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web 3.0’

Web 3.0 創業的《魔球》策略

August 10th, 2010

魔球—逆境中致勝的智慧》(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 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他不是一本創業叢書,裡面卻滿滿的是值得學習的創業精神。

魔球在講什麼?

《魔球》這本書講的是奧克蘭運動家隊的傳奇經理人比利‧比恩 (Billy Beane),如何利用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科學的方法,破壞大聯盟職棒這個百年老店的既有秩序。從 2000 年到 2003年,帶領著藍領階級的運動家隊,靠著全聯盟倒數的預算,卻打出和總薪水高出他三倍的紐約洋基隊平起平坐的成績,包括連續 4 年打入季後賽。

而這本書的作者麥可‧路易斯 (Michael Lewis),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他受歡迎的著作還包括前陣子拍成電影的《攻其不備:麥克歐爾躍升足球巨星的故事》(The Blind Side) (不過現在 Blind Side 紅了,魔球也找來帥哥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 主演,即將在明年上映)。麥可曾經是華爾街的股票交易員,第一本書《Liar’s Poker》就以揭發金融業內幕成為 MBA 必看讀物。而之後的每一本著作,麥可也都以「產業的新秩序和舊秩序如何被打破」等類似的角度去撰寫,所以我非常的喜歡,也覺得其中隱含了豐富的創業課程。

魔球與 Web 3.0 創業

而雖然沒有大聯盟職棒的百年歷史,網路這個發展了不到 20 年新興產業,卻也出現了魔球般的策略。這樣的觀點近來在北美的網路圈被廣泛的討論,其中又以創業投資者大衛‧麥克勞爾 (Dave McClure) 的 MoneyBall for Startups 一文,我覺得最值得一讀。

大衛是一個近來很受矚目的天使投資人轉任創投,過去較有名的投資案例包括 Mint.com (賣給 Intuit) 和大家很愛用的 Slide Share。他剛剛募集了一個 3,000 萬美元的創投基金,所以這篇文章主要是在宣告世人,他的投資理念和對網路業發展的觀察。

照慣例,英文好的人,我鼓勵你們去把這篇文章讀完,對你們看網路和創業,會有很大的幫助。沒時間的人,我把我的重點整理在下面:

產品

Web 3.0 的產品,現在已經不一定 (不只) 是一個網站,他可能是一個服務,以不同的型態呈現在不同的平台上。他背後用的是一堆免費 (或是非常便宜) 的開放原始碼軟體所撰寫,並架設在非常便宜的雲端伺服器上面。產品開發的時間,已經縮短到幾個月,甚至是一個周末。開發的團隊,也縮小到 1-5 個人,但他們透過在網路上與客戶即時互動所取得的回饋,在極短的時間內不斷的更新他們的產品。

行銷

Web 3.0 的行銷,主要透過三種管道,意即搜尋、社群和行動。其中社群的意義是透過 Facebook、Twitter、Plurk、Youtube 等社群媒體,讓產品的推行達到事半功倍的病毒效果。行動則是把產品帶到 iPhone、iPad 和 Android 等平台,讓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方便的取用你所提供的服務,並善用這些平台的特殊功能,來帶給使用者更好的體驗。由於後面的這兩種管道,多是近五年才出現的,所以常常是 Web 3.0 團隊能夠打敗老牌網路公司的關鍵,之前提到的神來也,就是最好的例子。

獲利

Web 3.0 公司的可以很容易的透過各種線上付款機制,向使用者收費,Richi 就是其中的一個好例子。更重要的是,除了傳統的 CPM 和 CPC 廣告,Web 3.0 新創團隊,將會越來越倚重 CPA/CPR (Cost per Action / Cost per Revenue) 等方式獲利,從廣告模式轉移至電子商務的供應鏈。

請享用

所以,無論從這次大衛的論述之中,或是從我之前幫大家整理的各種心法裡面,你可以看到網路業的領袖們,對於這個產業未來的發展,觀察是非常一致的。我希望這些文章,有幫助你們得到一些 Web 3.0 網路創業的正確觀念,更希望他們能真的能幫助你們實現改變世界的夢想,加油!

Web 3.0 為您帶來:社群購物與社群知識

July 29th, 2010

之前就提到 Web 3.0 最大的不同,是社群的力量。社群將會逐漸擴散到各種網路服務,讓這些工具變得更加的好用、個人化和更有效率。果然,沒有多久,我們就看到這件事情開始發酵,像是這兩天傳出的幾個重要的消息。

Amazon 與社群購物的未來

首先,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 Amazon,從今天起將開始支援 Facebook Open Graph,正式宣告社群購物的時代來臨。當然依照慣例,新網路服務的功能會從簡單開始,Amazon 第一步會根據你的 FB 檔案來推薦你相關的產品。

但是這只是個開端,我想很快的,我們就會看到 Amazon 等這些電子商務網站把社群應用在更多、更有用的地方。舉例來說,產品評論 (product reviews) 就是非常有可能的下一步。當評論與社群整合之後,大家將可以在購物網站上看到好友買了什麼、推薦什麼、不喜歡什麼,這些資訊絕對比任何陌生人的說法都來有參考價值。

Gap 的 StyleMixer 應用

另外,在採購前徵詢好友的意見,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活動中,非常適合搬到網路購物上的。要滿足這樣的行為,我認為 Gap 在 iPhone 上推出的 StyleMixer 應用,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雛型。這個程式讓你可以在手機上混搭出一個風格之後,再分享到 FB 上去問問好友的意見,這讓網路購物這件事情變得和真實生活更像,也更有趣。

不過 StyleMixer 也絕對只是一開始,類似的服務在 Web 3.0 網路購物上,我想會看到很多創新,也會越來越普遍。

Facebook 與社群知識

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其實也不只有採購前才會詢問好友,說穿了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徵求他們的意見。所以,FB 在今天推出的 Facebook Questions 應用,就是在針對這樣的需求。

而跟「傳統」的「知識+」等網站相比,Web 3.0 問答服務的最大特色就是他背後所夾帶的社群,因為當你詢問好友的意見時,是不需要交代來龍去脈,也不用顧忌個人隱私的。這會讓問答的過程更有效率,而你得到的答案也往往比較符合你的需求。

Web 3.0 還有什麼?

但 Web 3.0 和社群也不只是這樣而已,除了讓電子商務和知識服務變得更有效率,我想還有非常多的創新可以發生,例如:「社群投資」和「社群房屋」,就是我非常看好的兩個領域。

不過無論如何,網路已經進到社群時代,有辦法把「人際關係」善加利用的網路服務,將會是未來的勝利者。希望今天的幾個案例,能夠讓你們有一些新的思考,加油。

Google Me 只是另一個山寨版 Facebook 嗎?

July 9th, 2010

話說兩個禮拜前 Yahoo 台灣的老查 (@bestguy) 請了包括我、FridayfOx 在內的一群部落客去喝咖啡,順便花了一些時間,非常誠懇的跟我們介紹了 Yahoo 圈圈 (Pulse) 的整個來龍去脈,和 Yahoo 的策略思考。(這個事件可以參考 fOx 在 Inside 貼出的文章)

Social 的下一步:差異化的 Graph

而接下來的 QA 時間,也就像 fOx 說的一樣,就看我和 Friday 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開始對老查展開質詢。不過,我進去的時候對於 Yahoo 能正確執行 “social” 這個策略只有 10% 的信心,出來的時候大概變成了 40%。原因是老查給了我一個很明確,也很有區隔的市場定位 ─ 圈圈將會先是「Yahoo 的 Facebook」 (你可以想像每一個 Yahoo 頻道都會變成它上面的一個 App)。

另外,他們也有清楚的看到 Social 的未來,或說 Web 3.0 的下一步,也就是把每個人不只有一個 “Social Graph (人際圖譜)” 這件事情,搬上網路來。

Facebook 的一個圖譜策略

FB 的中心策略是「用一個圖譜統一天下 (One Graph to Rule It All)」,不過這樣的事情在現實生活是不存在的,或者說這樣的模型是「現實生活的過度簡化」─ 每個人都有各種不同親疏遠近,不同因緣際會的社交圈,所以之前才會鬧出那麼多隱私權等問題。他們之前也有試著推動所謂「朋友清單」的方式,讓使用者把朋友歸類,方便設定不同的溝通邏輯和隱私權。不過事實證明這對一般的使用者而言太複雜,所以在上次的大改版之後,他們便把這個功能藏到了床鋪底下。

這些關 Google Me 什麼事?

然後接下來的兩個星期,沒有人再提關於圈圈或是 Pulse 的任何事情,但是關於 Google 正在加緊開發 Facebook 的直接競爭對手,暫時定名為 “Google Me” 的消息塵囂直上甚囂塵上 (事實證明 Yahoo 真的很衰)。Google 準備正面迎擊 FB 這樣刺激的消息,當然也讓市場上出現各式各樣的揣測。

直到昨天,Google 的「社交首腦 (Head of Social)」保羅‧亞當斯 (Paul Adams) 終於出聲了,他在網路上丟出了一個長達 216 頁的投影片,裡面居然沒有技術、沒有平台、沒有該怎麼整合,只有清楚的描繪出 Google (至少是 Paul 的 UX 團隊) 這段時間對使用者的 social 行為,深入研究所得到的心得。(投影片我貼在最下面)

這有什麼了不起?

這樣的事情對於一個長期技術主導的 Google,是非常非常稀奇的。因為他們終於領悟到,Social 其實跟技術幾乎一點關係也沒有,Social 的重點是服務、是使用經驗、是行銷、是給消費者滿足的感覺

所以,雖然 Buzz 的殷鑑不遠,但是從這樣的一個訊息,我們看到 Google 正在走向對的道路,就像 Yahoo 一樣。也就是說,無論是 Google Me 或是 Yahoo 圈圈,都將會在 Graph 上創造出差異化,在使用經驗上去創新,而不再被整合、技術等細節所綁架。

但,選擇了對的方向,也不代表他們就能夠成功。Yahoo 這些年來的人才流失,Google 優秀工程團隊的驕傲和以「產生搜尋」作為終極指標的企業文化,都將成為他們追逐 Social 的絆腳石。

至於 Web 3.0 新創團隊,你們從這裡可以看到,鐵達尼號轉向的困難。雖然看到了冰山,他們不一定能夠即時閃避。但從這些巨人的舉動,我們可以更確定整個 Social 產業的走向。也就是說,使用者是需要更多 Social 網路服務,去滿足他們現實生活中不同社交圈的需求的。剩下的,就是和巨人比執行力了。

而人生,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刺激的事情呢?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