓜的邏輯。真正有遠見的領導者,只會把開放當做方法,目的是換取中、長期的策略價值。這種有策略的開放,通常都是適度的、有選擇的。

中國對台灣適度、有選擇的開放,策略上目的是提昇台灣對其經濟依賴,提昇未來統一的可能性。而台灣對中國開放的目的?

讓台灣往後許多經貿協商,不會被國際社會認為台灣沒有決心、誠意與信用。

馬英九

試問當今世上的哪一個經濟強國,在經貿協商上不為了利益,而是只求被認同為「有決心、誠意與信用」?哪一個人跟美國、中國、韓國簽經貿協議,只因為他們「有決心、誠意與信用」?只為了被認定有「決心、誠意與信用」,有需要冒險跟對我們最有野心的鄰國簽經貿協定、打開大門,犧牲這麼多利益嗎?領導者如果只知道贏面子,不知道贏裡子,真的能帶組織成為卓越嗎?

我相當懷疑。

 

(Photo via burgtender, CC License)

別再讓大陸人笑我們沒志氣

June 18th, 2013

Twilight of Taipei

“他們的想法都很好,但是都沒有辦法自己把它推向市場。”C說,“而且他們總是盯著自己的想法,不和外界交流,那就沒有辦法全球化。”

昨天幾位創業者朋友紛紛在 Facebook 分享了 PingWest 上肖旭的一篇「台灣數位時代創業者:小而難美的煩惱?

我讀完後是非常生氣的。倒不是因為作者的資料收集不夠完備,文章呈現出的面貌與台灣真實的創業環境有些差距。而是竟然連一個外地的科技網誌,都要來笑我們沒志氣。

儘管在我們看來,台灣已經具備很多讓人羨慕的條件,比如文章開頭列舉的那些優勢,但是在當地創業者眼中,他們反而認為台灣是個“三無市場”。哪三無?無VC,無Mentor(導師),無用戶。

的確,和矽谷、北京相比,台灣創業者比較難募資,比較難找到 (真正有經驗的) 創業者當教練,本地的網路用戶數量也較小。但相對的,台灣的網路公司在同一領域所碰到的競爭極小,沒有資金過熱造成的「人才通膨」、「通路通膨」、「焦土價格戰」等糟糕情況,本地消費者的可支配所得不低,對於網路購物、線上遊戲的付費習慣不錯,黑貓、超商取貨與信用卡普及度等營運環境也相當健全。

或者讓我用餐飲業來比喻,在台灣,或許很難取得像日本、美國一樣高品質的牛肉,但你卻有優良的放山土雞,甚至是風味獨特的烏骨雞可以選用。一個好的廚師不是坐在那邊抱怨我沒有什麼,而是看看市場上有哪些材料,然後想辦法用來做出最棒的菜色。

同樣的道理,台灣的市場不大,但絕對足夠讓一個好創業者賺到第一桶金 — 無論 PCHome、Lativ、KKBox、神來也或是愛情公寓,都是最好的例子。有了糧草與足夠的實戰經驗,這時候再出兵去攻打國外市場,勝算自然會高上許多 — 當然提早開始研究可能去的市場是必須的功課。

沒錯,台灣多半的創投看不太懂網路公司,但他們手頭上不是沒有現金。如果你能摸清楚他們要的是什麼 (Hint: 低風險的投資報酬機會),了解如何與他們溝通,懂得利用像 appWorks 這種「橋樑」的角色,事實上網路公司成功募資的比例與矽谷相比一點也不差

抱怨是沒志氣的創業者在做的事情,因為事實是全世界的生態圈各有它的優缺。如果真的那麼嚮往矽谷、北京,這兩個地方並沒有拒絕你搬過去創業。但如果留在台灣是你自己的選擇,那就別抱怨,把這裡所有的好物盡其用,然後再動手改善這裡所有的壞,留給將來的創業者一個更好的環境。

最重要的是,別再讓大陸人來笑我們了,拜託。

___

一天當中關於創業的種種觀察,我都分享在 Facebook 上

(Photo via jackview, CC License)

如何解讀 Facebook 在英美可能的衰退

April 30th, 2013

Facebook total users

根據分析機構 SocialBakers,上個月 Facebook 在美國失去了 600 萬用戶,相當於 4% 的損失。在英國,單月登入的用戶也少了 140 萬,等於 4.5% 損失。這些下滑現象是持續的,過去六個月裡面,Facebook 在美國與英國分別損失了 900 萬和 200 萬用戶。
The Guardian

光是讀到 The Guardian 這樣的報導,你可能會覺得 Facebook 完蛋了。但當你把 SocialBakers 的網站打開,看看實際的數據,會發現情況其實沒有那麼糟,反倒是可以觀察到一些有趣的規律。

在過去 6 個月裡面,Facebook 最大的 15 個市場是長這樣的:

Facebook 6-month user growth by countries

50% 天險

你可以看到除了印尼的情形有些特殊之外 (推測應該是上網的穿透率偏低),Facebook 在美國、英國與加拿大遇到的都是類似的狀況,已開發國家、人口穿透率超過五成 = 撞牆! 繼續往下捲你還會發現在澳洲、瑞典、香港,都是一樣的狀況。甚至連開發中國家的智利,也碰到了 50% 天險。而另一個開發中大國阿根廷由於近一個月才突破 50%,會不會出現天顯現象還要再觀察。

但還有另一個更有趣的現象,超過 1,000 萬用戶的 24 個 Facebook 大國裡面,有一個地方非常的例外,沒錯,就是台灣,不但突破了 50% 的天險,而且一路推進到了 58% 穿透率,還可以繼續微幅成長。

我的推測是英美加這些國家的文化講求個人主義,一旦「主流大眾」進駐,會有較高比率的「早期採用者」離去。而台灣的文化比較「集體主義」,即使已普及至「後主流大眾」,早期採用者離去的比率相對低很多。另外,無論是微網誌 Twitter、中網誌 Tumblr 和商務社群 LinkedIn 在台灣都不普及,使用者常常拿 Facebook 來替代 Twitter、Tumblr 與 LinkedIn 的用途,我想也是另一個原因。

無論如何,像這樣大規模加入一個社群網路,絕對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的巨型運動,它後續會有怎麼的發展,應該怎麼解讀,對市場會有什麼影響,都是值得創業者不斷追蹤,不斷思考的題目。

Update (5/1/2013): Social Bakers 事後發出了一些說明文,我認為我原來的文章內容並沒有太大問題,不過決定把標題從「如何解讀 Facebook 在英美的顯著衰退」改為「如何解讀 Facebook 在英美可能的衰退」,來減少讀者誤會的發生

___

歡迎來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每天和一群厲害的創業家一起討論、創造網路的未來

(Graphs via socialbakers)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